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在襄阳那些年 > 第三十二章 山雨欲来

我在襄阳那些年 第三十二章 山雨欲来

簡繁轉換
作者:粟小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4 04:51:48 来源:源1

第三十二章山雨欲来(第1/2页)

宋理宗淳祐元年,岁在辛丑,公元1241年的风,带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凉意,从漠北草原一直刮到江南临安。皇城根下的红墙琉璃瓦,在深秋的日光里泛着沉郁的光,仿佛也感知到了这风雨欲来的压抑。

早朝的钟鼓声刚过,紫宸殿内已弥漫着无声的硝烟。宋理宗赵昀端坐在龙椅上,眉宇间带着几分中年天子的倦怠,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最终落在左手首位那个身着紫袍、腰系玉带的身影上——史嵩之。这位当朝宰相正垂眸奏事,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仿佛整个朝堂的呼吸都由他掌控。

“陛下,四川制置使彭大雅治蜀三年,虽有筑城御敌之功,然其行事专断,屡违朝制,更有克扣军饷、结党营私之嫌,臣已集齐其罪证,恳请陛下革其职、贬其爵,以正纲纪。”史嵩之的声音掷地有声,手中的奏折高举过顶,锦缎封面在晨光中闪着刺目的光。

阶下立刻响起一片附和之声,几个素来依附史党的官员纷纷出列,痛陈彭大雅的“罪状”,言辞凿凿,仿佛那远在蜀地的制置使已是误国殃民的奸佞。而另一侧,几位老臣面色凝重,欲言又止,终究在史嵩之那看似平静却暗藏威压的目光下,垂下了头。

宋理宗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指尖的凉意透过檀香木传来。他何尝不知彭大雅的功绩?当年蒙古铁骑踏破汉中,蜀中震动,是彭大雅力排众议,以雷霆手段加固重庆城防,又在合州钓鱼山构筑壁垒,硬生生在西蜀撑起一道防线。可史嵩之的话也并非全无道理,彭大雅性情刚直,不懂转圜,甚至曾因军饷调拨之事直接顶撞过史嵩之,如今被抓住把柄,也是意料之中。

更重要的是,理宗需要史嵩之来制衡那些盘根错节的旧勋势力。他微微颔首,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彭大雅……削三秩,暂留原职,戴罪立功吧。”

史嵩之眼中闪过一丝不满,却转瞬即逝,他躬身领旨:“陛下圣明。”心中却已打定主意,这彭大雅,留不得。

消息传到四川时,彭大雅正在重庆城头巡查。秋风卷着江雾掠过他的鬓角,将那早已斑白的发丝吹得凌乱。他望着城下奔腾的嘉陵江,手中的城砖图纸被风掀起边角,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新修的垛口与暗门。身旁的副将低声念着京城传来的旨意,声音越来越低。

“削三秩?”彭大雅自嘲地笑了笑,粗糙的手掌抚过冰冷的城墙,“我彭某在这蜀地,不是为了官秩高低。”他转头看向副将,目光锐利如旧,“告诉弟兄们,城还要接着筑,兵还要接着练,蒙古人不会因为朝堂上的风言风语就停下马蹄。”

可他终究没能挡住来自后方的暗箭。不过半年,新的弹劾奏折如雪片般飞向临安,这一次,连史嵩之的对手都加入了进来——彭大雅的铁腕治蜀,早已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当“贬为庶人,发配赣州”的圣旨抵达重庆时,彭大雅正在指挥工匠浇筑最后一段瓮城。他接过圣旨,看了三遍,忽然猛地咳嗽起来,鲜血溅在明黄的卷轴上,像极了蜀地深秋绽放的红枫。

“终究……是我碍了太多人的路。”他望着北方秦岭的方向,那里隐约传来蒙古骑兵的马蹄声,“可惜,没能亲眼看到这重庆城,挡住他们的那一天。”

三个月后,赣州驿站的寒夜里,彭大雅在忧愤中溘然长逝。临终前,他手中紧紧攥着半张重庆城防图,仿佛那就是他未竟的山河。消息传回临安,史嵩之只是淡淡吩咐将其草草安葬,随即上奏推荐陈隆之继任四川制置使——那是他早已选定的亲信。朝堂之上,无人为彭大雅发声,只有嘉陵江畔的秋风吹过空荡荡的城头,似在呜咽。

几乎就在彭大雅被贬的同时,漠北的哈拉和林正举行着一场盛大的集会。蒙古大汗窝阔台端坐在金色的帐殿中,虽然已显老态,眼神却依旧如鹰隼般锐利。他面前的地图上,代表蒙古铁骑的黑色箭头早已越过黄河,直指汉中。

“西征的勇士们已经饮马多瑙河,”窝阔台的声音带着酒后的亢奋,金杯在手中晃动,“而南方的金宋,还在做着偏安的美梦。传我命令,以塔海为帅,阔端为监军,领十五万铁骑,再入四川!这次,要踏平重庆,饮马长江!”

帐下的蒙古贵族们轰然应诺,马蹄声很快便响彻草原。与前几次劫掠不同,这次蒙军带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占据汉中。这座连接关中和蜀地的咽喉要地,一旦落入手中,川蜀北部门户便会彻底洞开,蒙古骑兵可以长驱直入,直逼重庆。

汉中守将的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入京湖战区帅府时,孟珙正在灯下研究地图。他已年过五旬,鬓边的白发比去年又添了许多,咳嗽声也日渐频繁,可那双眼睛依旧明亮,仿佛能穿透纸面,看到千里之外的战场。

“父亲,朝廷旨意到了。”长子孟之经捧着圣旨走进来,眉宇间满是忧虑,“陛下命您兼任四川宣抚使,统筹京湖、四川两战区军务。”

孟珙放下手中的狼毫,接过圣旨,缓缓展开。“东西策应……终究还是要走到这一步。”他低声道,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又带着几分沉重。年前他便提出,四川与京湖唇齿相依,需统一调度方能御敌,如今终于得以实施,可这副担子,实在太重了。

“父亲,您的身体……”次子孟之缙忍不住开口,话未说完便被孟珙打断。

“我是大宋的将军,不是病秧子。”孟珙站起身,虽然身形已有些佝偻,却依旧透着一股凛然正气,“之经,你即刻整编京湖精锐,随时准备沿长江而上,支援重庆;之缙,你率轻骑星夜赶往夔州,守住川东门户;之继,你留在襄阳,加固城防,防止蒙军袭扰后路。”

孟之继年轻的脸上写满担忧:“义父,您一人坐镇中枢,如何吃得消?”

孟珙拍了拍他的肩膀,掌心的温度带着岁月的厚重:“我孟家世代忠良,国难当头,岂能顾家?你们记住,守住国土,比什么都重要。”他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已听到蒙古铁骑踏过汉中平原的声音,“传我将令,东西策应,互为犄角,绝不能让蒙军踏入长江一步!”

帅府内的灯火彻夜未熄,孟珙的咳嗽声不时传出,却被更密集的传令声、脚步声淹没。千里之外的终南山,同样有一盏孤灯,在活死人墓的深处明明灭灭。

十七岁的杨过坐在石桌旁,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全真剑法精要》,眉头紧锁。离开全真教已有半年,他从最初的愤恨、迷茫,到如今渐渐沉静下来。古墓里没有日月,只有小龙女清冷的身影和日复一日的练功声。他已将古墓派的基础拳脚练得纯熟,掌风扫过石壁时,能激起细碎的石屑,可每当拿起全真教的典籍,心中总会涌起复杂的情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二章山雨欲来(第2/2页)

“这里的转腕不对。”小龙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一身素白的衣裙,在幽暗的墓道中宛如月光凝结而成。她走到杨过身边,拿起他的手腕,轻轻一旋,“全真剑法看似刚猛,实则暗藏柔劲,需如流水绕石,方能借力打力。”

她的指尖微凉,触碰到杨过手腕的瞬间,他只觉心头一跳,连忙定了定神,跟着她的指引转动手腕。剑光在石火油灯下划出一道柔和的弧线,恰好避开想象中对手的攻势。

“姑姑,你怎么连全真教的武功都懂?”杨过忍不住问。他知道小龙女自幼在古墓长大,从未踏出终南山,可她对全真剑法的理解,竟比那些全真弟子还要透彻。

小龙女眸光微动,望向墓壁上那片空白的石壁,轻声道:“祖师婆婆留下的典籍里,有过注解。”她没有多说,转身走到另一侧,拿起自己的银索金铃,“今日该练《玉女心经》的基础心法了。”

杨过点点头,将杂念抛开。他知道小龙女性子冷淡,不愿多提往事,便也不再追问。两人相对而立,按照心法口诀运转内力,气息在幽暗的墓道中交织,仿佛与这千年古墓融为一体。

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这日清晨,杨过正练到一套掌法的关键处,忽然听到墓外传来一阵尖锐的笑声,如同枭鸟夜啼,令人不寒而栗。

“小龙女,你躲在这不见天日的古墓里,难道就以为能保住《玉女心经》吗?”

小龙女脸色微变,手中的银索金铃瞬间绷紧:“是李莫愁。”

杨过心中一凛。他曾听小龙女提起过这位师姐,知道她性情狠辣,为了《玉女心经》早已不择手段。他握紧手中的长剑,挡在小龙女身前:“姑姑,我来会她!”

小龙女轻轻摇头:“她的‘赤练神掌’阴毒无比,你不是对手。跟我来。”

两人沿着墓道向深处退去,刚转过一个弯,便见两道身影飘然而至。前面那人一身杏黄衣裙,容貌娇艳,眼神却带着刺骨的寒意,正是李莫愁。她身后跟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身形纤细,眼神中带着几分畏惧,正是她的徒弟洪凌波。

“师妹,多年不见,你还是这般躲躲藏藏。”李莫愁咯咯笑着,目光在杨过身上扫过,带着一丝诧异,“这小娃娃是谁?难道是你偷偷收的徒弟?祖师婆婆定下的规矩,你都忘了吗?”

小龙女神色平静:“师姐,《玉女心经》是古墓派的根基,岂能让你拿去为祸江湖?你请回吧。”

“请回?”李莫愁脸色一沉,“我为了这部经书,踏遍天涯,吃尽苦头,今日岂能空手而归?”她手腕一翻,一道红影闪过,手中已多了一条拂尘,“师妹,念在同门一场,你若乖乖交出经书,我便饶你和这小娃娃一命。否则,休怪我无情!”

杨过怒喝一声:“妖女,休要欺人太甚!”他身形一晃,使出古墓派的“天罗地网势”,掌影如织,向李莫愁罩去。

李莫愁轻哼一声,拂尘一抖,银丝如铁,竟将杨过的掌影尽数挡开。“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她手腕翻转,拂尘陡然变向,直取杨过咽喉。

小龙女见状,银索金铃一振,铃声清越,索链如灵蛇般缠向李莫愁的手腕。“师姐,手下留情!”

李莫愁不得不回拂尘格挡,两人瞬间战在一处。银索与拂尘交织,发出细碎的碰撞声,掌风激荡,卷起墓道中的尘土。杨过在一旁看得心惊,他这才明白,小龙女的武功远比他想象的高深,而李莫愁的功力更是深不可测,每一招都带着凌厉的杀意。

洪凌波站在一旁,手中握着长剑,却不敢上前相助,只是紧张地望着战局。

激斗了数十回合,小龙女渐渐落了下风。她毕竟常年居于古墓,实战经验远不如李莫愁丰富,更何况李莫愁的“赤练神掌”阴毒无比,稍不留意便可能中招。小龙女看准一个空隙,拉着杨过向后急退,口中急道:“杨过,去扳断龙石的机括!”

杨过一愣,随即反应过来。他曾听小龙女说过,古墓深处有一道断龙石,一旦放下,便能将整个墓道彻底封死,是最后的防御手段。“姑姑,那你……”

“快去!”小龙女厉声喝道,掌法陡然变得凌厉,硬生生逼退李莫愁,为杨过争取时间。

杨过咬紧牙关,转身向机括所在的石室奔去。李莫愁见状,厉声喝道:“想跑?没那么容易!”她猛地一掌拍向小龙女,逼得她连连后退,随即转身追向杨过。

就在李莫愁即将追上杨过的瞬间,小龙女忽然清啸一声,银索金铃如流星赶月般掷出,缠住了李莫愁的脚踝。李莫愁猝不及防,踉跄了一下,等她挣脱束缚时,杨过已经扳动了机括。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头顶传来沉重的摩擦声,一块巨大的青石板缓缓落下,带着千钧之力,将墓道彻底截断。

李莫愁眼睁睁看着石门在眼前合拢,将小龙女与杨过的身影隔绝,顿时怒不可遏,一掌拍在石门上,石屑飞溅,却只留下一个浅浅的掌印。“小龙女!你好狠的心!”她的怒吼声在门外回荡,带着无尽的怨毒与不甘。

石门之后,杨过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气。小龙女走到他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也有几分释然:“这样,她暂时进不来了。”

墓道深处,只剩下两人的呼吸声,以及远处暗河潺潺的流水声。杨过望着那道厚重的石门,忽然觉得,这座活死人墓,既是牢笼,也是庇护所。他转头看向小龙女,月光透过石壁上的缝隙照进来,映在她清冷的脸上,竟带着一种异样的温柔。

“姑姑,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小龙女抬手,将散落的发丝别到耳后:“《玉女心经》,我们要抓紧时间练成。”她的目光坚定,仿佛已经做好了长久相守的准备。

杨过重重点头,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奇异的安定。外面是风雨飘摇的天下,蒙古铁骑的马蹄声越来越近,朝堂上的权谋争斗从未停歇,可在这幽暗的古墓深处,他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1241年的风,依旧在吹。吹过临安城的红墙,吹过四川的崇山峻岭,吹过蒙古草原的铁骑,也吹过终南山的密林。山雨欲来,满楼的风里,藏着太多人的命运,太多未竟的故事,正等待着被书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