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 第23章 下次给爹留点脸面

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第23章 下次给爹留点脸面

簡繁轉換
作者:江河大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30 15:10:58 来源:源1

第23章下次给爹留点脸面(第1/2页)

“青闱哥是由大伯送去高氏族学,若要怪,也该怪大伯自己。”

陈得福回头,就见陈砚正站在门外,神情平静。

陈得福强行压着怒火:“人往高处走又哪里有错?”

他为了儿子的学业跑前跑后,甚至将家底子都掏空了,换得如此下场,叫他怎么能接受。

“我爹一次次阻拦你不要将青闱哥推入火坑,你认为我爹是见不得你们好,这不是固执己见又是什么?”

陈砚稚嫩的双眼盯上陈得福:“都闹到分家了,也未拦住大伯,还不是大伯害了青闱哥吗?若我是大伯,该尽全力想法子将陈青闱退出高氏族学,免得越陷越深,耽误终生。”

陈得福身形晃了下,脸上已是毫无血色。

柳氏几步走来,将他护在身后,又道:“我们当家的就是个庄稼汉,没大伯的本事大,今天找这个关系,明天找那个关系,但我们也知道讲道理。咱们分家各过各的,大伯你没将日子过好,怪不到弟弟身上。”

以前柳氏在大房面前多番忍让,分家之后她自己当家做主,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再等陈得福上门,她就气不过。

凭什么这么欺负人?

陈得福大受打击,迈着腿转身离开,身后传来陈得寿的声音:“大哥瞧不起我,听不进我说的话,青闱到底是我侄子,我还是再劝一句,听阿砚的,早些脱离高氏族学。”

等陈得福走出去,柳氏就去收拾屋子,因气不过,脸色很难看。

被念叨的陈得寿将陈砚带到院子里才松口气,这才问:“高氏族学真不能读了?”

“或许可以读,不过我们是农户,遇到麻烦该躲得远远的,不然会被碾成灰。”

若之前陈砚只是猜测,从县试就能看出来,必定有一方势力要将高氏的根须都砍断。

高氏族学是高氏的根,只要有其在,不仅能培养高氏的子弟,还能将许多有资质的人往朝廷送,这些人构成了高氏对朝堂的影响。

如今竟从县试就不让高氏的人过,哪里还有贫寒学子愿意入高氏族学?

从高氏族学大肆招生就可看出高氏不会坐以待毙,必定要和对方斗一斗。

神仙打架百姓遭殃,躲得远远的方能保全自己。

陈得寿沉默片刻,大手抚着陈砚的头:“家里赚钱的事不用你,阿砚你专心读书。”

当年他即便一直读书,怕是也入不了官场。

他的儿子或许是在周举人身边耳濡目染,看的比他远,想的比他深,周岁还不到七岁,竟就能趋利避害,比他强了太多太多。

陈砚抬眸:“爹赚钱没我多。”

陈得寿气笑了:“你莫要以为你爹只会种地,等春耕完了,爹就去码头扛包,一天可赚三十个大钱。”

“我上个月的画卖了十两。”陈砚道。

陈得寿:“……下次给爹留点脸面。”

不然显得他这个爹很没用。

陈砚:“哦。”

他并非想打击他爹,只是光靠他爹扛包是供不起他读书的。

陈砚这一世的记性极好,读几遍就能将内容记住,四书已被他背完了,周举人的集注他也看完了。

接下来他该学制义了。

此前他卖画所得的钱柳氏并没有收,他转手就买了好几本类似《四书集注》这样的工具书。

加上前世的积累,以及找周举人解惑,他能全部理解四书墨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章下次给爹留点脸面(第2/2页)

可制义就不能只靠在周举人这儿蹭了。

他需要找位先生教导他如何写时文。

后世总批判科举如何将古板腐朽,仿佛有才学之人被这等制度给耽搁了。

实际来了这与大明科举制度相似的大梁,陈砚才知科举如何艰难。

他能靠勤奋将四书背得滚瓜烂熟,轮到写时文时必要先生领进门。

大房有一点并没有错,那就是努力让陈青闱接触更好的夫子。

以前高氏族学的夫子要比其他学院的夫子强,教出来的学生在科考上比其他学院的学生走得顺遂。

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虽不能入仕,请的先生也能是贾雨村这等进士。

而农家子能接触的多是秀才。

秀才又如何能与进士比做文章,比对经义的理解?

寒门难出贵子,也就是因此而来。

陈砚认识的人里,最有学问,最有前途的就是周举人,启蒙等都是跟着周举人。

他们除了那个拜师礼外,已是师徒,只是周举人实在忙碌,每十天才可给陈砚解惑一天,光靠周举人的教导是不够的。

陈砚如今对功名越发急迫。

他劝过好几回让周举人离开高氏族学,可周举人不愿意。

周举人受恩于高氏,必不能在高氏危急之时离去。

若能在高氏彻底倒下前,他就能有功名傍身,到时候还能去捞周举人。

陈砚正盘算着找孟永长打听一番,看去哪家书院合适,周举人却已为他找好了夫子,且亲自用自己的马车来接人。

“你们切记在杨夫子面前要讲规矩,莫要耍滑。须知做学问前,先要学做人。”

周举人极郑重地嘱咐陈砚和周既白二人。

陈砚和周既白俱都答应。

周举人这才将杨夫子的来历说起来。

杨夫子当年乃是平兴县有名的神童,三岁熟读四书,五岁可做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五岁中举,可谓前途无量。

举子们若有心考会试,会四处游学,以此来了解各地民情,当地政策等。

杨夫子在游学时遇上乡绅强占民田,愤而上告,帮那农户讨回良田,却也得罪了当地乡绅。

还未离开当地,他的右手五根手指尽数被砍。

大梁朝规定,残缺之人不可参加科举。

杨夫子的科考之路随着他的手指一同被砍断。

此后就去了大户家中当先生,如今年纪大了,回老家安享晚年。

周举人因此前受过杨夫子的指点,二人颇有渊源,亲自上门拜访后,方才有了今日将两个孩子送去与杨夫子相见的机会。

见周既白面上虽紧张,目光却噙着喜意,周举人微不可察地点了头。

再将目光移到陈砚脸上,就见他神情如常,就问:“不愿拜师杨夫子?”

面对周举人,陈砚并不隐瞒:“拜师于我而言太早了。”

若要拜师也该在他有个秀才功名之后,如此方才有机会寻得名师。

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到时候他就算躺平也没人敢欺负。

周举人知道他心里的想法并不恼怒,而是缓缓道:“以你的才智,往后必能入官场,若你早早站队,将来依附之人一旦倒台,你必会受到牵连。我深受其苦,不能脱身,只能护着你们不要走我的老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