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在襄阳那些年 > 第二章 泽畔遇仙踪,少年怀壮志

我在襄阳那些年 第二章 泽畔遇仙踪,少年怀壮志

簡繁轉換
作者:粟小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4 04:51:48 来源:源1

第二章泽畔遇仙踪,少年怀壮志(第1/2页)

襄阳城的晨雾还未散尽时,演武场上已响起金铁交鸣之声。将满十岁的孟之继手持一杆缩水的虎头枪,正与亲兵王大用拆招。他身形尚显单薄,招式却凌厉得惊人,枪尖划破晨雾的轨迹精准如尺,每一次突刺都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力道。

“公子的枪法又精进了。”王大用被逼得连连后退,最终被枪杆扫中肩头,踉跄着退开两步,望着眼前额角渗汗的少年,眼中满是惊叹。

孟之继收枪而立,枪尖斜指地面,带出一串晶莹的水珠。他微微喘息,胸腔起伏却不慌乱——这具身体似乎天生带着股蛮力,寻常孩童还在玩泥巴的年纪,他已能拉开三石强弓;别家少年刚识得兵书页码,他早已能将《孙子兵法》倒背如流。这并非全然天赋,更多是前世雇佣兵生涯刻进骨子里的本能,让他在力量控制与战术推演上,总能快人一步。

“义父呢?”他用锦帕擦了擦汗,目光扫过演武场旁的箭靶——昨夜新换的草靶上,十环位置已被箭矢射得密密麻麻,连边缘都找不出空隙。

“帅爷在书房看塘报,”阿武递过温水,“说是京里又有信来,让您过去一趟。”

孟之继心里微微一沉。近来京中书信愈发频繁,每次送来,义父总会独自在书房待上许久。他隐约察觉到不对劲,却不好多问——自六岁那年最后一次隔着屏风见过“姨母”,这三年来,宫里的消息就像被浓雾笼罩,只偶尔从孟珙的只言片语里,捕捉到一丝不安。

走进书房时,孟珙正对着一幅舆图出神,案上的密信摊开着,火漆印已被捏碎。见他进来,这位素来刚毅的将军竟避开了他的目光,声音沙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之继,收拾一下,随我进京。”

“是太后……”孟之继的声音有些发颤,指尖猛地攥紧了衣角。

孟珙沉默着点了点头,枯瘦的手按在他肩上,力道重得几乎要嵌进骨里:“娘娘……上个月薨了。”

嘉定十七年(公元1232年)的冬天,比往年来得更冷。孟之继跟着孟珙混在送葬的队伍里,一身粗布孝服,脸上抹着灰泥,像个不起眼的杂役。灵柩从皇宫抬出时,他看见白幡遮天蔽日,送葬的百姓沿街跪拜,哭声绵延数里。可他只能死死咬着嘴唇,把喉咙里的哽咽咽回去——他现在是孟之继,不再是皇子赵城,连为生母哭丧的资格都没有。

殡葬仪式持续了四十九天。孟之继借着为皇陵清扫的名义,在陵区外的破庙里住了下来。白天他跟着杂役们搬运祭品,夜里就坐在墓碑旁,借着月光一遍遍回想。他想起襁褓中那双手的温度,想起屏风后那句“多穿件衣服”,想起每年宫里送来的、绣着暗纹的棉衣……那些被刻意压抑的记忆,像潮水般将他淹没。

直到陵园的最后一盏长明灯熄灭,他才在孟珙安排下离开临安。回程路过云梦泽时,孟之继执意要独自泛舟。宽阔的湖面烟波浩渺,芦苇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极了母亲曾哼过的江南小调。他躺在船板上,任由小船在水面漂泊,眼泪终于忍不住滚落,砸在冰冷的木板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不知漂了多久,远处忽然传来若有若无的佛号声。孟之继坐起身,循声望去——只见水雾弥漫的湖心处,竟有一道身影踏浪而来。那是个身着月白僧袍的女子,手持拂尘,面容隐在薄雾中看不真切,脚下的水面却如履平地,衣袂翻飞间,仿佛有流光闪动。

“小友,为何在此独自垂泪?”女子的声音清越如钟,穿透水雾落在船上。

孟之继心头一震,拱手道:“晚辈孟之继,为亲母守孝,路过此地。”

女子踏波而至,停在船边。这时他才看清,对方虽着僧袍,眉眼却清丽绝尘,耳垂悬着明珠,手中拂尘扫过水面时,竟激起一圈圈金色涟漪。“老尼南海神尼,云游至此,”她目光落在孟之继脸上,带着洞悉世事的悲悯,“观你眉宇间有丧亲之痛,却藏着龙潜之相,命格非凡,志向远大,不该困于哀思。”

孟之继愕然:“神尼谬赞。”

“你生母虽逝,却为你铺就生路;你养父虽严,却为你奠定根基。”南海神尼拂尘轻挥,一道金光落在船上,化作两卷书册与一个羊脂玉瓶,“此乃金书银卷,一卷载武学精要,一卷记吐纳玄机;玉瓶中是生死神药,可活死人肉白骨。赠予你,非为助你私怨,乃因见你有护佑苍生之志。”

孟之继捧起书册,只觉入手温润,书页上的字迹似篆似隶,细看之下,竟隐隐有剑气流转。玉瓶打开时,一股异香扑鼻而来,瞬间驱散了心中的郁气。他抬头欲谢,却见南海神尼已踏浪远去,只留下一句缥缈的话语:“大道无形,当以心证之;苍生有难,需以力护之。”

小船在水面轻轻晃动,佛号声渐远。孟之继握紧手中的书册与玉瓶,忽然站起身,对着神尼离去的方向深深一揖。眼泪已干,心中的悲痛仍在,却化作了更沉的力量——母亲用性命换他平安,不是让他沉溺哀思;南海神尼赠他奇缘,不是让他独善其身。这乱世之中,总得有人拿起刀枪,护住这风雨飘摇的河山。

回到襄阳后,孟之继像变了个人。白日里,他跟着孟珙研究军情,对着舆图推演战术,提出的计策往往出人意表。有次讨论如何突破金军的潼关防线,众将都认为需强攻,他却指着地图上的一处溪流:“此处水流湍急,金军必不设防,可派精兵夜渡,直插敌后。”后来依计行事,果然大获全胜。

夜里,他便在灯下研习金书银卷。武学精要与他前世的格斗技巧竟能相互印证,不过半年,他的枪法已臻化境,寻常亲兵五人联手也近不了身;而那吐纳玄机更为玄妙,按图修行数月,竟能感觉到体内有股暖流游走,精力愈发充沛,纵是彻夜不眠也毫无倦意。玉瓶里的神药他小心翼翼收好,知道这是能在生死关头救命的至宝。

这年深秋,蒙古遣使南下,提议联合灭金。朝堂争论不休,孟珙却接到了出征的圣旨。临行前夜,他把孟之继叫到书房,指着墙上的舆图:“金国虽衰,仍有精锐盘踞蔡州。此番北上,凶险难料。”

孟之继看着舆图上被红笔圈出的蔡州,指尖重重一点:“义父,金军主力在三峰山已遭重创,蔡州是强弩之末。我们可虚张声势攻东门,暗中派死士掘地道入内,火攻粮仓。”他顿了顿,眼中闪过锐光,“只要断了他们的粮草,不出十日,必能破城。”

孟珙看着他条理清晰的分析,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又夹杂着些许复杂:“之继,战场不是演武场,刀剑无眼。”

“孩儿明白。”孟之继拱手,声音坚定,“但金贼不灭,中原难安。母亲曾说,生于斯土,当护斯民。孩儿不敢忘。”

三日后,宋军开拔北上。十岁的孟之继穿着一身特制的轻甲,骑着匹矮脚马,跟在孟珙身侧。北风卷着战旗猎猎作响,马蹄踏过黄土地扬起烟尘,远处传来金军的号角声,沉闷如雷。

孟之继握紧了腰间的虎头枪,枪杆上还残留着他昨夜摩挲的温度。他想起云梦泽上的波光,想起皇陵前的冷月,想起南海神尼那句“苍生有难,需以力护之”。悲痛已化作铠甲,哀思凝成枪尖,在这乱世烽烟里,少年的目光望向远方,那里有即将破晓的黎明,也有他注定要踏上的征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章泽畔遇仙踪,少年怀壮志(第2/2页)

蔡州城头的金军不会想到,攻破他们最后防线的,除了蒙宋联军的铁骑,还有一个十岁少年脑中的奇策。而孟之继自己也不知道,这场灭金之战,只是他波澜壮阔一生的开始——襄阳城头的风,终将吹动他的战袍,见证他如何以凡人之躯,走出一条逆天改命的道路。

时值端平元年,春寒尚未褪尽,黄河岸边的风仍带着刺骨的凉意。十万宋军列阵于城下,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甲胄上的寒霜折射着惨淡的日光,映得阵列前那面“孟”字大旗愈发沉凝。

城头上,金军的黑旗摇摇欲坠,守城的士兵面带菜色,握着刀枪的手不住颤抖。这座名为蔡州的孤城,已是金国最后的屏障,城破之日,便是这个王朝覆灭之时。

阵前,孟珙勒住战马,银甲在日光下熠熠生辉。他侧头看向身侧的少年,眼中带着几分期许与凝重。

那少年不过十岁年纪,却已生得身形挺拔,穿着一身量身打造的轻甲,虽略显稚嫩,眼神却亮得惊人,仿佛藏着两簇跳动的火焰。他便是孟珙的义子,孟之继。

“之继,”孟珙的声音透过盔胄传来,带着金属般的质感,带着考校的意味问道,“你看这蔡州城,守得住吗?”

孟之继握着长枪的手紧了紧,枪杆上的缠布已被他手心的汗濡湿。他仔细打量着城头的动静,又望了望城周干涸的护城河,脆生生的声音里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义父,金军已是强弩之末。城头士兵面有饥色,甲胄不齐,连旗帜都快扛不动了。护城河早已见底,这城,守不住。”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只是他们背靠绝境,怕是会拼死顽抗。不如暂缓攻城,先断了他们的粮道,再以疲兵之计耗着,不出三日,敌军自乱。”

孟珙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抚着胡须笑道:“好小子,看得通透。为父也是这个意思。”他扬手一挥,“传令下去,全军后撤十里,围而不攻,只派游骑截断城西粮道!”

“是!”传令兵策马而去,宋军阵列有条不紊地后退,留下一片空旷的战场,更显蔡州城的孤立无援。

孟之继松了口气,手心的汗终于凉了下来。这是他第一次跟随义父出征,虽自幼熟读兵书,真到了沙场之上,心头还是免不了发紧。

孟珙见他神色,笑道:“怎么,怕了?”

“不怕!”孟之继挺起胸膛,下巴微微扬起,“只是觉得……这城破之后,不知又有多少人要家破人亡。”

“乱世之中,身不由己。”孟珙的声音低沉了些,“金国肆虐中原百年,多少百姓死于他们刀下?如今覆灭,也是天道轮回。你要记住,我们挥刀不是为了杀戮,是为了让更多人能活下去。”

孟之继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将这番话记在心里。

接下来的两日,宋军按兵不动,只每日以弓箭骚扰,消耗城中守军的精力。金军几次想冲出城来抢夺粮草,都被游骑杀了回去,城中的炊烟日渐稀少,绝望的气氛在蔡州城上空弥漫。

第三日清晨,城头上忽然一阵骚动。一名金军将领披甲执刀,在城头大喊:“宋将听着!某家乃金国骠骑将军完颜烈!敢不敢与某家阵前斗将?若某家输了,这蔡州城拱手相让!若某家赢了,尔等速速退兵!”

宋军阵中一片哗然。这完颜烈是金军有名的悍将,据说能力敌千军,此刻提出斗将,显然是想做最后一搏。

孟珙眉头微皱,看向身边的将领:“谁愿出战?”

几名老将对视一眼,正要出列,却听孟珙又道:“之继,你去。”

此言一出,众将皆惊。副将连忙劝阻:“将军,公子年纪尚幼,那完颜烈凶悍异常,恐有不测!”

孟之继也愣住了,抬头看向义父,眼中满是惊讶。

孟珙却摆了摆手,目光落在孟之继身上,语气坚定:“沙场之上,年纪从不是借口。他既敢提斗将,便要让他看看,我大宋少年也不是好惹的。之继,你不是常说,枪法已练得熟了吗?今日便让为父看看你的本事。”

他看向孟之继腰间的龙纹玉佩,叮嘱孟之继:“这是你生母留下的,带着它,别怕。他们在看着,也会护佑你。记住,枪是死的,人是活的,临敌之时,心要静,眼要准,手要狠。”

孟之继握紧玉佩,冰凉的触感从掌心传来,仿佛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翻身下马,又重新翻上,动作虽略显生涩,却透着一股不屈的韧劲。

“末将孟之继,请战!”

长枪一抖,枪尖直指城头,少年的声音清亮,穿透了两军的喧嚣,落在每个人耳中。

完颜烈在城头见出战的竟是个半大孩子,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宋将无人了吗?竟派个黄口小儿来送死!”

他翻身跃下城头,翻身上马,手中大刀一挥,朝着孟之继冲来,口中狂吼:“小儿,某家送你归西!”

马蹄声如雷,完颜烈的身影越来越近,那柄大刀在日光下闪着寒光,带着劈山裂石的气势。

宋军阵中一片屏息,孟珙的手也悄悄按在了刀柄上,随时准备接应。

孟之继深吸一口气,将义父的话在脑中过了一遍。他没有像寻常将领那样挺枪迎上,而是猛地勒住缰绳,战马人立而起,避开了完颜烈的第一刀。

“咦?”完颜烈一愣,没想到这少年竟如此灵活。

就在这稍纵即逝的间隙,孟之继身子一伏,如同离弦之箭般从马背上滑出,长枪贴着马腹探出,枪尖直指完颜烈的马腿。这一枪又快又刁,正是他从《金书银卷》中悟出的巧招。

“卑鄙!”完颜烈怒喝,急忙收刀去挡,却已迟了一步。只听“噗”的一声,枪尖深深刺入马腿,那战马痛得长嘶一声,猛地栽倒在地,将完颜烈狠狠甩了出去。

孟之继翻身落马,长枪顺势一挑,枪尖抵住了摔在地上的完颜烈的咽喉。

“你输了。”少年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完颜烈趴在地上,满脸难以置信,随即化为羞愤:“我竟输给了一个小儿……”他猛地闭上眼睛,“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孟之继没有动手,只是回头看向孟珙。

城门之上,金军士兵并未放下武器,战争不会因为一场斗将落幕,无非是士气愈加受挫。

孟之继收枪回鞘,让士兵将完颜烈绑缚,心中暗叹:“也是条好汉。”

孟珙拍了拍孟之继的肩膀,力道不轻,却带着满满的欣慰:“好小子,没给为父丢脸。”

孟之继咧嘴一笑,脸上终于露出少年人的模样:“是义父教得好。”

夕阳西下,宋军退回驻地,继续围城静待时机。孟之继眺望着蔡州城,又望着渐渐沉落的太阳,手中紧紧攥着那枚玉佩。他知道,今日这一战,只是开始。从今往后,他将跟随义父,驰骋沙场,守护这片土地。

长枪在手,马蹄踏风,少年的身影在余晖中被拉得很长,仿佛预示着一段传奇的开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