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 第27章 斗诗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27章 斗诗

簡繁轉換
作者:Diki粑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31 15:50:08 来源:源1

第27章斗诗(第1/2页)

孙夫子捻着胡须,连说了三声“善”,他们刚来时那股子刻意的高高在上淡了些,多了点真心的味道。

“文启兄说得在理,璞玉是得早入考场磨一磨。我这些不成器的弟子,明年也要下场去搏一搏那功名。到时候县试考场上,说不定就能碰上明远贤侄了。

若都能过了县试,有了府试资格,再看有没有那份运气和本事,闯过府试、院试,去争那秀才的功名!若真成了,也是咱们这一方水土的文运!”

他说着,目光扫过回廊下那些正探头探脑的自家弟子,声音提了提,颇有些激励的意味。

这头话音刚落,回廊那头就传来一阵喧嚷,声音越来越大,夹杂着起哄和笑声。

显然,孙夫子带来的新鲜感过去,那些年轻气盛的书院学子们闲不住了,自发搞起了活动。

王明远竖着耳朵听,就见一个年约二十、穿着簇新绸衫的学子,唰地一下从蒲团上站起来,走到回廊中央开阔处,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点刻意拔高的调子:

“诸位同窗!今日天朗气清,满池风荷亭亭玉立,正是作诗的好时节!小弟不才,抛砖引玉,就以这‘荷’为题,作首诗助兴如何?”他目光扫了一圈,带着点压不住的得意。

王明远心里咯噔一下。

古人这思维跳跃的,刚才还在谈经论道,一眨眼就转到斗诗上了?这无缝衔接的本事,真让他这“前理科生”有点跟不上趟。

他下意识地往赵夫子身后又挪了半步,恨不能缩成个影子。

那学子拱手环揖一圈,便清了嗓子诵道:

碧沼擎华盖,红妆映日新。

风摇千柄翠,露浥一池春。

鱼戏叶间影,蜓窥蕊上珍。

淤泥浑不染,自诩是花神。

诵毕,四下一时静默。王明远细细思考——词句倒算工稳,平仄也大体合规,只是“擎华盖”、“自诩花神”稍显刻意,“鱼戏”“蜓窥”堆砌物象却少灵动,与自己那“庭隅立劲骨”的笨拙如出一辙,全无荷之神韵。

他暗叹一声,却敏锐地从中捕捉到“露浥”、“浥”字用得精妙,忙在心中默记:此字可状湿润清新之态,日后咏花木晨露当可借用。

“我也来!我也来!”

那年轻学子话音刚落,旁边一个身形微胖、同样二十上下的学子就迫不及待地举手,跟课堂上抢答似的,生怕慢了一步。王明远看得直咂舌,这竞争意识,真够强的。

那胖学子得了首肯,挺了挺圆滚滚的肚子,往前一站,张口就来:

风来暗香满,凌波谁解语?

翠减愁煞人,犹向秋塘立。

芳心千丝绕,不系兰舟住。

冰魂寄月明,莫逐流萍去。

此诗一出,低语声嗡然四起!“妙啊!”一个头戴方巾的学子击掌赞道,“‘风来’化用‘水上桃花红欲燃’之境,却翻出新意,以‘暗香’点荷魂!‘翠减’直追‘绿肥红瘦’之笔法,未言秋而秋意自现,更以‘愁煞人’三字,将无情物赋予离人之愁绪,真真点铁成金!”

另一人接口:“结句尤佳!‘冰魂寄月明’喻高洁,‘莫逐流萍’警漂泊,托物言志,深得风人之旨!”

此诗借荷之荣枯,暗抒人生际遇之叹,意象虽仍偏重传统,但情思流转自然,比方才那首生硬堆砌强出太多。

就是尚未到秋季,有点强说忧愁的感觉,不过这几个用词还是很巧妙的。

他心中那本《明远诗集词汇大注》又添了几笔:冰魂喻高洁,流萍指漂泊。

“好!那我也试试!”一个高瘦个子的学子站了起来,声音清朗,带着点淡淡的傲气,“小弟也献丑一首。”

他踱步到湖边,目光掠过摇曳的荷花,略一沉吟,朗声道:

“曲沼浮香远,新荷带露娇。

风翻千柄绿,日映万花娆。

根植浊泥里,心通碧汉遥。

此身何所似?云外一仙标。”

此诗一出,廊下顿时安静了不少。

高瘦学子这诗明显又比胖学子的高了一个档次。

起笔“浮香远”、“带露娇”就抓住了荷的清新感,“风翻千柄绿,日映万花娆”动态十足,画面鲜活。

后两联“根植浊泥里,心通碧汉遥”暗含品格,“云外一仙标”的比喻也算巧妙。

虽然“娆”字用得稍显轻佻,整体却流畅自然,紧扣主题,意境也开阔了不少。

“好!‘根植浊泥里,心通碧汉遥’!道出了荷之本心,身在泥淖,志存高洁!张兄此句,深得我心!”立刻有人高声点评。

“是啊,‘云外一仙标’,这比喻新奇贴切,把荷的仙姿写活了!”

“张兄才思敏捷,实乃我书院翘楚!”

周围一片附和赞誉之声,高瘦学子矜持地拱了拱手,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得色,坐了回去。

孙夫子抚须微笑,目光扫过王明远和赵夫子,带着点显摆的意味:

“文启兄,明远贤侄,方才最后作诗这位,是鄙人不成器的弟子张允,刚过十八。

虽愚钝,在诗赋上倒还有些微末灵性,算是书院里尚可一观的。明年,他也准备下场一试了。”

赵夫子目光平静,只微微颔首:“此子心思灵动,意象捕捉颇准,‘风翻千柄绿’一句尤其传神。假以时日,诗道可期。”评价中肯,听不出什么情绪。

王明远则老老实实地拱手,声音清晰:

“张兄此诗,意象生动,格律工整,更兼气韵贯通。小子自愧弗如,远不能及。”

他是真心的。人家这诗做得有里有面,自己那拼凑的玩意儿,确实没法比。

他话音刚落,回廊对面,一个坐在角落、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学子,眼珠一转,突然提高了声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7章斗诗(第2/2页)

“王兄过谦了!方才听孙山长言,王兄可是蒙学中的英才,通五经,明义理!我等今日斗诗,岂能少了王兄这份精彩?王兄,也让我等开开眼,见识见识蒙学高才的诗作如何?”

这话一出,瞬间点爆了气氛。

“正是!正是!王兄莫要藏拙!”

“孙山长和赵夫子都如此看重王兄,定有惊人之作!”

“王兄,请!”

“请王兄赐教!”

起哄声、催促声此起彼伏,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聚焦在王明远身上。

有好奇,有审视,但更多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促狭。他们就想看看,这个被山长特意点出来、据说“天才”的蒙学小子,在吟诗作赋上,是不是也有两把刷子?

王明远只觉得头皮一阵发麻,脸颊瞬间就烫了起来,耳朵根都红了。他求助似的看向身边的赵夫子。

赵夫子面色如常,枯瘦的手在他背后不易察觉地轻轻一按,那力道沉稳,带着一种无声的支撑:“明远,你便也试作一首吧。不必拘泥,直抒胸臆即可。”

王明远心里叫苦不迭。

直抒胸臆?他现在胸臆里只有一堆浆糊!《明远诗集词汇大注》飞快地在脑子里翻页,搜索着所有跟“花”、“香”、“水”、“绿”沾边的词。

荷花?荷花相关的词他还没系统地搜集整理过啊!

情急之下,他只能生搬硬套。脑子里努力回想前两天在路边看到的一种野花(好像叫什么水蓼?),红艳艳的,也是长在水边。

管它呢,先拿来充数!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硬着头皮上前一步。所有人的目光都像探照灯一样打在他身上。

他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开始吟诵:

“陂塘水色清,映日泛霞明。

茎直撑圆盖,叶舒承露晶。

风来香暗送,雨过翠犹盈。

虽自淤泥出,冰心未染尘。”

念完最后一句,王明远感觉自己后背都沁出了一层薄汗。现场有一瞬间的寂静。

“呃……”

片刻后,一个学子犹豫着开口点评,“王兄此诗……格律倒是工整,对仗也算稳妥。‘茎直撑圆盖’、‘叶舒承露晶’摹形尚可……只是……”

他旁边的人接了下去,语气还算客气:“只是‘映日泛霞明’这‘霞’字,荷花多为粉白、淡红,少有映日如霞那般浓烈的色彩,倒像是写的别的什么花……‘风来香暗送’尚可,但‘翠犹盈’又稍显泛泛,不若张兄‘千柄绿’那般鲜活……不过整体也算中规中矩,通顺达意了。”

“对对,王兄初作,能如此已属难得!”

“至少字字紧扣,没跑题!”

众人七嘴八舌,话语里多是客气的鼓励,但也点出了要害——辞藻还行,就是不太搭调,有点指鹿为马,硬把其他花往荷花上套的感觉。

王明远只觉得脸上火烧火燎,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对着众人深深一揖,姿态放得极低,声音里满是诚恳的羞愧:“惭愧!实在惭愧!小子才疏学浅,于诗赋一道确实愚钝,方才之作,牵强附会,让诸位见笑了!今日受教,小子回去定当加倍用功,勤学苦练,不负夫子教诲,不负诸位同窗期许!”

这番话说得实在,姿态也低,倒让那些本想看笑话的学子们不太好意思再说什么刻薄话。

孙夫子也适时地出来打圆场,哈哈一笑:“少年人,知耻而后勇!有此心志,便是好的!好了好了,诗也作过了,来来来,上些果品清茶,诸位随意坐谈,切磋学问也好,闲话也罢,尽兴即可!”

仆役们端着托盘鱼贯而入,将切好的时令瓜果、清香的茶水、还有几碟精致的点心分置到各张小案上。廊下的气氛顿时缓和松弛下来。学子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有的还在争论刚才的诗句,有的在品评时文,有的则谈论着府城的见闻和听来的科场轶事。

王明远跟着赵夫子,在一处稍僻静的角落坐下。他没有主动去攀谈,只是竖起耳朵,专注地听着周围传来的各种声音。

那些关于道听途说来的府试如何搜检、某位学政喜好何种文风、某年考题如何刁钻的议论,还有学子们随口吟诵出的某篇时文中的佳句。。。

他一边听,一边飞快地在心里默记,恨不得把每个字都刻进脑子里。

同时,刚才那几首斗诗,里面的描述词也要记下。他暗暗发狠:回去就把《明远诗集词汇大注》里“花木篇”单独拉出来,重点攻关!荷花、梅花、菊花、竹子、松柏…这些科举诗词里的常客,一个都不能放过!

每天观察一种,把它们的形、色、香、生长习性、象征意义,还有古人写过的所有好词好句,统统收集整理出来!就像前世搞科研建数据库一样,分门别类,建立索引!

不就是写诗吗?不就是堆砌意象、借物喻人、最后拔高主题吗?

套路摸清了,材料备足了,就算憋不出绝世好诗,弄个四平八稳、挑不出大毛病的应考之作,总能办到吧?

其实不是王明远不想当文抄公,他也想舒舒服服的当个文抄公然后躺平当个诗圣,但是之前在夫子的给的诗集里竟然发现了一些一百多年后的诗句,他吓得冷汗都出来了。

看来历史不光拐了个弯,很多原定时空的诗句也乱了套了。

万一他“作”出的诗,恰好是这个时代已经存在的,或者被指认风格与某个已故(或未故)的名家雷同,那他“抄袭”的帽子就扣死了!

在这个时代,文人一旦背上“抄袭”的污名,别说科举功名,恐怕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