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在襄阳那些年 > 第八章 江陵破敌阵,襄阳复归宋

我在襄阳那些年 第八章 江陵破敌阵,襄阳复归宋

簡繁轉換
作者:粟小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4 04:51:48 来源:源1

第八章江陵破敌阵,襄阳复归宋(第1/2页)

江陵城头的风带着江水的腥气,刮在孟之继脸上时,带着几分迫近的寒意。他望着北岸连绵的蒙古营帐,像黑色的潮水般漫过平原,心里清楚,一场恶战已在所难免。襄阳失守的消息传开后,蒙军士气大振,尽起本路十万兵马直扑江陵,而此刻江陵城内的守军,满打满算也不足三万。

“之继,父亲的援军还有多久能到?”孟之经站在城头,望着远处蒙军的动向,声音里带着焦虑。他虽已在沙场历练多年,可面对三倍于己的强敌,仍难免心头发紧。

孟之继拿着望远镜——这是他根据前世记忆,让工匠打造的简易器械——仔细观察着蒙军阵营:“义父的主力已过汉水,最多明日午后就能抵达。只是蒙军来得太快,怕是不等我们汇合,就要攻城了。”

他放下望远镜,指着江面:“大哥你看,蒙军正在架设浮桥,显然是想尽快渡江。我们兵力不足,硬拼肯定不行,得用计拖延时间。”

孟之经点头:“我也是这个意思,只是该用什么计策?”

“疑兵之计。”孟之继眼中闪过一丝锐光,“蒙军不知我们底细,我们就故意让他们摸不清虚实。今夜就派人在南岸多立旗帜,每隔一里就设一座空营,营中只留少数士兵,夜里不断调换旗帜,点燃火把。再让水师的船在江面来回游弋,船上遍插旌旗,火把绵延数十里,让他们以为我们有大军驻守。”

孟之经眼睛一亮:“这法子好!既能耗费他们的精力,又能拖延他们渡江的时间,等父亲来了,我们就能前后夹击!”

当下依计行事。入夜后,江陵南岸果然竖起了密密麻麻的旗帜,空营中的火把明明灭灭,江面上的战船往来穿梭,火光映在水面上,绵延数十里,一眼望不到头。正在架设浮桥的蒙军见状,果然停下了动作,派来的斥候在南岸徘徊许久,始终摸不清宋军的兵力,只能回报主帅,请求暂缓进攻。

次日午后,孟珙率领的援军终于抵达。看着南岸的疑兵布置,他对孟之继赞道:“好小子,这计策用得妙!若不是你拖延了时间,我们怕是要被蒙军堵在半路上了。”

“义父过奖了,”孟之继躬身道,“现在蒙军摸不清我们的虚实,正是突袭的好时机。”

孟珙点头:“我也是这个意思。今夜我亲率主力袭扰他们的侧翼,你和你大哥率领本部兵马,从正面出击,务必打乱他们的阵脚!”

夜幕降临时,突袭如期展开。孟珙亲率五千精兵,悄悄渡过汉江支流,摸到蒙军侧翼的营垒外。随着一声令下,宋军如猛虎下山般冲入营中,火把瞬间照亮了夜空,喊杀声震天动地。

蒙军猝不及防,侧翼营垒顿时陷入混乱。主帅慌忙调兵支援,却不料正面的江陵城门突然大开,孟之继与孟之经率领一万五千忠顺军冲杀出来,直扑蒙军的中军大营。

“杀!”孟之继一马当先,手中的虎头枪如蛟龙出海,枪尖所过之处,蒙军士兵纷纷落马。他身后的忠顺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与蒙军展开了惨烈的厮杀。

这场夜战持续了整整一夜。蒙军被宋军的突袭打懵了,不知宋军究竟有多少兵力,只能被动防守。待到天明时,蒙军已损失惨重,二十四座营垒被宋军攻破,主帅见势不妙,连忙下令撤退。

江陵之围,解了!

当捷报传到临安时,朝廷上下一片欢腾。孟珙趁机率军回防淮西,与江陵形成掎角之势,总算稳定了京湖地区的防线。而围攻襄阳的蒙军因损失惨重,也不得不收缩兵力,退守襄阳城。

时间转眼到了四月,江南已是草长莺飞的时节。朝廷得知蒙军退守襄阳,守备空虚,顿时生出了夺回襄阳的念头。参谋官别之杰奉命来到江陵,与孟之经商议对策。

“孟将军,如今蒙军主力被牵制在淮西,襄阳城内只有不到两万兵马,正是夺回城池的好时机。”别之杰指着舆图,“我已联络了襄阳周边的土绅豪强,他们愿意组织民团乡勇配合我们。只要内外夹击,定能一举收复襄阳!”

孟之经沉吟道:“襄阳城防坚固,蒙军虽少,却都是精锐。单靠民团怕是不够。”

“还有江湖义士。”别之杰笑道,“郭靖郭大侠夫妇这些日子一直在襄阳周边袭扰蒙军,手下聚集了不少武林人士,若是能让他们从城内策应,我们在外围攻,胜算就大了。”

孟之继闻言,心中一动:“别参谋,需要我们做些什么?”

“江陵的兵马不能轻动,”别之杰看向他,“但蒙军在邓州有一支援军,若是他们赶来支援襄阳,我们的计划就危险了。我想请孟副都统率领本部兵马,前去阻击邓州的蒙军,为我们争取时间。”

“末将领命!”孟之继毫不犹豫地答应。阻击邓州援军,意味着能离襄阳郊外更近,或许能趁机打探到黄蓉的消息。

邓州城外的官道上,尘土被连日的马蹄踏得漫天飞扬。孟之继勒住战马,望着远处黑压压的蒙古援军,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这支队伍足有三万余人,旗号杂乱却透着一股悍勇之气,显然是蒙古从周边据点紧急抽调的精锐,目标直指被郭靖夫妇与别之杰围困的襄阳。

“将军,蒙古人来了!”王大用策马上前,声音里带着几分紧张。他们麾下只有一万五千忠顺军,兵力尚不足对方一半,要想拦住这股援军,绝非易事。

孟之继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波澜。临行前,孟之经的嘱托犹在耳畔:“之继,邓州是襄阳的门户,你务必在此拖住蒙古援军,至少五日。五日之内,别之杰与郭靖夫妇定能里应外合收复襄阳,届时你我再合兵一处,将这股援军一网打尽。”

他握紧手中长枪,枪杆上的纹路被汗水浸得发亮:“以少胜多又不是首次,老子打的就是精锐!忠顺军个个以一当十,没在怕的。传我将令,前军步甲营列枪阵,后军弩兵上弦,骑兵营两翼待命!”

军令如山,忠顺军将士迅速列阵。步甲营的士兵们肩并肩站成三排,长枪斜指天空,枪尖在阳光下闪烁着森冷的光,如同一片钢铁荆棘;弩兵们则半跪在地,手中的弩箭早已上弦,箭头瞄准了越来越近的蒙古骑兵;骑兵营的战马不安地刨着蹄子,骑士们紧握着马刀,只待一声令下便冲杀出去。

“杀!”蒙古援军阵中传来一声怒吼,领头的百夫长挥舞着弯刀,率先冲了过来。紧随其后的蒙古骑兵如潮水般涌来,马蹄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黑压压的人流仿佛要将忠顺军的阵列吞噬。

“放箭!”孟之继高声下令。

“咻咻咻——”

数千支弩箭同时离弦,在空中织成一张密集的箭网,朝着蒙古骑兵罩去。冲在最前面的蒙古兵纷纷中箭落马,惨叫声此起彼伏,冲锋的势头顿时一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八章江陵破敌阵,襄阳复归宋(第2/2页)

但蒙古人的悍勇远超想象,后续的骑兵踩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冲锋,很快便冲到了枪阵前。

“举枪!”

步甲营的士兵们齐声大喝,将长枪放平,枪尖直指前方。蒙古骑兵的战马撞在枪阵上,发出骨骼断裂的脆响,骑士们纷纷被挑飞,摔在地上生死不知。

“杀!”孟之继身先士卒,策马冲向一名蒙古千夫长。长枪一抖,枪尖如毒蛇出洞,避开对方的弯刀,直取心口。那千夫长猝不及防,被一枪洞穿胸膛,惨叫着坠马。

忠顺军士气大振,王大用率领骑兵营从两翼杀出,马刀挥舞间,不断有蒙古兵落马。双方在官道上展开了惨烈的厮杀,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尸体很快堆积如山,堵住了原本宽阔的道路。

这一战,从清晨杀到黄昏,蒙古援军发起了十数次冲锋,却始终没能突破忠顺军的防线。孟之继浑身浴血,手臂被刀砍伤,渗出血迹染红了战袍,却依旧屹立在阵前,长枪舞动如龙,死死挡住蒙古人的进攻。

夜幕降临时,蒙古援军终于鸣金收兵。官道上一片狼藉,双方的尸体交叠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忠顺军也伤亡惨重,一万五千人折损了近四千,剩下的士兵个个带伤,疲惫不堪。

“将军,我们快撑不住了。”王大用拄着刀,大口喘着气,“蒙古人兵力太多,再这样下去……”

孟之继望着蒙古营地的篝火,沉声道:“撑不住也要撑。襄阳还没消息,我们多拖一刻,城里的弟兄就多一分胜算。”他转向传令兵,“去,让炊事营煮些热粥,给伤员换药。今夜加强戒备,防止蒙古人劫营。”

接下来的几日,蒙古援军又发动了数次猛攻,却都被孟之继用计击退。他时而派小队人马袭扰蒙古军营,烧毁他们的粮草;时而利用地形设下埋伏,斩杀对方的先锋;甚至故意示弱,引诱蒙古人进入包围圈,再用弩箭给予痛击。

忠顺军的士兵们虽然疲惫,却在孟之继的鼓舞下咬牙坚持。他们知道,自己多挡住一刻,襄阳城里的同胞就多一分希望。

到了第五日清晨,就在孟之继快要弹尽粮绝之际,一名斥候骑着快马从襄阳方向疾驰而来,手中高举着一面染血的宋旗。

“将军!襄阳收复了!”斥候在阵前勒住马,声音嘶哑却带着狂喜,“别参谋联络乡勇豪绅,郭大侠夫妇在城内策应,昨夜三更攻破城门,蒙古守将被斩杀,襄阳城已经回到我们手中了!”

“襄阳收复了!”

“我们赢了!”

忠顺军的阵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士兵们互相拥抱,喜极而泣。连日的疲惫与伤痛,在这一刻都化作了胜利的喜悦。

孟之继望着襄阳的方向,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勒转马头,高声道:“弟兄们,襄阳已复,我们的任务完成了!传令下去,全军后撤,与襄阳援军会合,将这股蒙古残兵彻底歼灭!”

“是!”

忠顺军将士们士气大振,有序地后撤。蒙古援军得知襄阳失守,士气大跌,又见忠顺军后撤时阵型不乱,以为有埋伏,竟不敢追击。

与此同时,襄阳城内的郭靖黄蓉夫妇也接到了消息。黄蓉利用自己对襄阳城的熟悉,制定了详细的内应计划:先是联络城内仍心向大宋的百姓,让他们悄悄传递消息;再趁夜带领江湖义士突袭蒙军的军械库,烧毁他们的粮草;最后在别之杰率领的民团攻城时,打开城门,里应外合。

五月初五,端午佳节。当蒙军正在城中欢度节日时,郭靖黄蓉突然率领江湖义士发难,迅速控制了西城门。城外的民团乡勇见状,立刻发起猛攻,蒙军猝不及防,只得仓皇撤退。

襄阳城,光复了!

消息传到孟之继的军营时,他正在阻击一支蒙军的小股部队。听闻襄阳收复,他忍不住勒住马,望向襄阳的方向,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虽然没能亲眼见到黄蓉,但他知道,以她的智计,定能在这场光复战中安然无恙。

而此时的襄阳城内,黄蓉正站在城头,望着邓州的方向,若有所思。这些日子,邓州的蒙军援军屡屡受阻,她不用想也知道,定是那位少年将军孟之继的手笔。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少年,不仅有勇有谋,更有着超乎常人的沉稳与担当,实在难得。

“在想什么?”郭靖走过来,递给她一块粽子。

黄蓉接过粽子,笑道:“在想那位孟小将军。若不是他在邓州阻击援军,我们怕是没这么容易收复襄阳。”

郭靖点头:“孟将军有这样的儿子,真是大宋之幸。等安定下来,我们该好好谢谢他才是。”

黄蓉笑着点头,心中却对那位素未谋面的少年将军,生出了几分好奇与钦佩。她隐隐觉得,这位少年将军的未来,定不会平凡。

江陵城内,孟之经看着襄阳光复的捷报,对孟之继道:“之继,这次你阻击援军有功,朝廷定会嘉奖。只是襄阳刚光复,蒙军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我们还得加把劲,守住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孟之继躬身道:“大哥放心,小弟明白。”他望着襄阳的方向,心中默默道:郭夫人,襄阳已光复,你定要安好。等将来有机会,我定会亲自到襄阳,向你道谢——谢你守住了这座城,也谢你……让我在这乱世中,有了一份牵挂。

当孟之继率领残部抵达襄阳城下时,城门大开,别之杰与郭靖夫妇正站在城门口等候。郭靖虽然身上带伤,却精神矍铄,看到孟之继,大步迎了上来:“小孟将军,辛苦了!若非你在邓州死死拖住援军,我们也难以如此顺利收复襄阳。”

黄蓉也走上前,眼中带着感激:“小孟将军少年英雄,这份功劳,襄阳百姓永远不会忘记。”

孟之继翻身下马,抱拳行礼:“不敢居功。全赖将士用命,郭大侠与郭夫人运筹帷幄,方能收复此城。”再次细看黄蓉,除了些许疲惫外没有任何伤势,不由得暗自松了口气。

阳光洒在襄阳城头,宋旗迎风招展。孟之继望着这座失而复得的城池,心中充满了豪情。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蒙古人的威胁仍在,但只要军民同心,上下协力,终有一日,能将侵略者彻底赶出大宋的土地。

城内外,百姓们敲锣打鼓,欢呼雀跃。重建家园的希望,如同这清晨的阳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脸庞。而孟之继知道,他与这座城池的缘分,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的日子,孟之继率领三千兵马进驻邓州与襄阳之间的要道,多次成功阻击了蒙军的援军。他用兵灵活,时而袭扰粮道,时而设下埋伏,让蒙军疲于奔命,始终无法靠近襄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