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十九章 王维:三十年,独守着一个崔九娘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十九章 王维:三十年,独守着一个崔九娘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十九章王维:三十年,独守着一个崔九娘(第1/2页)

开元十七年的长安,春来得早。曲江池边的柳丝刚抽了嫩黄,风里就飘着股子甜丝丝的暖意——那是西市巷口卖糖蒸酥酪的担子,混着姑娘们发间的兰花香,裹着整个长安城的热闹,往朱雀大街的方向漫延。

王维骑着马从晋昌坊出来,马背上搭着卷刚裱好的宣纸,是准备给母亲画佛像用的。刚过平康坊,就听见巷子里传来琵琶声,调子清越,弹的是《郁轮袍》——那是他早年写的曲子,寻常乐工弹不出里头的转折,这琵琶声却把乐句里的轻愁弹得恰到好处,像春雨落在青瓦上,不轻不重,正好敲在人心尖上。

他勒住马,顺着声音往里走。巷子深处有座小庭院,朱漆门虚掩着,琵琶声就是从院里飘出来的。他推开门,看见个穿月白襦裙的姑娘坐在葡萄架下,手指在琵琶弦上翻飞,发间别着支玉簪,阳光落在她发梢,镀了层浅金。听见动静,姑娘抬头,眼里带着点诧异,却没停手,反而把最后一段调子弹完,才轻轻拨断余音。

“阁下是?”姑娘起身行礼,声音跟琵琶声一样清润。

王维回礼,指着她的琵琶笑:“听闻姑娘弹的是《郁轮袍》,在下王维,正是这首曲子的作者。”

姑娘眼睛亮了亮:“原来您就是王摩诘先生!我叫崔九娘,常听家父说起您的诗画,今日得闻先生亲至,实在荣幸。”

后来王维才知道,这崔九娘是博陵崔家的嫡女,父亲是前朝的国子博士,家里藏了满架的书和古画。

那天他们聊了一下午,从音律说到丹青,崔九娘拿出自己画的《秋江待渡图》,笔意疏朗,竟有几分吴道子的风骨;王维也给她看自己刚画的佛像草稿,崔九娘指着佛像的衣纹说:“先生这线条用的是‘兰叶描’,要是再添点淡赭石,衣袂会更显飘逸。”

这话说到王维心坎里了。他见过不少大家闺秀,要么只懂描眉画鬓,要么就只会背几句应景的诗,像崔九娘这样懂画懂乐、能跟他聊到一块儿的,还是头一个。临走时,崔九娘送了他一罐酿的桂花酒,说:“先生若不嫌弃,改日可来院里品画论琴。”

王维揣着那罐桂花酒,骑马走在回家的路上,风里都带着桂花香。他想起母亲前几天跟他说的话:“博陵崔家有个姑娘,知书达理,跟咱们家也算门当户对,要不要见见?”那时候他还推脱说“先忙学业”,现在倒觉得,这门亲事,或许是天意。

没过多久,两家就托了媒人说亲。订亲那天,崔九娘送了王维一个锦囊,是用蜀锦缝的,上面绣着双鲤戏莲,针脚细密,连鱼鳞的纹路都绣得清清楚楚。她红着脸说:“听说先生常出门游学,带着这个,就当……就当我陪着你。”

王维把锦囊揣进怀里,摸了摸,软绵绵的,像揣了团暖玉。“等咱们成婚,我给你画幅《双鹤听琴图》,就挂在卧室里。”他说。

成婚那天,长安下了场小雨,空气里飘着香烛和花瓣的味道。王维穿着大红的婚服,牵着崔九娘的手跨过火盆,看见她盖头下露出的指尖,还在轻轻攥着裙摆——跟那天在葡萄架下弹琵琶时的紧张模样,完全一样。揭盖头的时候,崔九娘的眼睛亮得像星星,她轻声说:“摩诘,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王维点头,把她的手攥得更紧:“嗯,一家人。”

婚后的日子,比王维想象的还要暖。他们住的院子不大,却被崔九娘打理得井井有条:春天在廊下种满牡丹,夏天架起葡萄架纳凉,秋天采了菊花酿酒,冬天就围炉煮茶,看窗外的雪落在梅枝上。

每天清晨,王维还没醒,就听见外间传来研墨的声音——崔九娘在给他准备当天用的颜料。他起身出去,总能看见她坐在案前,穿着素色的襦裙,头发松松挽着,手里拿着块细布,正细细擦拭砚台。“你再睡会儿,墨还得等会儿才好。”崔九娘回头,眼里带着笑。

“睡不着了,陪你一起。”王维走过去,从后面轻轻揽住她的腰,下巴抵在她发顶,闻着她发间的兰膏味——那是她每天早上都要抹的,说“兰香清润,闻着心静”。

有一回,王维要画《双鹤听琴图》,铺好宣纸,却总觉得鹤的姿态不对。崔九娘凑过来看了看,说:“你看院里那两只鹤,抬头时脖子是弯的,不是直的。”说着拉着他到院里,指着笼中的双鹤:“你瞧,它们听你弹琴的时候,就是这样歪着头,像在琢磨调子呢。”

王维盯着鹤看了半天,恍然大悟。他回屋提笔,崔九娘就站在旁边,帮他递颜料、洗笔。画到琴柱的时候,王维蘸了深墨,崔九娘连忙拦住:“等等,琴柱是檀木做的,该用赭石加墨,这样才温润。”

她拿过笔,蘸了点淡赭石,轻轻在深墨里调了调,再画上去,琴柱果然多了几分木质的纹理,看着就像真的一样。

“还是你细心。”王维笑着把笔递给她,“剩下的你来补,你画的鹤眼睛比我有神。”

崔九娘也不推辞,接过笔,蘸了点藤黄,在鹤的眼睛处点了点——瞬间,那两只鹤就像活了过来,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朝着琴声的方向飞去。

画完的时候,夕阳正好落在画纸上,给鹤的羽毛镀了层金边。崔九娘靠在王维肩上,轻声说:“以后咱们老了,就把这幅画带在身边,看见它,就想起今天。”

王维把她搂紧:“好,咱们一辈子都带着。”

那年秋天,王维要去洛阳游学,得走半个月。出发前一晚,崔九娘在灯下给他收拾行李,把几件厚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又把那个双鲤锦囊拿出来,里面装了些晒干的桂花和几颗红豆。

“这红豆是我上个月去曲江采的,听说叫相思子,你带着,想我的时候就看看。”她把锦囊系在王维的腰带上,手指轻轻摸了摸上面的鲤鱼,“路上小心,我在家等你。”

王维点头,把她拉进怀里:“我很快就回来,给你带洛阳的牡丹糕。”

在洛阳的那些天,王维每天都把锦囊带在身上。有回跟朋友去龙门石窟,看见石壁上的佛像,想起崔九娘说过想来看,就掏出纸笔,画了幅石窟的速写,打算回去给她看。

晚上在客栈里,他摸着锦囊里的红豆,就想起崔九娘在葡萄架下弹琵琶的样子,心里暖烘烘的——原来思念不是苦的,是甜的,像她酿的桂花酒,越品越香。

回来那天,王维刚到长安城门口,就看见崔九娘站在树下等他,穿着他临走时给她买的粉紫襦裙,手里提着个食盒。“你可算回来了!”她跑过来,接过他手里的行李,打开食盒,里面是刚热好的胡麻饼,“我知道你路上饿,特意给你留的。”

王维咬了口胡麻饼,酥香满口,比洛阳的牡丹糕还好吃。他牵着崔九娘的手往家走,说:“我给你带了洛阳的胭脂,还有幅石窟的速写,你肯定喜欢。”

崔九娘笑眯了眼:“我才不稀罕胭脂,我就稀罕你回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九章王维:三十年,独守着一个崔九娘(第2/2页)

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过着,转眼到了开元十九年的冬天。崔九娘怀了孩子,五个月了,肚子微微隆起,穿的襦裙都比以前宽松了些。

每天晚上,王维都要坐在床边,轻轻摸着她的肚子,听里面的动静。“你说,是男孩还是女孩?”崔九娘靠在他怀里,声音软软的。

“男孩女孩都好,像你就行。”王维低头,在她额头亲了亲,“要是女孩,就叫阿鸾,像你一样会弹琴;要是男孩,就叫阿鹤,像咱们画里的鹤一样精神。”

崔九娘笑着点头:“好,就听你的。”她从枕头下拿出块布,上面绣着个小小的虎头鞋,“我给孩子绣的,你看好不好看?”

王维拿起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的眼睛用黑丝线绣着,圆溜溜的,特别可爱。“好看,咱们孩子穿上,肯定是长安最俊的娃娃。”

那时候,他们谁都没料到,幸福会这么快就碎了。

腊月二十三那天,崔九娘肚子疼,稳婆来看了,说怕是要生了,让王维赶紧准备热水和干净的布。王维慌了神,一边让下人去请大夫,一边守在产房外,听见里面崔九娘的惨叫声,心像被一只手攥着,越攥越紧,疼得他喘不过气。

“夫人,再加把劲!孩子快出来了!”稳婆的声音传出来。

“摩诘……摩诘……”崔九娘的声音带着哭腔,虚弱得像根随时会断的弦。

王维贴在门上,声音发抖:“我在呢,九娘,我在呢!你撑住,咱们还要看孩子长大呢!”

里面的惨叫声停了,只剩下稳婆的惊呼声。王维心里一沉,推开房门冲进去——崔九娘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眼睛紧闭着,嘴角还带着点血迹;稳婆抱着个小小的婴儿,那孩子一动不动,脸色青紫。

“夫人……夫人她大出血,没保住……”稳婆跪在地上,声音发抖,“小公子也……也没了……”

王维僵在原地,看着床上的崔九娘,又看看稳婆怀里的孩子,脑子里一片空白。他走过去,伸手想摸崔九娘的脸,却又缩了回来——她的手还是软的,可没有温度了;她发间的兰膏味还在,再也不会有人笑着跟他说“摩诘,墨磨好了”。

“九娘……”他蹲在床边,声音嘶哑,“你不是说,要跟我一起看孩子长大吗?你不是说,要带着《双鹤听琴图》养老吗?你怎么说话不算数啊……”

没有人回答他。窗外的雪,无声无息地落着,落在窗棂上,融化成水,像在哭泣。

崔氏下葬那天,长安下了场大雪,把整个长安城都盖白了。王维穿着孝服,站在墓前,手里攥着那个双鲤锦囊,里面的红豆硌得他手心疼。他看着墓碑上“河东王氏妇崔氏之墓”几个字,想起他们成婚那天,她笑着说“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现在,一家人,就剩他一个了。

从那以后,王维像变了个人。以前爱笑的他,再也没怎么笑过;以前爱弹的《霓裳羽衣曲》,再也没碰过——那是崔九娘最爱听的曲子,他说过“自卿别后,不作霓裳羽衣曲”,刻在竹简上,放在书房最显眼的地方。

每年上元节,别家都张灯结彩,王维却只在案头点上一盏灯,再点上苏合香——那是崔九娘最爱的香,以前她总说“这香暖,冬天点着不冷”。香雾袅袅升起,他就坐在案前,拿出《双鹤听琴图》,一遍遍地擦,擦得画纸都快起毛了。

有回下人进来送茶,看见他对着画发呆,眼泪落在画纸上,把鹤的羽毛晕开了一小块,他连忙用袖子擦,却越擦越花,最后蹲在地上,像个孩子似的哭了。

过了几年,王维把母亲接到辋川隐居。那里有山有水,跟长安的热闹不一样,安静得能听见风吹过竹林的声音。

他在院里种了棵红豆树,是从曲江移栽来的,每年秋天,红豆落下来,他就捡起来,放进那个双鲤锦囊里——里面的红豆越来越多,锦囊也越来越沉,像装着他这一辈子的思念。

有回裴迪来辋川看他,两人沿着辋川河散步。裴迪指着河边的柳树说:“摩诘,这柳树长得好,春天来的时候,肯定特别好看。”

王维看着柳树,却想起崔九娘当年在长安院里种的柳树,春天的时候,柳丝垂下来,她总爱站在树下,伸手去够那些枝条。“以前九娘也喜欢柳树,”他轻声说,“她说柳丝软,像姑娘的头发。”

裴迪没说话,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到红豆树下,王维捡起一颗落在地上的红豆,递给裴迪:“你看,这红豆,还是她当年教我认的。”

裴迪接过红豆,红得像血,攥在手里,沉甸甸的。他知道,王维这心里,始终装着崔九娘,谁也代替不了。

有一回,王维得了场重病,躺在床上,迷迷糊糊间,听见外面传来琵琶声,弹的是《郁轮袍》。他一下子坐起来,以为是崔九娘回来了,挣扎着要下床,嘴里喊着“九娘,是你吗?”

下人连忙扶住他:“老爷,是隔壁的姑娘在弹琵琶,不是夫人……”

王维的眼里的光一点点暗下去。他靠在床头,看着窗外的红豆树,轻声说:“我想她了……”

那天晚上,他让下人把《双鹤听琴图》挂在床头,又把那个双鲤锦囊放在枕边。他摸着锦囊上的鲤鱼,想起崔九娘缝锦囊时的样子,手指在针脚处轻轻划过——那时候她的手指还很细,绣鲤鱼的时候,总爱皱着眉头,生怕绣错了一针。

“九娘,我等不了多久了,”他轻声说,“等我走了,就把这幅画和这个锦囊跟我一起埋了,到时候,咱们就能再见面了。”

开元二十九年,王维七十一岁。临终前,他让下人把那个双鲤锦囊拿来,拿在手里,眼睛盯着《双鹤听琴图》,嘴角带着点笑。“阿鸾……阿鹤……”他轻声念着,像是在叫孩子的名字,又像是在叫崔九娘。

下人凑过去,听见他最后说的一句话是:“九娘,我来陪你了……”

后来,有人在王维的墓室里发现了一幅壁画,画的是个执卷的侍女,眉眼弯弯,跟崔氏墓里出土的陶俑长得一样。还有人在他的书箱里找到了那个双鲤锦囊,里面装满了红豆,颗颗饱满,红得像血。

世人都叫他“诗佛”,说他看透了生死,活得超脱。可只有那些见过他对着红豆树发呆、对着《双鹤听琴图流泪的人知道,他这辈子,从来都没什么超脱。

他不过是守着一个人的回忆,在孤独里走了三十年,从青丝走到白发,从长安走到辋川,最后,终于能回到那个人身边。

就像他写的那首《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世人都以为这是写给友人的,只有他知道,这是他写给崔九娘的情书——那几颗红豆,他采了一辈子,也思念了一辈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