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三兴大汉:从汉灵帝的侄子开始 > 第一卷 潜龙在渊 第三十二章 入汜水关

第一卷潜龙在渊第三十二章入汜水关(第1/2页)

“什么?”

中军大帐内,袁绍豁然站起,撞翻了身前的案几,酒水洒了一身也浑然不觉。曹操手中的竹简“啪”的一声掉落在地,脸上第一次失去了惯有的从容,只剩下极度的震惊与愤怒。

刘备双拳紧握,眼中满是悲愤。其余诸侯,或惊骇,或茫然,或捶胸顿足,帐内一片混乱。

“董卓狗贼!竟敢焚烧帝都!屠戮生灵!此乃人神共愤!”

袁绍须发戟张,愤怒地咆哮,声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焚毁洛阳,这罪行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极限。

“盟主!还等什么!”

孙坚猛地拔刀:“董卓焚城西窜,正是追击的大好时机!某愿率本部兵马为先锋,誓杀此獠,夺回天子!”

他性格刚烈,此刻已被怒火烧尽了理智。

“对!追杀董卓!”

“夺回天子!”

帐内群情激愤,喊杀声震天。连日来围而不攻的憋闷,被这滔天罪行瞬间点燃,几乎所有的诸侯都红了眼,纷纷请战,恨不得立刻拔营起寨,追上去将董卓碎尸万段。

曹操很快从震惊的情绪中走出,眉头紧锁,死死盯着舆图上洛阳西行的路线,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潼关的位置,眼神凝重,随后将目光投向了刘珩。

刘珩依旧端坐,只是面色有些阴沉。他目光低垂,看着矮几上那份刚刚由秘密渠道送来的简短密报,上面只有一行小字:“刘大夫无恙。”

还好提前送走了刘陶等人,董卓这个王八蛋,还是焚城了!

自己应该想到的,把他逼得太急了!原本以为只要流言一起,董卓会有所忌惮,不至于再冒天下之大不韪焚城,没想到,历史还是重演了,刘珩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能改变历史进程?

“阳武侯!”

袁绍的目光如同鹰隼般扫过众人,最终落在刘珩身上,带着质问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董卓焚城西窜,罪不容诛!诸公皆欲追击,阳武侯为何沉默?莫非……阳武侯部下扼守潼关,另有打算?”

他特意加重了“扼守潼关”四个字,瞬间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刘珩身上。帐内喧嚣稍歇,气氛变得微妙而紧张。是啊,董卓西逃,必经潼关!刘珩的态度,至关重要!

刘珩缓缓抬头,迎着袁绍和众人或急切、或猜疑的目光,深呼一口气,起身道:“诸位,董卓焚城西窜,暴行令人发指,人神共愤,珩亦恨不得生啖其肉!然追击之事需谋定而后动,切忌因怒兴兵。”

他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手指点在洛阳通往长安的漫长路途上:“董卓挟持天子百官,驱赶百万流民为前驱,此乃裹胁人质,以阻追兵之毒计!我军若贸然追击,首当其冲者,非是西凉铁骑,而是无数手无寸铁、被驱赶践踏的无辜百姓!届时,我军是杀敌,还是屠民?此其一。”

他的手指移到舆图上的几个关键节点:“其二,董卓以李傕部下精锐为先锋开道,樊稠率主力护卫中军。西凉军虽新败,然其主力未损,汜水关中兵马无损,又有张济贾诩驰援,我军追击,需先拿下汜水关,而后再言追击。”

“然,我军多为步卒,仓促追击,一旦脱离坚固营寨,于野地遭遇其精锐骑兵反扑,胜败难料!此乃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最后,他的指尖重重落在“潼关”二字之上:“其三,亦是关键所在!董卓西窜,其最终目标,必是潼关!欲入关中,必过此天险!如今,潼关已在我军掌握之中,深沟高垒,兵精粮足!只要潼关不破,董卓便是瓮中之鳖,插翅难逃!我军何须冒险追击,徒增伤亡?”

“当以逸待劳,以最小的代价拿下汜水关,而后待董卓撞死在潼关铁壁之下!待其师老兵疲,进退失据之时,再挥师西进,与潼关守军前后夹击,则董卓可一鼓而擒,天子可安然奉还!”

刘珩的话语如同冰水,浇在众人被怒火冲昏的头脑上。

帐内再次陷入寂静,只有粗重的呼吸声。追击的狂热渐渐冷却,代之以对现实的权衡。

曹操深吸一口气,率先打破了沉默,声音带着深深的叹服:“伯玉之言,老成谋国,洞若观火!操附议!董卓驱民为盾,我军若追,必陷两难之境。潼关天险在手,我等当加以谋划而后徐徐图之!”

袁绍脸上的怒色稍缓,眼中精光闪烁,显然也在权衡利弊。孙坚看着舆图上潼关的位置,又看看刘珩那沉静却不容置疑的眼神,最终愤愤地哼了一声,不再言语。

其他诸侯也大多冷静下来,意识到强追的风险和坐守潼关的稳妥。

“阳武侯所言,确有道理。”

袁绍缓缓开口,做出了决定:“传令!各军紧守营寨,加固防线,多派斥候,严密监视董卓西窜动向!待其兵困潼关之下,再行定夺!同时,我军当速破汜水!”

刘珩微微颔首:“盟主英明,我军此时最重要的,便是尽快夺取汜水关,同时尽可能减少伤亡。至于潼关方面,自有珩之部署,必不负所托。”

他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掌控力。

曹操闻言道:“操有一言,那董贼令张济率部驰援汜水关,虽说兵马更盛,然余者皆向西而逃,唯有张济部向东拒守,他岂能心服?此为我军之利,或可不战而取汜水关,再图追击!”

袁绍点头道:“孟德所言极妙,可使一能言善辩者为使,入关见张济!不知何人愿往?”

袁绍此言一出,帐内再次一片寂静,众人互相看看。开什么玩笑,汜水关内有数万西凉军,万一那张济对董卓忠心耿耿,入关后还未开口便被斩了呢?

一时间,帐内气氛有些尴尬。

刘珩食指一下一下轻扣在腿上,斥候说过,来汜水关的有贾诩。

张济为人如何自己不清楚,但是对贾诩和张济那个侄子张绣却是非常了解。

贾诩是出了名的苟,向来都是韬光养晦精于自保,不然怎么能先怂恿李傕等人攻长安,又否决了李傕等人要给他封侯的提议,后来还撺掇张绣投曹操,在曹操帐下又得到重用,最后支持曹丕称帝,位列三公,配享太庙。

可谓是三国乱世的常青树,以他对局势的把握,估计早就看出了董卓的败势,跟着张济来汜水关肯定不是死拒诸侯联军的。

如果能收服贾诩,再加上张绣这员猛将,自己在这乱世的资本便又多了一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卷潜龙在渊第三十二章入汜水关(第2/2页)

想到张绣,刘珩下意识地看了曹操一眼,又瞥了一眼身后的典韦,如果不是曹操的“建安风骨”,典韦估计也不会死,果然寡妇再美都不能碰啊!

但是,张济究竟是何性情还不清楚,万一不等自己说话,直接给自己剁了怎么办?那也太冤了!

贾诩啊贾诩,你可一定要爱惜生命啊,一定要劝劝张济……

想到这里,刘珩不再犹豫,起身道:“珩不才,愿入关面见张济!”

面对刘珩的主动请缨,帐内众人都是一阵错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年轻的汉室宗亲身上。

亲自入关,面见刚刚率部驰援、杀气腾腾的西凉军悍将张济?这无异于羊入虎口!

“阳武侯大义,公路佩服!”

众人都在惊愕时,率先回应的居然是袁术,只不过他的神色中有些幸灾乐祸。

袁绍眼中带着难以置信的审视:“阳武侯……此言当真?那汜水关内,张济新至,兵锋正锐,更有吕布……不,吕布已调回,但西凉兵凶悍,关内足有数万之众!阳武侯千金之躯,岂可轻涉险地?”

他虽忌惮刘珩掌控潼关的力量,但刘珩若真死在汜水关,不仅联盟士气受挫,潼关局势也将瞬间失控,绝非他愿见。

刘备眉头紧锁,上前一步:“阳武侯不可意气用事!张济乃董卓心腹宿将,性情难测。又有贾文和随军,此人智计颇深,然其心难明,未必肯助我等!”

曹操也劝道:“伯玉当三思!毕竟关内凶险未知,万一……”

袁术那带着明显幸灾乐祸的“佩服”声刚落,便引来数道鄙夷的目光。

他浑不在意,反而捻着胡须,皮笑肉不笑地补充道:“阳武侯忠勇可嘉,心系社稷,实为我辈楷模!若那张济不识抬举,翻脸无情,公路自当率兵为先锋,攻取汜水关,为阳武侯报仇!”

刘珩神色平静,仿佛众人谈论的并非自己的生死。他抬手止住众人的劝阻,目光扫过一张张或惊疑、或担忧、或幸灾乐祸的面孔。

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本初兄,孟德兄,玄德兄,诸位好意,珩心领之。然,正因关内凶险,兵凶战危,强攻必损失惨重,徒耗我军元气,更延误追击董贼、营救天子之机!珩身为汉室宗亲,司隶校尉,值此社稷危难、百姓倒悬之际,岂能因惜身而畏缩不前?”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如剑,直刺人心:“况,珩非匹夫之勇。张济奉董卓乱命东来,其心岂甘?其麾下将士,家眷多在关中,岂愿为董卓陪葬?至于贾文和……”

刘珩嘴角勾起洞察一切的了然,“既然孟德兄说此人智计深远,他又岂能不为自己与张济所部寻一条生路?此乃天赐良机,与其坐视两军厮杀,血流成河,不若由珩亲往,陈说利害,或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拿下汜水关!此,方为上策!”

“若珩殒命汜水关,还望公路将军身先士卒,为珩报仇,可莫要畏缩不前啊!”

刘珩最后又暗戳戳嘲讽了袁术一波。

他的话让曹操眼中异彩更盛,袁绍也陷入了沉思。若真能不费一兵一卒拿下汜水关,打通西进通道,那自然是天大的功劳,况且还能收拢关内那数万西凉军,只是……风险实在太大,没人愿意冒险。

“侯爷!”

一直侍立在刘珩身后的典韦再也按捺不住,一步踏出,声如洪钟:“您要去,俺典韦陪着!管他什么龙潭虎穴,俺这双大戟,定保侯爷周全!那张济若敢动侯爷一根汗毛,俺把他脑袋拧下来当夜壶!”

刘珩看着忠心耿耿的典韦,点点头:“好!有君明勇武,纵刀山火海,又有何惧?况此行非为厮杀,乃为说降。便由君明与我轻车简从,以示诚意。”

袁绍见刘珩心意已决,且分析确有其理,终于缓缓点头:“阳武侯忠勇无双,胆识过人,本初……佩服!既如此,便依阳武侯之计!阳武侯需何物?何时动身?”

“事不宜迟,迟恐生变。”刘珩果断道,“只快马两匹。珩即刻动身!”

……

汜水关,雄踞山隘,关门紧闭。

关墙之上,西凉兵卒盔甲鲜明,刀枪如林,警惕地注视着关下联军营寨。气氛肃杀而压抑。关楼内,气氛同样凝重。

主位上,张济一身戎装,面色阴沉如水。他年约四旬,身形魁梧,面庞棱角分明,下颌蓄着短须,此刻眉头紧锁,手指一下一下敲击着案几。

他奉董卓严令,率本部兵马星夜驰援汜水关,名为拒敌,实则是被当作了弃子!董卓带着天子百官和搜刮的滔天财富西逃长安,却让他在这里顶住关东数十万联军的怒火!更可恨的是,连他原本视为依仗的吕布都被调回护卫中军了!

“将军,”

一个低沉平静的声音响起,说话者坐在张济下首,正是平津都尉贾诩。

他三十余岁,面容清癯,三缕长须,眼神深邃内敛,让人看不透深浅:“联军势大,吕布新败,太师又焚了洛阳。我军困守此关,外无援兵,内恐军心浮动。长久下去,非善策。”

张济猛地一拍案几:“文和!你以为我想守在这鬼地方吗?太师严令在此,我能如何?擅自弃关,那是死罪!回去长安?董太师能饶得了我?”

贾诩捋了捋长须,声音依旧平稳:“将军息怒。诩非劝将军弃关,而是提醒将军,需早做打算。董太师西行,前途未卜。潼关……”

他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传闻已被司隶校尉刘珩牢牢掌控。刘珩此人,非比寻常。若潼关不通,太师……恐成瓮中之鳖。”

张济闻言,心头更是一沉。潼关!那是他们西凉军回家的路!如今却被那个莫名崛起的汉室宗亲刘珩堵住了!他烦躁地站起身,来回踱步:“那刘珩小儿!坏我西凉大事!若潼关有失,我等……我等皆成无根浮萍!”

就在这时,一名亲兵急匆匆闯入:“报——!将军!关下来人,为首之人自称司隶校尉、阳武侯刘珩!言道要入关面见将军!”

“什么?!”

张济猛地停住脚步,怀疑自己听错了:“刘珩?他……他敢亲自来关下?还要入关见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