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五十六章 韩愈:闯长安的穷小子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五十六章 韩愈:闯长安的穷小子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五十六章韩愈:闯长安的穷小子(第1/2页)

公元786年的深秋,长安城东门外,来了个背着旧书箱的年轻人。个子不算高,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长衫,裤脚还沾着路上的泥点,眼睛亮得像淬了火,盯着那座巍峨的城门——朱红的门柱,鎏金的门钉,城楼上“长安”两个大字,在夕阳下闪着光。

这小子就是韩愈,刚满20岁,从宣城一路颠沛流离来长安考科举。来之前,他在心里把长安想了千百遍:这是天子脚下,是读书人的“圣地”,凭着真才实学考上科举,就能实现“读书经世”的志向,再也不用过小时候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

他没想到,刚进长安没几天,现实就给了他狠狠一巴掌——这里的高轩骏马、崇楼杰阁背后,藏着的全是“竞乘时而附势”的功利,跟他心里“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的信念,压根不是一回事。

那天晚上,他住在城南的小客栈里,听着隔壁举子们讨论怎么巴结权贵、怎么送礼行贿,翻来覆去睡不着,摸出纸笔,写下了《出门》里的句子:

“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

岂敢尚幽独,与世实参差。”

——长安有上百万户人家,我出门却不知道该往哪儿去;不是我想故作清高,是我跟这世道,实在合不来啊。

早年的苦:三岁丧父的穷小子,把“读书”当成唯一的光

韩愈能揣着“读书经世”的志向闯长安,全是被早年的苦逼出来的。

他命苦,三岁就没了爹,娘也走得早,是大哥韩会和嫂子郑氏把他拉扯大的。那时候韩会在江南当官,日子还算过得去,没过几年,韩会被贬官,病死在任上,家里的天一下就塌了。

嫂子郑氏带着韩愈和几个孩子,从江南往老家河南逃难,一路上吃了多少苦?韩愈后来在《祭十二郎文》里写“当是时,虽旁无近亲,然吾谓汝父汝兄,皆在千里之外,汝既书射,吾归矣”,字里行间全是颠沛流离的痛。

逃难的时候,韩愈才十几岁,跟着嫂子挤在破船里,饿了就啃口干硬的窝头,渴了就喝河里的凉水,晚上就睡在破庙里。有一回,庙里漏雨,他抱着书箱缩在角落里,嫂子摸着他冻得发紫的手,哭着说:“愈儿,要不咱不读书了,找个活计混口饭吃吧。”

韩愈却把书箱抱得更紧了:“嫂子,不行!我爹说过,读书能改变命运,我要考上科举,让你过上好日子!”

那时候他读的书,都是捡来的旧书——有的是别人扔的,有的是他用半块窝头跟书铺老板换的,书页都缺了角,字也模糊了,可他看得比什么都宝贝。白天赶路,他就把书揣在怀里,有空就掏出来看;晚上在破庙里,就借着月光读,有时候看得太入迷,连蚊子咬都没感觉。

嫂子看他这么拼,既心疼又欣慰,省吃俭用给他买了支最便宜的毛笔,他把笔杆磨得光滑,写坏了笔头就自己换,一支笔能用大半年。有一回,他在墙上写“学而优则仕”,写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把墙写黑,才停下来对嫂子说:“嫂子,等我考上了,就把这几个字刻在咱家大门上。”

20岁那年,韩愈觉得读得差不多了,就跟嫂子说:“我要去长安考科举。”嫂子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塞给他,又给他缝了件新长衫(其实是用旧布改的),叮嘱他:“到了长安,照顾好自己,考不上也没关系,家里永远等着你。”

韩愈背着书箱,跪在地上给嫂子磕了三个头,转身就踏上了去长安的路。他以为,长安是他的“希望之地”,却不知道,这里等着他的,是一场“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

长安第一眼:从震撼到迷茫,这不是他想的“圣地”

韩愈走到长安东门,足足走了一个多月。一路上,他想象过无数次长安的样子,真站在城门外,还是被震撼到了——

城门比他见过的任何建筑都高,门口的士兵穿着铠甲,手里拿着长枪,眼神锐利;城里的街道宽得能并排走八匹马,两边的店铺鳞次栉比,酒肆、茶馆、书铺、绸缎庄,热闹得像过年;来来往往的人,有的穿着绫罗绸缎,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几个仆人;有的穿着粗布衣服,挑着担子,匆匆忙忙地赶路。

他攥着怀里的钱袋,小心翼翼地走进城门,心里既激动又紧张——这就是长安,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他甚至开始想象,考上科举后,穿着官服,骑着马,风风光光地回宣城接嫂子的场景。

没高兴多久,他就发现不对劲了。

他先去了礼部报名科举,报名的地方挤得水泄不通,全是像他一样来考科举的举子。这些举子,跟他完全不一样——有的穿着华丽的长衫,手里拿着折扇,跟旁边的人谈笑风生,嘴里说的全是“我认识某人”“我给某某尚书送了礼”;有的围着考官的随从,递上银子,套近乎;还有的甚至雇了仆人,帮自己拎行李、拿书箱,派头比当官的还大。

韩愈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长衫,背着旧书箱,站在人群里,像个异类。有个穿着绸缎的举子路过,瞥了他一眼,笑着对身边的人说:“你看那小子,穿得跟叫花子似的,还来考科举,真是自不量力。”

韩愈攥紧了拳头,想上去理论,又忍住了——他是来考科举的,不是来吵架的。他默默走到报名处,递上自己的身份证明,报名的小吏看了他一眼,又看了看他的衣服,没好气地说:“填好了,去那边等着吧。”

报完名,他得找个地方住。他听说城南的客栈便宜,就往城南走。一路上,他看见不少举子往权贵的府邸跑,有的手里提着礼盒,有的怀里揣着诗稿,不用想也知道,是去巴结权贵、求推荐的。

韩愈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从小读的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学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在长安,好像所有人都在“竞乘时而附势”,没人在乎你读了多少书,只在乎你认识多少权贵,送了多少礼。

他在城南找了家最便宜的客栈,房间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窗户还漏风。掌柜的把他领到房间,撇着嘴说:“小伙子,住这儿的都是穷举子,你要是想找关系,可得往城北去,那边住的都是有钱人。”

韩愈没说话,放下书箱,坐在床上,看着窗外的夕阳一点点落下,心里就空了——这就是他想了千百遍的长安?这就是他要实现理想的地方?为什么跟他想的,差这么远?

那天晚上,他没吃饭,就坐在桌子前,翻着带来的《论语》,翻了好几页,一个字也没看进去。隔壁传来举子们喝酒划拳的声音,夹杂着“我跟吏部李大人吃过饭”“我给户部王尚书送了两匹好布”的炫耀,韩愈听着,心里像堵了块石头,喘不过气。

他摸出纸笔,借着昏暗的油灯,写下了《出门》:“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岂敢尚幽独,与世实参差。”写完后,他把纸揉成一团,又展开,眼泪掉在纸上,把“与世参差”四个字晕得看不清。

科举初体验:不是书读得好就行,得有“门路”

韩愈以为,只要书读得好,科举就能考上——可他错了,错得很彻底。

唐朝的科举,不是“唯分数论”,考官的主观意愿很重要,而要让考官“注意”到你,要么有权贵推荐,要么有文坛大佬赏识,像韩愈这样“没背景、没人脉、没钱”的穷举子,想考上,难如登天。

考试前几天,举子们都在忙着“行卷”——就是把自己的诗稿、文章送给权贵和考官看,求推荐。有的举子甚至雇了人,把诗稿抄几十份,挨家挨户地送;有的举子干脆天天守在权贵府邸门口,就为了能递上一份诗稿。

韩愈也想“行卷”,可他不认识任何权贵,也没钱雇人抄诗稿。他只能手写,写了几份最满意的文章,比如《争臣论》,里面写“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表达想当官为民的志向。

他拿着文章,在长安的街道上瞎逛,看见官邸就想进去,可走到门口,看见士兵威严的样子,又不敢了——他怕被赶出来,更怕被人嘲笑。

有一回,他听说文坛大佬梁肃在曲江池边的酒肆里聚会,就揣着文章跑过去。酒肆里坐满了人,都是长安的文人墨客和权贵子弟,梁肃坐在主位上,谈笑风生。韩愈鼓起勇气,走到梁肃面前,鞠了一躬:“学生韩愈,来自宣城,久闻先生大名,特来献上拙作,望先生指点。”

梁肃愣了一下,看了看韩愈的穿着,又看了看他手里的文章,接过来看了几眼,然后递给身边的人,笑着说:“年轻人,写得还行,回去等着吧。”

韩愈以为有希望了,激动地说了声“谢谢先生”,就退了出去。可他等了好几天,一点消息都没有——后来他才知道,梁肃那天根本没仔细看他的文章,转手就给了别人,早就忘了他是谁。

考试那天,韩愈走进考场,心里既紧张又期待。考题是“以仁为己任”,他一看,心里乐了——这正是他擅长的!他拿起笔,文思泉涌,把自己对“仁”的理解,对“读书经世”的志向,全写进了文章里,写完后,他又检查了好几遍,觉得没问题,才交了卷。

出考场的时候,他看见其他举子有的愁眉苦脸,有的胸有成竹。那个之前嘲笑他的绸缎举子,拍着胸脯说:“我爹跟考官打了招呼,这次肯定能中!”韩愈听了,心里有点慌,但还是安慰自己:“没关系,我写得好,考官肯定能看中。”

放榜那天,长安城里挤满了举子,韩愈挤在人群里,从榜头看到榜尾,看了三遍,都没找到“韩愈”两个字。他以为看漏了,又挤到前面,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还是没有。

旁边有人中了举,欢呼雀跃,有人没中,蹲在地上哭。韩愈没哭,也没说话,默默地挤出人群,往城南的客栈走。路上的阳光很刺眼,他却觉得浑身发冷,像掉进了冰窖里。

他想起嫂子的叮嘱,想起在破庙里读书的日子,想起对长安的憧憬——这一切,好像都成了笑话。他以为“读书能改变命运”,可在长安,读书好,好像根本没用。

回到客栈,掌柜的问他:“小伙子,中了吗?”他摇了摇头,走进房间,把自己关在里面,整整一天没出来。掌柜的怕他出事,端了碗粥进去,看见他坐在床上,手里拿着《论语》,眼泪掉在书页上,却一句话也不说。

掌柜的叹了口气:“小伙子,别难过了,长安这地方,不是光靠读书就能考上的,得有门路。我见多了像你这样的穷举子,考个三五回都考不上的,习惯就好了。”

韩愈抬起头,红着眼睛问:“掌柜的,难道读书好,真的没用吗?”

掌柜的摇了摇头:“不是没用,是这世道,太现实了。”

“与世参差”也不低头:把书读成精神靠山,越挫越勇

韩愈没考上科举,他没回老家——他不服气,他觉得写得不差,没遇到“识货”的人。他决定留在长安,继续读书,明年再考。

可留在长安,得有钱吃饭、住店。他带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只能找活计——他给人抄书,抄一页能赚几个铜钱;他给人写碑文,写一篇能换两斗米;有时候实在没钱了,就去城外的山上挖野菜,煮野菜粥喝。

有一回,他连续三天喝了野菜粥,饿得头晕眼花,抄书的时候,笔都握不住。掌柜的看他可怜,给了他一个馒头,他狼吞虎咽地吃了,然后又坐在桌子前,继续抄书。掌柜的问他:“小伙子,这么拼干嘛?回老家找个活计,不比在这儿受苦强?”

韩愈咬着馒头,说:“掌柜的,我不能回去。我答应过嫂子,要考上科举,要让她过上好日子。而且,我相信,读书肯定有用,只是时候没到。”

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每天读书读到深夜。客栈的油灯贵,他就等到月亮出来,借着月光读;买不起新书,他就把带来的旧书翻来覆去地读,《论语》《孟子》《荀子》,他都能背下来了,还在书页上写满了批注。

有时候,隔壁的举子会嘲笑他:“韩愈,别读了,再读也考不上,还是早点回老家吧!”他听了,不恼也不辩,只是把书翻得更响——他知道,跟这些人争辩没用,只有考上科举,才能证明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十六章韩愈:闯长安的穷小子(第2/2页)

他还坚持写文章,不管有没有人看,他都写。他写《原道》,阐述自己的儒家思想;他写《原性》,讨论人性的善恶;他写《送李愿归盘谷序》,借别人的故事,表达自己“不慕荣华、坚守本心”的志向。

这些文章,他都小心翼翼地收在书箱里,他相信,总有一天,这些文章会被人看到,会被人认可。

有一回,他在书铺里看书,遇到一个老秀才,老秀才看他看得入迷,就跟他聊起来。韩愈说起自己的经历,说起自己的志向,说起“与世参差”的迷茫。

老秀才听了,拍了拍他的肩:“年轻人,‘与世参差’不是你的错,是这世道的错。可你要记住,越是‘与世参差’,越要坚持本心。书读多了,心里就有底气,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扛过去。”

韩愈听了,心里豁然开朗——是啊,读书不仅是为了考科举,更是为了给自己找个精神靠山。在长安,他没钱、没人脉、没背景,可他有书,有书里的道理,有书里的勇气,这些就够了。

从那以后,他更坚定了——不管长安的世道多现实,不管科举多难考,他都要坚持下去,用读书证明自己,用文章表达自己。

他在《出门》里接着写:

“出门无所之,归卧南山陲。前有猛虎啸,后有饿狼追。磨牙吮血声,振耳惊心神。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

——出门不知道往哪儿去,不如回到山里读书;就算前面有猛虎,后面有饿狼,只要打开书,就能和千年的圣人相遇,心里就不怕了。

这首诗,不是他的“抱怨”,是他的“宣言”——就算理想撞碎在现实里,就算“与世参差”,他也不会低头,他要把书读成精神靠山,在长安,在这乱世里,硬生生闯出一条路来。

长安的日子还长:这次的“碰撞”,是后来的“底气”

韩愈在长安待了整整四年,考了三次科举,都没考上。直到24岁那年,他才离开长安,去了宣武节度使董晋的幕府里当幕僚——不是他放弃了科举,是他需要先找个地方谋生,攒点钱,再回来考。

离开长安那天,他背着旧书箱,站在东门外,回头看了看那座巍峨的城门,心里没有了当初的迷茫,只有坚定。他知道,这次初入长安的经历,虽然充满了挫折和痛苦,却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但不能因为现实残酷,就放弃理想;

——读书不仅是为了考科举,更是为了给自己找个精神寄托,找个底气;

——“与世参差”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合群”,放弃自己的本心。

后来,韩愈在35岁那年,终于考上了科举,又经过几年的打拼,成了唐朝的文坛领袖,提出了“古文运动”,写下了《师说》《进学解》等千古名篇,实现了“读书经世”的志向。

他在《进学解》里写“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写的就是他初入长安时的经历——正是因为“勤”,他才能在困境中坚持读书;正是因为“思”,他才能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本心。

如果没有初入长安的这次“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韩愈可能还是那个只知道死读书的穷小子,不会有后来的深刻,不会有后来的坚持,更不会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长安的那四年,就像一块磨刀石,把韩愈这块“璞玉”,磨得更加锋利;就像一场大雨,把他心里的“迷茫”,冲刷得更加清明。

现在再读韩愈的《出门》,读“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岂敢尚幽独,与世实参差”,我们能感受到他当时的茫然和痛苦;可再读“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我们更能感受到他的坚定和勇气。

这个20岁闯长安的穷小子,用经历告诉我们:理想和现实碰撞的时候,别慌,别低头,把书读好,把心守住,就算“与世参差”,也能在现实里,为自己的理想,闯出一条路来。

因为,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成为你的底气;那些你读过的书,终将成为你的铠甲。韩愈:20岁闯长安的穷小子,理想撞碎在现实里,却把书读成了精神靠山

幕府岁月:在现实里磨剑,等一阵风起

离开长安的那年冬天,韩愈裹紧单薄的衣衫,踩着积雪往汴州走——董晋的宣武节度使幕府在那儿,他得去谋个生路。路上他想,这不是认输,是“曲线救国”,等攒够了钱,有了点人脉,再杀回长安,考科举!

到了幕府,董晋看他文章写得好,给了他个“推官”的差事,主要是帮着写公文、记政事。这活儿不算累,但也不轻松,每天要处理一堆文书,还要跟着董晋出去巡查。韩愈干得很认真,不管是写公文还是记政事,都一笔一划,清清楚楚,连董晋都夸他:“小韩啊,你这字写得好,文章也扎实,是个干实事的人。”

幕府里的日子,比在长安城南的小客栈好多了——能吃饱饭,有暖和的住处,还能拿到俸禄。可韩愈没闲着,白天处理公务,晚上就躲在房间里读书、写文章。他把从长安带来的旧书翻了一遍又一遍,还托人从长安买新书,《史记》《汉书》读得滚瓜烂熟,批注写了厚厚一大本。

有一回,幕府里的同僚拉他去喝酒,劝他:“韩兄,别老闷在屋里读书了,出来玩玩,咱们幕府里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多认识认识,以后有好处。”

韩愈笑着摇摇头:“不了,我还是想多读读书记。”他不是不合群,是心里清楚,这些“人脉”不是真的人脉,只有自己有真本事,才能站得稳。

在幕府的几年里,韩愈写了不少文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送李愿归盘谷序》。当时有个叫李愿的隐士,要回盘谷隐居,韩愈送他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文章,里面写“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既写了官场的得意,也写了隐居的清高,其实是在说自己:不管是在幕府做事,还是以后考科举当官,都要守住本心,不能丢了读书人的风骨。

董晋看了这篇文章,拍着他的肩说:“小韩,你这文章里有股气,是读书人的气,以后肯定有大出息。”

韩愈听了,心里暖暖的——在长安的时候,没人在乎他的文章,没人在乎他的风骨,可在幕府,有人懂他。他知道,自己没白读书,没白坚持。

杀回长安:这次,他带着底气来了

公元792年,韩愈25岁,董晋去世,幕府解散,他又成了“无业游民”。可这次,他没慌——在幕府的几年,他攒了点钱,更重要的是,他的文章在文人圈子里有了点名气,连当时的文坛大佬陆贽都听说过他。

他收拾好行囊,再一次踏上了去长安的路。这次,他不再是那个“出门无所之”的迷茫小子,他的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和底气。

到了长安,他没再住城南的小客栈,而是租了间不大不小的房子,虽然简陋,但有个像样的书房。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每天读书、写文章,可这次,他的“行卷”有了门路——陆贽的学生听说他来了,主动帮他把文章递给了陆贽。

陆贽看了韩愈的文章,尤其是《原道》《送李愿归盘谷序》,眼前一亮:“这小伙子,有想法,有风骨,是个难得的人才!”他把韩愈推荐给了主考官。

考试那天,韩愈走进考场,拿起笔,心里很平静。他想起了第一次考科举时的紧张和期待,想起了在长安城南小客栈里的迷茫和痛苦,想起了在幕府里的坚持和努力——这些经历,都成了他笔下的“底气”。

他写的文章,不再是单纯的“掉书袋”,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既有“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的坚守,也有“经世致用”的务实。主考官看了他的文章,连连点头:“好!好!这才是读书人该写的文章!”

放榜那天,韩愈挤在人群里,这一次,他在榜中间看到了“韩愈”两个字!他愣了一下,然后激动地跳了起来,像个孩子一样,大喊:“我中了!我中了!”

旁边的人看他高兴,也跟着起哄:“韩兄,恭喜啊!”他笑着,眼泪却掉了下来——这几年的苦,没白吃;这几年的坚持,没白费。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终于能对得起嫂子的期待,对得起自己的坚持。

理想照进现实:他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考上科举后,韩愈的仕途虽然也有波折,被贬过官,受过排挤,但他始终没丢自己的初心——他当官,就“思死其官”,为百姓做事,为国家着想;他写文章,就“修其辞以明其道”,倡导“古文运动”,反对浮华的文风;他教书育人,就“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比如李翱、皇甫湜,都是后来的文坛名家。

他被贬到潮州的时候,看到当地百姓不懂教化,就办学校,教百姓读书;看到当地鳄鱼为患,就写《祭鳄鱼文》,组织百姓驱赶鳄鱼;看到当地农民生活困苦,就减免赋税,兴修水利。百姓们都爱戴他,说:“韩使君,是个好官!”

他写《师说》,里面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鼓励人们虚心向学,不要“耻学于师”——这其实是他对自己早年读书经历的总结:他当年在长安,要是没人“解惑”,要是自己“耻于问”,可能早就放弃了。

他写《进学解》,里面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告诫学生们要勤奋读书,独立思考——这是他对自己初入长安经历的反思:要是他当年在长安“嬉”于玩乐,“随”波逐流,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晚年的韩愈,成了唐朝的“文坛领袖”“一代文宗”,人们都尊称他为“韩昌黎”,把他和柳宗元并称“韩柳”,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站在长安的城楼上,看着脚下的繁华,想起20岁那年第一次来长安的样子,心里充满了感慨——当年那个“出门无所之”的穷小子,终于活成了想要的样子。

留给我们的:不止是文章,更是“不认输”的劲儿

韩愈的一生,最让人佩服的,不是他的文章有多好,不是他的官当得有多大,而是他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那种“不认输”的劲儿——

20岁闯长安,穷得吃不上饭,考科举落榜,被人嘲笑,可他没放弃,把书读成了精神靠山;

在幕府的几年,没被“功利”磨掉棱角,还是坚持读书、写文章,守住了读书人的风骨;

35岁考上科举,后来被贬官、受排挤,可他还是坚持“经世致用”,为百姓做事,为理想奋斗。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

——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别怕,差距是用来跨越的;

——没钱、没人脉、没背景不可怕,可怕的是丢了“本心”,没了“坚持”;

——读过的书,吃过的苦,都会变成你的底气,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力量。

再读韩愈的诗和文章,读的不只是文字,更是他的人生,他的坚持,他的“不认输”。就像他在《调张籍》里写的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他不仅是在赞美李白和杜甫,更是在说自己:不管别人怎么嘲笑,怎么排挤,我都要像李杜一样,坚持自己的理想,写出有力量的文章。

韩愈走了,但他的“劲儿”留了下来——留给每一个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的人,告诉我们:别怕碰撞,别怕迷茫,把书读好,把心守住,总有一天,理想会照进现实,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就像20岁的韩愈在长安城南的小客栈里,借着油灯写下“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那样——你不放弃,书里的圣人,会陪着你;心里的理想,会等着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