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在襄阳那些年 > 第二十六章 光黄血火

我在襄阳那些年 第二十六章 光黄血火

簡繁轉換
作者:粟小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4 04:51:48 来源:源1

第二十六章光黄血火(第1/2页)

黄州帅府的议事厅内,烛火彻夜不熄。孟珙端坐主位,面色红润,早已不见往日的病容。他手指轻叩案几,目光扫过厅中肃立的众将,沉声道:“襄阳乃荆襄屏障,蒙古人占据此城一日,我京湖便一日不得安宁。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商议收复襄阳之计。”

厅内顿时响起低低的议论声。襄阳城高池深,蒙古人经营多年,城中粮草充足,兵力雄厚,想要收复谈何容易。

孟珙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继续道:“蒙古军虽势大,却也有破绽。其主将忒木台好大喜功,且麾下各部多有掣肘。我意行一计,引蛇出洞。”

他看向身旁的长子孟之经:“之经,你先带五百轻骑,前往襄阳外围刺探虚实,若能摸清城中布防最好,切记不可恋战。”

孟之经抱拳领命:“是,父亲。”

三日后,孟之经回报,蒙古军防备森严,数次试图靠近城墙都被箭雨逼退,只抓获一名落单的蒙古斥侯,审得城中约有三万守军,由忒木台亲自坐镇。

“看来忒木台十分谨慎。”孟珙捻须沉吟,“既是如此,便由我亲自引他出来。”

他转向孟之继:“之继,你率领新忠顺军十万,悄悄移师汉江平原,隐蔽待命。切记,不可走漏半点风声。”

孟之继肃然领命:“义父放心,孩儿定不辱使命。”

“好。”孟珙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光,“三日之后,我亲率五万京湖旧部,佯攻襄阳。届时我会故意示弱,诈败而退,引忒木台出城追击。你只需在汉江平原设伏,待蒙军深入,便截断其退路,与我前后夹击。”

众将领命而去,各自筹备。孟之继回到军营,即刻点齐十万新忠顺军,趁着夜色拔营起寨,沿着汉江支流悄然东进。大军昼伏夜出,避开沿途的蒙古哨卡,十日后抵达汉江平原腹地,在一片密林深处扎下营寨,营帐连绵数十里,却被茂密的林木遮掩,从外面看与寻常荒野无异。

三日后,孟珙亲率一万大军,兵临襄阳城下。

“宋军来了!”襄阳城头的蒙古兵发现动静,立刻敲响了警钟。忒木台闻讯登上城楼,见城下宋军阵列虽整,却多是老弱,旗帜也稀稀拉拉,不禁冷笑:“孟珙这是病糊涂了?就凭这点兵力,也敢来攻襄阳?”

他身边的副将劝道:“将军,宋军向来狡诈,恐有埋伏。”

“埋伏?”忒木台不屑地撇撇嘴,“我看他是明知守不住京湖,临死前想挣扎一番罢了。传令下去,开城迎战,本将军要活捉孟珙!”

城门大开,两万蒙古骑兵呼啸而出。孟珙见状,佯装惊慌,下令撤军。宋军“溃不成军”,一路向东逃窜,丢盔弃甲,连粮草辎重都扔了满地,但是蒙古鞑子却是谨慎,竟然没有深追。

暮春的雨,带着江南特有的湿冷,淅淅沥沥打在光州城头。孟珙身披蓑衣,立在箭楼之上,望着城外连绵的蒙古营帐,眉头拧成了疙瘩。帐中烛火如星,蔓延出数十里,将夜空映照得一片昏黄,那是数万名蒙古铁骑的威势,压得整个光州城都仿佛喘不过气来。

“将军,城东的护城河已按您的吩咐拓宽了三尺,滚木礌石也备足了。”副将敖伟一身铁甲,雨水顺着甲叶缝隙滑落,在肩头积成小小的水洼。他刚巡查完防务,嗓音里带着几分沙哑,“只是……真要弃城?”

孟珙转过身,雨水打湿了他花白的胡须,却掩不住眼中的锐利:“不弃城,如何引襄阳的鞑子出来?游显那厮精明得很,若见光州、黄州固若金汤,定会按兵不动,死守襄阳。到那时,咱们困守孤城,粮草耗尽,才是真的万劫不复。”

他抬手拍了拍这位陪同多年的副将的肩膀,甲胄相撞发出沉闷的响声:“这两城是诱饵,得让鞑子咬得心甘情愿。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幸好百姓早已疏散,粮草物资也运去了黄州后方的密仓,这两座城,空了。”

副将敖伟默然点头。半月前,他们便开始暗中迁移两州百姓,老弱妇孺先走,青壮则编入民壮,协助搬运物资。如今城中只剩跟随孟珙多年的京湖军一万余人,以及五千名从淮西调来的子弟——那些来自的江淮的子弟,个个仇视鞑子,性子烈如烈火,被孟珙编入中军营,成了军中日益锋利的一把刀。

“明日拂晓,你带左军佯攻,午时撤兵。”孟珙指着城外的蒙古中军大帐,“要败得逼真,让他们觉得光州已是囊中之物。”

“末将明白。”敖伟握紧了腰间的长刀,刀身上的磨痕被雨水浸得发亮,“只是……弟兄们怕是舍不得这城。”

光州城墙上,每一块砖石都刻着宋人的血与汗。去年冬天,他们花了三个月加固城防,夯土时掺了糯米汁,墙砖缝隙灌了铁水,本是想将这里打造成坚不可摧的堡垒,如今却要亲手“送”给敌人。

孟珙望着城下泥泞中的几株新绿,轻叹道:“舍不得,也得舍。等咱们收回来时,再让弟兄们亲手把鞑子的血,涂在这城墙上祭奠。”

次日拂晓,雨势渐歇。蒙古军营中号角长鸣,一万老兵如潮水般涌向光州东门。敖伟率左军出城迎敌,枪阵如林,与蒙古铁骑撞在一处。

“杀!”敖伟长刀挥砍,刀锋如毒蛇出洞,斩落一名蒙古百夫长。他身后的老军士兵齐声呐喊,盾牌相抵,组成一道钢铁防线。新制的长枪比蒙古弯刀长了近尺,恰好能在对方劈砍前刺中马腹,一时间竟杀得蒙古人前仆后继。

可蒙古人实在太多了。后续的骑兵源源不断涌上来,弓箭如蝗般射向宋军方阵,盾牌上密密麻麻插满了箭羽,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一名年轻的士兵刚举枪刺穿蒙古兵的咽喉,便被流矢射中胸膛,闷哼一声倒在泥地里,鲜血瞬间染红了身下的土地。

“左军后撤!”午时一到,孟珙在城头下令。牛角号声响起,老军阵脚松动,开始有序后退。敖伟断后,长刀横扫,逼退三名蒙古骑兵,才策马奔回城门。

蒙古人见状,以为宋军力竭,欢呼着发起猛攻。攻城梯搭上城墙,披甲的蒙古兵像蚂蚁般往上爬。城上的宋兵假意抵抗,扔了几轮滚木便“仓皇”退下,连旗帜都不及带走。

黄昏时分,蒙古大旗插上了光州城头。蒙古先锋大将忒木台立在箭楼之上,望着城中空荡荡的街巷,眉头微蹙:“怎的不见百姓?”

身边的千户笑道:“定是闻风逃了!这宋兵不经打,怕是连粮草都没来得及运走。”

忒木台却摇了摇头,心中隐隐不安。可胜券在握的喜悦压过了疑虑,他大手一挥:“传令下去,休整一日,明日攻黄州!”

退守到到黄州,孟珙依然打算弃城,与光州做法相同。黄州城墙不如光州坚固,他连夜调兵遣将,将蛮人铁骑营埋伏在城南的密林里,又让敖伟带右军守西城——那里是蒙古人最可能主攻的方向。

“淮西弟兄们,”孟珙站在铁骑营前,看着那些头戴红巾、身披甲胄的勇士,“你们的马快,箭准,明日便让鞑子瞧瞧,咱们大宋的男儿,不比他们差!”

众将士声震如雷:“将军放心!淮西子弟,死也要拉个鞑子垫背!”

这些淮西子弟齐声呼喝,声音粗犷如雷,震得林叶簌簌作响。这些人从小就在宋蒙战乱中经受考验,只是不懂阵法,孟珙便让他们奋勇冲杀,利用机动性袭扰敌军侧翼。

次日清晨,蒙古大军果然兵临黄州城下。这一次,忒木台吸取了光州的“教训”,一上来便用投石车,砸在城墙上,砖石飞溅,烟尘弥漫。

“轰!”一声巨响,西城角楼应声坍塌,露出一个丈许宽的缺口。蒙古骑兵如潮水般从缺口涌入,与守城的宋兵绞杀在一处。

“杀!”敖伟站在缺口处,长枪舞动如飞,刀影重重,将靠近的蒙古兵一一斩落。他所属亲兵队组成人墙,用盾牌抵挡着箭矢,鲜血顺着盾牌的缝隙流淌,在脚下汇成小溪。

一名蒙古千夫长挥舞着狼牙棒冲来,棒风呼啸,带着撕裂空气的锐响。敖伟不闪不避,长枪陡然下沉,枪杆抵住狼牙棒,手腕一翻,枪尖顺势上挑,正中对方咽喉。千夫长瞪大了眼睛,从马背上摔落,激起一片泥泞。

可蒙古人的攻势太猛了。缺口越来越大,宋兵伤亡剧增,不少士兵浑身是血,却死死咬着牙,用身体堵住缺口。一名老兵被砍掉了左臂,仍抱着蒙古兵的腿,嘶吼着将对方拖下马,一同滚入尸堆。

“将军!西城快守不住了!”传令兵浑身是伤,跪在敖伟面前,声音带着哭腔。

敖伟抹去脸上的血污,抬头望向城南方向,那里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动静。他心一横,扯下腰间的令旗,扔给传令兵:“让淮西子弟出击!”

令旗刚送出,城南突然传来震天的马蹄声。淮西子弟们个个一马当先,黑色的洪流从密林中冲出,直扑蒙古军侧翼。他们的勇猛又灵活,在蒙古大军的缝隙中穿梭,弯刀挥舞,专砍马腿。

“这阵势,是江淮的人马!”蒙古骑兵惊呼。淮西子弟们仇恨无比,仿佛不知疼痛,就算被箭矢射中,也要扑上来砍断对方的喉咙。被流矢射中,就顺势翻身落地,手中长刀刀舞得如车轮般,转眼间便砍倒了七八名蒙古兵。

可蒙古兵越来越多的涌入,五千淮西子弟也尽皆负伤。孟珙见蒙军上头,知道这次必然是引诱成功了,随即下令撤退,诱敌深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六章光黄血火(第2/2页)

忒木台率军在后紧追不舍,见宋军如此狼狈,更是得意忘形,下令全军追击,务必将孟珙斩于马下。

这一追,便是两个月。蒙古军势如破竹,先后夺取了光州、黄州,前锋直抵汉江边缘。忒木台在黄州城中大摆庆功宴,饮酒作乐,全然没察觉自己已一步步踏入宋军布下的陷阱。

“将军,宋军退到汉江便不再逃了,似乎在原地布防。”副将忧心忡忡地禀报。

忒木台醉醺醺地挥手:“怕什么?他们那点残兵,不够本将军塞牙缝的。明日一早,继续进军,渡过汉江,直取江陵!”

他哪里知道,此时的汉江平原深处,十万新忠顺军早已摩拳擦掌,只待一声令下。

孟之继接到孟珙的密信,知道收网的时候到了。如今暂代统帅之职,当做好调兵遣将的事。他召集众将,指着地图道:“王虎臣听令!”

虎背熊腰的中年将领出列:“末将在!”

“王叔,你率领一万突击营,即刻出发,奇袭信阳。务必在三日内拿下此城,打开通往襄阳的通道,断绝蒙古军向西北逃窜的可能!”

“末将领命!”王虎臣抱拳而去。

“孟之经听令!”

孟之经上前一步:“末将在!”

“大哥,你率领两万水师,逆流而上,直插蒙军后方,截断他们退回襄阳的水路,同时阻击可能来援的蒙古援军!”

“末将领命!”

孟之继最后看向王大用:“大用,你随我坐镇中军,统领七万步骑,待王将军拿下信阳,便立刻反攻,先夺回黄州、光州,再与义父会师,将忒木台困死在汉江以东!”

“是!”

三日后,信阳传来捷报——王虎臣率突击营趁夜攀城,一举攻克信阳,斩杀蒙古守将,打开了通往襄阳的门户。

另一头,王大用率领两万新忠顺军,与其父王虎臣汇合,固守信阳,并伺机进攻邓州,保证出兵通道的通畅,并阻击后方来援的蒙军。

几乎同时,孟之经的水师也在汉江上游打响了战斗。宋军战船顺流而下,用火器攻击蒙古军的运粮船,火光映红了江面,蒙古军的水上补给线被彻底切断。

“将军!不好了!信阳失守!后路被断了!”黄州城中,忒木台正搂着歌姬饮酒,听到副将的哭喊,顿时惊出一身冷汗,酒意全无。

“什么?”他猛地站起身,“宋军主力在哪?”

“不清楚!只知道黄州城外突然出现大批宋军,正在攻城!”

忒木台这才意识到自己中计了,连声下令:“快!撤军!退回襄阳!”

然而为时已晚。孟之继率领五万新忠顺军,如同从天而降,猛攻黄州城。新忠顺军的步甲营顶着箭雨架起云梯,弩阵营在后方提供掩护,箭矢如飞蝗般射向城头;骑兵营则在城外列阵,防止蒙古军突围。

“杀!”孟之继身先士卒,长枪舞动如龙,率先登上黄州城头,斩杀数名蒙古兵。宋军士气大振,纷纷涌上城墙。

孟之继带领着由蛮族勇士组成的铁骑军,带头冲出缺口,长枪如蛟龙出海,撕开蒙古人的阵型。忠顺军各部士兵士气大振,跟着他反扑,与蛮人铁骑前后夹击,将涌入城中的蒙古兵团团围住。

巷战打得异常惨烈。蒙古兵依托房屋顽抗,宋兵则逐屋争夺。刀光剑影中,不时有人从屋顶坠落,不时有房屋被火点燃,浓烟滚滚,遮蔽了天空。

孟之继在巷中冲杀,忽然听到前方传来熟悉的呼喊。他循声望去,只见木巴的儿子木昂被三名蒙古兵围攻,左臂中了一刀,鲜血淋漓,却仍死死护着身后一名受伤的蛮人兄弟。

“木昂兄弟!”孟之继策马冲去,长枪一挑,将一名蒙古兵挑飞,顺势回枪,刺穿了另一名的胸膛。剩下的蒙古兵见状,虚晃一刀便想逃,却被木昂掷出的弯刀劈中后脑,当场毙命。

“多谢将军!”木昂喘着粗气,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脸上的血污也掩不住那份爽朗。

孟之继刚要说话,忽然听到城上传来号角声——那是总攻的信号!他抬头望去,只见孟珙亲率中军从东门杀出,而原先“败逃”的光州老军,也从北门杀了回来,三路大军如同铁钳,将蒙古主力牢牢困在黄州城中。

忒木台这才明白,自己中了计。他想突围,却被蛮人铁骑死死缠住。木昂带着蛮人子弟,像一群不知疲倦的猎豹,专门袭扰他的亲兵队,让他寸步难行。

战至黄昏,蒙古兵死伤过半,忒木台眼看大势已去,只得带着残部从东南角的缺口狼狈逃窜。黄州城下,尸横遍野,蒙古人的尸体与战马的尸骸堆叠在一起,堵住了护城河的水流,鲜血染红了半条河。

孟之继站在尸堆之上,长枪拄地,望着蒙古人逃窜的方向,浑身的甲胄都被血浸透了。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映出一片惨烈的金色。他身后,新忠顺军的士兵们瘫坐在地上,不少人在低声啜泣——他们赢了,却付出了太沉重的代价。

木昂走过来,一脸的兴奋激动,手臂上的伤口还在流血:“将军,俺们……没给大宋丢人。”

孟之继转头看向他,又望向那些或坐或卧的蛮人子弟,他们的脸上混合着血与泥,眼神却依旧明亮。他点了点头,声音沙哑:“当然!你们是好样的。”

远处,孟珙缓步走来,看着满地狼藉,老眼中闪过一丝痛惜,却又很快被坚定取代。他抬手,将一面崭新的“宋”字大旗插上黄州城头,旗帜在晚风中猎猎作响。

“黄州,回来了。”他轻声道,像是在对自己说,又像是在对死去的弟兄们说。

孟之继望着那面旗帜,握紧了手中的长枪。他知道,这场胜利只是开始,蒙古人不会善罢甘休,襄阳的战火,很快就要烧起来了。但他不怕,因为他身后,有忠顺军的弟兄,有蛮人子弟的铁骑,有千千万万不愿做亡国奴的宋人。

血与火,染红了光黄大地,也淬炼出一支钢铁之师。当硝烟散去,留下的不仅是残破的城池,更是一颗永不屈服的心。

而光州的战斗持续了十多日,最终被新忠顺军攻克。孟之继不免吐槽,真是造孽,之前对城防的加固治理太好,轻易丢了,再动手打回来,着实困难。

忒木台率领残部仓皇北逃,又遭到清剿的孟珙大军的拦截。

一场惨烈的拉锯战就此展开。宋军与蒙古军在光州、黄州之间反复厮杀,你来我往,尸横遍野。孟之继的新忠顺军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和娴熟的配合,屡屡击败蒙古军的反扑。步甲营的长枪阵能有效抵挡蒙古骑兵的冲击,弩阵营的火箭更是让蒙古人的营帐成了火海,水师则牢牢控制着汉江,断绝了蒙古军的任何水上支援。

尤其是铁骑军,蛮人的凶狠和血性,在这场战斗中提现的淋漓尽致,同为少数民族,丝毫不输蒙古铁骑,甚至大放异彩。

鏖战半年,到1238年底,宋军终于收复了光州、黄州,将蒙古军赶回了襄阳方向。

1239年初,王虎臣与王大用父子合兵一处,猛攻信阳、邓州周边的蒙古残余势力,彻底截断了北方通往襄阳的通道。

同年春,孟之继率领大军兵临樊城之下。樊城与襄阳隔江相望,是襄阳的门户,蒙古军在此布有重兵。

“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樊城!”孟之继站在城下,高声下令。

新忠顺军发起了潮水般的进攻。步甲营推着冲车撞击城门,弩阵营则集中火力压制城头的蒙古兵,水师战船在江面游弋,用投石机轰击城墙。

蒙古军负隅顽抗,滚木礌石如雨点般落下,城头上的弓箭手也拼命射箭。宋军伤亡惨重,但没有一人后退。

孟珙后方布局,派遣江陵制司军队北进,指挥张俊攻克郢州,贺顺收复荆门。孟之继领兵在冢头、樊城、郎神山和蒙军交战,三战三捷。

捷报传来,全军上下士气大振!激战三日后,樊城城门终于被攻破。孟之继率军冲入城中,与蒙古军展开巷战。刀光剑影,杀声震天,直到次日清晨,樊城才彻底落入宋军手中。

至此,襄阳外围的光州、黄州、信阳、樊城尽被宋军收复,蒙古军与外界的联系被彻底切断,襄阳成了一座孤城。

站在樊城的城楼上,孟之继望着江对面的襄阳城,眉头却并未舒展。襄阳城中仍有忒木台率领的两万余蒙古主力,且城防坚固,粮草充足,绝非短期内能够攻克。

“三郎,要不要趁热打铁,渡过汉江,强攻襄阳?”孟之经上前问道。

孟之继在旁摇了摇头:“不妥。蒙古军虽被困,但困兽犹斗,强行攻城只会徒增伤亡。”他看向襄阳城头飘扬的蒙古旗帜,沉声道,“传令下去,全军在樊城休整,沿汉江布防,与襄阳城对峙。待时机成熟,再一举收复。”

战报传回黄州,孟珙对此表示赞同:“之继做得对。襄阳城防坚固,不可冒进。如今蒙古军已成瓮中之鳖,只需耐心围困,断其粮草,迟早会不战自溃。”

于是,宋军与蒙古军在襄阳城下形成了对峙之势。汉江两岸,旌旗相望,剑拔弩张,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而孟之继知道,这场围绕襄阳的较量,才刚刚进入最关键的阶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