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游子的漂泊岁月 > 第二十五章 今后一切都要靠自己了

游子的漂泊岁月 第二十五章 今后一切都要靠自己了

簡繁轉換
作者:天涯寻芳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01 15:51:29 来源:源1

第二十五章今后一切都要靠自己了(第1/2页)

汽笛声拉响的那一刻,飞云回头望了一眼南方的山山水水——那是生养她二十多年的地方,青瓦白墙映着绿水,村口的老槐树还挂着她儿时系过的红绳。可如今,她要跟着新婚丈夫肖兴,一路北上,奔向一个只在肖兴口中听过的陌生村庄。火车轰隆作响,窗外的景色从青山绿水变成黄土高坡,飞云紧紧攥着肖兴的手,心里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藏着一丝不安。

肖兴的父亲肖何是个心思缜密的老人,他深知自己这个“书呆子”儿子,只会埋头读书,不懂人情世故,更不懂得照顾媳妇。所以在飞云临走前,肖何特意带着她去镇上最大的商场,花了不少积蓄,买了一件藏青色的呢子大衣。“北方冬天冷,风跟刀子似的,这大衣抗冻。”肖何把大衣递到飞云手里,语气里满是关切,“到了那边,要是肖兴欺负你,你就给家里写信,我替你收拾他。”飞云接过大衣,指尖触到厚实的布料,心里暖烘烘的,眼眶却忍不住红了。

辗转几天,他们终于到了肖兴的老家——桃花岭村。村子里大多是老旧的土坯房,墙皮已经脱落,院子里的柴火垛堆得老高。肖何带着飞云挨家挨户拜见长辈,先是肖兴的爷爷奶奶。两位老人住在堂屋西边的小屋,看到飞云,奶奶拉着她的手不放,嘴里不停地念叨:“好姑娘,委屈你了,跟着肖兴这孩子受苦了。”爷爷则在一旁笑着说:“以后就是一家人了,有啥需要的,尽管跟我们说。”

接着又去拜见肖兴的叔叔婶婶、哥哥嫂嫂。肖兴有两个哥哥,大嫂葛汝性子爽朗,见到飞云就热情地拉她坐,还端来一碗热乎乎的小米粥;二嫂柳叶文静些,只是笑着点头,给她递了块自家做的红薯干。一家人围着飞云问东问西,聊着南方的习俗,说着北方的家常,倒让飞云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些。

桃花岭村的老庄都是几十年的旧房子,堂屋住着肖兴的二哥一家,西屋一直空着,大家商量着,就把西屋收拾出来,当肖兴和飞云的婚房。推开西屋的门,飞云心里咯噔一下——屋里空荡荡的,除了一张旧得像古董的木桌,再没别的家具。肖兴说,这桌子是父母早年去南方时留下的,桌面已经开裂,腿上还绑着根木棍,勉强能站稳。墙角放着一口小缸,肖兴说能装两桶水,可缸沿上还沾着去年的水垢。

飞云想起肖兴说过,两个哥哥在南方当着父母的面,承诺过会给他们准备新桌子和家具,可现在看来,那些承诺早就没了踪影。她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却没说出口——既然已经嫁给肖兴,她就不想再为这些事计较。更让她犯难的是,屋里只有连炕火,连做饭的锅碗瓢盆都没有。二哥看出了她的窘迫,从兜里掏出两块五毛钱,塞到肖兴手里:“去村口的小卖部买个铁锅,这几天你们就跟我们一块吃饭,等收拾好了再说。”

收拾炕的时候,飞云更是傻了眼——光溜溜的炕面上,别说褥子了,连层干草席子都没有。“真是家徒四壁啊。”飞云在心里叹道。最后,二嫂柳叶抱来一床孩子用旧的尿被子,虽然洗得发白,还带着点淡淡的味道,可也是眼下能找到的最好的东西了。飞云把从南方带来的花布单子铺在上面,用手摸了摸,总算勉强像个能睡觉的地方。

一路旅途劳累,加上心里的落差,肖兴和飞云早早地就躺下了。黑暗中,飞云睁着眼睛,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浸湿了枕巾。她想起在家时,母亲把她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铺着柔软的棉絮,可现在……她用力掐了自己一下,告诉自己:路是自己选的,嫁给肖兴也是自己愿意的,现在后悔也没用了,只能往前看。

第二天一早,飞云醒来,发现窗户纸上多了几个窟窿,风从窟窿里灌进来,吹得窗帘轻轻晃动。同住一个院的大婶路过,看到她疑惑的样子,笑着解释:“昨晚你俩的儿时伙伴来闹洞房,见你们早就躺下了,觉得没趣,就用烟头烫了几个窟窿,闹着玩呢,你别往心里去。”飞云听了,无奈地笑了笑——北方的习俗,和南方真是不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五章今后一切都要靠自己了(第2/2页)

一晃眼,开学的日子快到了。肖兴要去馆场村小学报到,提前几天就赶去了学校,想看看校长怎么调整办公室。刚到学校,就看到校长带着几个老师在腾挪桌椅,忙得热火朝天。“肖兴来了正好,”校长看到他,笑着说,“学校东南角有个独立办公室,以后你就住那儿,原来在东北角过道小办公室的东西,你搬过去就行。”

肖兴心里一喜——独立办公室可比过道里的小隔间好多了。他赶紧回去收拾东西,就一床被子、一张旧书桌,还有做饭用的小煤炉和铁锅,没一会儿就搬完了。至于床铺,老师们都来帮忙,找了四条长凳,又抬来一块厚木板,往长凳上一搭,一个临时床铺就成了。肖兴坐在床沿上,看着这间小小的办公室,心里满是期待——这就是他今后教书育人的地方了。

要说肖兴所在的这所馆场村小学,其实是由一座旧玉皇庙改建的。整个学校坐落在一个四合院里,正殿宽敞,现在成了老师们开会、办公的地方;东西厢房改成了教室,孩子们就在里面上课。虽说改成了学校,可村里的老人们还是改不了旧习惯,每逢节假日,总有不少村民提着香火、拿着鞭炮,到正殿门口跪拜磕头,嘴里念念有词,无非是求玉皇大帝保佑家人平安、孩子学业有成,磕完头还会放一挂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在安静的校园里格外显眼。

这所学校规模不算小,有二十四名教师,一至五年级都是双轨班,也就是每个年级有两个班,另外还附带一个初中班,学生加起来有两百多人。二十四名老师里,大多是馆场村本地的,家就在村里,每天放学就能回家;只有肖兴这样的少数外来老师,需要住在学校里。也正因为这样,学校里渐渐形成了两派势力——本地派和外来派。

本地派的老师大多沾亲带故,在村里有人脉,说话做事都带着股“主场优势”;外来派的老师远离家乡,只能互相依靠。两派势力暗中较劲,不管是评先进、分物资,还是商量学校的事,都能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步。肖兴的校长是外派来的,自然偏向外来派,为了巩固和壮大自己的势力,他总是有意无意地加大对外来教师的扶持力度——就像这次给肖兴安排独立办公室,也是想拉拢他。肖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进了这所充满暗流的学校。

当时学校的条件,用“艰苦”两个字都不足以形容。一到冬天,天还没冷,班主任就得亲自动手盘火炉,还要学会看火——火太旺了浪费煤,火太小了教室里又冷,得恰到好处才行。教室里的窗户,是用细铁片条隔成一个个小格子,然后蒙上一层塑料布挡风。可经过一年的风吹雪打,到了春天,塑料布早就被风化成了一块块碎片,风一吹,哗啦啦作响,像在哭似的。

后来,飞云也跟着肖兴来到了学校。当她走进校门,看到那些哗啦啦作响的窗户,看到老师们在寒风里缩着脖子办公,看到肖兴住的那间只有一张木板床的办公室,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没人知道,她的心里早已翻江倒海,像是在暗暗流泪。可她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随遇而安吧,既然已经嫁给了肖兴,她的命运,就和这个男人、和这所北方的乡校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再也分不开了。就像老话说的那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今后的日子,不管苦还是甜,她都会陪着肖兴一起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