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游子的漂泊岁月 > 二十六章 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游子的漂泊岁月 二十六章 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簡繁轉換
作者:天涯寻芳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01 15:51:29 来源:源1

二十六章一切都得从头开始。(第1/2页)

当飞云跟着肖兴踏上馆场村小学的土地时,北方初春的寒风还带着刺骨的凉意。她站在学校四合院的角落,看着丈夫清点那点微薄的家产,心里既酸涩又坚定。一床洗得发白的棉被,边角已经磨出了棉絮;一件旧军大衣,领口泛着油光,是肖兴从师范学校带出来的“宝贝”;还有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红旗牌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个黑色皮包——打开一看,里面竟装着开了线的破裤头、打了补丁的秋裤,最显眼的是床头那件黑色棉袄,袖头被烟头烧出个窟窿,发黄的棉花像不服输似的往外钻。

“以后咱就住这儿了。”肖兴搓了搓冻红的手,笑着给飞云指了指东南角的小屋。屋子不大,也就七八平米,摆了一张木板床、一张旧书桌,再没多余的家具。可飞云没抱怨,她知道丈夫能分到这儿当老师,已经不容易了。白天,肖兴忙着备课、上课、给学生补课,从早到晚脚不沾地;飞云一个人待在屋里,看着窗外光秃秃的树枝,总觉得空落落的。为了打发时间,也为了能给家里帮上忙,她翻出肖兴上学时用的算盘,照着说明书自学;后来又托人从镇上捎来几块便宜的棉布,凭着记忆里母亲缝衣服的样子学剪裁;到了晚上,她就坐在灯下,拆了肖兴的旧毛衣,重新绕成线团织新的——哪怕线色不均,针脚也不够整齐,可她心里满是盼头,想着等织好了,就能让肖兴冬天暖和点。

馆场村小学虽说只有二十多位老师,可暗地里的派系之争比课堂上的知识点还复杂。飞云没过多久就摸清了门道:学校分本地派和外地派,两派像两条互不相让的河,把校园分成了两半。本地派以副校长牛得意和会计袁芳芳为首,两人都是土生土长的馆场村人,在村里人脉广,说话做事带着股“地头蛇”的强硬;外地派则由董校长领头,董校长是从县城调过来的,带着几个外地分配来的老师,在本地没根基,只能靠抱团取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校也不例外。”住西北角的顾老师私下跟肖兴说过,“大多数老师都想当个‘中间派’,开会时不站队,平时不掺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可飞云见过那些开会的场面——每次会议室的门一关上,里面就像炸了锅。牛得意拍着桌子跟董校长争经费,袁芳芳在一旁帮腔,说外地老师“占了本地的资源”;董校长也不甘示弱,指责本地派“拉帮结派,不务正业”,几个外地老师跟着附和。最后总是吵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什么事都没解决。

肖兴作为刚分配来的师范生,成了两派争相拉拢的“香饽饽”。本地派的袁芳芳最会来事,隔三差五就往肖兴的小屋跑,手里总拎着些新鲜蔬菜——有时候是一把绿油油的菠菜,有时候是几个刚从地里拔的萝卜。“小肖啊,你刚过来,家里缺啥就跟我说,别客气。”袁芳芳拉着飞云的手,笑得格外热络,“咱们都是自己人,以后有啥事儿,姐帮你撑腰。”飞云知道她是想拉肖兴入本地派,可也不好驳面子,只能笑着道谢。

外地派的董校长则直接得多。有天他把肖兴叫到自己办公室,东北角的屋子比肖兴的大些,摆了个煤炉,屋里暖烘烘的。“小肖,你是个踏实人,我很看好你。”董校长坐在椅子上,手指敲着桌子,开门见山,“咱们外地老师在这儿不容易,得抱团取暖。你得跟我步调一致,平时学校里有啥动静,多跟我汇报,别被那些本地派的人带偏了。”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你放心,只要你跟我一条心,我肯定尽一切机会给你办好事、办实事,不会让你吃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二十六章一切都得从头开始。(第2/2页)

肖兴听着董校长的话,心里盘算了一下。他想起之前在师范学校时,老师说过国家有政策,工作人员与父母分居两地的,每年可以报销一次探亲车费。他老家在南方,来回车费不算少,要是能报销,也能减轻点家里的负担。于是他趁机问道:“董校长,我想问问,国家规定的探亲车费报销,咱们学校能办吗?我爸妈都在南方,一年回不去一次,车费也是笔开支。”

董校长眼睛一亮,立刻点头:“能办!这是国家政策,必须办!你把来回的车票找出来,粘贴好交给我,我给你批。”肖兴心里一喜,连忙回屋翻出自己上次回家的车票——单程火车票十块零七毛,长途汽车票三块五,来回总共不到三十块。他小心翼翼地把车票粘贴在一张白纸上,生怕弄皱了,当天就交给了董校长。

接下来的几天,肖兴时不时就惦记着报销的事,可董校长没再提。直到第五天,董校长突然通知他去办公室。肖兴一进门,就看见桌子上摆着那张粘贴车票的纸,上面的车票都盖了红红的公章,显然是已经批下来了。他心里一阵高兴,刚想道谢,就听见董校长说:“小肖啊,你这次的探亲车费,我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了‘八布袋的劲儿’才给你办成的。学校里有些人不乐意,说你刚过来就搞特殊,我好说歹说才压下去。”

肖兴愣了一下,没明白他的意思。董校长又往椅背上靠了靠,眼神带着点暗示:“你看,我这么费心帮你,你是不是得给意思意思?”这话像盆冷水,一下子浇在了肖兴头上——他终于明白了,董校长说的“办好事、办实事”,原来是要讲“回报”的。

当时教师的工资水平低得可怜,工作三十年的老教师每月才五十块,像肖兴这样的新师范生,每月工资刚四十元。这不到三十块的报销款,对他来说不是小数目,可董校长的话已经说得这么明白,他也没法拒绝。肖兴从口袋里掏出刚领没多久的工资,数了数,然后把报销款里的二十元收起来,剩下的几块零钱放在桌子上,勉强挤出个笑容:“多谢董校长费心了,这些钱您买包烟抽吧,别嫌少。”说完,他没等董校长回应,转身就走出了办公室。

屋外的风比屋里冷,肖兴裹紧了身上的旧棉袄,心里却像堵了块石头。他想起自己刚来时的信念——“我是来教书育人的,不是来勾心斗角的”,可现在才发现,在这样的环境里,连报销个车费都要“意思意思”。他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挖空心思也要当官,原来他们看中的,就是这些藏在“公事”背后的私利。

那天晚上,肖兴坐在灯下,看着飞云认真织毛衣的样子,心里五味杂陈。他第一次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在这样的学校里,在这些各怀心思的领导面前,自己还能守住初心吗?那些冠冕堂皇的话背后,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算计?他不敢深想,只能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默默叹了口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