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大明魅魔
「虽然后来,会试照常放榜,但考官哪还敢再冒一丝风险?我那王兄反而因为名声太盛,考官为了避嫌不愿点他入三鼎甲。我们这些朋友,很为他鸣不平,他却丝毫不以为意,认为如果在意名次,才是真正的耻辱。」
说罢他教训苏录二人道:「你们切记祸从口出,日后不论如何春风得意,都要慎言。」
「是,弟子谨记教诲。」苏录忙恭声应下。
「跟我有什麽关系?」朱子和小声嘟囔道。
「你那张嘴,最让人担心了!」朱琉瞪他一眼。
「侄儿不是说祸从口出,侄儿是说有杨神童,苏神童在,哪还轮得着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得意?」朱子和振振有词道。
「……」朱琉忽然发现,这小子又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唉,少年心性真是难以驾驭呀。
「山长说的这位王公子到底叫什麽?」这时苏录忍不住轻声问道。
「王守仁,号阳明。」朱琉便答道。
「阳明先生也治了《礼记》吗?」苏录心怦怦直跳,这真是无巧不成书,看来是老天爷注定了让自己走这条路。
「那是自然。他再特立独行,也不可能放着状元家学不学,舍近求远去另治它经。」朱琉说着颇为庆幸道:
「也正是因为治《礼》的举子太少,我们才能认识。但是他的心思都在形而上者,对形而下的东西关注太少,三年后再见面,已经不记得我是谁了,我只好重新自我介绍,但我们也因此成了朋友。」
《周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弘治十二年,我第三次进京赶考,在礼部报名时又碰上了他,本以为他又忘了我,结果他一口叫出了我的名字。」说到这,朱琉居然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虽然把我叫成了朱牛,但说明他真的记住我了。」
「……」苏录没想到平日人人仰慕的朱山长,居然还有这样『卑微』的一面。
难道那王阳明是大明魅魔不成?
朱子和还没听过这一段呢,闻言难以接受道:「叔父,他第一回忘了你叫啥,第二回只记得你姓啥,你还有啥好得意的?」
「住口,你懂什麽。阳明兄就是这样的人!」朱琉呵斥朱子和一声,忙为王守仁解释道:
「他十五岁就要上书给皇上,请求给他几万精兵,由他去讨平鞑靼。」
「啊?皇上怎麽说?」苏录和朱子和异口同声问道。他俩现在也是十五岁,瞧瞧人家的十五岁!
「皇上没见到,奏章被王状元扣下了,顺便抄着棍子揍了他一顿,又把他禁了足让他反省。」朱琉道。
「那他反省了吗?」朱子和感觉自己的偶像要从杨神童换成王神童了。
「反省了。」朱琉点点头道:「过了一阵子,他对王状元道,自己不想当将军了。」
「那就对了。」朱子和笑道:「考进士做学问,才是我辈应有的志向。」
「不,他的志向比考进士稍微远大一点,他告诉王状元,他要做圣贤。」朱琉苦笑道。
「……」朱子和无言以对。
「结果又被王状元揍了一顿,但是没用,他痴心不改,从此踏上了寻求成为圣贤的道路。」朱琉轻叹一声道:「打那之后他就在外人眼里不大正常,比如十七岁他去岳父家成婚,结果大婚当日失踪不见了。」
「可把他岳父家的人急坏了,满世界地找新郎官儿。第二天一早,才在附近的庙里找到他,他居然跟一个老和尚谈了一晚上禅。看到有人来找自己,还奇怪问,你们找我干什麽?」朱琉苦笑道。
「他是不是不满意这门婚事?」朱子和问道。
「不,他只是单纯太专注于形而上的世界罢了。」朱琉说着看一眼侄子道:「现在知道他记住我一半的名字,有多了不起了吧?」
「确实,够意思。」朱子和深以为然,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洞房花烛都能忘记,你就不该对他的记性,抱任何期望了。
「不要再打岔了……」朱琉瞪一眼朱子和,接着道:「三年后我第四次落榜,那一刻真的万念俱灰。咱们四川会馆窗外就是后海,我当时真想推窗跳出去,一了百了。」
「万万没想到,这时候阳明兄却来了。他提着一坛酒,推门进来说,我觉得你现在需要这个。」朱琉满脸幸福道:
「那天晚上他陪着我喝了个酩酊大醉,当时说了什麽,做了什麽,我都不记得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他推门进来的那一刻,他真的把我当朋友了。」
这回朱子和没开嘲讽,轻叹一声道:「真想见见阳明先生啊。」
苏录心说,得,都不用见面就被俘获了,魅魔实锤了。
「几天后,他又为我引见了王状元。当时王状元贵为帝师丶翰林学士,全赖阳明兄帮忙,我才蒙他老人家指点了月余,便经义大进。只是实在不好再叨扰了,便告辞返乡……」朱琉颇为遗憾道:
「也不知道我还有没有机会,再聆听他老人家的教诲了。」
说完他还一阵迷糊道:「我们怎麽说到这上头了?」
「弟子问山长,阳明公也治的是《礼记》吗?」苏录轻声道:「山长就回忆起你们的交往来了。」
「哦,可能是又要见到他了,难免勾起了回忆。」朱琉不好意思地咳嗽一声道:「你问了这麽多,难道也想治《礼记》不成?」
「是。」苏录心说,看来冥冥中自有天意。便重重点头道:「请山长允许弟子,跟你治《礼记》吧!」
「你可想清楚。」朱子和忙提醒他道:「《礼记》是孤经,录取的人很少的,我是没得选。骐骥你有的选,干嘛要自讨苦吃?」
「子和这次倒没说错。」朱琉也点点头,正色对苏录道:「你想治《礼记》没问题,但我也得跟你说明白——历年历科,无论是考秀才,还是乡试会试,报《礼记》的考生一定是最少的,所以才会被称为『孤经』。」
顿一下,山长解释道:「因为《礼记》的内容太多太庞杂,跟其他四经加起来差不多,所以要费好多倍的工夫,而且难学难精——哪怕是王状元,在十七岁中秀才后,也足足磨砺了十八年,才学问大成,连登黄甲的。」
「还有阳明兄,天纵奇才,阁老们认定的状元种子,还有王状元的指导,也用了整整九年,也考了整整三次才及第。就更不用说我了……」说着他望向苏录道:「所以你还要选择《礼记》吗?」
「换一个吧。」朱子和也劝道。
苏录却问道:「既然这麽难,为什麽山长家要选《礼记》做家经呢?」
「当然是因为《礼记》厉害了!」朱琉双眉一挑,傲然道:
「朱子说过,治《礼》者『虽少但精』,若能通其义理,『对策时论礼制丶说教化,必有过人之处。』所以能把《礼记》钻透的读书人,才是真功夫!』」
「而且《礼记》不像其他四经,它注疏详尽,论述完备,哪一条礼仪丶哪一句义理,都有章可循,只要沉下心去钻研注疏,就能找到确切的义理依据。不会有那麽多的流派,让你猜来猜去。所以《礼记》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没法不懂装懂,也没法靠押题侥幸。」
「所以治《礼记》者,只要经义有成,就一定能中举人!经义大成,就一定能中进士!这是别家比不了的!」
朱琉又叹了口气道:「奈何世人总是急功近利,觉得这条路太远,所以只想走捷径。但我们朱家只想走确定的路,哪怕晚一些到达终点,也好过迷了路。」
他笑笑,压低声音道:「而且一旦中了进士,治《礼》经的会被高看一眼,不光选庶吉士入翰林的最多,未来任官也基本不是史官就是礼官,都是一等一的清流之选。未来当上大宗伯,入阁拜相的机会也比别人大。」
说着他自嘲一笑道:「当然你得先大成再说,有这功夫别人都中好几遍进士了。」
「弟子不怕慢,弟子只怕玄。」苏录彻底拿定主意道:「我觉得最适合自己的,就是《礼记》了!」
说罢,深深一揖道:「恳请山长收列门墙之下!」
「不可能的。」却听朱琉断然道。
「为何?」苏录一愣,连朱子和都皱眉道:「干嘛啊叔父?」
「哈哈哈!」朱琉放声大笑道:「因为你本就是我的入室弟子,我怎麽收第二遍?」
「……」苏录一阵哭笑不得,皮这一下很开心吗,山长?
「你愿意跟我治《礼记》,我当然是高兴的。但你也知道,我马上就进京赶考了,如果落第了好说。万一侥幸得中,以后就身不由己了。」笑罢了,朱琉又道:
「所以未来能不能亲自教导你?现在还不好说。」
「弟子可以先跟郑先生学着……」苏录轻声道。
「郑先生不行的。」朱琉却摇头道:「水平比牛先生还差,书院里也只有《诗》和《易》的先生还够看,所以水平差不多的学生,我都推荐他们去治这两经了。」
「你要愿意,放假后随子和回趟泸州,我修书一封给三哥,请他代为授业。」说着他看向苏录道:
「我三哥是我们家里学问最好的,只是性子刚烈,当年比我入秋闱还早,但受不了入场搜身之辱,愤然罢考,从此再不入棘围。这些年在家专心治经,教授子弟,学问更是精进。由他来为你讲授礼记,我才放心。」
「那当然再好不过。」苏录轻声道:「弟子但凭山长安排。」
「不过泸州离着太平镇太远了,你不可能往来其间受教。」朱琉又问道:「去泸州求学吧,如何?」
ps.又是四更,短短半个月,和尚整整发了21万字……真是难以置信。当然也筋疲力尽了,主要是眼睛顶不住了。通红像兔子,又干又痒。所以得缓一缓了……
明天开始减减量,歇歇眼再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