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二十章 孟浩然:为阿襄姑娘敢跟爹娘翻脸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二十章 孟浩然:为阿襄姑娘敢跟爹娘翻脸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二十章孟浩然:为阿襄姑娘敢跟爹娘翻脸(第1/2页)

开元四年的襄阳城,春末的风还带着点嫩凉。码头边的柳丝垂到水面,搅得满河碎金,酒肆里的胡姬刚唱完一曲《凉州词》,就有人拍着桌子喊:“再来段《梅花三弄》!要弹得脆的!”

孟浩然拿着刚写好的诗稿,挤在人群里看热闹。那年他十八,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家里是襄阳的小地主,爹娘盼着他好好读书考功名,他偏爱往市井里钻——总觉得这酒肆茶楼里的烟火气,比书房里的墨香更对味。

正瞧着热闹,楼上忽然静了半截。有人戳了戳孟浩然的胳膊:“快看,韩家那姑娘来了!”

他抬头往上瞅,就见个穿青碧襦裙的姑娘抱着琵琶走出来,发间只别了支银钗,没施粉黛,眼睛亮得像汉水的月光。姑娘走到栏杆边坐下,指尖往弦上一搭,先是几声轻挑,像雨滴落在荷叶上,接着调子一转,《梅花三弄》的旋律就飘了下来——不是胡姬那种热热闹闹的弹法,是清凌凌的,弹到“落梅”那节时,连窗外的柳丝都像停了晃。

“这就是韩襄客?”孟浩然靠过去问旁边的人。

“可不是嘛!她爹以前是教坊的乐师,去年没了,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才来这儿弹琵琶的。”那人压低声音,“听说不光弹得好,还能写诗呢!”

孟浩然心里一动。他自小跟着先生学诗,身边的姑娘不是只会绣花就是只懂算账,能跟他聊诗的,还真没见过。等韩襄客弹完,他攥着诗稿就往楼上跑,走到姑娘跟前才想起没打草稿,脸一下子红了:“韩姑娘,我……我叫孟浩然,刚写了首诗,想请你看看。”

韩襄客刚把琵琶抱在怀里,听见这话愣了愣,随即笑了——嘴角弯起来,像汉水湾的月牙。她接过诗稿,碰到孟浩然的手,两人都往后缩了缩。就着楼里的烛火,她一行行读,读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时,眼睛亮了:“孟公子这两句写得妙!把夏夜的静气都写活了。”

那天他们聊到打烊。韩襄客说她爹以前教她认谱,还教她背诗,最喜欢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浩然说他常去鹿门山玩,山上的梅花冬天开得能映红半边天。临走时,孟浩然没好意思要地址,说道:“明天我还来听你弹琵琶。”

韩襄客点点头,从袖袋里摸出块桂花糕递给他:“刚买的,公子路上垫垫。”

孟浩然揣着那块还热乎的桂花糕,走在回家的石板路上,觉得月亮都比平时圆。从那以后,他天天往酒肆跑,有时带本新得的诗集,有时带串刚摘的枇杷,韩襄客也总给他留个靠窗的座,弹完琵琶就过来跟他聊诗。

有回酒肆老板打趣:“孟公子,你这是来听琵琶,还是来会姑娘啊?”

孟浩然脸一红,却没躲,反而转头看韩襄客——姑娘低头绞着衣角,耳尖红得像樱桃。

过了俩月,孟浩然觉得该挑明了。那天他特意写了首诗,抄在洒金的笺纸上,趁韩襄客送他下楼时递过去。诗里写“只为阳台梦里狂,降来教作神仙客”,字里行间都是藏不住的喜欢。

韩襄客拿着笺纸,站在灯笼底下看,看了半天,从发间拔下支银钗,在笺纸背面写了句“连理枝前同设誓,丁香树下共论心”。写完把笺纸递回来,声音细得像蚊子叫:“孟公子,我……我愿意。”

孟浩然攥着那张笺纸,手都在抖,觉得浑身的血都往头上涌。他想抱姑娘,又怕唐突,最后只说了句:“我这就回家跟爹娘说,我要娶你!”

他却没料到,爹娘的反应会那么大。

起初听说他要提亲,孟老爹还挺高兴,拍着桌子说:“我儿长大了,该成家了!哪家姑娘?要是襄阳城里的,爹去托媒人!”

孟浩然刚说“是酒肆里弹琵琶的韩襄客”,孟老爹的脸“唰”地就沉了:“弹琵琶的?歌女?”

“她不是歌女!”孟浩然急了,“她爹是教坊乐师,她是为了生计才去弹琵琶的,她还会写诗呢!”

“会写诗也不行!”孟老爹把茶碗往桌上一摔,茶水溅了一地,“孟家虽说不是什么大望族,可也是正经人家!你娶个抛头露面的歌女回来,街坊邻居怎么看?你以后还想不想考功名?”

孟老娘也在旁边哭:“儿啊,听娘的话,咱找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别跟那姑娘来往了,啊?”

孟浩然梗着脖子:“我不!襄客是好姑娘,我非她不娶!”

那天闹得不欢而散。孟浩然被关在房里,心里记挂着韩襄客,趁爹娘不注意,翻后墙跑了。他跑到韩家——一间小小的院子,院里种着棵丁香树,韩襄客正坐在树下缝衣服,看见他跑进来,手里的针线都掉了:“公子,你怎么了?”

孟浩然把爹娘反对的事说了,末了攥着她的手:“襄客,我不跟你分开。我爹娘不同意,我就搬出来跟你过!”

韩襄客眼圈红了,却摇了摇头:“公子,你别跟爹娘闹僵,他们也是为你好……”

“我不管!”孟浩然打断她,“我这辈子就认定你了。”

没过多久,孟浩然偷偷托了个相熟的老秀才,去韩家提亲。韩家就襄客一个女儿,她娘见孟浩然实诚,又听说他有才情,就答应了。

成亲那天没大办,就请了几个韩家的亲戚,在院里的丁香树下摆了两桌酒。韩襄客穿着红棉袄,头上盖着红盖头,孟浩然掀开盖头时,看见她眼里含着泪,却笑得特别甜。

“以后我就叫你阿襄吧。”孟浩然帮她把头发捋到耳后。

“嗯。”韩襄客点头,把一碗酒递给他,“咱们以后好好过日子。”

婚后的日子过得紧巴,孟浩然没敢跟家里要一分钱,靠给人写碑文、抄书挣钱。韩襄客也不去酒肆弹琵琶了,在家缝缝补补,还学着种菜、做饭。

每天早上,孟浩然醒来,都能看见阿襄在灶台边忙活,锅里熬着小米粥,飘着淡淡的枣香;晚上他抄书到半夜,阿襄就坐在旁边做针线,时不时给她添杯热茶。

有回孟浩然得了笔稿费,买了块花布,想给阿襄做件新襦裙。阿襄却把布收起来了:“留着给你做件新长衫吧,你去见先生总得穿体面点。我这衣服还能穿。”

孟浩然心里发酸,把布抢过来:“我不穿新的,你必须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章孟浩然:为阿襄姑娘敢跟爹娘翻脸(第2/2页)

阿襄拗不过他,最后还是做了件襦裙,浅粉色的,穿在身上,像春天的桃花。孟浩然看着她,忍不住写了首诗:“荆钗作艳妆,莲裳称腰身。何以悦君子?幽谷吐清芬。”

没过多久,阿襄怀孕了。那天她摸着肚子,跟孟浩然说“有胎动了”,孟浩然赶紧把耳朵贴上去,听见轻轻的“咕咚”一声,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他要当爹了,他们有家了。

“要不,咱们再回趟家?”孟浩然犹豫了半天,还是说了,“爹娘要是知道有孙子了,说不定就接纳你了。”

阿襄点点头:“听你的。”

第二天,孟浩然带着阿襄,买了些点心和酒,回了孟家。孟老娘看见阿襄的肚子,眼圈红了,拉着她的手问长问短,孟老爹还是没好脸色,坐在椅子上不说话,直到吃饭时,才冷冷地说:“你要是还认我这个爹,就跟这个女人离了,我再给你找个正经媳妇。”

“爹!”孟浩然把筷子往桌上一放,“阿襄怀了我的孩子,是你的孙子!我不可能跟她离!”

“你……你这个逆子!”孟老爹气得发抖,拿起拐杖就往孟浩然身上打。

阿襄赶紧护在孟浩然前面,拐杖打在她背上,她也没躲。孟浩然把阿襄拉到身后,对着孟老爹鞠了个躬:“爹,是儿子不孝,我不能负阿襄。以后我们不回来惹您生气了。”

说完,他拉着阿襄就走。走出孟家大门,阿襄才敢哭,靠在孟浩然怀里:“都怪我,让你跟爹娘闹僵了……”

“不怪你。”孟浩然摸着她的背,声音也发颤,“是我没本事,让你受委屈了。咱们去鹿门山住,那里安静,没人说闲话。”

鹿门山离襄阳城不远,山上有间旧茅屋,是以前孟浩然读书的地方。他把茅屋修了修,糊了新窗户纸,又在院里种了些蔬菜和玉米。

阿襄怀孕后期行动不便,孟浩然就每天上山砍柴、采药,回来给她炖鸡汤;晚上坐在床边,给她读自己写的诗,或者跟她聊孩子出生后叫什么名字。

“叫仪甫吧。”孟浩然说,“希望他以后能做个正直的人。”

“好,就叫仪甫。”阿襄摸着肚子,笑得温柔。

开元六年的冬天,孟仪甫出生了。是个胖小子,哭声特别响。孟浩然抱着孩子,看着阿襄虚弱的笑脸,觉得这辈子的苦都值了。

他没钱请奶娘,就学着给孩子换尿布、喂奶,夜里孩子哭了,他就起来抱着哄,让阿襄好好休息。

仪甫慢慢长大,会走路了,就跟着孟浩然在山里转。孟浩然去采药,他就跟在后面捡小石子;孟浩然坐在石头上写诗,他就趴在旁边画画,画得歪歪扭扭,却总说“画的是爹和娘”。阿襄看着父子俩,总是笑着说:“仪甫跟你小时候一样啊,都爱往山里跑。”

有回仪甫问:“爹,我们为什么不去爷爷家呀?我想看看爷爷家的大院子。”

孟浩然愣了愣,摸了摸儿子的头:“等你再长大点,爹就带你去。”

其实他心里也不好受,毕竟是亲生爹娘,一想到阿襄受的委屈,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阿襄知道他的心思,就劝他:“要不,你给爹娘写封信吧,说说仪甫的事,他们要是想孩子了,就让他们来山上看看。”

孟浩然听了阿襄的话,写了封信,托人送到孟家。没过几天,孟老娘就来了,抱着仪甫哭了半天,说孟老爹其实也想孙子,就是拉不下脸。

从那以后,孟老娘常来山上,有时带些布料,有时带些点心,孟老爹虽然没来,却让老娘带话,说让孟浩然好好教仪甫读书,以后考个功名。

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过着。仪甫十岁那年,能背不少诗了,孟浩然带着他去参加襄阳城里的诗会,有人夸仪甫聪明,孟浩然就笑着看阿襄,眼里满是骄傲——要是没有阿襄,就没有现在的他,没有这个家。

有回晚上,仪甫睡了,孟浩然和阿襄坐在院里的丁香树下(是从韩家移栽来的,每年都开花),看着天上的月亮。阿襄靠在孟浩然肩上:“还记得咱们第一次定情,就是在丁香树下。”

“当然记得。”孟浩然握着她的手,“那时候我就想,这辈子能跟你在一起,就算没考功名,没当大官,也值了。”

阿襄笑了:“我也是。能跟你在一起,有仪甫,我就什么都不求了。”

后来孟浩然名气越来越大,有人劝他去长安求官,说以他的才华,肯定能当上个好官。他犹豫过,一想到阿襄和仪甫,就放弃了——他怕去了长安,就不能常陪在他们身边,怕山里的家没人照顾。

“我就在襄阳陪着你们,写写诗,种种地,挺好。”孟浩然跟阿襄说。

阿襄点点头:“你在哪,我和仪甫就在哪。”

仪甫长大后,也像孟浩然一样,喜欢读书,却不想考功名,说想留在襄阳,陪着爹娘。孟浩然没反对,只说:“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爹都支持你。”

晚年的孟浩然,身体不太好,常咳嗽,阿襄就每天给他煮梨汤,仪甫也常上山采些润肺的草药。有回孟浩然躺在床上,看着阿襄给自己掖被角,又看着仪甫在旁边磨墨,突然觉得,这辈子最对的事,就是当年没听爹娘的话,执意娶了阿襄。

“阿襄,”孟浩然拉着她的手,“要是有下辈子,我还娶你。”

阿襄眼圈红了,握紧他的手:“嗯,下辈子我还嫁你。”

窗外的丁香树开得正盛,风一吹,花瓣落在窗台上,像撒了把碎雪。

孟浩然看着那些花瓣,想起十八岁那年在酒肆里初见阿襄的模样,想起她递给自己的那块桂花糕,想起她在丁香树下写的那句诗——原来这辈子的深情,早就藏在那些细碎的日子里,藏在两人相握的手心里,藏在仪甫的笑声里,从来都没变过。

世人都知道孟浩然的山水诗写得好,知道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知道他“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这辈子最好的“诗”,不是写在纸上的,是韩襄客,是孟仪甫,是他们在鹿门山那间茅屋里,一起过的那些平凡又温暖的日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