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在襄阳那些年 > 第三十章 月下心迹

我在襄阳那些年 第三十章 月下心迹

簡繁轉換
作者:粟小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4 04:51:48 来源:源1

第三十章月下心迹(第1/2页)

成都府衙内,孟珙依旧挺直了脊梁,站在占去半面墙的巨大舆图前。这舆图是他让人用桑皮纸一层层裱糊而成,上面用朱砂标着宋军的布防,墨点圈出蒙古军的屯兵之处,青绿两色勾勒出川蜀的山川与江淮的河道,密密麻麻的注记小字,都是他这半年来踏遍险隘记下的实况。

他伸出手,指尖落在舆图西侧的合州钓鱼城上。那里的石墙刚经彭大雅督建加固,棱角如锋,可从钓鱼城到东边的襄阳,这千里防线像一条被群山与江河分割的长蛇,每一段的呼吸都未必能同步。“四川的山势太险,”他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旅途的沙哑,“蒙古人若从大散关突入,利州路首当其冲,可成都平原无险可守,一旦有失,钓鱼城便成了孤军。”

“孟帅多虑了。”身后传来脚步声,彭大雅一身战甲,手里攥着卷文书,脸上带着风尘仆仆的疲惫,眼底却亮得很,“上月我已调遣利州都统率五千精兵驻守青野原,那里是入蜀的咽喉,只要守住三日,我便能从合州调兵驰援。”他走到舆图前,手指沿着嘉陵江划了道弧线,“再说,江水春汛刚过,蒙古人的骑兵再凶,也跨不过这浪头。”

孟珙转过头,看着这位与自己同朝共事多年的四川制置使。彭大雅脸上的皱纹里还沾着蜀地的尘土,鬓角新添了几缕白发,可说起防务时,眼里的光比年轻时更盛。“彭制置说得是,”孟珙微微颔首,指尖转向舆图东侧,“但两淮的河道与四川不同,淮河支流多,水浅滩密,蒙古人这两年也学乖了,在海州造了不少小船,就等着秋枯水时顺流而下。”

他顿了顿,从案上拿起一支狼毫,蘸了点朱砂,在楚州与扬州之间画了个圈:“这里的堤坝去年被冲垮了一段,至今没修好。若是蒙古人从这里登陆,三天就能兵临扬州城下。到那时,四川的援军纵是插翅,也难飞过来。”

彭大雅的眉头拧了起来。他久在川蜀,对江淮的水情虽有耳闻,却不如孟珙这般了如指掌。“那依孟帅之见,东西两线该如何策应?”

“我想了个法子。”孟珙走到案前,铺开一张新的宣纸,提笔便画,“四川那边,以钓鱼城为核心,沿嘉陵江、渠江设下十座水寨,每寨配三百精兵,二十艘战船,一旦蒙古人来犯,水寨先袭扰,拖延他们的脚步。同时,利州、阆州的驻军沿陆路机动,形成掎角之势。”

他的笔尖在纸上飞快游走,勾勒出川蜀的防务格局,又猛地一顿,转向宣纸另一侧:“两淮这边,我已让余玠着手疏通汉淮河道,把汉水与淮河的支流连起来。这样一来,四川的战船能顺汉水入淮河,两淮的兵也能逆水而上援蜀。”

“汉淮河道淤塞多年,疏通谈何容易?”彭大雅看着纸上那道连接两河的线条,不禁咂舌。

“所以要与余玠订下战略。”孟珙放下笔,语气沉了几分,“我给他拨了三千厢军,让他督造河工。他则务必达成,在明年开春前,务必让两百料的战船能从襄阳直抵楚州。到那时,水师联防,东西两线的粮草、兵员,就能沿着这条水路流转,蒙古人再想各个击破,便没那么容易了。”

彭大雅听得连连点头,可转瞬又皱起眉:“孟帅想得周全,可这战船、粮草、兵员,哪一样不要朝廷拨款?去年四川遭了旱灾,秋收减产三成,军中粮草已快见底,若朝廷再拖拖拉拉……”

这话像块石头,重重砸在孟珙心上。他何尝不知粮草的重要性?这半年在两淮巡查,见了太多士兵啃着发霉的糙米,穿着打满补丁的冬衣。彭大雅几次上书请求朝廷增拨粮草,回复总是“国库空虚,容后再议”。

“史相那边,怕是不好说话。”孟珙走到窗边,推开半扇窗。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落在他鬓角的白发上,映出几分疲惫。史嵩之如今是右丞相兼枢密使,总揽朝政,其人虽有才干,却向来重文轻武,更兼与孟珙政见不合,每次议事都要争上几句。

“史嵩之不似灭金时那般果决,如今身居高位,一心想与蒙古议和,”彭大雅压低了声音,“他总说边军耗费太大,不如割让几处州县,换几年太平。上个月我入朝上奏加固钓鱼城,他竟说‘蜀地偏远,得失无关大局’,若不是我据理力争,怕是连那点军饷都批不下来。”

孟珙的指节攥得发白。他想起去年冬天,在淮东见到的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的家园被蒙古人烧了,只能躲在城郭下啃树皮。若是真如史嵩之所言割地议和,这些百姓又要去哪里?“议和?”他冷笑一声,“蒙古人的狼子野心,岂是几处州县能满足的?当年金宣宗也想议和,结果呢?汴京还是破了,哀宗自缢,宗室被屠。史相读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这话骂得狠,彭大雅却没接话。他知道孟珙的脾气,看似温和,实则骨头比铁还硬。当年在蔡州城下,就是这股子狠劲,让他率宋军大破金兵,亲手砍下了哀宗的头颅。

正在这时,门被轻轻推开,一个身着轻甲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个黑漆木盒。“孟帅,彭制置。”来者正是余玠,他刚从淮西治水工地赶回,脸上还沾着泥点,“汉淮河道的图纸绘好了,特来呈给二位。”

孟珙接过木盒,打开一看,里面是十几张精细的图纸,标注着河道的走向、淤塞的地段、需要修建的水闸。“辛苦你了,季玉。”他翻看着图纸,眼中露出赞许,“这水闸的位置选得好,既能蓄水,又能泄洪,看来你这半年没少下功夫。”

余玠拱手道:“都是孟帅指点有方。只是……”他话锋一转,脸上露出难色,“治水的民夫快不够了,附近州县的百姓都说,官府征调太勤,家里的地都快荒了。我想请朝廷再拨些粮款,给民夫们发点安家费,也好让他们安心干活。”

孟珙的眉头又皱了起来。粮款,又是粮款。他看向彭大雅,两人眼中都透着无奈。“我这就写奏折,”孟珙深吸一口气,“连同四川的粮草奏请,一并递上去。史嵩之若是还敢推诿,我便亲自去政事堂与他理论。”

余玠还想说什么,却被彭大雅用眼色制止了。他知道,孟珙此刻心里比谁都急。

送走彭大雅和余玠,厢房里又安静下来。孟珙重新站到舆图前,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在舆图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把那些朱砂标记、墨点圈注都染成了暗红色,像极了战场上凝固的血。

他想起年轻时,跟着父亲孟宗政在枣阳抗金,那时虽也缺粮少械,却没这般束手束脚。将士们同吃同住,文官武将同仇敌忾,眼里只有保家卫国四个字。可如今,打了胜仗要防着朝廷猜忌,缺了粮草要求着文官拨款,明明是唇齿相依的江山,却被拆成了文官与武将两派,互相掣肘,彼此攻讦。

“军事终究是军事,政治终究是政治啊。”他喃喃自语,伸手抚过舆图上临安的位置。那里是帝国的心脏,却似乎忘了,四肢若是冻僵了,心脏再强,也撑不了多久。

忽然,一阵风从窗外吹进来,卷起案上的宣纸。孟珙伸手去按,却看到宣纸上自己刚才画下的东西策应图,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仿佛一条想要挣脱束缚的巨龙。他握紧了拳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不管史嵩之如何阻挠,这东西策应的战略,这汉淮河道的联通,必须做成。哪怕要用尽他这把老骨头去填,也不能让蒙古人的铁蹄踏过长江。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一下,又一下,敲在寂静的巷陌里,也敲在孟珙的心上。他点燃案上的油灯,昏黄的光晕照亮了舆图上的山川江河,也照亮了他眼中那份从未动摇的决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章月下心迹(第2/2页)

夜还很长,可他知道,自己不能等。

秋意渐浓,襄阳城的断壁上爬满了藤蔓,新砌的城砖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经过半年的重建,街道上已能看到往来的商贩,田埂里的稻穗沉甸甸地低着头,巡逻的士兵步伐稳健,这座饱经战火的城池,终于有了几分生气。

江陵帅府里,孟珙正对着地图沉思。半年来,他一路奔赴四川、两淮,与四川制置使彭大雅、余玠反复详谈,最终定下川蜀与荆襄的战略互助盟约——若蒙古攻蜀,荆襄出兵袭扰其后方;若蒙古攻荆襄,蜀地则出兵牵制。

想起彭大雅在川渝主持的城防建设,孟珙不禁感叹。那座名为“重庆”的山城,被彭大雅整治得固若金汤,沿江的堡寨连绵数百里,竟有几分襄阳的影子。“天府之地,果然藏龙卧虎。”他喃喃自语,指尖划过地图上的川蜀地界,“论起战略地位,竟丝毫不输襄阳。”

可越是平静,他心中越是不安。蒙古大军自襄阳败退后,便再无大的动作,仿佛一下子蛰伏了起来。这份沉寂,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透着说不出的诡异。

“义父,该用晚膳了。”孟之继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这些日子,他常从樊城来江陵探望,顺便汇报樊城的军政。

孟珙抬头,见他一身戎装,眉宇间比往日更添了几分沉稳,点头道:“坐吧。襄阳那边,都还顺利?”

“一切安好。”孟之继落座,“城墙已修复七成,屯田收了第一季粮食,够军民支撑半年。水师在汉江演练,战力渐长。”他顿了顿,补充道,“郭大侠前些日子带杨过去了终南山,说是要拜入全真教。”

孟珙挑眉:“全真教?那杨过是杨康之子?”

“是。”

“也好。”孟珙沉吟道,“全真教虽是道门,却也有几分战力,让他去历练历练,总比在襄阳与郭家小姐置气强。”

提及郭府,孟之继的思绪不由自主飘回几日前。那日郭府来了客人,是武三通带着两个儿子武敦儒、武修文。武三通曾是大理国的将军,如今也投身抗蒙,与郭靖夫妇交情深厚。

席间,杨过全程冷着脸,对郭芙的刁难隐忍不发,却在散席后找到郭靖,执意要拜师学艺,远离郭府。郭靖沉吟再三,最终决定与武三通一同送他去终南山,托付给全真教的丘处机。武家兄弟则留在襄阳,等郭靖回来亲自指点武艺。

临别时,郭芙红着眼眶,拉着杨过的衣袖,小声道:“你……你到了全真教,要记得给我写信。”

杨过却抽回衣袖,淡淡道:“不必了。”转身便跟着郭靖上了马,仿佛甩掉了什么累赘。郭芙气得跺脚,武家兄弟在一旁窃喜,眼中的嫉妒毫不掩饰。

孟之继当时恰好在场,看着杨过策马远去的背影,只觉这少年心性孤傲,却也透着一股韧劲,将来未必不能成器。

思绪回笼,他见孟珙神色凝重,问道:“义父似乎有心事?”

“蒙古人太过安静了。”孟珙忧心道,“他们西征受挫,按说该在中原找回场子,可这半年来,竟连小规模的袭扰都没有。”他敲了敲地图上的蒙古王庭方向,“我总觉得,他们在酝酿什么。”

孟之继心中一凛:“义父是说,他们可能再次南下?”

“不好说。”孟珙摇头,“但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你回去后,加紧操练忠顺军,尤其是骑兵,若蒙古人真的来了,骑兵能不能冲得出去,是关键。”

“是。”

回到樊城,孟之继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军务中。忠顺军的七万将士分为三队,轮流操练:步甲营演练巷战与城防,弩兵营比试箭术与射程,骑兵营则在城外的平原上练习冲锋与迂回。军营里每日杀声震天,士气高昂。

闲暇时,他总会找借口去襄阳,多数时候是与孟之经、黄蓉商议公务,偶尔也会在郭府待上片刻,听黄蓉讲讲屯田的进展,或是流民安置的琐事。

郭靖带着杨过离开后,郭府里安静了许多。孟之继借着巡查城防的由头,常在月夜约黄蓉在襄樊二城之间的汉江岸边相见。那里有一处废弃的渡口,芦苇丛生,极少有人经过,成了两人心照不宣的秘密之地。

这夜,月色如水,洒在江面上,泛着粼粼波光。黄蓉穿着一身素色衣裙,坐在一块青石上,望着江水出神。孟之继走到她身边时,她竟没有察觉。

“在想什么?”他轻声问道。

黄蓉回头,眼中闪过一丝慌乱,随即恢复平静,笑道:“在想郭靖他们走到哪了。终南山路途遥远,不知会不会遇上风雨。”

“郭大侠武艺高强,不会有事的。”孟之继在她身边坐下,从怀中掏出一个油纸包,“给你带了些樊城的桂花糕,刚做的。”

黄蓉接过,打开纸包,一股甜香扑鼻而来。她拿起一块放进嘴里,慢慢咀嚼着,忽然轻声道:“孟之继,你是不是……对我有别的心思?”

孟之继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他沉默片刻,坦然道:“是。从黑龙潭再见你时,便有了。”

黄蓉没有惊讶,仿佛早已料到。她望着江面,声音轻得像叹息:“可我是郭靖的妻子。”

“我知道。”孟之继的声音有些干涩,“我从未想过破坏你们。只是……有些话,不说出来,心里难受。”

黄蓉转过头,月光照亮她脸上的疲惫与无奈:“你可知,郭靖他……自那以后,便再也不能人事了。”她说出这句话时,声音微微颤抖,“我守着他,不是因为什么名分,是因为他是郭靖,是陪我走过风风雨雨的人。可有时候,我也会不甘……我才不到三十,难道就要这样过一辈子吗?”

这些话,她从未对任何人说过,此刻对着孟之继,却像决堤的洪水,倾泻而出。积压已久的委屈与不甘,在月色下无所遁形。

孟之继静静地听着,心中五味杂陈。他伸出手,轻轻将她拥入怀中。黄蓉没有挣扎,将头靠在他的肩上,泪水无声地滑落,浸湿了他的衣襟。

“我明白。”他轻声道,“你不必勉强自己。”

许久,黄蓉才擦干眼泪,推开他,脸上恢复了平日的镇定:“好了,说这些,让你见笑了。”她站起身,“我不能对不起郭靖,也不能耽误你。孟之继,我年已三十,你才十七,我们之间,本就不可能。”

孟之继看着她,忽然笑了:“年龄从来不是问题。我曾在一本古书上见过,说西域有一种奇药,能让人驻颜不老,甚至……返老还童。”

黄蓉愣了一下,随即失笑:“你这孩子,竟说些痴话。哪有什么药能返老还童?”她只当他是在安慰自己,摇了摇头,“回去吧,夜深了。以后……别再约我在这里见面了。”

孟之继没有反驳,只是望着她的背影,轻声道:“我说的是真的。”

黄蓉的脚步顿了顿,却没有回头,很快消失在芦苇丛中。

孟之继独自坐在青石上,望着皎洁的月亮,心中暗道:不管你信不信,我总会找到办法的。年龄、名分、世俗眼光……只要能和你在一起,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江风吹过芦苇,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段不能言说的心事。襄阳城的灯火在远处闪烁,看似平静,却不知藏着多少暗流涌动。而孟之继知道,他对黄蓉的情意,早已像这江水般,再也收不回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