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在襄阳那些年 > 第四十一章 退守蔡州

我在襄阳那些年 第四十一章 退守蔡州

簡繁轉換
作者:粟小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4 04:51:48 来源:源1

第四十一章退守蔡州(第1/2页)

落马坡的厮杀声终于歇了。王大用拄着刀,踉跄着走到郭靖身边,胸前插着一支羽箭,鲜血浸透了战袍,脸色白得像纸。“郭大侠……没事吧?”

郭靖一把扶住他,眼眶通红:“王将军!你……”他身上也添了数道伤口,左臂被刀砍得深可见骨,可这点伤与王大用胸前的箭伤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若非王大用带着两千残兵拼死冲杀,他和那五百义士怕是早已葬身坡下。

“别管我……先撤……”王大用咳出一口血,抓住郭靖的手臂,“邓州……不能丢……”

郭靖心如刀绞,亲自背起王大用,对残余的士兵和义士们吼道:“跟我走!回邓州!”

一行人且战且退,蒙古兵紧追不舍,直到邓州城头的弓箭接应,才勉强摆脱追兵。刚到城下,王大用便晕了过去,被紧急抬去救治。

郭靖站在城门口,望着身后寥寥无几的幸存者,又望向城内慌乱的景象,心中像压了块巨石。他知道,王大用是为了救他才受伤的。若不是他执意去落马坡埋伏,若不是他低估了蒙古军的兵力,王将军怎会落到这般田地?

“靖哥哥,先处理伤口吧。”黄蓉走过来,眼眶泛红,手里拿着伤药。她刚在城上指挥防御,听到消息便立刻赶了过来。

郭靖一把挥开她的手,声音嘶哑:“我没事!王将军怎么样了?”

“军医正在抢救,箭伤太深,怕是……”黄蓉说不下去了。

郭靖猛地一拳砸在城墙上,石屑飞溅:“都怪我!是我害了王将军!害了邓州!”

黄蓉看着他自责的模样,心中又是心疼又是无奈:“靖哥哥,这不能怪你,谁也没想到塔海会派这么多精锐……”

“就是我的错!”郭靖怒吼道,双眼赤红,“我要是再小心些,要是能早点突围,王将军就不会受伤!”

他像是陷入了魔障,一遍遍重复着“是我的错”,任谁劝说都听不进去。

接下来的半个月,邓州的局势急转直下。王大用昏迷不醒,守城的重担全落在了黄蓉肩上。她强撑着疲惫,调度兵力,加固城防,可蒙古军在塔海的亲自指挥下,攻势一波比一波猛烈。投石机日夜轰鸣,城墙被砸得千疮百孔;蒙古兵像潮水般涌上城头,杀退一批又来一批。

郭靖整日守在王大用的病床前,不言不语,像尊石像。偶尔被黄蓉强拉到城头,也只是机械地射箭、劈砍,眼神空洞,全然没了往日的神采。

江湖义士们伤亡惨重,士兵们更是疲惫到了极限。半个月后,当塔海下令用火炮轰开西城墙的缺口时,黄蓉知道,邓州守不住了。

“撤!”她咬着牙,下达了突围的命令。“保护好王将军!向蔡州撤退!”

郭靖像是终于被惊醒,抱起昏迷的王大用,率先冲出缺口。黄蓉带着残余的守将和士兵紧随其后,江湖义士们断后,与蒙古兵展开殊死搏斗。

鲜血染红了邓州的街道,也染红了通往蔡州的道路。当最后一批幸存者冲进蔡州城,关上城门时,每个人都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

蔡州城是邓州失陷后的最后一道屏障,城防虽不如邓州坚固,却也能暂时抵挡蒙古军的攻势。众人稍作安顿,军医立刻为王大用诊治,万幸的是,箭伤虽重,却未伤及要害,只是失血过多,还需静养。

回到临时征用的民房,郭靖将自己关在房里,一拳接一拳地砸着墙壁,发出沉闷的响声。“都是我的错……邓州丢了……王将军也……”

黄蓉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腿走进来,身上的披风沾满了血污和尘土。她连日来几乎未曾合眼,嗓音嘶哑得不成样子:“靖哥哥,别这样折磨自己了。我们守住了蔡州,王将军也还活着,这就够了。”

“够了?”郭靖猛地转过身,双眼布满血丝,像一头受伤的野兽,“邓州丢了!小孟将军他们的后路被断了!这都是因为我!若不是我去落马坡,若不是我……”

“你以为我愿意丢邓州吗?”黄蓉积压了半月的疲惫和委屈,在这一刻终于爆发出来,“我日夜守在城头,眼睁睁看着弟兄们一个个倒下,我心里好受吗?你除了自责,还会做什么?”

“我……”郭靖被噎得说不出话,随即怒火更盛,“若不是因为你跟我说蒙军可能会声东击西,需要伏兵阻击,我怎会被困落马坡?若不是你……”

“我?”黄蓉像是被刺中了痛处,脸色煞白,“你现在怪我了?郭靖,你摸着良心说,这些年我跟着你,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罪?我为你生下芙儿,操持襄阳,为你出生入死,你现在却怪我?”

“我不是……”郭靖想解释,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怒吼,“我只是恨我自己没用!守不住邓州,救不了弟兄们!”

“你恨自己?你这是迁怒!”黄蓉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你以为只有你难过吗?王将军是我求着去救你的,邓州是我们拼了命守的!可事已至此,你再怎么自责也没用!你这样,让活着的人怎么办?让蔡州的弟兄们怎么办?”

郭靖被她吼得愣住了,看着泪流满面的黄蓉,心中的怒火瞬间熄灭,只剩下无尽的愧疚和茫然。他想说什么,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黄蓉抹了把眼泪,看着他失魂落魄的样子,忽然觉得一阵心灰意冷。她转身走出房门,不想再看他这副自怨自艾的模样。

后院的角落里,有一棵老槐树,枝桠在夜风中摇曳。黄蓉走到树下,靠着树干缓缓坐下,疲惫地闭上眼。争吵的余怒还在,更多的却是深入骨髓的累。

她想起刚才郭靖怒吼的样子,心中一阵委屈。他从来没有这样对过她,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总是把她护在身后。可今天,他却把所有的怨气都撒在了她身上。

是不是……他们之间,真的出了什么问题?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她压了下去。她甩了甩头,想些别的事情,可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了四川。

孟之继现在怎么样了?他知道邓州失陷的消息了吗?会不会很着急?

想起那个总是温和笑着的少年将军,黄蓉的心莫名地安定了些。想起洞庭湖畔他腼腆的样子,想起襄樊渡口他递来的那壶米酒,想起黑龙潭他替她挡箭时的决绝……那些画面,像温暖的光,驱散了些许心中的寒意。

他若是在这里,会不会懂她的委屈?会不会像当年在渡口那样,默默地陪她坐一会儿,说句宽心的话?

“孟之继……”她低声呢喃,声音轻得像梦呓。

夜风吹过,带来蔡州城头巡逻士兵的脚步声。黄蓉睁开眼,望着西南方向的夜空,那里的星星很少,只有一轮残月挂在天边,像她此刻的心情,一半明亮,一半晦暗。

她知道,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蔡州的防御还等着她去布置,郭靖的魔障还等着她去化解,蒙古军的下一轮进攻随时可能到来。

可她真的好累。累到只想暂时抛开一切,做个普通的女人,有个可以依靠的肩膀,有片刻的安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一章退守蔡州(第2/2页)

黄蓉叹了口气,从地上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不管怎样,日子还得过,蔡州还得守。她是黄蓉,不能倒下。

只是在转身回房的那一刻,她的目光又一次望向了西南方向,心中默默念着那个名字。或许,只有在想起他的时候,她才能暂时忘记眼前的疲惫和委屈,找到一丝继续走下去的力气。

江陵帅府的烛火比往日亮了些,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药味与凝重。孟珙斜倚在榻上,手里捏着一份从蔡州传来的急报,枯黄的手指微微颤抖。报上的字迹潦草,却清晰地写着——邓州失守,王大用重伤,郭靖黄蓉率残部退守蔡州。

他沉默了许久,久到亲卫都以为他又要动气,连忙上前想接过那份显然会惹来不快的文书,却被他轻轻摆手制止了。

“意料之中。”孟珙缓缓开口,声音虽轻,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平静。他将急报放在膝头,目光投向榻前铺开的舆图,邓州的位置被他用朱笔圈了个圈,此刻看来,那红色倒像是凝固的血。

亲卫有些诧异。邓州失守,意味着京湖与蜀地的通道被断,孟之继与孟之经的兵马成了孤军,这分明是急转直下的坏消息,大帅怎么反而说“意料之中”?

孟珙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嘴角牵起一抹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苦笑:“史嵩之在朝堂上拖后腿,粮草迟迟不到,邓州本就是座无米之炊的孤城。王大用能守到现在,已经是奇迹了。”

他想起王大用少年时的模样。那时这孩子总跟在之继身后,之继练刀,他就蹲在旁边磨剑;之继被罚抄军规,他就偷偷把馒头塞给对方。看似木讷,骨子里却藏着一股韧劲儿,像南地常见的青竹,看着不起眼,却能在石缝里扎根,狂风里不倒。

“这孩子,做得很好了。”孟珙低声道,语气里带着长辈的疼惜,“以一城之力,拖了蒙古人这么久,还保住了大半兵力退守蔡州,没让塔海的算盘打得太顺。”

他最担心的,是王大用会像年轻时的自己一样,认死理,非要跟城池共存亡。如今看来,这孩子比他想象的更懂变通——守住有生力量,比守住一座孤城更重要。

只是……“重伤”二字,像根细针,扎在孟珙心上。他想起王虎臣那封刚从淮东寄来的回信,信里老兄弟言辞恳切,说已向朝廷请调,想亲自去蔡州照看儿子,却被史嵩之一党以“淮东防务吃紧”驳回。

“史嵩之……”孟珙低声念着这个名字,眼中闪过一丝冷意,却很快被更深的无奈取代。朝堂上的掣肘,比蒙古人的铁骑更让他无力。若上下一心,邓州何至于此?王大用何至于此?

但他没有时间沉溺于这些。战事容不得半分怨怼,失了邓州,蔡州便成了新的屏障,绝不能再出岔子。

孟珙示意亲卫扶他坐直些,伸手将舆图上的朱笔拿过来,指尖划过蔡州周边的山川河流。蔡州地势比邓州低洼,却有两条护城河环绕,城南是洪河,城北是汝水,若是善用水利,倒也能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线。

“郭靖夫妇在蔡州,是好事。”孟珙沉吟道,“郭靖的勇,黄蓉的智,加上王大用的忠,守住蔡州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蔡州不变成第二个邓州。”

亲卫连忙道:“大帅是说……粮草?”

“不止粮草。”孟珙摇头,笔尖在蔡州与光州之间画了条线,“邓州失守,蒙古人定会全力扑向蔡州,塔海的主力加上从邓州抽调的兵马,少说也有十万。蔡州城小,兵力不足,光靠郭靖带来的残部和江湖义士,撑不了太久。”

他需要给蔡州输血。可京湖的兵力早已捉襟见肘,江陵要防,襄阳要守,能调动的机动力量少得可怜。

“把黄州的五千戍兵调往蔡州。”孟珙忽然道,笔尖重重落在黄州的位置,“让他们走水路,沿淮河入洪河,悄悄在蔡州城南登陆,不要惊动蒙古人。”

亲卫一惊:“大帅,黄州戍兵是防备金兵余孽的……”

“金兵余孽不足为惧,蒙古人才是心腹大患。”孟珙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告诉黄州守将,沿途若遇史嵩之的人阻拦,就说是我的将令,有任何罪责,我一力承担。”

亲卫不敢再劝,连忙记下。

孟珙的目光又转向蜀地方向。之继和之经还被蒙军主力牵制在大巴山,邓州失守的消息传到他们耳中,不知会是何种光景。他必须想办法让他们知道,蔡州还在,退路未绝,不必急于回援,以免中了塔海的圈套。

“派个机灵的斥候,从夔州入蜀。”他吩咐道,“告诉孟之继,邓州虽失,蔡州尚在,让他按原计划行事,不必分心东顾。若能在蜀地打开缺口,便是对蔡州最好的支援。”

这是一步险棋。让孟之继继续在蜀地牵制,等于放任蔡州独自面对塔海的猛攻。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唯有让蒙古人在蜀地与蔡州两处同时感受到压力,才能打破他们的合围之势。

笔尖在舆图上移动,孟珙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蔡州的防守,不能只靠城墙,要善用周边的地形。洪河与汝水是天然的屏障,可以在河岸边布置伏兵,袭扰蒙古人的粮道;城南的山林可以藏兵,伺机偷袭敌军的营帐;城内则要加固城防,囤积滚石箭矢,做好打巷战的准备。

“还要给郭靖和黄蓉去封信。”孟珙道,“告诉他们,蔡州的关键不在守,而在耗。拖得越久,蒙古人的粮草消耗越大,塔海的耐心就越差。等他们露出破绽,便是反击之时。”

他想了想,又补充道:“让黄蓉多派些丐帮弟子,散布消息,就说京湖援军不日便到,搅乱蒙古人的军心。”

亲卫一一记下,看着孟珙苍白却专注的侧脸,心中百感交集。这位老帅卧病在床,却依旧运筹帷幄,将每一步都算计得清清楚楚。只是那不断颤抖的手,和时不时蹙起的眉头,都在提醒着旁人,他已油尽灯枯。

“大帅,您歇会儿吧,这些事让属下们去办就好。”亲卫忍不住劝道。

孟珙摇摇头,目光依旧停留在舆图上,蔡州的位置被他用朱笔圈了起来,比邓州的圈更重,更用力。“歇不得啊……”他轻声道,像是在对亲卫说,又像是在对自己说,“蔡州是最后一道坎了,过了这道坎,四川的之继他们才能喘口气,京湖的防线才能稳住……我歇了,谁来替他们谋划?”

烛火摇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斑驳的墙壁上,像一幅苍老而倔强的剪影。窗外的风呜呜作响,像是在为这风雨飘摇的江山叹息,又像是在为这位老帅的苦心低吟。

邓州失守的消息,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在宋蒙战场激起层层涟漪。而江陵帅府的这盏灯,依旧在深夜里亮着,灯下的老人,正用最后的心力,为蔡州,为四川,为这岌岌可危的大宋,编织着一张名为“希望”的网。

他不知道这张网能否挡住蒙古人的铁骑,但他知道,只要灯还亮着,就不能停下手中的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