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 第52章 见知府

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第52章 见知府

簡繁轉換
作者:江河大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30 15:10:58 来源:源1

第52章见知府(第1/2页)

陈砚心头一凛。

这位府台大人实在敏锐,难怪能干实事。

陈砚虽钻研了王知府许久,实际并未见过王知府。

大梁朝四品以上官员着绯色官服,眼前坐镇贡院,又是绯色官服,只有身为主考官的府台大人。

正所谓文章如人,陈砚看过王知府的文章,推断王知府可称得上一名清官,更是位明察秋毫的好官。

在他面前遮掩只会让他起疑心。

陈砚当即下定决心,道:“学生如此行事实属无奈。”

“你且说说,有何无奈。”

陈砚便大致将自己在府试中遇到的事桩桩件件说了,末了方才道:“好在这几日未下雨,春雨一旦下下来,便是阴雨绵绵不停歇,学生头顶只一半的瓦,必保不住考卷。”

王知府虽还是一贯的平静如水,眼底却藏了怒气。

每每府试前,贡院就要进行一番修缮,以确保府试能安然举行。

可陈砚说他的头顶只有一半瓦。

此事就复杂了。

若是修缮之人并未修缮,而是光拿了银子,那就是贪墨;若是修缮之后被人为掀了瓦,那就是妨碍科考。

无论哪一个都是大案。

王知府沉静片刻,方才道:“你如此大闹考场,就不怕本官治你的罪?”

陈砚当即朗声道:“府台大人自上任以来,所做皆是为改善民生,可见您是清官,是好官,必是明察秋毫,为民做主。”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他先把高帽子给这位府台大人戴上再说。

更何况今天的事若不闹大,他便冲不破高家为他织的网。

在考场上发作实在是一步险棋,可他也只有这个机会见到王知府。

陈砚又道:“学生文章已经作完,恳请府台大人允学生提早交卷。”

王知府被气笑了。

丢这么一个烫手山芋给他,此子竟还妄想提早交卷跑路。

“程文纸已被毁,你如何交卷?”

陈砚朗声道:“学生已在草纸上写好,恳请府台大人格外给学生程文纸誊写。”

王知府:“……”

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厚颜无耻?

王知府露出阴恻恻的笑容:“你既如此有信心,便默写出来。”

想照着草纸誊抄?

那太便宜此子了。

他本想看陈砚错愕或愤愤不平,谁知陈砚大喜叩首:“多谢府台大人开恩,大人实乃青天大老爷!”

王知府更恼火了。

当即命人抬了桌子过来,却不给椅子。

陈砚看着桌子上铺好的一张程文纸,就知道王知府只给他一次机会。

若是写了错字,或写错一句,此次府试他必被黜落。

看来府台大人对自己丢给他的烫手山芋很不满。

不过能给他一次机会,已经很难得了。

陈砚在心底默念一遍自己的文章后,提笔,蘸墨,笔走龙飞。

王知府看着那端正的馆阁体从稚嫩的手下流泻而出,眼底是忍不住的赞赏。

这字必是下了苦功的。

有天资,又能吃得下读书练字的苦,实在难得。

王知府生出爱才之心,将此前的不满驱散了大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2章见知府(第2/2页)

此子如此有城府,又能利用局势,将自己这个府台都为他所用,若往后不走偏,假以时日必能有一番作为。

待到陈砚收笔,王知府并未有任何表示,只是让人将他送走。

陈砚退出去,就见门口等着的衙役和那位构陷他的大人早不复此前的嚣张,此时颇为焦虑。

陈砚朝几人缓缓一笑,转身跟着另一衙役离开。

到龙门时,已经有不少人在等着。

人群里小声议论:“他就是那位陈神童。”

“他不是扰乱考场吗,怎么还被放出来了?”

“难道他真是被衙役陷害?”

议论声虽小,还是钻进了陈砚的耳朵里。

陈砚眼观鼻,鼻观心,装作没听到。

龙门大开,陈砚踏步而出。

再往后第三场,再没衙役守在他的号舍门口,倒是有巡逻的衙役会好奇看过来,却也是一看就走,并不恶意。

陈砚就知道,府试这一关他过了。

至于此事背后的官吏如何处置,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不过,他不介意等放榜之后再添一把火。

府试考完后,陈砚师徒三人并未离开,而是在客栈里等放榜。

贡院里的官员们却是争论不休。

夏同知认为陈砚三场文章都极好,该为案首,赵通判极力反对:“此子品行有失,必不可为案首。何况他出了号舍,所写文章究竟是他自己作的,还是旁人作的,谁说得准。”

夏同知道:“当日我亲自收他的草纸,与他在府台大人面前所作文章一字不差,如此还不足以证明这些雄文皆产自他之手吗?”

赵通判并不想将陈砚大闹考场之事反复提起,以免牵扯更多。

只是陈砚想要得案首,他是万万不肯的。

赵通判便指着陈砚的试帖诗道:“此子文章虽做得不错,然试帖诗写得全无灵气,与他人相比差远了,这府试也是考试帖诗的。”

大梁府试,最看重的是四书文章,其次是五经经义,再往后才是试帖诗。

按理说,陈砚的文章已经足够得案首,可赵通判紧抓试帖诗不放,夏同知也没话好说。

两人争论到这等地步,就轮到主考王知府做裁决。

王知府思忖片刻,方才道:“此子便得第二。”

夏同知暗暗可惜,他拿到陈砚的草纸,率先看了文章,实在是好文章。

若不是他亲眼所见,不敢想此文竟是一个年仅九岁的幼童所作。

他当年也是科考出身,到二十五中秀才时所做文章比九岁的陈砚也逊色不少。

正因如此,他才跟赵通判争论至此。

他还是不甘,又站起身对王知府行了拱手礼,道:“府台大人,若此子排名第二,又有谁能排案首?”

单论文章,陈砚的文章就是最好的。

王知府笑道:“此子年纪尚小,又能做出大闹考场之事,性子也该磨一磨方能成才。反倒是那高修远年纪轻轻,就写得一手好文章,这案首当之无愧。”

屋内众人神情各异,却都静默不语。

赵通判没料到王知府竟会将高修远点为案首,还有些惊诧。

不过高七公子能得案首,他也能向高二公子交差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