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 第109章 光刻胶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第109章 光刻胶

簡繁轉換
作者:深仨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6 15:34:17 来源:源1

第109章光刻胶(第1/2页)

1966年6月1日清晨,四九城半导体实验室的窗棂上还挂着露珠。陈樾伏在绘图板前,手中的鸭嘴笔正在描画集成电路的精细线路,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他的秘书小王气喘吁吁地闯进来,军绿色的解放鞋上沾满了泥水,裤脚还带着清晨菜市场特有的泥泞。

“陈总,出大事了!“小王抹了把额头的汗水,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皱巴巴的电报纸,“天津元件厂刚发来急电,说...说光刻胶库存只够维持两周生产了。“他的声音有些发抖,手指在电报边缘无意识地摩挲着。

陈樾手中的笔尖“啪“地折断,墨水在图纸上晕开一片蓝黑色的痕迹。他抬头望向窗外,几只麻雀正在枝头跳跃,与室内骤然紧张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阳光透过老式木窗的格栅,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把库存清单拿来。“陈樾的声音有些发紧,喉结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他接过小王递来的清单,上面用红笔圈出的数字触目惊心——全国光刻胶存量仅剩37公斤,而生产一片晶圆就要消耗20克。清单边缘还沾着茶水渍,显然已经被多人传阅过。

实验室里顿时安静得可怕,只能听见墙上老式挂钟的滴答声。陈樾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指节处的茧子与木桌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他突然站起身,军装外套的袖口在桌沿蹭出一道白痕:“备车,我要去化工部。“

6月3日,一份贴着“绝密“标签的铅封金属盒送到了陈樾的办公室。他小心地用裁纸刀划开封条,金属盒开启时发出“咔嗒“的轻响。里面是一小瓶琥珀色的粘稠液体——这是从毛熊进口的最后一批光刻胶,瓶身上的俄文标签已经有些褪色。

“启动分析模式。“陈樾在脑海中命令道。科技系统的蓝色光幕瞬间笼罩了样品瓶,分子结构图在他的视野中层层展开,像一棵精密的分子树。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成分是聚乙烯醇肉桂酸酯(PVAC)和一种特殊的光敏剂,系统正在自动比对知识库中的相关数据。

“有意思...“陈樾喃喃自语,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高分子化学》。书页已经泛黄,边角处还有他根据前世记忆做的笔记,铅笔字迹有些模糊了。他对照着系统给出的分子式,在草稿纸上快速演算起来,钢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窗外渐渐暗下来,他却浑然不觉,桌上的烟灰缸里很快就堆满了烟头,像一座小小的灰色金字塔。

6月10日,四九城化学所的大院里飘着刺鼻的化学药剂味道。陈樾跟着白发苍苍的赵所长穿过迷宫般的走廊,两侧实验室的门缝里不时飘出白色的雾气。老所长的布鞋踩在水泥地面上几乎没有声音,只有腰间钥匙串发出轻微的叮当声。

“这就是我们的光刻胶试验线。“赵所长推开一扇斑驳的铁门,生锈的合页发出刺耳的吱呀声。里面几个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正在操作一台老式搅拌机,机器运转时发出沉闷的轰鸣。房间角落里堆满了贴着俄文标签的化学原料桶,有些已经生锈,渗出暗红色的铁锈痕迹。

陈樾装作检查设备,悄悄启动了科技系统的扫描功能。搅拌机的转速、温度控制仪的精度、通风系统的设计参数...所有这些细节都被系统记录下来,在视野中形成精确的三维模型。他注意到一个年轻女研究员正在用移液管小心翼翼地添加光敏剂,她的手稳得像外科医生,连呼吸都刻意放轻了。

“现在最大问题是什么?“陈樾问道,顺手拿起一块刚涂好的硅片对着灯光观察。硅片边缘有些粗糙,显然是切割时留下的痕迹。

赵所长叹了口气,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纯度不够。国产原料里杂质太多,感光度差不说,还经常出现针孔。“他指着显微镜下的样品,果然可以看到细小的缺陷,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散布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9章光刻胶(第2/2页)

离开前,陈樾“不小心“碰倒了一个烧杯,趁机扫描了工作台上的所有笔记和配方。系统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光刻胶制备工艺已完整收录。“烧杯里的液体洒在水泥地面上,立刻冒出一串细小的气泡。

6月15日,一场特别的联席会议在化学所礼堂召开。墙上挂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横幅,浆糊还没干透,散发出一股小麦的清香。下面坐着二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化工专家,有人不停地用笔记本扇风,空气中飘散着汗水和风油精混合的味道。

陈樾站在黑板前,正在讲解改良后的工艺流程,粉笔灰落在他的中山装袖口上。“我们可以先用活性炭吸附法提纯原料...“他的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反应釜的示意图,粉尘在阳光中飞舞,像一场微型雪暴。

突然,后排一位戴眼镜的老专家激动地站起来,膝盖撞翻了搪瓷缸子,茶水洒了一地:“这个温度控制方法妙啊!我怎么就没想到?“他的声音因为兴奋而有些尖锐,引得窗外树上的麻雀都扑棱棱飞走了。

会议一直开到深夜。散会时,陈樾注意到赵所长偷偷把半块硬馒头塞给了一个年轻助手——原来为了赶这个会,很多人都没吃晚饭。走廊上的电灯泡因为电压不稳而忽明忽暗,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8月15日,化学所的中试车间里人头攒动。最后一批样品正在接受检测,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连平时最吵闹的通风扇似乎都安静了下来。当检测员举起大拇指时,整个车间爆发出欢呼声,有人把安全帽抛向了空中。赵所长激动得老泪纵横,把检测报告紧紧抱在胸前,像抱着刚出生的孙子,报告纸都被攥出了褶皱。

“感光度提高50%,分辨率达到2微米!“检测员的声音有些颤抖。他手中的样品在灯光下泛着均匀的淡黄色光泽,像一块上等的琥珀,透过光线能看到里面细密的分子结构。

8月20日,一座废弃的化工厂焕发了新生。工人们正在粉刷厂房外墙,油漆刷子刮过砖面发出沙沙的声响。有个小伙子不小心把红漆溅到了崭新的厂牌上,急得直跺脚,解放鞋底沾满了红色的漆点。陈樾和赵所长站在大门口,看着“四九城光刻胶厂“几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油漆还没干透,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老赵,这批设备调试得怎么样了?“陈樾问道,顺手帮老所长拍掉白大褂上的石灰粉。老赵的白大褂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墨水已经漏了,染蓝了口袋的一角。

赵所长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露出几颗发黄的牙齿:“比预计快多了!多亏了你设计的那个自动控温系统。“他指着车间里崭新的反应釜,几个工人正在小心翼翼地校准仪表,有人趴在设备底部调整螺丝,后背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

10月20日,第一桶国产光刻胶正式下线。深褐色的液体在不锈钢桶中荡漾,散发出淡淡的松香味,像陈年的葡萄酒一样醇厚。包装车间里,女工们正在往桶身上贴标签,有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偷偷用手指蘸了一点,惊叹道:“比雪花膏还细腻!“她的指尖立刻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

12月初,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新加坡下了第一笔海外订单。外贸部的同志拿着电报一路小跑进陈樾的办公室,激动得语无伦次:“陈总,咱们的光刻胶...卖出去了!“电报纸被他攥得皱巴巴的,上面的英文地址还沾着汗水。

陈樾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工厂冒出的袅袅白烟。他想起半年前那个濒临停产的危机时刻,如今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能出口创汇。一阵寒风吹过,却让人感觉格外温暖——这是属于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春天。窗玻璃上结了一层薄霜,他用手指在上面无意识地画了一个小小的五角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