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在襄阳那些年 > 第二十七章 襄阳光复

我在襄阳那些年 第二十七章 襄阳光复

簡繁轉換
作者:粟小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4 04:51:48 来源:源1

第二十七章襄阳光复(第1/2页)

汉江的春水涨了又落,转眼已是初夏。樊城城头的杨柳绿得愈发浓郁,孟之继每日站在城楼上眺望对岸的襄阳,目光沉静如江水下的磐石。对峙的这数月里,双方虽偶有摩擦,却都默契地没有掀起大战——宋军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蒙古军则在困守中消耗着锐气。

这日清晨,一名浑身是泥的斥候冲破蒙古军的封锁,跌跌撞撞冲进樊城帅帐,手中高举着一封密信:“将军!蒙古西征遇挫,急召襄阳驻军回援!”

孟之继展开密信,只见上面字迹潦草,却清晰地写着:蒙古主力在西征途中遭顽强抵抗,后方不稳,忒木台已接令,将抽调半数兵力北返,仅留万余人守襄阳。信末还附了一句:陕甘晋边界有江湖义士袭扰蒙古援军,似有郭、黄二姓为首。

“郭靖、黄蓉!”孟之继眼中闪过一丝亮色,猛地起身,“传我命令,速报义父,时机到了!”

黄州帅府的孟珙接到消息时,正在推演战局。他将密信往案上一拍,朗声道:“天助我也!忒木台这老贼,果然要撤兵!”他立刻召集众将,“传令下去,全军开拔,与之继在樊城会师,强攻襄阳!”

“将军,黄州送来的军报。”传令兵翻身下马时,靴子上的泥浆溅在青石板上,晕开一朵朵深色的花。孟之继展开卷轴,墨迹尚未干透,义父那遒劲的字迹跃然纸上:“光信已复,樊城归我,汉江两岸,唯余襄阳。三日后午时,以狼烟为号,诸路齐发。”

他将军报凑近鼻尖,似乎能嗅到父亲书房里常有的松烟墨香,混合着前线特有的硝烟味。身后传来甲叶碰撞的脆响,新忠顺军的都头们围拢过来,这些曾经在蒙古军中效力的士兵,此刻眼中燃烧着与他同样的火焰。“将军,弟兄们早就等不及了!”左手缺了两根手指的张威往前一步,他那杆铁枪的枪缨已被血渍染成深褐色,“当年在成都城外被他们当炮灰,如今该让鞑子尝尝咱们的厉害!”

孟之继望向西方,襄阳城的轮廓隐没在远处的水汽中,像一头蛰伏的巨兽。十年前,他还是个跟着父亲巡视防务的少年,曾在襄阳城头看过汉江舟楫往来,那时的城楼飞檐上还挂着朱红色的灯笼,如今想来,竟像是上辈子的事了。

三日后,孟珙亲率五万京湖旧部抵达樊城。与孟之继的十万新忠顺军会合后,十余万大军沿汉江两岸铺开,旌旗蔽日,甲胄如鳞,连江水都似被这股气势震得放缓了流速。

午时,襄阳城东的鹿门山突然腾起一股浓黑的狼烟。那烟柱直上云霄,在秋高气爽的天空中久久不散,仿佛一柄刺破苍穹的墨色长矛。

“狼烟起了!”樊城城头的孟珙将手搭在眉骨上,目光掠过汉江水面。对岸的襄阳城廓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蒙古人加固过的城墙像一条巨大的土黄色长蛇,将这座孤城死死锁在中央。他身旁的亲兵递上一碗热茶,水汽氤氲中,这位年近五旬的统帅鬓角的白发格外醒目。

“传令下去,按原定部署进军。”孟珙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传令兵领命而去,腰间的铜铃发出急促的脆响,很快,这铃声便被四面八方响起的号角声吞没。

汉江之上,数百艘战船同时解缆,船头的“孟”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水手们奋力划桨,木桨插入水中的声音整齐划一,像是大地的脉搏在跳动。靠近北岸时,蒙古人的箭雨如飞蝗般射来,船板上顿时响起密集的噼啪声,几名中箭的士兵闷哼着坠入水中,溅起的浪花瞬间被染成红色。

“放箭!”孟之经高声喝道,船舷后埋伏的弓箭手同时起身,箭矢组成的弹幕掠过水面,对岸顿时传来一阵惨叫。投石机抛出的石弹在空中划过弧线,砸在蒙古人的防御工事上,泥土与碎木片腾空而起,露出后面惊慌失措的身影。

与此同时,襄阳城南的虎头山方向,孟之继正率领新忠顺军攀爬陡峭的山坡。这些士兵熟悉蒙古军的布防,他们像壁虎般贴着岩壁移动,手中的短刀不断劈开丛生的荆棘。张威走在最前面,他用牙齿咬着铁枪,腾出双手抓住岩缝中的老藤,左臂的伤口被汗水浸透,疼得他额头青筋暴起,却一声不吭。

“还有三里就到山腰的望楼了。”孟之继低声道,他能看到前方山坳里飘动的蒙古军旗。新忠顺军的士兵们纷纷取出羊皮囊,往嘴里倒了口烈酒,辛辣的液体滑过喉咙,让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突然,头顶传来碎石滚落的声音,孟之继猛地将身旁的士兵推开,一块磨盘大的石头擦着他的肩头砸下,在脚下的陡坡上撞得粉碎。

“被发现了!”陈涛怒吼一声,率先从岩壁后跃出,铁枪如蛟龙出海,将冲在最前面的蒙古兵挑落马下。身后的士兵们紧随其后,短刀与弯刀碰撞的脆响、临死前的嘶吼、弓弦的震颤声交织在一起,在山谷中回荡。孟之继拔出环首刀,刀刃切开空气的锐啸中,他仿佛看到了父亲在黄州城头教他劈砍的身影。

襄阳城西的万山一带,宋军主力正与蒙古军展开惨烈的拉锯战。蒙古人的重骑兵如黑云压境,铁蹄踏得地面咚咚作响,冲锋时的呐喊声震得人耳膜发疼。宋军的步兵方阵却像一块坚硬的磐石,长枪如林,盾牌似墙,将一次次冲锋挡在阵前。

“稳住阵脚!”木昂挥舞着长刀,他的铠甲上已满是血污,却依旧站得笔直。当蒙古骑兵靠近时,前排的士兵突然蹲下,用盾牌组成一道钢铁屏障,后排的弩手同时发射,弩箭穿透铠甲的声音令人牙酸。冲在最前面的几匹战马轰然倒地,后面的骑兵收势不及,顿时陷入混乱。

就在此时,蒙古人的投石机突然转向,数枚燃烧的火弹呼啸着落入宋军阵中。干燥的节气里,火焰瞬间蔓延开来,士兵们的惨叫声此起彼伏。孟珙在远处看到这一幕,眉头紧锁,他对身旁的传令兵道:“让左翼的重甲步兵压上去,不惜一切代价摧毁他们的投石机!”

重甲步兵们迈着沉重的步伐向前推进,他们的铠甲在阳光下闪着冷光,每一步都在地面上留下深深的脚印。蒙古人的箭射在他们身上,只能发出沉闷的响声,无法造成致命伤害。当靠近投石机阵地时,这些沉默的巨人突然加速,手中的长柄斧如劈柴般砍向机括,木头断裂的声音混杂着蒙古兵的哀嚎,很快,那几架令人胆寒的投石机便成了一堆废柴。

战斗持续到黄昏,夕阳将襄阳城的断壁残垣染成一片血色。孟之继终于率领新忠顺军攻占了虎头山望楼,当宋军的旗帜在楼顶升起时,山脚下传来震耳欲聋的欢呼。他靠在残破的箭垛上,看着山下如同火海的战场,左臂的伤口又开始渗血,却感觉不到疼了。张威递过来一块干粮,他咬了一口,发现自己的手在微微颤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七章襄阳光复(第2/2页)

“将军你看!”陈涛指着襄阳城的方向,只见城东南角的城墙突然塌下一块,烟尘弥漫中,隐约能看到宋军士兵正在涌入。孟之继猛地站起身,虎头枪指向城下:“弟兄们,总攻的时候到了!随我杀下去!”

新忠顺军的士兵们发出震天的呐喊,沿着陡峭的山坡向下冲锋。他们的身影在暮色中如潮水般涌去,与从其他方向杀来的宋军汇合,像一把把尖刀,刺向襄阳城的心脏。

孟珙站在汉江岸边,看着越来越多的宋军旗帜出现在襄阳城头,他缓缓摘下头盔,露出被汗水浸湿的头发。江风吹过,带着浓重的血腥味,远处的厮杀声渐渐稀疏,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欢呼。一名亲兵跑过来,声音哽咽:“大帅,襄阳总攻开始了……襄阳就要收复了!”

孟珙没有说话,只是将目光投向那座浴火重生的城池。月光悄然爬上残破的城楼,照亮了墙面上斑驳的箭孔和弹痕,也照亮了城砖缝隙中钻出的几株倔强的野草。他知道,这场胜利来得太艰难,无数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但只要城池还在,旗帜不倒,希望便永远不会熄灭。

襄阳城头,忒木台正焦躁地督促士兵收拾行装。他已将五千精兵编入回援队伍,只待粮草备齐便启程,却不想对岸突然涌来黑压压的宋军,连营数十里,喊杀声隔着江水都能听见。

“怎么会这么快?”忒木台脸色煞白,扶着垛口的手微微颤抖。他原以为宋军至少要旬月才能反应,却没想孟珙与孟之继动作如此迅猛,显然是早就等着这一刻。

“将军,宋军开始架浮桥了!”一名亲兵慌张来报。

忒木台探头望去,只见汉江之上,数十艘战船正在搭建浮桥,宋军士兵扛着云梯、推着冲车,密密麻麻地聚集在岸边,箭镞在阳光下闪着寒光。更让他心胆俱裂的是,江面上,宋军水师的战船正乘风破浪而来,船头的投石机已扬起长臂。

“死守!给我死守!”忒木台嘶吼着,声音却透着难以掩饰的恐惧。他知道,城中仅剩的万余士兵,面对数倍于己的宋军,面对善于攻城的孟珙、足智多谋的孟之继,还有那悍不畏死的王虎臣,几乎没有胜算。

攻城战在孟珙一声令下后正式打响。

孟之继亲率前军步甲营,沿着浮桥冲向对岸。弩阵营在樊城城头提供掩护,箭矢如暴雨般倾泻在襄阳城头,压制得蒙古兵抬不起头。王虎臣的突击营则乘坐小船,试图从城墙薄弱处攀援而上,刀光在乱箭中闪闪烁烁。

襄阳城头的蒙古军起初还在抵抗,滚木礌石不断砸下,浮桥上的宋军不时坠入江中。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士气越来越低落——宋军的攻势一波接一波,仿佛永远不会停歇,而北返的援军迟迟没有动静,城中粮草也开始告急。

“将军,西南角快守不住了!”

“北门的浮桥搭好了,宋军冲进来了!”

坏消息接连传来,忒木台看着身边越来越少的士兵,眼中最后一点希望也熄灭了。他猛地拔出弯刀,却不是冲向敌军,而是砍断了帅旗的绳索:“撤!撤回北方!”

主帅一逃,蒙古军彻底崩溃。士兵们丢盔弃甲,沿着北门缺口蜂拥而出,却被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宋军骑兵截杀。惨叫声、马蹄声、兵器碰撞声混杂在一起,奏响了蒙古军败亡的序曲。

而早已和郭靖黄蓉夫妇暗中联络的原降蒙宋将刘廷美,被晓以大义感化下,答应做内应,擒获蒙军守将游显,献城归宋,襄阳宣告光复。

这场攻城战,前后不过半月。当孟之继的长枪挑落襄阳城头最后一面蒙古旗帜,换上大宋的龙旗时,汉江两岸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连江水都似在为这光复的时刻激荡。

孟珙收复襄阳后,又挥师拿下光化等地,扩大了收复成果。

“襄阳光复了!”

“我们回家了!”

百姓们从躲藏的地窖中走出,捧着残破的宋旗,跪在地上失声痛哭。孟之继站在城头,望着这一幕,心中百感交集——那些在战乱中逝去的生命,那些为守护此城付出的牺牲,终于在这一刻有了回响。

就在此时,一阵杂乱的马蹄声从南门传来。孟之继回头望去,只见一队人马疾驰而来,为首的正是郭靖与黄蓉。郭靖虽面色仍有苍白,却已能骑马,黄蓉依旧一身黄衫,只是鬓边多了几缕风霜,她身旁的白貂正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孟小将军!”黄蓉勒住马,看着城头飘扬的宋旗,眼中泛起泪光,声音却带着笑意,“恭喜了!”

郭靖也抱拳道:“孟小将军勇武,襄阳百姓感念你的恩德。”

孟之继翻身下马,迎了上去,目光在黄蓉脸上停留片刻,又转向郭靖:“郭大侠,郭夫人,你们来得正好。城中刚安定,正需人手维持秩序。”他顿了顿,轻声问道,“郭大侠的旧伤……”

郭靖脸上闪过一丝黯然,却还是坦然道:“劳孟小将军挂心,筋骨已无碍,只是……”

“能活着就好。”黄蓉握住郭靖的手,对孟之继笑道,“我们在桃花岛听闻你们要攻襄阳,便去陕甘边境带着些江湖朋友赶来了。如今城已光复,我们自当留下,继续守着这襄阳城。”

孟之继看着他们相握的手,心中了然,点了点头:“有郭大侠和郭夫人在,襄阳百姓才能安心。”

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襄阳城的每一个角落,驱散了笼罩多年的阴霾。城头上,孟之继正与诸将商议防务,城下,百姓们已开始清理瓦砾,重建家园。郭靖夫妇正指挥着江湖义士维持秩序,黄蓉偶尔抬头望向城头,与孟之继的目光在空中相遇,又各自移开,一切尽在不言中。

收复襄阳,只是开始。蒙古军虽退,却未远去,北方的威胁仍在。但此刻,站在这片失而复得的土地上,孟之继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只要军民同心,只要身边还有这些值得信赖的人,无论前路有多少艰难,他们都能一一踏平。

汉江的水静静流淌,见证着襄阳的新生,也预示着更长远的守护。而那些藏在心底的牵挂与默契,如同这江水般,无声却绵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