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天启大明 > 第一百五十一章 他们要你来传什麽话?

天启大明 第一百五十一章 他们要你来传什麽话?

簡繁轉換
作者:破贼校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13 04:13:55 来源:源1

第151章他们要你来传什麽话?

四人回头一看,原来是府学的王四维。

他是顺天府学的资深秀才,写得一手好制文,连偶尔来授课的翰林学士等前辈们,看过后都会夸赞一声,列为范文。

可惜,王四维制文做得再好,偏偏时运不佳,考了四回北闱都不中。

年过四旬,变得愤世嫉俗,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是考官埋没了他,是朝廷辜负了他,于是总喜欢说些阴阳怪气的话。

王四维看到厅堂里众人纷纷注视着他,更加来劲,猛地站起身来,挥舞着右臂,大声道。

「圣人有云,治德修仁,自能四海宴清。而今朝堂不尊儒理,穷兵默武,早晚会被反噬。」

「什麽反噬?」

「北蒙东胡,都是荒蛮外夷,缺乏教化,不服王化..:」王四维振振有词道,「一味用武力,

只会口服心不服。我大明赢得了一时,赢不了一世。

如此穷兵武,与北蒙东胡结下血海深仇,难以化解,只能是苦了百姓,白白耗费民脂民膏。

哪天稍一疏忽,胡夷破边入境,抄掠一番...最后是家家皆编素,户户挂白绫...百姓何辜之有啊!」

王四维挥舞双手,仰头长闻,双目赤红,一脸的悲天悯人,旁边有不少人被他感动。

有人出声问道:「王秀才,那当如何!」

王四维长吸一口气,从刚才的情绪中走出来,右手狠狠一挥,坚毅地说。

「只有多施恩惠,以仁德怀柔,然后教化以圣人道理,让北蒙东胡懂得礼义廉耻,脱蛮弃夷,

入华遵礼,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王四维越说越激动。

「偏偏朝堂不用我的这些治国安邦之良策,一味用强,大兴兵戈,治标不治本,最后落得生灵涂炭,百姓遭殃...」

看到不少人纷纷点头,王四维越发来劲,满脸红光地说:「去冬大明侥幸胜了一局,就应该见好就收,与建奴议和,罢休干戈。

然后以怀柔手段羁置,多赐丝帛财货,安抚人心...双方和睦共处,再多遣饱学之士,出使辽东,晓谕圣贤道理,对老奴以下建奴首领们多加教化,让他们懂得礼义廉耻,自能忠孝大明,永为辽东屏藩...」

有人忍不住发问:「老奴肯听教化吗?」

王四维意气风发地说:「不试试怎麽知道?

圣人有云,人性本善!

老奴丶建奴女真人虽为胡夷,只不过是出身荒蛮之地,少受教化...但老奴等人也不尽是禽兽之辈,必有向善之心...

只要多加教化,晓谕圣贤道理,他们自然能明白礼仪,遵循三纲五常...届时不费一兵一卒,

大明不仅可消除东北外患,还多一安边屏障,何乐而不为?」

「说得好!」有人欣然地大声叫好。

王四维激动得满脸通红,脸颊上的疙瘩红得几乎要爆浆。

只不过厅堂里大半的食客冷冷地看着。

甲乙丙丁回过头,轻声冷笑。

「又是这一套,念了几十上百年,跟慈云寺里的和尚念经一般,难道还不烦吗?」

「他们也想不出什麽好法子来,只好把过去念过的经再多念几遍。」

「怀柔?施以恩惠,多赐财货,反正又不是花他的钱财。」

「多遣饱学之士去东北行教化之事,真有这麽一天,你说老王会不会去?」

「肯定不会去。人家是大才,只是一时怀才不遇,等着在朝堂上大展宏图,怎麽可能去辽东那等苦寒远僻之地,岂不是更加埋没了他的大才!」

「嘻嘻!」

四人一阵轻笑。

乙问:「报纸有说北边的战事消息吗?」

甲把报纸匆匆翻了一遍,摇了摇头:「还是没有。」

丁说:「真是奇了怪。

以前边关稍有战事,朝堂上还没如此,朝野市井就消息满天飞。兵部的军令还没送到边关,里面的内容连路边的走夫贩卒都知道了。

然后各种传闻都有,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有胜有败,朝堂上各路人马依据这些传闻上疏,互相攻计,还美名其曰闻风弹劾...

唯独这两次..

去年冬月,皇上潜行去山海关指挥冬季攻势,都一个多月才有风言风语传出。

今年开春,说是去滦河草原操演,不声不响就开始了春季攻势,跟蒙古人干上了,然后又听说建奴主力围攻关宁...

从春三月传到夏七月,足足四个月,小道消息说什麽的都有,偏偏都察院风平浪静。也就翰林院丶詹事府有十几位官员了一阵,然后没有了下文。

到底打成什麽样子,没人知道...

真是透着一份诡异,让人看不懂。」

丙说:「会不会真如王四维所言,打了大败仗,第二个萨尔浒?

四人面面相,过了一会,甲缓缓摇了摇头,「我觉得不可能。」

「怎麽不可能?」

「朝中还是有知道内情的人。他们不说,不代表他们不知道,只是不想说,不敢说而已。

真要是第二萨尔浒,早就炸锅了,多少人着劲等着这个时候?」

乙赞同道:「没错。多少官员和名士等着皇上犯错...真要是打成萨尔浒第二,早就跳了出来,一窝蜂上疏,弹劾新政,规劝皇上回归祖制..:」

丙不敢置信地问道:「难道是打胜仗了?」

「怎麽,你不敢信?」

「从万历四十六年萨尔浒大败,朝廷王师什麽时候打过胜仗?十几年的败仗,让我心有馀悸,

确实不敢相信。」

「我们好歹还有万历三大征。」

「三大征都是老黄历的事,再说了,三大征打了多久?每一次不是三五年,来回地反覆?

又打了多少钱粮?每一次不是耗费亿万钱粮,打得国穷民疲?

王四维的话为什麽还有那麽多人响应?

很多人打仗打怕了,胜仗怕,败仗更怕。」

「可是你越怕打仗,就只能打败仗,越打越窘困!」

甲乙丙三人争执不休,丁在一旁劝道:「三位仁兄,何必争吵伤了兄弟情分呢?相信用不了多久,定会有消息传出。」

等到三人不出声,丁又继续说:「不管如何,从去年夏天开始,这一年多时间,我大明确实有了一番新气象,让人看到了中兴的希望。」

甲乙丙三人同时转过头来对丁说:「贤弟说得没错!」

此时,王四维在厅堂另一边大声道:「而今奸侯当道,蒙蔽皇上,背儒弃理,扰乱朝纲!

我等正义之辈,更当仗义直言,以申天道!」

有大声叫好附和的,有意图不明地哈哈大笑,也有冷眼旁观者。

酒楼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就像繁闹的集市一般。

门口街边上有盲乐手拉着二胡,被小童牵引着,边唱边走过来。

「龙虎新军旧羽林,八公草木气森森...长乾女唱平辽曲,万户秋声息捣砧。」

盲乐手声音高亢,又带有几分悲凉沧桑,把一首钱谦益刚写不久的新诗唱得荡气回肠。

四分激昂丶三分雄迈,还有三分惆怅,混在喧杂的人声中,飘荡在酒水烟火气间,交织弥漫,

氮盒天地,混沌万物。

「大捷!最新号外!开平大捷!」

突然,一个清脆的声音像利箭直穿过来,刺破氮氩混沌,所有人不约而同地转头看向店外。

一个十三四岁的男童,背着一袋报纸冲了过来,大声。

「什麽号外!哪里大捷?」就在临街窗户边上的甲上半身探出窗口,大声叫道。

「《新明报》出的号外!开平大捷。」

「来一份。」

「承惠二十文!」

「给你一分铜毫。」

「好咧!」

甲掏出一分铜毫递过去,接过一份报纸,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墨香味。

「吓,刚从印书厂里出来的,这墨都还没干透。」

乙丶丙丶丁焦急地说:「说这些干什麽,快看看开平大捷,到底是什麽大捷!」

「对!」厅堂其他人也在焦急地催促,「快看看,到底什麽大捷。」

就连端菜上酒的夥计和柜台后的掌柜,也着脚探着头,跟着连声催促,

唯独被打断兴致的王四维不满地说:「什麽大捷,无非又是偷袭,抄掠了几千头牛羊而已,有什麽好吹嘘的!」

甲一眼扫过头版,浑身颤抖,满脸通红,喉咙像是堵住了什麽,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眼巴巴的乙丙丁急了,乾脆起身转过来,探着头自己看头版。

不看不要紧,看完后乙丙丁三人也像是被施了魔法,满脸涨红,浑身颤抖,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厅堂里的众人都急了,到底怎麽回事!

还是丁艰难地抬起头,用似笑非笑丶似哭非哭的声音说:「开平大捷,王师逼降察哈尔部,灭乌齐叶特和巴岳特部,背明通敌的林丹汗丶炒花和恩格德尔父子伏诛,首级传蒙古左翼各部。

其馀内喀尔喀蒙古扎鲁特丶翁吉剌特部丶巴林三部臣服..:」

酒楼厅堂寂静无声,仿佛深夜三更。

过了二三十息,轰然炸开,巨大的声浪几乎掀翻了酒楼屋顶「好!」

「大明万胜!」

众人齐声高喊道。

此时,酒楼外面也响起彼此起伏的欢呼叫好声,还能听到里啪啦的鞭炮声,整个京师被狂喜和激动笼罩。

文渊阁附近的内阁,首辅值房里。

韩坐在书案后面微闭着眼晴,正在就跟心腹管事韩栋说着话。

「老九,一路上可还好?」

「回老爷的话,一路安顺。

小的拿着山西巡按衙门发的勘合,一路吃住驿站,沿途的驿卒驿吏们都小心伺候着。小的全托了老爷的福。」

「嗯,你这次回京,急匆匆地找本老爷,有什麽要紧的事吗?」

垂手低头的韩栋微微抬了一下头,警了一眼韩,继续说。

「回老爷的话,范东家回了介休..」

「范永斗不在张家口,回介休作甚?」

「回老爷的话,说是他府上有事。听到小的奉老爷之命,回蒲州办事,他与王东家丶靳东家丶

梁东家丶田东家在临汾城设宴,请了小的过去。」

「王登库丶靳良玉丶梁嘉宾和田生兰?」

「是的,就是这五位东家宴请小的。」

韩双目猛地睁开,「他们不在阳和丶大同丶玉林做买卖,怎麽都跑回原籍来了?」

「回老爷的话,他们说漠南草原的买卖,有了新的动向,事关重大,所以需要回来跟大家伙商议。」

「什麽新动向?」

「范东家说,漠南草原蒙古人,新下了不少单子,明年备货要翻两到三倍。」

「增加得这麽多!都要些什麽货?」

韩栋小心翼翼地答:「回老爷的话,有粮食丶布帛丶盐巴丶茶叶..:」他又微微抬头警了一眼,「还有铁器。都是往年草原上常卖的货,并无异常。」

「并无异常!可他们要这麽多,两三倍,这就很异常了!」韩冷笑几声,「他们鼻子挺灵的,一下子就嗅到味道了。

现在辽东被皇上围得水泄不通,尤其是辽东海路,完全被切断。朝鲜又被下令禁边..,

建奴现在恐怕穷得只剩下多年抢掠来的金银珠宝了!

怎麽,他们看上这条发财路了?」

韩栋额头上冒着白毛微汗。

「老爷,范家从国朝初年就在张家口堡做买卖,生意遍及漠南漠北,辽左一带也早就有过往来。

贾于边城,以信义着,蒙古人丶女真人,都认他的口碑。想必是漠南蒙古人有脑子灵光的,知道辽左的情况,所以想做下这笔生意,于是就找到了范东家..:

其他四位东家,也认为是件好事...货物出了关口,茫茫草原,谁知道转运去了哪里。

老爷,这钱不赚白不赚!」

「蒙古人脑子灵光?能有他范永斗灵光?

他对蒙古人,对女真人讲信义,唯独就不讲大明的国法!

钱是赚不完的,可命只有一条。」

韩栋连忙补充道:「老爷,范东家他们也是在商言商。范东家代表其他四位东家说了,明年这生意做成了,我们府上的分红加三成。

除此之外,他们从明年开始,给芮城的下子善院丶灵石的龙吟善院丶太原的普阳善院丶令德堂善院以及汾阳下山善院的修和学子膳食款项,再增加两成。

让三晋学子们用活读善,争取多考几位进士出来。」

韩沉默不书,韩栋垂瓶低头站在善案前,耐活地等待着。

过了一刻多钟,韩终于开口了。

「他们要你给老夫传什麽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