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三十七章 韦应物:诗里藏着半辈子忏悔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三十七章 韦应物:诗里藏着半辈子忏悔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三十七章韦应物:诗里藏着半辈子忏悔(第1/2页)

公元788年的深秋,苏州刺史府的后花园里,57岁的韦应物蹲在菊花园里摘枯叶。风一吹,鬓角的白发飘起来,他抬手拢了拢,指尖触到粗糙的皮肤——这双手,年轻时握过赌具、摸过银刀,后来握过笔杆、批过公文,现在正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丛黄菊。

“韦使君,门外有位杨开府求见,说是您的旧友。”小吏的声音传来。

韦应物愣了一下,手里的枯叶掉在地上:“杨开府?哪个杨开府?”

“说是长安来的,早年和您一起在三卫府当差。”

这一下,韦应物的心跳快了——长安、三卫府、旧友,那些被他藏在诗稿最底层的少年荒唐事,像被风吹开的书页,一下子翻到了眼前。他擦了擦手上的泥土,快步往门口走,远远就看见一个穿紫袍的老人站在那儿,鬓角斑白,眼神却还是当年的样子。

“三郎?”韦应物试探着喊了一声。

老人转过身,看清他,红了眼:“应物?真的是你!”

两个老人抱在一起,眼泪都掉了下来。那天晚上,他们在书房里喝酒,烛火晃得人影忽明忽暗,韦应物借着酒劲,拿起笔,写下了那首《逢杨开府》——诗里没有华丽辞藻,全是“自曝其丑”的忏悔,像把心里的疤揭开,露给老朋友看,也露给自己看。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韦应物写下这几句时,手都在抖。烛火照在纸上,墨汁晕开,像他当年在长安街头撒的野。坐在对面的杨开府端着酒杯,半天没说话,最后叹了口气:“你还记得不?当年咱们在平康坊赌钱,你输了五十贯,当场就拔了刀,要不是我拦着,你非得把人家的手指头剁下来不可。”

韦应物苦笑了一下,灌了一口酒:“怎么不记得?还有一回,咱们抢了卖胡饼的摊子,你揣了三个胡饼跑,我还踹了人家一脚,说‘烫老子嘴’。现在想想,真是混账啊。”

这首《逢杨开府》,哪里是诗?是韦应物半辈子的“忏悔录”。他把少年时的“恶”全抖了出来:仗着玄宗的恩宠耍无赖,在街坊里横着走,家里藏着逃犯;早上抱着赌具赌钱,晚上翻墙偷会邻家姑娘;司隶校尉明明知道,却因为他是三卫郎,连抓都不敢抓——这些事,他以前从不觉得错,甚至还觉得“威风”,可现在写出来,每一个字都像针,扎得他心疼。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他接着写,笔锋转到当年跟着玄宗游幸的日子。杨开府跟着念,眼睛也红了:“还记得骊山温泉吗?咱们趁玄宗皇帝泡澡,偷偷拿了宫里的酒,在雪地里喝,喝多了就把酒杯扔了,说‘皇帝的酒也不过如此’。”

韦应物点点头,眼泪掉进酒杯里:“那时候真是目不识丁啊,连自己的名字都写得歪歪扭扭,整天就知道喝酒耍疯。现在再看那些日子,真是羞愧得抬不起头。”

诗的后半段,他写安史之乱后的落魄:“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杨开府听到这儿,握住他的手:“我知道你后来的日子,听说你在破庙里跟老秀才学认字,在河边捡树枝练字,不容易啊。”

“不容易?是活该。”韦应物摇摇头,“要是没有那场乱,我现在可能还是个赌钱撩姑娘的无赖,说不定早就死在哪个街头了。”

最后两句,他写“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是啊,几十年没见,一见面就哭,哭的不是重逢的高兴,是对往昔的悔恨,是对人生起伏的感慨。那天晚上,他们喝到天亮,诗稿放在桌上,被眼泪打湿了好几处。

后来有人说,这首《逢杨开府》是“最真诚的忏悔诗”,没有一点掩饰,没有一点美化,把自己的“黑历史”摊开在阳光下。韦应物自己也说:“写这首诗,不是为了让别人原谅我,是为了让我自己记住,我曾经是个什么样的人,现在又该做什么样的人。”

韦应物的自我反省,不是凭空来的——是安史之乱的巴掌,把他从“鲜衣怒马”的美梦里打醒,摔进“憔悴被人欺”的泥里,他才终于看清自己的“荒唐”。

在那之前,他是长安城里最嚣张的恶少:穿绯红侍卫服,骑雪白骏马,赌钱、撩姑娘、欺负百姓,全凭“玄宗宠着、韦家罩着”。他从没想过“对错”,只知道“我想要的就得拿到,我不爽的就得毁掉”。

安史之乱一来,靠山全塌了。玄宗逃到蜀地,三卫府解散,韦家也跟着衰败,他成了没娘的孩子,穿着破衣服,饿肚子,被小混混欺负,连一口剩饭都抢不到。有一回,他在河边洗衣服,被人推到泥里,看着水里倒影——满脸灰尘,头发凌乱,哪还有半点“三卫郎”的样子?他就哭了:“我以前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也就是从那天起,他开始反省:以前的威风,不是自己的本事,是皇帝的恩宠、家里的势力;以前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卖胡饼的老实人、被偷会的邻家姑娘、被欺负的百姓,他们的苦,都是自己造成的。

后来他跟着老秀才学认字,读《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懂了:“原来我以前做的,全是‘己所不欲,偏施于人’的事。”他开始后悔,后悔抢了卖胡饼的摊子,后悔偷会邻家姑娘,后悔欺负那些没本事的百姓。

这种后悔,不是“一时兴起”,是刻在骨子里的。他开始用诗记录自己的反省,写《观田家》:“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意思是“百姓家里没有存粮,徭役还没停,我这种不种地的官员,俸禄都是百姓给的,真是惭愧啊”——这和他少年时“横行乡里”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

他还写《采玉行》,写采玉工人的苦:“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写完后,他在诗稿上批注:“以前不知道百姓这么苦,现在才明白,我拿的俸禄,都是百姓的血汗。”

这种反省,让他从“恶少”变成了“有良心的文人”。他不再觉得读书写诗是“混饭吃”,而是把诗当成“自我救赎”的工具——通过写诗,他回忆过去的错,反思现在的行,提醒自己不能再回到以前的样子。

韦应物的自我救赎,从来不是“写几首忏悔诗”就完了——他把对过去的悔恨,变成了当官时的“实在事”,变成了对百姓的“真关心”。

他当洛阳丞的时候,有一回,一个豪门子弟欺负百姓,抢了人家的地,还把人打伤了。百姓告到他这儿,豪门子弟派人来威胁他:“你别忘了,你也是韦家子弟,别多管闲事。”

韦应物想起少年时也这么欺负过百姓,心里的火一下子上来了。他没管威胁,直接把豪门子弟抓了,打了***板,还逼着他把地还给百姓,赔了医药费。有人说他“傻”,得罪豪门没好果子吃,他却笑着说:“我以前就是这样的人,现在我不能再让这种事发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七章韦应物:诗里藏着半辈子忏悔(第2/2页)

后来他当滁州刺史,赶上大旱,地里的庄稼都快枯死了,百姓们哭着来找他。他二话不说,带着官员们去田里浇水,还把俸禄拿出来,买了种子分给百姓。晚上,他坐在衙门里,写了首《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看着是写景,其实藏着他的心事:“幽草”就像受苦的百姓,他“独怜”——特别心疼;“春潮带雨”像乱世的苦难,来得又急又猛;“野渡无人舟自横”则是他的希望——就算没人帮忙,他也要像小船一样,守住百姓的安稳。

最能体现他“救赎行动”的,是那首《寄李儋元锡》。那时候他当苏州刺史,身体不好,又赶上百姓流亡,他在诗里写: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邑有流亡愧俸钱”——这句话,成了千古名句。意思是“我管辖的地方有百姓流亡,我拿着朝廷的俸禄,心里特别惭愧”。你想想,一个以前的恶少,能说出这种话,得多不容易?他不再是那个“不管百姓死活”的韦三卫,而是那个“百姓过得不好,自己都不好意思拿工资”的韦苏州。

有一回,他去乡下考察,看见一个老婆婆抱着死去的孙子哭,因为旱灾,孙子没饭吃饿死了。韦应物蹲下来,握着老婆婆的手,眼泪掉下来:“是我没本事,没照顾好你们。”他当场就把自己的官服脱下来,当了钱,给老婆婆买了粮食,还下令减免当地的赋税。

跟着他的小吏说:“使君,您没必要这样,旱灾是天灾,不是您的错。”

韦应物摇摇头:“我是父母官,百姓过不好,就是我的错。以前我欺负百姓,现在我得加倍补偿他们。”

他的救赎,不是“感动自己”,是“真真切切为百姓做事”。他当刺史这些年,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救助流亡百姓,做了很多实事。百姓们都说:“韦使君是个好官,不像以前那些当官的,只知道欺负人。”

韦应物的诗风,就像他的人生,从少年时的“嚣张”,变成了后来的“恬淡”,但底色里,始终藏着安史之乱和自我反省带来的“沉郁顿挫”——不是刻意为之,是经历过苦难、反思过人生后,自然流露出来的重量。

他少年时要是写过诗(虽然没流传下来),估计也是“鲜衣怒马”的调调,比如“骑马长安街,无人敢挡我”;可后来的诗,全是“淡”的——淡的景,淡的情,淡的语言,却淡得有味道。

比如《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写的是涧边的小草、树上的黄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人觉得安静、舒服;可“春潮带雨晚来急”,又藏着一丝不安,像他对乱世的回忆,对百姓的担忧;最后“野渡无人舟自横”,又回到平静,像他找到了“救赎”后的坦然。

再比如《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写的是秋夜想念朋友,散步的时候念着凉天,山里的松子落下来,朋友应该还没睡。全是日常的小事,却写得特别温暖,没有一点以前的“戾气”。

但这种“淡”,不是“没经历过事”的淡,是“经历过大事后”的淡。就像他写“邑有流亡愧俸钱”,语言很简单,可里面藏着他的反省、他的愧疚、他的责任感,比那些华丽的辞藻,更有力量。

有人说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禅”,和王维的诗并称“王韦”。王维的诗,是“天生的恬淡”;韦应物的诗,是“后天的救赎”——他的恬淡里,藏着对过去的忏悔,对现在的珍惜,对百姓的关心,所以读起来,比王维的诗多了一层“人生的重量”。

晚年的时候,他写了首《答崔都水》:

“深夜竹亭雪,孤灯案上书。不遇无为化,谁复得闲如。”

意思是“深夜竹亭下雪,孤灯照着桌上的书,要是没经历过那些事,我怎么能有现在的闲静呢”。这句话,道尽了他的人生——正是因为经历过少年荒唐、乱世落魄、自我反省,他才终于得到了“闲静”,这种闲静,是救赎后的平静,是看透人生后的淡然。

公元791年,韦应物在苏州去世,享年60岁。他死后,百姓们自发地去送他,有的人哭着说:“韦使君走了,以后谁来帮我们啊?”

他的书房里,放着两摞诗稿:一摞是《逢杨开府》这样的忏悔诗,字迹潦草,带着眼泪的痕迹;另一摞是《滁州西涧》《寄李儋元锡》这样的山水诗、民生诗,字迹工整,透着平静。

这两摞诗稿,就是他一辈子的“自我救赎史”——从一个“恶少”,到一个“诗人”,再到一个“好官”,他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弥补少年时的错,去救赎自己的人生。

有人说,韦应物是“幸运”的,因为安史之乱虽然毁了他的少年生活,却也逼他醒了过来;可也有人说,他的“幸运”,是自己挣来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落魄后反省自己,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忏悔变成行动,不是每个人都能从“恶少”变成“诗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不认错,永远不改错。少年时的荒唐,像一块疤,刻在他的人生里,可他没有遮住这块疤,而是把它揭开,看着它,反思它,最后用行动把它变成了“人生的勋章”——证明自己曾经错了,现在改了,并且活得更好了。

现在读起韦应物的诗,读“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我们会觉得“哦,他以前是这样的人”;读“邑有流亡愧俸钱”,我们会觉得“哦,他现在是这样的人”;读“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我们会觉得“哦,他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韦应物的一辈子,就是一场“自我救赎”的修行——从荒唐到清醒,从忏悔到行动,从恶少到诗人。他用自己的人生告诉我们:不管你以前有多不堪,你愿意反省,愿意改变,愿意用行动去弥补,就能活成更好的自己。

就像他院子里的菊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不管去年的冬天有多冷,今年的春天,它还是会努力地发芽、开花——因为它知道,过去的寒冷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现在要好好地绽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