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 第26章 文会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26章 文会

簡繁轉換
作者:Diki粑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31 15:50:08 来源:源1

第26章文会(第1/2页)

二哥成亲的喜气还萦绕在王家院子的每个角落,散落的红纸,没有拆掉的红绸布,还有兜里鼓囊囊装满喜糖的小侄女王盘锦。

但是王明远已收拾好笔墨书囊,辞别了家人,踏着晨露往赵氏蒙学走去,这几年他都是这样,早早出门,临近晚上才回来,在古代活出了前世996的感觉。

书斋里,赵夫子接过王明远呈上的厚厚一叠课业——那是他这几天请假期间,每天抽空在老房子的僻静处完成的策论与经义笔记。

赵夫子枯瘦的手指缓缓翻动纸页,雪白的宣纸上墨迹挺拔干净,全无潦草敷衍之态。

半晌,他抬起眼,目光在王明远略显疲惫却依旧清亮的眸子上停了停,微微颔首:

“虽然休假几天,但课业未曾荒疏。心未浮,甚好。”

放下纸张,夫子从案头取过一本蓝布封皮的册子,说道:“今天开始,正式习诗。”

声音不高,却如石坠静潭,“诗赋乃明经进士之基,尤重试帖一体。我朝科举,自乡试至殿试,诗皆用五言八韵之体,谓之‘试帖’。”

他翻开册页,指尖点过一行行严苛的格式注解,“全诗八韵十六句,首联破题,次联承题,中四联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务求对仗精工,如斧凿榫卯。

末联收束,颂圣应题。

所押必为官韵平声,一韵到底,不得旁逸。”

王明远凝神听着,心里却打怵,前几天零碎听夫子讲了几句,他就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

前世他就是个妥妥的理工男,面对风花雪月、花鸟虫鱼便显得格格不入。

夫子之前也点拨过些平仄对仗,但他笔下却总缺了那份灵光,字句板板正正,但堆砌得再整齐,也毫无意境可言,就像是在写对联,完全为了通顺和押韵而写。

夫子说他“天资颖悟,独缺诗心”,他私底下苦笑,大约自己灵魂里那点对月伤怀、临水叹逝的“文艺细菌”,早被工地的混凝土和打灰磨没了。

“且看院中老松。”

夫子推开轩窗,夏末的风裹着松针清气涌入,庭隅那株虬枝盘曲的古松静立如墨。

“以‘松’为题,破‘岁寒后凋’之意,作破、承二联。”

王明远盯着那苍劲的松干,思绪却像缠乱的麻线。

松……岁寒?眼下暑气未消,哪来的寒?

后凋……松针四季常青,凋个啥?

他搜肠刮肚,前世背过的“大雪压青松”、“亭亭山上松”零碎冒出来,却又被试帖的镣铐框得寸步难行。

砚中墨已研得浓稠,笔尖悬了半晌,终于落下:

庭隅立劲骨,

四序自青青。

岂惧风霜重,

由来节概明。

夫子踱至案前,目光扫过纸面,眉头微蹙:“‘劲骨’尚可,‘自青青’则流于浅白。

‘岂惧’、‘由来’直露少蕴,如村汉呼喝,非诗家语。

试帖之‘破’,贵在含蓄点题,如云中龙爪,偶露峥嵘。

‘承’则需舒展意象,引经据典以厚其质。

譬如‘岁寒’,非必实指风雪,乃喻世路艰险、节操之试也。

可思孔子‘岁寒知松柏’、陶令‘凝霜殄异类’,化典入句,不着痕迹。”

“你再好好练习,多写几篇,好好的找找感觉吧。”

夫子甩下了一句话,便转头去教导其他蒙童了。

王明远盯着自己那几行干巴巴的字,挫败感潮水般涌来。

罢了!他心一横,另抽一纸,不再强求灵光乍现,提笔疾书:

“松:虬枝、龙鳞、铁干、黛色、涛声、鹤伴、雪压、后凋……”

又一行行罗列下去:“梅:疏影、暗香、玉魄、冰魂、驿使、孤山……”

竹、兰、菊……乃至云霞星月、春水秋山,分门别类,将前人佳句里描摹物象的辞藻工整誊录。

既然生不出锦绣心肠,便做个勤恳的“裁缝”!

科考场上,不求字字珠玑惊风雨,但求拼凑稳妥,不出纰漏——总比交白卷强。

热腾腾的《明远诗集词汇大注》便新鲜出炉了,看来以后得多学习,多多补充,后面就像字典一样从里面提取就行。

————————

几日后散学时,夫子叫住了他。

“休沐日随我去趟‘松泉书院’。”

赵夫子捋着胡须,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光,又说到,“孙秀才设文会,邀我带你同去。”

王明远一怔。

松泉书院?那是镇上专门为了科举所设的书院吗,他刚开蒙的时候父亲还纠结要不要送他去孙秀才开设的书院,但是束脩太贵放弃的那个吗?

这书院不是向来眼高于顶,看赵氏蒙学就像前世正经高中看技校一样,充满了嫌弃,觉得他们不过学些记账契约的本事,与科举青云路毫不沾边,也从来没有邀请过他们这边去参加什么文会。

夫子说这次破例相邀,应该是听说了咱们蒙学“出了个十三岁通四书的神童”的风声,故而想看看你的成色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6章文会(第2/2页)

夫子向来淡泊,但此番并未推辞,他也给王明远严明他的目的:一则为砥砺璞玉,让他这位聪慧却困于诗道的弟子亲见山外之山;二则,何尝不是想掂掂那“松泉”的斤两?

文会那日,天气不错。

他和夫子也早早便到了,松泉书院果然气象不凡,粉墙黛瓦连绵数进,远非蒙学那三间书斋可比。

穿过月洞门,竟然还有个小人工湖,湖心立着太湖石叠成的假山。

环湖的九曲回廊下,早已设好数十张红漆小案,蒲团坐墩排列齐整。

王明远一身半旧的靛蓝直裰,跟在布衣青鞋的夫子身后踏入回廊,顿觉无数道目光如细针般刺来。

好奇、审视,更多的是毫不掩饰的轻慢——仿佛一株狗尾草误入了芝兰之圃。

他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脊背跟着夫子继续向前走去。

忽然间,月洞门处转出一人,身着赭色斓衫,头戴方巾,面容清癯,三缕长须已见霜色,此人应该就是松泉书院山长——孙秀才了。

他目光扫过赵文启,眼底掠过一丝复杂,旋即堆起笑意,快步上前拱手:“师弟!经年未见,风采依旧!”

赵夫子亦含笑还礼:“伯安兄(孙秀才字)谬赞。书院气象,更胜往昔了。”

寒暄间,王明远才知这两位夫子竟有同窗之谊,早年一同前后受业于本县的一个老秀才门下。

只是后来赵文启屡试不顺,心灰意冷之下回乡开了蒙学,授些蒙童识字明理的本事;而孙伯安很早就中了秀才,辗转经营了这专攻举业的松泉书院。

一个如“技校”授人糊口之技,一个似“重点高中”专造科举利器,道不同,渐行渐远,也是常理。

孙秀才捋须,话锋倏然一转,目光看向赵夫子身后的王明远:

“听闻文启兄慧眼识珠,蒙学中竟出了块璞玉,欲琢之成器,行科举大道?今日既来,何不让老夫这半截入土的人开开眼?也好与我书院中这些不成器的弟子,切磋砥砺一番。”

语气里三分客套,七分考校,更隐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傲慢。

赵夫子神色不动,只侧身将王明远让至身前,枯瘦的手在他肩头轻轻一按,力道沉稳:

“伯安兄既有此雅兴,自无不可。明远,且让孙夫子看看你腹中经纶成色几何。莫惧,亦莫矜。”

他目光沉静,既是安抚,亦是嘱托。

孙秀才这才正眼打量王明远。

少年一身洗得发白的靛蓝直裰,料子是最寻常的土布,袖口还带着浆洗过度的毛边。

然其身量挺拔如新竹,面容清俊,眉宇间一股沉静之气与农家子弟常见的瑟缩迥异,尤其那双眸子,澄澈明净,不卑不亢地迎视着他,竟让见惯了富家子弟骄矜之态的孙夫子也生不出厌烦之心。

“既习举业,《论语》《大学》乃根基。”

孙秀才端坐回廊小案后,随手拈起一枚玉竹镇纸,语带机锋。

“《论语·为政》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何解?此罔、殆二字,当置于举业之中,又当如何避之?”

王明远略一沉吟,声音清朗:

“回山长,罔者,迷惘而无所得;殆者,空疏而近危殆。

于科举而言,若只死记硬背经传章句,不深思其义理贯通、时务印证,则如入宝山空手归,临场遇变题必罔然失措,此谓学而不思之害。

若只空谈性理,妄发议论,不扎根基业,不熟制艺格式,则如沙上筑塔,文章必浮泛空洞,易被黜落,此谓思而不学之危。

避之之道,当以经义为骨,时务为肉,思学并重,骨肉匀停,方得文章之体。”

孙秀才眉梢微挑,未置可否,又抛一问:

“《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然则‘明德’与‘亲民’,孰先孰后?何以贯之?”

“德为本,民为用,止善为归。”

王明远答得从容,

“‘明德’乃修身内省之功,如活水之源;‘亲民’乃推己及人、经世致用之效,如江河之行。

无源则流竭,无流则源腐。二者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贯之者,惟‘诚意正心’四字。

意诚则德明,心正则-民亲,终归于‘止于至善’之境。此亦如朱子所训,‘格物致知’为始,‘治国平天下’为终,其间脉络,皆在‘修身’一环承转。”

孙秀才听罢,抚须良久,眼底那丝轻慢终是褪去,化作一声喟叹:

“文启兄,好眼力!此子根基之厚,析理之明,已非寻常蒙童可比。更难得心性沉静,言必有据。依老夫看,”

他转向赵文启,语气诚挚了几分,“明年县试,大可下场一试锋芒了!”

赵夫子脸上并无得色,只微微颔首:“伯安兄慧鉴。明远学问确已粗通,正欲让他早入科场,如新铁淬火,于挫磨中见其脆性,于败绩中知其不足。不期少年得意,但求百炼成铁。”

-----

希望各位读者大大们能多多评论,多多追更,小子王明远在此感激不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