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在襄阳那些年 > 第三十一章 隐卫初成

我在襄阳那些年 第三十一章 隐卫初成

簡繁轉換
作者:粟小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4 04:51:48 来源:源1

第三十一章隐卫初成(第1/2页)

襄阳的秋阳透过云层,洒在刚铺好的青石板路上,映出几分暖意。郭府门前的两株老槐树下,往来的江湖人士络绎不绝,腰间的兵刃碰撞着,发出清脆的声响。自从郭靖与武三通从终南山返回,这座府邸便成了江湖义士的聚集地——北方豪杰听闻郭靖夫妇死守襄阳的义举,纷纷南下投奔,连带着一些久不出山的成名人物,也带着弟子赶来相助。

从清晨到午后,府门前那对镇宅石狮旁就没断过人声,江湖上的各路人物带着行囊与兵刃,或是单人独行,或是三五成群,脸上都带着几分风尘仆仆,眼神里却燃着一团火。

“是‘快刀’马七哥!”有人眼尖,看清了刚翻身下马的汉子。那汉子一身短打,腰间横挎着柄薄刃快刀,刀鞘上镶嵌的铜环在阳光下闪着光,正是在山东一带颇有威名的马七。他刚站稳脚跟,就被几个年轻后生围住,七嘴八舌地问着路上的见闻。马七哈哈一笑,拍了拍其中一个后生的肩膀:“路上遇到三队蒙古游骑,被咱们顺手料理了。这点事算不得什么,比起郭大侠夫妇守着这襄阳城,咱们做的不过是皮毛。”

说话间,府内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郭靖穿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劲装,大步走了出来。他身形魁梧,面容刚毅,额角的青筋在说话时微微跳动,那双曾弯弓射大雕的手此刻正忙着和众人抱拳:“诸位英雄远道而来,郭靖感激不尽!只是府里简陋,怕是要委屈大家了。”

“郭大侠说的哪里话!”人群里立刻有人高声回应,“能为守卫襄阳出份力,是我等的福气!”

黄蓉从郭靖身后走出,她穿着一身湖蓝色衣裙,鬓边插着支素雅的珠钗,虽已不再是少女模样,眉宇间的聪慧与温婉却更胜往昔。她目光扫过众人,含笑说道:“厨房里早已备下了热茶和点心,一路辛苦的英雄们先歇歇脚。傍晚时分摆下宴席,咱们边吃边商议守城的事。”她的声音清亮悦耳,几句话就把众人的情绪安抚下来,原本有些嘈杂的场面顿时井然有序起来。

几个郭府的仆役忙着引客人往内院走,黄蓉拉住郭靖的衣袖,低声道:“你看那边,是不是全真教的人?”

郭靖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只见几个身着道袍的汉子正站在回廊下,为首的是个面色沉稳的中年道士,腰间挂着柄长剑。他认出那是全真教第三代弟子里颇有名望的清风道长,连忙走过去见礼:“清风道长,多日不见,别来无恙?”

清风道长稽首还礼,脸上带着几分感慨:“郭大侠,黄帮主。北方如今已是焦土,我教中弟子在河北、山西一带联络义士,却总觉得势单力薄。听闻郭大侠夫妇在此坚守,我等便带着些师弟们赶来,愿效犬马之劳。”他身后的几个年轻道士也纷纷行礼,眼神里满是敬佩。

黄蓉笑着点头:“有全真教的各位道长相助,真是如虎添翼。道长们一路劳累,先去客房歇息,晚些我让厨房做些素斋。”

正说着,院门外忽然传来一阵粗犷的笑声,一个身高近丈的壮汉大步走了进来,他肩上扛着柄巨大的铁斧,斧刃上还带着未擦净的锈迹,却更显凶悍。“郭大侠!黄帮主!俺流云寨的王大山来啦!”

郭靖认得他,这王大山是河北流云寨的寨主,早年在北方抗击过蒙古兵,手下有几百号弟兄,都是敢打敢拼的汉子。他迎上去笑道:“王寨主能来,郭靖真是喜出望外!”

王大山把铁斧往地上一顿,震得青石板都嗡嗡作响,他咧开嘴大笑:“俺们在北方听够了蒙古人的马蹄声,早就想找个地方痛痛快快打一场!郭大侠放心,俺们流云寨的弟兄,个个都是好样的,守城的时候往前冲,绝不含糊!”他身后跟着十几个精壮汉子,都是一身短打扮,腰间别着弯刀,脸上带着风霜,却个个精神抖擞。

黄蓉见人越来越多,便让郭芙和武敦儒、武修文去帮忙安排住处。郭芙如今已是二十出头的姑娘,性子比年少时沉稳了许多,她指挥着仆役们搬运行李,不时和客人们寒暄几句,倒也有几分女主人的模样。

午后的阳光透过院中的银杏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郭靖站在廊下,看着往来穿梭的江湖义士,心中百感交集。这些人里,有成名已久的前辈高人,有初出茅庐的少年英雄,有绿林好汉,有门派弟子,甚至还有几个穿着布衣、背着锄头的农夫——他们说自己是襄阳附近村落的村民,听闻郭大侠招募人手,便自发前来帮忙守城。

“靖哥哥,你看那边。”黄蓉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

郭靖望去,只见角落里坐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他穿着件打满补丁的棉袄,手里拄着根拐杖,正默默地喝着茶。旁边一个年轻人低声对他说着什么,老者不时点点头,眼神却一直望着院门外,仿佛在回忆着什么。

“那是……”郭靖有些疑惑。

黄蓉轻声道:“我刚才听仆役说,老人家是从燕京来的,儿子和孙子都死在蒙古兵手里了。他自己带着一把祖传的大刀,一路乞讨着过来,说就算拼了这条老命,也要帮着守襄阳。”

郭靖的眼眶微微发热,他走过去,在老者身边坐下,轻声道:“老丈,辛苦您了。”

老者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他颤巍巍地握住郭靖的手:“郭大侠……俺知道您是好人,是真心为咱们百姓打仗的。俺老了,打不动了,但俺能帮着搬搬石头,烧烧开水……只要能让蒙古人进不了城,俺做啥都愿意。”

郭靖握紧他的手,郑重地说:“老丈,您的心意,郭靖领了。有您这样的百姓支持,咱们一定能守住襄阳。”

夕阳西下时,郭府的庭院里摆开了几十张桌子,虽然没有山珍海味,却是满满当当的家常菜——大块的酱肉、炖得烂熟的牛羊肉、刚出锅的馒头、还有襄阳本地的米酒。众人围坐在一起,高声谈笑,气氛热烈得仿佛要把屋顶掀翻。

王大山端着酒碗,站起来大声道:“俺们流云寨的弟兄,先敬郭大侠夫妇一碗!”说着,他仰头将碗中酒一饮而尽,其他人也纷纷举杯,一时间满院都是“干杯”的声响。

郭靖站起身,举起酒碗:“诸位英雄,郭靖夫妇多谢大家信任。蒙古铁骑虽然凶悍,但只要咱们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守住这襄阳城!这碗酒,敬死去的同胞,敬活着的弟兄,敬咱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好!”众人齐声应和,将酒一饮而尽,不少人眼中泛起了泪光。

酒过三巡,话题渐渐转到守城的事上。清风道长放下酒碗,沉声道:“郭大侠,据我教中弟子探报,西征的蒙古大军此次主力归来,比从前的对手更加难缠,咱们得多加提防。”

王大山哼了一声:“管他什么主力不主力,来了俺一斧子劈了他!”

黄蓉摇摇头,正色道:“王寨主不可大意。听说他们的护国法师是个叫金轮法王的西藏僧人,武功极高,还有不少西域高手相助。咱们不仅要守住城墙,还得防备他们从暗处下手。”

众人闻言都收起了玩笑的神色,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要加强城墙的守卫,有的说要在城外设下陷阱,有的说要联络城中百姓,共同御敌。郭靖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黄蓉则在一旁细细记录,偶尔提出自己的见解。

孟之继站在府门外的石阶下,看着这热闹景象,嘴角噙着一丝笑意。郭靖刚回来时,他特意避开了几日,待府中安定些才登门。再见黄蓉时,两人都默契地不提渡口那夜的事,只谈公务,仿佛那晚的倾诉与相拥,只是一场月光下的幻梦。

可孟之继心里清楚,有些话一旦说开,就像在土里埋下了种子,即便暂时沉寂,也总会在某个时刻生根发芽。黄蓉看他的眼神里,多了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偶尔在议事时目光相撞,她会先移开视线,耳根却悄悄泛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一章隐卫初成(第2/2页)

“孟将军来了。”黄蓉迎出门,今日她换了身湖蓝色的衣裙,更衬得身姿窈窕。“快进来,府里刚来了几位太行山大侠,正说要见识见识你的忠顺军呢。”

孟之继跟着她走进正厅,只见厅中坐满了人,三教九流,形形色色,却都带着一身江湖人的磊落。郭靖正与几位身着皮袍的北方汉子谈笑,见他进来,起身介绍:“孟将军,这位是太行山寨的赵寨主,这位是五台山的智光大师……”

众人纷纷起身见礼,目光中带着好奇与赞许。孟之继抱拳回礼,朗声道:“诸位英雄远道而来,助我襄阳抗蒙,孟某感激不尽。如今襄阳重建需人手,军中也需勇士,若有愿投身军旅者,孟某定当以诚相待。”

话音刚落,便有不少人响应:“孟将军少年英雄,我们愿追随!”“只要能杀蒙古鞑子,在哪都是一样!”

黄蓉在一旁笑道:“我就说孟将军一开口,必有英雄相从。”她转向孟之继,“这些日子陆陆续续来的江湖人士,足有两万余人,你若需要,尽管挑选。”

孟之继心中一动。宋理宗曾赐他一万兵士的建制权,他正愁没有合适的人手。江湖人士个个身怀武艺,虽纪律性差些,却胜在悍勇,稍加训练便是精锐。

“如此,便多谢郭夫人了。”他当即道,“我打算从中挑选一万人,组建一支特殊部队,独立于忠顺军之外,专司冲锋与密探之责。”

郭靖闻言,赞许道:“此计甚好。江湖弟兄们单打独斗虽勇,却少了些章法,经孟将军训练,定能发挥更大作用。”

夜色渐深,院中的灯笼亮了起来,映着众人的脸庞。虽然前路艰难,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坚定的神情。郭靖看着眼前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义士,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只要这份团结的力量还在,襄阳城就永远不会陷落。

院门外,一阵秋风吹过,带来了护城河的水汽,也带来了远处隐约的更鼓声。郭靖举起手中的酒碗,对着满院的英雄好汉,也对着这座饱经风霜的襄阳城,再次一饮而尽。这一夜,郭府的灯火亮到了天明,就像黑夜里的一颗星辰,照亮了无数人心中的希望。

接下来的三日,孟之继在郭府后园亲自挑选。他不问出身门派,只看身手与胆气,最终选出一万精壮——有擅长硬功的少林俗家弟子,有精通马术的北方马贼,有擅长追踪的猎户,也有能飞檐走壁的窃贼。

回到樊城,他将这一万人编为“隐卫”,分佐军、佑军两部,各五千人。佐军皆配重甲,手持他参照前世记忆改良的长枪——枪身更长,枪尖淬了特制的毒液,专司正面冲阵;佑军则穿轻甲,配短刀与弩箭,擅长骑射与潜行,负责侦察、暗杀与护卫。

“你们虽来自江湖,从今往后,便要守军中纪律。”孟之继站在演武场中央,目光扫过队列,“令行禁止,违者军法处置!”

众人虽有些散漫,却都对这位少年将军心存敬畏,齐声应道:“是!”

接下来的日子,孟之继几乎住在了营中。他亲自制定训练计划:佐军每日练习队列与枪阵,要做到进退如一,枪尖所指之处无人能挡;佑军则训练马术与潜行,夜里要能在百步外射中香火,要能悄无声息地潜入营地。

江湖人士起初对这些枯燥的训练颇有怨言,可当孟之继亲自下场,用改良后的枪法连败十余名佐军好手,又在夜里仅凭一根绳索便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佑军营地中央时,所有人都服了。

“将军这身手,怕是比黄老邪还厉害!”有人私下议论。

“听说将军曾一枪挑飞过蒙古千夫长,看来是真的!”

短短一月,隐卫便有了模样,佐军的枪阵已初见威力,佑军的潜行之术也日渐娴熟,虽仍带着江湖气,却多了几分军人的肃杀。

这夜,孟之继回到太守府,武三娘正坐在灯下缝补衣物。见他回来,连忙起身倒茶:“今日回来得早,隐卫训练得怎么样了?”

“已能出战。”孟之继接过茶,笑道,“三娘这几日似乎有心事?”

武三娘脸上闪过一丝慌乱,低下头:“没……没有。”

孟之继握住她的手,温声道:“是不是听说武三通和你两个儿子来了襄阳?想去看看便去吧,不必瞒着我。”

武三娘猛地抬头,眼中满是惊讶:“你……你怎么知道?”

“你是我妻子,你的心思我怎会不知?”孟之继笑道,“武三通虽不是良人,可敦儒、修文终究是你的骨肉,想去看看是人之常情。”

武三娘眼圈一红,哽咽道:“我怕你误会,以为我还念着过去……”

“傻瓜。”孟之继捏了捏她的脸颊,“若是你对过去无动于衷,反倒显得绝情了。想去便去,只是要小心些,别被他们认出。”

得到他的理解,武三娘心中大石落地,扑进他怀里:“之继,你真好。”

那夜,武三娘还是忍不住,趁着月色潜入了郭府。武三通带着两个儿子住在西跨院,她趴在墙头,看着武敦儒、武修文在院中练拳,两人个头长高了不少,招式虽稚嫩,却有模有样。她看了许久,直到眼眶发热,才悄然离去。

回到府中,刚推开房门,便见孟之继坐在灯下等她。

“回来了?”他挑眉笑道,“看来孩子们都安好。”

武三娘脸上一红,尴尬道:“你……你早知道了?”

“你前脚出门,我后脚便看到了。”孟之继起身,将她拉到怀里,“怎么样,没被发现吧?”

“没有。”武三娘摇摇头,依偎在他怀里,“他们都长大了,也懂事了,我就放心了。”

孟之继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调笑道:“既然放心了,是不是该好好‘表现’一下,谢我这个通情达理的夫君?”

武三娘脸一红,却没有躲闪,伸手环住了他的脖子。烛火摇曳,映得帐幔上的影子缠绵悱恻,连日的疲惫与心事,都在这温存中渐渐消散。

次日清晨,孟之继刚到隐卫营地,便接到郭府的消息——清风道长告知郭靖,杨过在全真教闯了大祸,打伤了同门师兄,郭靖与黄蓉要亲自去终南山一趟。

“又去终南山?”孟之继心中一沉,涌上几分不舍。他知道,黄蓉这一去,少则一月,多则两三月,怕是很难再见到了。

他想去郭府送送,却又觉得不妥,只能将这份不舍压在心底,转身投入到隐卫的训练中。枪阵的呼喝声、马蹄的疾驰声、弩箭破空的锐响……他把所有情绪都发泄在训练场上,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暂时忘却那抹湖蓝色的身影。

演武场上,佐军的枪阵如林,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佑军的轻骑如电,卷起阵阵烟尘。孟之继望着这支亲手打造的劲旅,眼中闪过一丝锐利——隐卫越强,他便越有能力守护想守护的人,无论是襄阳的百姓,还是……那个让他牵挂的人。

终南山的路,想必不会太平。孟之继暗暗祈祷,希望黄蓉能平安归来。待她回来时,他定会让她看到,他已准备好足够的力量,与她一同面对将来的风雨。

秋风卷起演武场的尘土,带着隐卫的呐喊声,飘向襄阳的方向。那里,郭府的马车已经备好,正缓缓驶向城外,车轮碾过青石板路,留下两道浅浅的辙痕,也在孟之继的心上,刻下了淡淡的牵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