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 第123章 发展

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第123章 发展

簡繁轉換
作者:江河大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30 15:10:58 来源:源1

第123章发展(第1/2页)

王申在东阳府待太久了,也该挪一挪地方了。

高坚盯上了又一支新芽,语气却是不急不缓:“该给恩师送年礼了,这一盒绫罗一并送去吧。”

高管家连声应是,恭敬退下。

……

自陈砚归乡后,陈家湾便是热闹非凡,以至于陈砚好不容易瘦下去的肉又给涨回来一些。

祠堂再次开启,又是因着陈砚在科举上更进一步。

就是在祠堂里,族长宣布要建立族学之事。

族人们自是欣喜不已。

陈砚是他们看着读书考科举的,如今陈砚如何风光,就连他们这些族人出去,说起自己姓陈,与那陈解元是同族,都要受到旁人的敬重。

若是他们的孩子也能读书,将来若能考个功名,岂不是他们的孩子也能如此风光?

要勒紧裤腰带?

勒!使劲勒!

有人赞同,必定有人不愿意。

比如村里的陈癞子就不愿意:“光给后代读书,咱自个儿的日子也得过吧?”

族里众人纷纷劝他,可惜陈癞子死活不愿意。

他家四个儿子都已经下地干活了,算是壮劳力,若去读书了,地里的活谁干,总不能让他一把年纪了还下地吧,那他养儿子做什么。

除了陈癞子,族里还有些别的人也不情愿。

日子本就过得艰难,谁还愿意多遭罪。

被当众如此抹了脸面,陈族长当即拉下脸:“不愿建族学来跟我说,我记下名字你们按个手印,往后族学一应花销你们一文钱都不用掏,以后你们的子孙后代都不可来族学读书!”

那些想不掏钱的人傻眼了。

这个手印要是按了,他们百年后还能指望子孙后代供奉香火吗?

不少人直接蔫儿了。

只陈癞子按了手印,陈族长便将其收好。

族学选的是村里一间老旧的土砖房子,是村里一位老光棍的,老光棍死后,房子一直空中,如今为了省钱省事,将窗子开大些,再加几片瓦,让孩子们从自家搬来桌椅板凳,就可以用了。

至于先生,找的是陈青闱。

这陈青闱虽没有功名,好歹读了十来年书,三百千都是倒背如流,教村里孩童们识字还是够的。

此事是陈青闱亲自找到陈砚求来的。

自陈砚家在村里另起了三间青砖大瓦房搬出去后,陈砚只休沐日回来,压根碰不上陈青闱。

即便是此次,也是陈青闱在门口等了陈砚一个多时辰,两人方才见面。

堂兄弟二人对面而坐,虽高矮不同、胖瘦不同,却是一样的黑。

陈砚是蹴鞠晒黑的,陈青闱是干农活晒黑的。

如此一来,两人倒是有几分相像,不过两人的气质是截然不同。

陈砚从容沉稳,陈青闱多了几分拘谨与唯唯诺诺。面对如今的陈砚,他手里提着的老母鸡都有些送不出手。

还是柳氏主动接过去,陈青闱方才犹豫着将自己想去族学当先生的事说了。

陈砚并未拒绝。

整个陈家湾除了族长一家与他外,就只有陈得寿兄弟和老陈家长孙陈青闱读了书。

想要将族学建起来,如今省钱是重中之重,自己族人当先生就能省下不少钱,也会更尽心尽力。

族长年纪大了,总不能来教书,陈得寿二十多年没碰书本,让他去教书,怕是要误人子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23章发展(第2/2页)

陈青闱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如今的陈砚已站在更高处,自不必再如以前一半将陈青闱视为争夺生存资料的敌人。

相反,陈青闱已经是能为他所用的人才。

如此一来陈青闱得了这先生的差事,与陈老虎一样,一个月也是四百文钱,却要教导整个陈家湾的孩童,这个钱也并非那般好赚。

不过陈青闱已经很知足了,与干农活比起来,教书实在太轻松。

从天色蒙蒙亮起,陈家湾就响起朗朗读书声,族人们每每听到,连干活都多了些力气。

不过这陈癞子是不让村里人好过的。

每日他拿着旱烟杆在村里四处溜达,瞧见谁便要拉着说几句酸话,譬如:“好好的劳力不用,给送去族学,那陈青闱自个儿都没功名,还能教出给秀才公出来不成?”

亦或是:“你就是白费钱白费工夫,哪里像我这么舒坦。

起先村里人并不在意,说得多了也就烦了,便没好气地堵回去:“就算考不上功名,多认几个字也是好的。”

便是考不了科举,还能找找识字的活儿干,比如帮人写信、干伙计,就连说亲都更好说些。

陈癞子对此嗤之以鼻,那陈青闱识字多吧,照样下地干活,书都白读了,废那个劲儿干什么。

真以为人人都能跟陈砚一样中举?

这些话他也不藏着,就直白地与村里人说,这话谁听了心里都不舒坦,渐渐就绕着他走,陈癞子在村里成了人人嫌的存在。

他便和别的村子人说起族人白费劲的事,往外跑多了,竟认识了一位富商。

那富商穿金戴银,和他兄弟相称,一开口就是:“等你有了银钱,谁还会躲着你?钱才是男人的胆。”

陈癞子颇为心动,将家里所有银子卷走,与富商一同做生意去了。

此事不过陈族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没多久便被另一件事给盖了过去:陈得寿不种庄稼,该种什么土芋了。

这可真是孩子出息了,老爹就瞎来。

陈得寿只得道:“这土芋是阿砚花高价从外买来的,说是产量高,种好了全家不饿肚子。”

村里人起先都是调侃陈得寿,如今听说是陈砚的主意,便都盯上了土芋。

陈砚可是解元郎,懂的多,他说产量高,那肯定产量高。

村里几个庄稼老把式日日都要来陈得寿的地里看看,再根据长势提出些意见,譬如浇水,再譬如施肥。

陈得寿原本对种出没见过的土芋颇为担忧,有了几位庄稼老把式盯着,长势颇好,他也就信心大增,干脆搬到地里住,日夜盯着土芋。

所谓土芋,就是现代所说的土豆。

作为主粮,土豆产量高、营养丰富,且极好种植,被乾隆称为“救荒第一义种”。

明明是万历年间就引进了,却一直没有得到推广,只供宫廷和达官显贵食用。

陈砚让孟永长帮忙买些土芋回来,让陈得寿试种,一旦成功,就让全族耕种,到时全族能吃饱饭,便能有余力干别的。

封建王朝真正的硬通货是粮食。

田地也是用来种粮食的。

为何封建王朝一直是小农经济?

因为粮食产量不够,连肚子都吃不饱,百姓只能被牢牢拴在田地上。

所谓重农抑商,也不过是为了活命的无奈之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