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侯门庶子 > 第六十三章局势有变

侯门庶子 第六十三章局势有变

簡繁轉換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30 04:34:34 来源:源1

第六十三章局势有变(第1/2页)

“太祖太宗时给朝廷当兵,很多是为了朝廷给的特权,通过参军出人头地。”

“一直以来,禁军待遇其实并不高,一年十几两银子。说多也多。但太平年间,豪门家奴一年就这这个数字好几倍。”

“最重要的是家中免役。家中有人当兵,那种苛捐杂税就派不到身上。军官更有免税额度。大部分底层军官,家中都有几百亩田。对大部分人来说,军饷都是自己的零花钱。”

“我家的家丁现在还是这样,咱们家几万亩土地,每年收租都是象征性的。与其说是收租,不如是提醒他们,他们的土地是谁家的。”

“每户家丁都有几百亩地。一大家族几十号人,都指望一个家丁名额庇护。他们失去这个家丁名额,就等于失去了土地了。”

“更不要说,在军中,我家从不亏待。一旦从打仗,花名册上先挂上,朝廷一份饷银吃着。给家里办事。家里也有月钱,虽然不多,但等于双饷了。”

“打了胜仗有奖赏,打了败仗有抚恤。”

“是以能战。”

“但明宣之世,一直到如今,禁军中局面越发不一样了。你看我们贺家庄,东边前朝张皇后家的庄子。西边是归化公铁家的庄子,南边我不大清楚,反正也是某家的庄子。”

“北京附近,已经没有良家子了。”

“对普通百姓来说,真的当兵吃饷了。一年是十八两,纵然不克扣。养活一家老小之后,也是紧巴巴的。更何况,而今军中,最底层士卒能不能拿够十八两,还难说。”

“现在在军中普通人家的孩子。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一辈子沉沦下僚不说。甚至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贺夫人叹息一声,说道:“我们这些家丁,他们有些是从榆林就跟着我家的。但有些不是,比如熊大力与他爹,是从你爷爷在漠北打仗中,从军中挑选出来的。不就是因为比起现在军中待遇,给我家当家丁,已经是他们能选择的最好了。”

贺重安心头猛地一紧。

他越发感受到了末世气息。

贺重安对于这种征兵制度,其实并不陌生。西汉的六郡良家子。东汉的三河骑士。一脉相承而已。

这种制度与唐朝的府兵制一样,其实都很依赖土地制度。土地兼并导致府兵制瓦解。良家子这个群体消失,这种兵制从根本上瓦解了。

天下最好的兵源就是良家子。小地主。这个阶层消失后,征召大多都是失地农民,地痞无赖。这些人在军中,能有多少战斗力?很不好说。

也就是贺家能打,其实并不是贺家能打。

贺家的武力放在太祖太宗年间,很难说冒尖。

但贺家维持下来,传承下来了而已。

“老三。其实京城勋贵,就是因为掌控征兵权。禁军上下都是山河四省出身。与京城勋贵天然一体。这才是他们最厉害的地方。”贺夫人说道:“南征勋贵,以郑家为首,都是福建,两广等沿海人。与禁军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

“禁军中很多人说,南征勋贵都是肚子里有虫。”

这是说南征勋贵中闽人比较多,也是暗搓搓讽刺南征勋贵肚子里都是鬼蜮伎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三章局势有变(第2/2页)

“当初逼到绝境了。没奈何投了郑家。但你要多想想。”

贺重安心中一动,说道:“母亲,可是有谁传话了。”

“没错。”贺夫人说道:“我一个手帕交,与镇国公牛家有姻亲,镇国公要接任枢密使。派人来传话。让我家好好思量。之前的事情,都是裴家的事情,与牛家无关。但我等北人不要与南边外来户混在一起才对。”

“母亲,你什么意思?”

“我不知道。”贺夫人说道:“我只是觉得,不能背信弃义。”

贺重安说道:“母亲说得对。当初也只有郑家帮忙,而今我家立场再变,就没有人信我家了。”

结论一样,但判断路径完全不一样。

贺夫人基于道德。而贺重安基于现实。

也就是说,如果价码足够,贺重安是不介意再次跳船的。

但很显然,牛家的价码根本不够。而且有些虚。只说让贺家跳船,但好处是一点也不给。

空头支票,都很没有诚意了。

更不要说连空头支票都不肯开了。

“有一件事情,还没有落实,之前不好给母亲说。郑公许诺我宫学的名额。”

贺夫人大喜说道:“有这好事。太好,你就当没有听过牛家的传话了。”

贺重安问道:“娘,我就没有一点根基吗?”

贺夫人笑道:“你这孩子傻了吧。我家是陕西人。我爹是延安人。”

古人的籍贯与后世不一样。

后世在什么地方出生的,就是什么地方人。但在古代却不一样。

贺家纵然离开榆林百年了,但还是陕西人。

贺重安恍然大悟说道:“也就是说,我家根基是西北军?”

“西北军?”贺夫人笑道:“你这样说也没错。老家遇见一些事情,也常常来北京找我家。我家在陕西会馆,还有份子的。”

“与我家交好的很多将领,也都是陕西出身。只是,这年头-----”

有开国八公这个大山头压着,很显然西北军,或者陕西籍的将领不成气候。

贺重安心中慢慢对大夏军方有了一个整体轮廓。大山头中有小山头,武宁侯府也算是一个小山头了。

这边正说着话,忽然有人送来一封书信,给贺重安的。

贺重安打开一看,是郑邦承的书信。

郑邦承书信中只说了一件事情:宫学名额,出现了变故。郑家原来许给贺重安的名额,恐怕做不了数了。

贺重安顿时皱眉。

贺重安特地找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最终确定从宫学走御前侍卫这一条路,是大部分勋贵子弟最好的路。不乏有御前侍卫出身,成为封疆大吏。乃至内阁大学士。

贺重安决计不容错过。

“怎么了?”贺夫人问。

“没事。我能解决。”贺重安说道:“我们今年是在这里过年,还是回京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