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徐吉标传 > 第四十四章:惊逢,战火中的意外团聚

徐吉标传 第四十四章:惊逢,战火中的意外团聚

簡繁轉換
作者:友源丛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05 15:19:24 来源:源1

第四十四章:惊逢,战火中的意外团聚(第1/2页)

在槐林嘴的六渡庵,时光悄然流逝,张家三姐已在此度过了半年有余。庵堂的宁静,并未冲淡她内心对徐吉标的深切思念,对丈夫下落的探寻,始终是她心底最执着的渴望。

每天,她依旧带着孩子穿梭在槐林嘴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每遇到一个人,都会上前打听徐吉标的消息。尽管一次次得到的都是摇头与叹息,但她从未放弃。孩子在她的影响下,也懂事地跟着母亲,用那稚嫩的声音询问着每一个路人:“叔叔阿姨,你们见过我爸爸吗?”

在六渡庵的日子里,张家三姐与庵里的众人相处融洽。她依然帮着打点庵堂的卫生、准备斋饭,以微薄之力回报着这份收留之恩。而庵里的师父和香客们,也都被她的执着所打动,时常主动帮她留意关于徐吉标的线索。

有一天,庵里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老香客。张家三姐听闻后,赶忙带着孩子上前,将徐吉标的模样和特征细细描述给老香客听。老香客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我曾在槐林嘴的小魏湾村,见过与你描述颇为相似之人,只是不知是否便是你要找的丈夫。”张家三姐听闻,眼中瞬间燃起希望之光,赶忙追问小镇的位置。尽管线索渺茫,但她已经下定决心,只要有一丝可能,就要去寻找。

然而,这一路必定充满艰辛。带着年幼的孩子,长途跋涉谈何容易。但张家三姐没有丝毫犹豫,她开始收拾行囊,准备踏上新的寻亲征程。在离开六渡庵前,她向庵里的众人一一告别,眼中满是感激与不舍。众人纷纷叮嘱她要注意安全,并祝愿她早日找到丈夫,一家团圆。

在这未知的寻亲路上,等待张家三姐的将会是什么?这一路的艰辛与坎坷,又将如何考验她的意志?一切都在前方等待着她去经历,而她那坚定的信念,如同黑暗中的火炬,引领着她在漫漫寻亲路上不断前行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且说在槐林嘴的缺曲口,徐吉标如今有了另一段生活。胡常英为他生下一个女孩,孩子如今已有四岁,天真可爱。

徐吉标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心中既有为人父的喜悦,又夹杂着对远方张家三姐和孩子的深深愧疚与思念。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生活充满了无奈与变数。他不知张家三姐带着孩子过得怎样,是否还在艰难地寻找自己。

胡常英深知徐吉标心中的纠结,她虽心疼丈夫,却也无法改变这复杂的局面。她默默操持着家中事务,照顾孩子,尽力为徐吉标营造一个温暖的小家。然而,徐吉标时常会在夜深人静时,独自望着窗外的夜空,陷入沉思。

小女孩天真无邪,她不明白父亲眼中偶尔闪过的忧虑。她在母亲和父亲的呵护下快乐成长,每日在院子里嬉笑玩耍。但她不知道,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与她有着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他们的母亲正带着他们,在漫长的寻亲路上艰难前行。

与此同时,在槐林嘴的另一处,张家三姐正满心期待地准备前往那个可能有徐吉标消息的小镇。她怎会知晓,徐吉标就在距离她不远的缺曲口,已组建了新的家庭。命运的轨迹如此交错,当张家三姐踏上新的寻亲征程,若与徐吉标相遇,又将是怎样一番场景?他们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又将如何解开?在这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各自的人生又将迎来怎样的转折?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悬念。

徐吉标来到槐林嘴投身革命事业,他的内心从未有过抛弃妻子儿女的念头。当时,革命形势错综复杂,为了更顺利地开展工作,组织安排他与胡常英装扮成夫妻。

在那段假扮夫妻的日子里,他们一同面对诸多艰难险阻。徐吉标凭借自身的智慧与勇气,在工作中应对各种复杂情况,胡常英也全力协助,两人配合默契。然而,命运的轨迹总是出人意料。一次,徐其彪在执行任务时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生死攸关之际,胡常英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与他共渡难关。

经历那次生死考验后,两人之间的情感悄然发生了变化。胡常英被徐其彪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勇敢无畏的精神深深打动,在情感的驱使下,她以身相许。徐吉标面对胡长英的深情,内心陷入了挣扎与痛苦。他对远在家乡的张家三姐和孩子满怀愧疚与思念,那份夫妻情、父子情从未因时间和距离而消散。但在与胡常英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中,他也对胡常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而此时,毫不知情的张家三姐仍带着孩子,在寻找徐吉标的路上艰难前行。她心中怀着对丈夫的信任与期待,坚信终有一天能一家团聚。当她满心希望地朝着那个可能找到丈夫的小镇迈进时,却不知等待她的将是如此复杂而残酷的现实。

徐吉标在革命事业与两段感情之间该如何抉择?张家三姐一旦知晓真相,又会受到怎样的打击?胡常英又将如何面对这即将到来的局面?在这动荡的战争年代,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犹如一团复杂的乱麻,等待着被解开。而他们的故事,也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书写着充满无奈与挣扎的篇章。

上一章讲到徐吉标带着60把斧头在小魏湾村造船的情景,那场面热火朝天,至今仍历历在目。

小魏湾村本是巢湖边上宁静的村落,因着造船一事,瞬间热闹非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徐吉标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这三条船对于新四军在巢湖地区的战略布局意义重大。所以,从一开始,他就全身心投入其中。

60把斧头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随着船木工们有力的挥动,有节奏地起落。“咚咚咚”的斧凿声,仿佛是奏响在小魏湾村的激昂战歌。徐吉标穿梭在忙碌的人群中,时而帮忙搬运木料,时而给船木工们递上一口水,还不时与他们交流造船的细节。

魏木匠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站在一旁指挥着众人。他的眼神中透着专注与坚定,对每一块木料的选择、每一个榫卯的衔接都严格把关。在他的指导下,造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四章:惊逢,战火中的意外团聚(第2/2页)

“大丝网”“马远湖”“大黄烧”三条船的雏形逐渐显现。船木工们的汗水,挥洒在每一寸木料上。他们知道,自己打造的不仅仅是船,更是新四军在巢湖作战的有力武器。

为了让船能尽快下水,徐吉标和战士们不仅参与到体力劳动中,还时刻警惕着周边的情况。毕竟,在这复杂的局势下,日伪顽随时可能来破坏。他们轮流放哨,确保造船工作不受干扰。

在休息间隙,徐吉标望着逐渐成型的船只,心中充满了期待。他想象着,当这三条船下水后,在巢湖上乘风破浪,运送着枪支弹药、传递着重要情报,为抗战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也清楚,前方还有许多困难等待着他们。如何保证船只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如何应对敌人可能的袭击,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但徐吉标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与船木工们、战士们相互鼓励,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完成这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在小魏湾村的这片土地上,他们正用双手铸就着抗战的希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这一天,日落黄昏。余晖如血,洒在小魏湾村的造船工地上。忙碌了一天的众人正准备稍作休息,沉浸在对未来憧憬与疲惫中的徐吉标,不经意间抬眼,却惊见张家三姐带着一儿一女,出现在工地边缘。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徐吉标手中的工具“哐当”一声掉落,他瞪大双眼,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张家三姐看上去清瘦了许多,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沧桑,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毅。孩子们紧紧拉着母亲的手,眼中满是好奇与怯意。

周围的船木工和战士们也察觉到了异样,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投来诧异的目光。短暂的寂静后,工地陷入了一阵低声的议论。

徐吉标定了定神,急忙朝张家三姐走去。每一步,都仿佛有千钧重。他张了张嘴,却不知该从何说起。

张家三姐看着眼前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丈夫,泪水夺眶而出。“这些年,你到底去了哪?我们娘儿仨找得你好苦……”她的声音带着哭腔,满是委屈与思念。

徐吉标满心愧疚,嗫嚅着:“三姐,我……我一直在这为革命做事,实在对不住你们……”

面对如此场景,在场众人心中五味杂陈。大家都明白,在这动荡的战争年代,许多家庭都被迫离散,承受着难以言说的痛苦。

而此时,胡常英恰好从附近赶来给徐其彪送些生活用品。当她看到这一幕时,脚步猛地顿住,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她手中的篮子险些掉落,心中如遭雷击。

徐吉标看到胡长英,更是手足无措。一边是阔别多年、苦寻自己的结发妻子和孩子,一边是在革命工作中与自己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胡长英,他陷入了极度的两难境地。

这突如其来的相遇,打破了小魏湾村原有的平静,也让徐吉标、张家三姐和胡常英三人陷入了复杂而痛苦的情感漩涡。在这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们该如何面对彼此?又将如何抉择自己的未来?而这一意外插曲,又会给造船工作以及徐吉标的革命事业带来怎样的影响?一切都悬而未决,等待着他们去面对和解决。

魏木匠将这尴尬又揪心的一幕看在眼里,心中暗忖,这局面若是处理不好,非得乱套不可。他赶忙放下手中活计,快步走到张家三姐和徐其彪跟前,脸上堆满了和善的笑容。

魏木匠看向张家三姐和两个孩子,关切地说道:“这位大嫂,带着孩子一路奔波,一定是饿坏了。”说罢,他转头对身旁的一个年轻战士使了个眼色,而后继续道,“我先带你们到老街的茶馆里弄点吃的,垫垫肚子。有什么事,咱吃饱了慢慢说。”

张家三姐愣了愣神,下意识地看了眼徐吉标,又看看饿得小脸有些苍白的孩子,轻轻点了点头。她实在不忍心让孩子再挨饿,便随着魏木匠往老街走去。

徐吉标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刚要抬腿跟上,却又被胡长英哀怨的眼神定在了原地。

胡常英眼眶泛红,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吉标,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徐吉标满心无奈与痛苦,他长叹一口气,将自己与张家三姐的过往,以及这些年的身不由己,缓缓道来。胡常英听着,泪水忍不住滑落,她这才明白,徐吉标心中原来一直藏着这么深的牵挂。

而另一边,魏木匠带着张家三姐和孩子来到老街茶馆。茶馆老板是个热心肠,听闻缘由后,赶忙端来几碗热气腾腾的米线,还有一些茶点。孩子们看着食物,眼中满是渴望。张家三姐轻声哄着孩子:“慢点吃,别噎着。”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模样,她的眼泪又止不住地流下来。

魏木匠坐在一旁,轻声安慰道:“大嫂,先别太难过。吉标这些年在这边也是一心为了革命,吃了不少苦。他心里肯定也一直记挂着你们。等大家都冷静下来,好好把话说开,总会有办法的。”

张家三姐微微点头,哽咽着说:“我只是没想到,会在这儿找到他……这么多年,我带着孩子四处漂泊,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就是盼着能一家团聚……”

在茶馆里,张家三姐和魏木匠的交谈声中,夹杂着孩子们吃面的声音。而此时,小魏湾村造船工地上,徐吉标和胡常英还在纠结与痛苦中。这复杂的局面该如何化解?徐吉标又将如何在两段感情、家庭责任与革命事业间找到平衡?所有人都被卷入了命运的漩涡,未来的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