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在襄阳那些年 > 第二十九章 襄阳重建

我在襄阳那些年 第二十九章 襄阳重建

簡繁轉換
作者:粟小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4 04:51:48 来源:源1

第二十九章襄阳重建(第1/2页)

襄阳城的断壁残垣间,春草已悄然探出头。可这抹新绿落在满目疮痍的街巷里,非但没带来生机,反倒衬得这座饱经战火的城池愈发萧索。孟珙站在襄阳府衙的废墟前,望着远处被熏黑的城楼,浑浊的眼中泛起痛惜——这座他守护了半生的屏障,终究还是没能逃过兵燹之劫。

“父亲,该议事了。”孟之经轻声提醒,将一件披风搭在父亲肩上。连续几日的勘察与商讨,孟珙的鬓角又添了几缕白霜。

帅府临时设在一处未被完全烧毁的民宅里,孟之继、郭靖、黄蓉已等候在堂中。案上摊着襄阳与樊城的地图,密密麻麻标注着需要修复的城防与要道。

“襄阳不能倒。”孟珙落座时,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它是挡住蒙古铁骑的最后一道门户,重建,不仅要恢复城郭,更要让它成为铁桶一般的堡垒。”

他指尖重重落在地图上的汉江:“第一步,修城墙,挖壕沟。襄阳、樊城的城墙要加厚三尺,加高两丈,城砖缝隙用糯米石灰浇灌,让蒙古人的投石机啃不动。两城之间架三座浮桥,铁索相连,白日通人运粮,夜里拉起铁网,防备偷袭。”

郭靖瓮声应道:“我带人去采石场催运石料,江湖上还有些弟兄留在襄阳,正好让他们帮忙搬运。”

“好。”孟珙点头,又指向城内外的粮仓与军械库位置,“第二步,充军备。从江陵调粮二十万石,箭矢五十万支,火药五千斤,分储在襄阳内城与樊城的地下仓库。之继,你从忠顺军里挑五千擅长弓弩的士兵,留在襄阳协助训练守城弓弩手;之经的水师分出一半战船,在汉江上下游巡逻,确保粮道安全。”

“是。”孟之继与孟之经齐声领命。

黄蓉一直沉默地看着地图,此时忽然开口:“光靠调运不是长久之计。襄阳周围的良田都荒了,不如推行屯田。让士兵轮值耕种,战时能战,闲时能耕,既省了转运之费,也能让流民有口饭吃。”她从袖中取出一本账册,“我查过了,城中幸存的百姓有三千余户,加上周边流民,足有上万人,只要发些耕牛种子,秋收便能有收成。”

孟珙眼中闪过赞许:“郭夫人想得周到。这事便交给你与之经,流民登记、田地分配,都需细致妥帖,莫要出乱子。”

接下来的商议里,众人又定下整顿军政、构筑外围防线、协调东西联防等数条举措。孟珙特意强调:“虎头关、百丈山这些要隘,要修堡寨,驻精兵,形成纵深。蒙古人若来,先让他们在这些地方淌血,等冲到襄阳城下,已是强弩之末。”

晨雾还未散尽时,城东的夯土声便已此起彼伏。十几个光着膀子的民夫喊着号子,将新运来的黄土层层夯实,试图填补城墙坍塌后留下的巨大豁口。不远处,几个瓦匠正蹲在半截墙基上,小心翼翼地垒砌青砖,他们手指上的裂口还沾着泥浆,却不妨碍眼神里透着一股把家园重新拼起来的执拗。

孟珙站在北门城楼的废墟上,望着这派忙碌景象,眉头舒展了些许。脚下的城砖还留着灼烧的焦黑印记,风一吹,能闻到淡淡的草木灰味——那是几个月前蒙古人撤退前焚烧营房留下的痕迹。他伸手抚过身旁一根被劈断的立柱,木茬尖锐,像极了这场战役里无数未及掩埋的尸骨。

“都统领,”身后传来沉稳的脚步声,是部将江海,“城西的粮仓地基已经夯实了,按照您的吩咐,比原先加高了三尺,还做了防潮的夹层。只是木料还差些,从随州调运的那批松木被雨水耽搁在半道,估计得后日才能到。”

孟珙转过身,目光掠过江海肩头的补丁——那是激战中被箭矢划破的,后来用粗麻布草草缝上。他微微颔首:“告诉督工的官吏,莫要催逼民夫,木料晚几日无妨,务必保证粮仓的结实。这襄阳城,往后要做咱们大宋的铁桶,粮仓便是桶底,半点马虎不得。”

“是。”江海应道,又补充道,“城南的伤兵营里,昨日又有七个弟兄能下床走动了,都吵着要加入重建,说躺着不安生。”

孟珙嘴角泛起一丝暖意。这场收复战,襄阳守军折损近半,能活下来的,个个都是从血水里爬出来的硬汉。他摆摆手:“让他们再养些时日。传我令,从军中拨出二十石米,给伤兵营送去,再让伙房每日加一顿肉粥。重建的事急不得,人是根本。”

正说着,通判王登匆匆走来,手里捧着一卷文书。他脸上沾着些许尘土,显然也是刚从工地上过来的,见了孟珙便拱手道:“孟将军,这是各坊区报上来的民户名册。此番战乱,城中百姓逃亡了近三成,剩下的多是老弱妇孺,青壮要么从军,要么……”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要么埋在了城墙下。”

孟珙接过名册,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上面的名字密密麻麻,有些被水渍晕染得模糊不清。他沉默片刻,道:“凡登记在册的民户,每户先发放两匹布、五斗米,让他们能熬过这个冬天。另外,贴出告示,凡逃亡在外的百姓,只要肯回来,三年内免缴赋税,官府还会免息借给他们种子和农具。”

王登眼睛一亮:“将军这招好!百姓最看重的就是生计,有了这话,肯定能招回不少人。”

“不止如此。”孟珙望向城外连绵的农田,“襄阳四周的良田不能荒着。派官吏去周边村镇看看,若有流民愿意来此耕种,也照此例优待。这事儿,要多麻烦郭夫人出面。人回来了,田耕起来,襄阳才能真正活过来。”

王登连连点头,正欲退下,却被孟珙叫住。“还有一事,”孟珙的语气严肃起来,“你即刻草拟一份文书,送往临安,奏请朝廷设立襄阳军器监。就说襄阳地处要冲,需得自行打造弓弩甲胄,以备不时之需。所需工匠,可从江淮一带抽调,工钱从优。”

王登心中一凛。他跟随孟珙多年,深知这位将军看似在忙着重建,实则从未放松过对军务的筹谋。他正色道:“属下明白,这就去办。”

待王登走远,江海忍不住问道:“将军,您昨日在军议上说要协调东西战区联防,莫非是担心蒙古人很快会卷土重来?”

孟珙转过身,望着远方天际线。襄阳的收复,只是暂时击退了蒙古人的攻势,而非终结。他记得蒙军撤退时,蒙军眼神里的狠厉,那不是认输,是记恨。

“不是担心,是必然。”孟珙沉声道,“蒙古人这几年在中原势如破竹,从未吃过这么大的亏。窝阔台汗雄心勃勃,定然不会善罢甘休。襄阳是他们南下的门户,丢了这里,他们迟早要拼命夺回去。”

他指着地图上的襄阳,指尖重重一点:“你看,襄阳北临汉江,南接江陵,西通巴蜀,东连江淮,恰似大宋的心脏。若此处再失,四川与江淮便会被切成两段,各自为战,到那时,蒙古人便能各个击破,我大宋危矣。”

江海顺着他的指尖看去,只觉得那小小的城池符号突然变得沉重无比。“那……东西战区联防,具体该如何操作?”

“第一步,是打通联络。”孟珙道,“我要在襄阳与四川、江淮之间设立烽火台和驿站,每隔三十里设一处,日夜有人值守。一旦蒙古人出兵,消息要能在三日内传到成都和扬州。”

他走到一堆缴获的蒙古军事物资旁,拿起一面残破的旗帜,上面的狼头图腾已被箭簇洞穿。“第二步,是兵马调度。四川多山地,适合步兵和弓弩手;江淮多水网,水师是强项;我们在襄樊有一支能攻善守的忠顺军骑兵,既能守住城池,又能驰援两地。我要与彭大雅、王虎臣、余玠他们商议,划定各自的防区和援军路线,做到蒙古人打哪里,咱们的援军就能从哪里最快赶到。”

江海皱眉道:“可各战区向来各有隶属,粮草军械也由朝廷统一调拨,真要协同作战,怕是会有掣肘。”

“这正是我要亲自去一趟的原因。”孟珙将旗帜放下,语气斩钉截铁,“纸上谈兵终觉浅。我要去四川看看彭大雅在重庆城的布防,去两淮瞧瞧余玠的水师操练,把咱们这次收复襄阳的经验——如何利用地形设伏,如何调度粮草支援前线,如何让步兵与水师配合——都跟他们好好说道说道。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其中的教训。”

他想起战役最激烈时,从四川策应的援军晚了三日才到,只因沿途驿站延误了消息;想起朝廷拨付的粮草船队被蒙古游骑袭扰,损失了近三成物资。这些教训,若不及时弥补,下次便是致命的漏洞。

“将军打算何时动身?”江海问道。

“再过十日。”孟珙道,“等城里的秩序再稳些,粮仓和军器监的事有了眉目,我便启程。先去四川,再转道两淮,估计来回得两三个月。记住,重建不能停,但军备也不能松懈,每日的操练、城墙的修补、粮草的清点,一样都不能少。”

“请将军放心!”江海单膝跪地,声音铿锵,“属下定当守好襄阳,等您回来!”

孟珙扶起他,拍拍他的肩膀:“我信你。”

接下来的十日,襄阳城像是被注入了强心剂,各项重建事宜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民夫们在官吏的安排下,分片负责城墙、街道、房屋的修缮;士兵们除了日常操练,还主动帮着百姓搬运木料、清理废墟;妇人们则聚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缝补衣物、熬制汤药,孩子们也跟着捡拾砖石,虽然帮不上大忙,却给这座伤痕累累的城池添了几分生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九章襄阳重建(第2/2页)

城西的粮仓渐渐有了雏形,四四方方的墙体拔地而起,工匠们正在屋顶铺设青瓦,远远望去,像一座坚实的堡垒。城南的军器监选址也定了下来,从江淮赶来的第一批铁匠已经到位,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很快就会在这里响起。

孟珙每日都要绕城巡查一圈,查看工程进度,询问百姓需求,偶尔还会驻足观看士兵操练。他发现,随着城池日渐恢复生机,人们脸上的愁容少了,笑容多了,眼神里的怯懦被坚韧取代。有一次,他路过一个正在修补门板的老汉,老汉抬头看见他,放下手里的锤子,作揖道:“将军,多谢您把蒙古人打跑了。俺这把老骨头,总算能在自家屋里养老了。”

孟珙笑着回礼:“老伯,这是我们该做的。往后啊,咱们一起把家守好。”

老汉咧开嘴笑了,露出没剩几颗牙的牙床:“好!好!俺儿子在军中,他说了,只要将军一声令下,他立马就能上战场!”

这样的场景,让孟珙越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虽重,脚下的路却走得踏实。

出发前一日,孟珙在府衙召开了最后一次军议。帐内灯火通明,将领们围坐一圈,个个神情肃穆。

“诸位,”孟珙环视众人,“明日我便启程前往四川和两淮。襄阳的事,就拜托各位了。”他指着墙上的地图,“江海,你要重点关注城北的防务,那里靠近汉江,是蒙古人最可能再次进攻的方向,要多派斥候侦查,加固沿江的堡垒。”

“王登,”他转向通判,“粮草的征集和民户的安抚,就全靠你了。务必保证军民都有饭吃,莫要出乱子。”

“还有你们,”他看向其他将领,“各营的操练要严格,弓弩要时常保养,战马要精心喂养。记住,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等来的。”

众人齐声应道:“谨遵将令!”

散会后,孟珙回到自己的营帐,灯下,他铺开一张空白的纸,开始草拟给彭大雅和余玠的书信。他要在信中简述襄阳之战的经过,提出联防的初步设想,让他们有个准备。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清晰的字迹,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东西联动,画出第一笔蓝图。

窗外,月光洒在襄阳城的屋顶上,给那些尚未修好的断壁镀上了一层银辉。远处传来巡夜士兵的脚步声,还有更夫敲打的梆子声,“咚——咚——”,一声又一声,沉稳而有力,像是在宣告这座城池的重生。

孟珙放下笔,走到窗前,望着夜色中的襄阳。他知道,前路不会平坦,蒙古人的威胁如影随形,协调东西战区联防的过程也定会遇到重重阻碍。但他更知道,只要襄阳能站稳脚跟,只要四川、江淮能真正联动起来,大宋就还有希望。

末了,他看向三个儿子:“我明日便去四川,与彭大雅敲定联防的章程。襄阳的重建,就交给你们弟兄与郭大侠夫妇。”

孟之继送父亲出门时,孟珙忽然驻足,拍了拍他的肩:“樊城虽比襄阳完好,却也不能懈怠。你与你大哥、郭大侠他们多通气,记住,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义父放心。”孟之继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心中沉甸甸的。

阳光驱散了晨雾,照在襄阳城的角楼上,新升起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夯土声、打铁声、孩童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属于重生的乐章。而这乐章的背后,是无数人守护家园的决心,和一个关于东西联防、共抗强敌的宏大计划,正在悄然展开。

孟之继回到樊城太守府,武三娘正指挥仆妇打扫庭院。见到孟之继,她脸上立刻漾起笑意:“回来了?我炖了鸡汤,快趁热喝。”

府里原是蒙古官员的住处,虽有些破损,却比军中营帐舒适得多。武三娘将里间收拾得温馨雅致,窗台上摆着从野外采来的野花,帐子上绣着简单的缠枝纹,处处透着家的暖意。

这几日战事稍歇,孟之继难得有空闲陪伴她。夜里相拥而眠时,武三娘总爱趴在他怀里,絮絮叨叨地畅想将来:“等襄阳安稳了,咱们就在后院种些菜,再养几只鸡,像寻常人家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孟之继听着她软糯的声音,连日的疲惫渐渐消散。他捏了捏她的脸颊,调笑道:“光种菜养鸡可不够,你还得给我多生几个孩子,将来教他们骑马射箭,继承孟家的本事。”

武三娘脸一红,往他怀里缩了缩:“谁要给你生……”嘴上嗔怪着,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重建的日子忙碌而有序。孟之继每日穿梭于樊城与襄阳之间,督查城墙修缮,清点军备物资,偶尔还要与孟之经、黄蓉商议屯田与流民安置的事宜。

他与黄蓉见面的次数渐渐多了起来。有时是在城墙上核对城防图纸,她指着某处箭楼的位置,轻声道:“这里该加设瞭望塔,视野能覆盖百丈外的江面。”有时是在屯田的田埂上,她拿着账册核对农户数量,发丝被风吹乱,他下意识想为她拂开,手伸到一半又悄然收回。

黄蓉似乎察觉到他的异样,却从未点破。她待他依旧温和,商讨事务时条理清晰,偶尔也会说些桃花岛的趣事,只是那双清亮的眸子里,总带着一丝他读不懂的复杂。

孟之继看得清郭靖夫妇的恩爱——郭靖虽旧伤未愈,却总陪着黄蓉巡查田亩,笨拙地学着记账;黄蓉也常为他推拿按揉,夜里还会亲自煎药。每当看到这一幕,孟之继便将心底翻涌的情意强压下去。他不想破坏这份安稳,更不愿让彼此为难。

这日,孟之继又去襄阳郭府商讨城防物资的调配。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院内传来清脆的争执声。

“杨过!你赔我的发簪!”一个娇蛮的少女声音响起。

“谁让你先推我的?掉了也是活该。”另一个少年的声音,带着几分桀骜与不屑。

孟之继推门而入时,正看到一个穿着粉裙的少女叉着腰,满脸怒容地瞪着面前的青衣少年。少女约莫十三四岁,眉眼间竟有几分黄蓉的影子,只是更显娇纵。少年身形单薄,眉眼清秀,眼神却像只警惕的小兽,毫不畏惧地回视着她。

“芙儿,不得无礼。”黄蓉从屋内走出,无奈地拉住少女,又看向那少年,“过儿,你是男子汉,给你郭芙妹妹道个歉。”

“我没错。”杨过梗着脖子,显然不愿服软。

郭靖也走了出来,看到孟之继,忙招呼道:“孟小将军来了。”他指了指那对少年少女,解释道,“这是小女郭芙,从桃花岛来的。这是杨过,杨康贤弟的遗孤,也跟着来了襄阳。”

孟之继心中一动——杨过?按说他此刻该在桃花岛跟着黄药师学艺,怎么会随郭芙一起来了襄阳?

郭芙见来了外人,收敛了些脾气,却还是嘟着嘴:“爹,娘,是他把我从桃花岛带来的玉簪撞掉了,还不认错!”

杨过冷笑一声:“分明是你自己走路不看路,撞在我身上,簪子才掉的。”

黄蓉头疼地揉了揉额角,对孟之继歉然道:“让孟将军见笑了,孩子们不懂事。”

孟之继笑道:“小孩子家打打闹闹,也是常事。”他看向杨过,见这少年虽衣衫朴素,却难掩一身风骨,心中暗叹不愧是名将之后。

郭芙却不依不饶:“什么常事?他就是故意的!娘,你看他……”

“芙儿!”郭靖沉声喝止,“杨过是你世兄,怎可如此无礼?”

郭芙被父亲一训,眼圈立刻红了,扭头跑进了内屋。杨过哼了一声,也转身走到廊下,背对着众人。

黄蓉无奈地摇了摇头,对孟之继道:“让将军见笑了。这孩子被岛上的长辈惯坏了,回头我定好好教她。”她话锋一转,“咱们说正事吧,城防的木料已经运到了,只是工匠不够,还得请将军从樊城调些人手。”

孟之继点头应下,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廊下的杨过。他记得前世的传闻,杨过一生坎坷,却也成就了一番功业。如今他提前来到襄阳,不知会给这乱世带来怎样的变数?

廊下的杨过似有所觉,忽然转头望来,与孟之继的目光撞了个正着。两人年岁相近,那少年眼中没有丝毫怯意,反倒带着几分探究与锐利,仿佛能看透人心。

孟之继心中微凛,不动声色地移开视线。他知道,随着这些“故人”的出现,襄阳的局势,或许会变得更加复杂。而他与黄蓉之间那份小心翼翼维系的平衡,又能维持多久?

阳光穿过庭院里的老槐树,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此刻盘根错节的人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