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游子的漂泊岁月 > 第四十二章 再接再厉,稳步前行

游子的漂泊岁月 第四十二章 再接再厉,稳步前行

簡繁轉換
作者:天涯寻芳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4 16:27:42 来源:源1

第四十二章再接再厉,稳步前行(第1/2页)

肖兴如今居住的新房,地基比周围的马路略高一些,但房屋四周的地面,却比公路低了足足一米五左右。若想把四周填得与公路持平,不仅需要大量的土,还得找车运输,算下来工程浩大,花费不菲,肖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着手。“到哪儿找这么多土?找车得花多少钱?”他时常站在院子里望着低洼的地面发愁,却始终没找到解决办法。

或许是上天眷顾,就在肖兴一筹莫展时,转机悄然而至。靠近他家房后的公路,为了适应现代发展需求,要在路的北面新增一条公路;而在村西,还得挖开一座小山坡,才能开辟出这条新道路。这么多从山坡上挖下来的土,总不能随意堆放,修路部门便联合村里的干部,四处询问谁家需要填土,且最好是位于路边的住户——这样既能处理土方,又能帮村民解决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肖兴得知消息后,立刻找到村干部报名。让他没想到的是,因为自家房子就在路边,填土需求又迫切,修路部门很快就答应了。没过多久,一辆辆装满好土的卡车就开到了肖兴家门前,一车车土源源不断地卸在房屋四周。不到半天时间,原本低洼的房前屋后就被填得平平整整,与公路基本持平。看着眼前的景象,肖兴忍不住感慨:“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困扰他许久的难题,竟以这样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了。

院子总算垫起来了,可整个房屋的布局还不成气候。肖兴心里没底,便找了村里懂建筑布局的“高人”来看看。高人围着院子转了一圈,指着各个方位说:“你这院子底子不错,将来可以东挪挪、西凑凑,设计成连排似的两座院落,既实用又规整。现在最要紧的,是先把院墙的根基扎好,有了根基,后续的建设才稳当。”

听了高人的建议,肖兴立刻着手准备扎院墙根基。可问题来了,院墙的位置正好靠近大队的配电房,若不处理好两者的位置关系,很容易留下安全隐患。肖兴不敢马虎,特意找到村电工和村支书,三方坐在一起反复商量、测量,最终确定了院墙最西边和最南边的边界。确定好位置后,肖兴按照计划,先组织人把院墙的跟脚挖好,又联系了附近黄花窑村的匠人,从那里拉来石料,请他们帮忙扎院墙根基。

匠人们手艺精湛,没过多久,一圈坚实的院墙根基就扎好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在院子朝东的方向,垒了一个简易的门楼;门楼北面预留了一个大门垛子,因为暂时用不上这个门,便先用砖干垒起来,等将来需要时再完善。看着崭新的门楼和整齐的院墙根基,肖兴心里乐开了花——自家终于有了像样的街门,再也不是以前那种杂乱无章的模样了。他暗自给自己打气:“再攒攒劲,把里面的西屋和剩下的院墙垒好,就能进行下一步规划了!”

转机接踵而至。当年正月,飞云去了一趟南方,回来时竟带回了几万元现款。她告诉肖兴,这是她的几个妹妹在“老太君”(家里长辈)的提议下,主动凑给她的钱,想帮他们改善生活。有了这笔钱,肖兴夫妇心里更有底了。正月刚过,他们就开始动工备料,先是把南边、西边和北面的院墙全部拉了起来,又盖起了西屋——按照之前的规划,这将来会是西院的西屋。院墙和西屋完工后,一个闭合的大院落彻底成型,站在门口往里看,整齐又规整,肖兴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两座院落的雏形:等将来有了足够的力量,先把东边的小屋和新房的一部分升级成东院的主体房;第二步,再把西边的剩余部分整合成西院的上房,到那时,两座院落就真正建成了。

生活逐渐有了起色,可身边也传来了令人痛心的消息。老校长盟阔自从确诊骨癌后,整个人都变得心灰意冷,后来还皈依了教门,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丝慰藉。化疗的过程痛苦不堪,他的头发全都掉光了,身体也一天天消瘦下去。即便家人四处筹钱,支付了昂贵的医疗费,也没能留住他的生命。终于,在临近新千年的钟声敲响之际,老校长带着无尽的遗憾,不甘地撒手人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二章再接再厉,稳步前行(第2/2页)

对肖兴而言,老校长不仅是学校的领导,更是他的小学启蒙老师,在本家辈分上,老校长还是他的侄媳妇。得知老校长去世的消息,肖兴心里满是悲痛,和学校的同事、村里的亲友一起,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参加了老校长的葬礼,送了她最后一程。“此生永无再见!老校长,一路走好!”肖兴在心里默默念叨着,眼眶忍不住湿润了。

新千年开学后,学校里又有了新的变动。潘校长找到肖兴,把学校会计的职位交给了他。肖兴又惊又喜,他知道,这是潘校长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他工作能力的认可。从这以后,肖兴除了教学工作,还承担起了学校的会计事务,逐渐走进了桃花岭小学的领导机构,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但他也更加干劲十足。

与此同时,肖兴的水泥门市生意也越来越红火。随着销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和他联系——有各个水泥厂的销售人员,想让他帮忙推销自家品牌的水泥;还有专门拉水泥的司机,其中不乏肖兴以前教过的学生。这些学生如今都已长大成人,专门从西边往这边拉水泥,正好经过肖兴的门市。有时候,他们会在门市卸几袋水泥备用;有时候遇到村民需要水泥,就直接卸一车,或者一半卸给住户,一半卸到门市,既方便了村民,也帮肖兴增加了销量。

通过这些学生,肖兴还联系上了一位开水泥厂的学生家长。这位家长了解到肖兴的水泥门市经营得不错,干脆直接派了一部车专门和他对接,负责水泥的运输和配送,让肖兴的生意更加顺畅。

经营水泥门市的过程中,肖兴也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大多数村民都通情达理,卸完水泥后,只要说算账,都会立马点钱付款;有三分之一的人,偶尔会因为手头不宽裕,请求稍微推迟几天付款,等肖兴再去要账时,也都会爽快结清;可还有极少数人,赊了水泥却迟迟不付钱,去要账时态度还极其不好,仿佛用了他的水泥是“给面子”,完全不像是自己欠了款,甚至还会说些难听的话。更有甚者,明明从门市拉走了三次水泥,每次四袋,一共十二袋,可找他算账时,他却愣说只拉了十一袋,死活不认账。

肖兴事后反思,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自己和家人过于天真、善良,太相信别人,没能及时认清人心的复杂和社会的险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乏经验,没有做好详细的记账和核对工作。但他也明白,社会上终究还是好人占大多数,无论哪个行业,都难免会遇到“赖皮”,但这部分人毕竟只是极少数。

让肖兴没想到的是,自己一个师范毕业、中文系出身的人,以前满脑子都是书本知识,满身书呆子气,不食人间烟火,也不懂人情世故,每天在文明祥和的校园里工作,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为了生活所迫,和粗俗不堪、粉尘四溅的水泥打交道,而且一打交道就是好几年。可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受益匪浅——通过和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他不仅大大锻炼了自己的识人能力,如今只要和陌生人交谈几句,就能大致判断出对方是憨厚淳朴还是奸滑刻薄;更重要的是,他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也更能理解生活的不易。

对肖兴而言,这个水泥门市就像一所“社会大学”,不仅帮他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让他逐渐摆脱了贫困,更让他在摸爬滚打中成长,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这段经历,也成了他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他后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