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八十五章沈子明与杜牧、白居易:诗酒雅趣

第八十五章沈子明与杜牧、白居易:诗酒雅趣(第1/2页)

中唐的文人聚会,少不了三样东西:温好的酒、新写的诗,还有说不完的闲话。沈子明坐在这群人里,不算最有名的,却是最特别的——他能让狂放的杜牧放下笔叹“遗憾”,也能让爽朗的白居易醉后题壁调侃,三人聚在一起,诗里藏着心意,酒里裹着交情,把文人的“雅”与“真”,都揉进了那些泛黄的诗稿里。

宣州春风里:沈子明、杜牧与张好好的“微妙三分”

大和四年(830)的宣州,刚入春就飘着桂花香。沈传师的宣歙幕府里,两个年轻人常在衙署后的小酒肆里喝酒——一个是刚来任团练巡官的杜牧,手里总拿着支笔,喝到兴起就往纸上写“春风十里扬州路”;另一个是任著作佐郎的沈子明,话不多,却总在杜牧写完后,默默递过一方干净的砚台。

“子明兄,你说这宣州的春天,比扬州差在哪里?”杜牧仰头灌了口酒,眼神扫过酒肆里弹琵琶的歌女,语气里带着点怀念。他刚从扬州来,心里还装着那年“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可惜身份悬殊,终究是错过了。

沈子明笑着给酒杯满上:“差在少了个能让你写‘豆蔻梢头’的人。”这话刚落,沈传师府里的书童跑过来,说府里新来了个歌女张好好,唱得比洛阳的名角还好,邀他们回去听曲。

两人跟着书童往府里走,刚进偏厅就听见歌声——“昆山玉碎凤凰叫”的调子,却被唱得柔婉又清亮,像春露滴在荷叶上。抬头一看,台前站着个穿绿衫的姑娘,眉眼弯弯,手里攥着帕子,正是张好好。

杜牧当下就看直了眼,手里的折扇忘了摇;沈子明也点头,觉得这姑娘的嗓子,配得上“动梁尘”三个字。往后的日子,幕府里的宴会上总少不了张好好的歌,杜牧常坐在第一排,听着听着就提笔写诗,写了又揉,揉了又写,终究没好意思递出去——他是幕僚,她是歌伎,这层身份的纸,谁也不敢捅破。

沈子明看在眼里,却没说破。直到大和六年(832),他借着府里宴饮的机会,跟沈传师提了想纳张好好为妾的事。沈传师知道张好好不愿再留在府里,也知沈子明性子温和,便点头应了。

消息传到杜牧耳朵里时,他在给朋友写信。笔杆顿在纸上,墨晕开一大团,他愣了半晌,才重新拿起笔,却没写信,而是写了首《赠沈学士张歌人》:

“拖袖事当年,郎教唱客前。

断时轻裂玉,收处远缲烟。

孤直绁云定,光明滴水圆。

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

吴苑春风起,河桥酒旆悬。

凭君更一醉,家在杜陵边。”

诗里满是对张好好歌声的赞叹,说她唱到动情处“流恨咽长弦”,最后那句“凭君更一醉”,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遗憾,只有杜牧知道。沈子明收到诗,特意让人送了坛好酒去杜牧住处,附了张纸条:“好好念君赏其歌,常念‘豆蔻’句。”

自那以后,两人再一起喝酒,少了些当年的肆意,多了点分寸。杜牧不再提张好好的旧事,沈子明也从不炫耀家里的歌姬,偶尔聊到诗,还是会像从前那样,杜牧念“清明时节雨纷纷”,沈子明帮他改“纷纷”为“霏霏”,说“霏霏更显雨丝密,也合你此刻心境”。

旁人都说他们的友情生了隙,可他们知道——文人的交情,从不是非黑即白。杜牧遗憾的是错过的人,尊重的是眼前的友;沈子明懂他的遗憾,也敬他的克制。这份“微妙”里的分寸,本就是中唐文人最难得的雅。

洛阳庭院中:白居易醉题壁的“调侃与真心”

大和七年(833)的洛阳,沈子明调任集贤殿学士,住进了城外的一座小庭院。院里种着十丛菊、万竿竹,每到秋天,黄的菊、绿的竹,衬着白墙黑瓦,像幅水墨画。而常来搅扰这“水墨画”的,就是任河南尹的白居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八十五章沈子明与杜牧、白居易:诗酒雅趣(第2/2页)

白居易是出了名的“酒中仙”,每次来都不打招呼,扛着坛酒就往院里闯,进门先喊:“子明,快拿酒杯!我刚得了首好诗,得就着你的菊花喝!”

沈子明习惯了他的性子,每次都提前温好下酒菜——酱鸭舌、拌木耳,都是白居易爱吃的。两人坐在菊丛边,白居易喝到半醉,就开始念新写的诗,念到“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时,拍着桌子喊“妙”;沈子明则安静听着,偶尔插一句“‘无’字用得好,把盼酒的心思都藏进去了”。

有次白居易喝得酩酊大醉,扶着竹栏杆往墙上看,来了兴致,让书童取来笔墨,蘸着墨就往墙上写:

“不爱君池东十丛菊,不爱君池南万竿竹。

爱君帘下唱歌人,色似芙蓉声似玉。”

写完还得意地念给沈子明听:“你看,你这院子里,菊也好,竹也好,都不如你家那个会唱歌的好好姑娘!我这诗,是不是把你心思都写透了?”

沈子明又气又笑,扶着他坐下:“乐天兄,你醉了!好好是个寻常女子,哪配得上‘芙蓉’‘玉’这样的词?”

“怎么不配?”白居易睁着醉眼,指着墙,“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每次跟我聊诗,好好一唱歌,你就走神!我这是帮你说实话!”

第二天白居易酒醒,看着墙上的诗,也有点不好意思,挠着头说:“昨晚喝多了,写得糙,我给你刮了重写?”

沈子明却摆手:“不用,留着吧。你这诗里,有真性情,比那些堆砌辞藻的‘雅诗’强多了。”他还特意找了块木板,把诗刻在上面,挂在竹丛边,说“以后你再来,就对着这板喝酒,省得你又往墙上乱涂”。

后来沈子明回了首诗给白居易,可惜诗没传世,在《白氏长庆集》里留了句记载:“君诗如美玉,我诗如顽石。”白居易看了哈哈大笑,逢人就说:“子明这是谦虚!他的诗里有‘温’,像他院里的竹,看着淡,摸着暖,比我的‘美玉’实在多了!”

两人的交情,就像洛阳的秋天——没有宣州的微妙,有直来直去的调侃与真心。白居易的“调侃”里,藏着对沈子明“懂生活”的羡慕;沈子明的“谦虚”里,裹着对白居易“诗才”的敬佩。文人的雅趣,从不是互相吹捧,而是能笑着把对方的心思写进诗里,再笑着接受这份“不设防”。

诗酒之外:中唐文人的“雅趣底色”

沈子明与杜牧、白居易的交往,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有酒桌上的诗、墙壁上的字、庭院里的笑。正是这些细碎的“雅事”,藏着中唐文人最珍贵的交情——

对杜牧,沈子明懂他的“遗憾”,却不戳破,用一句“好好念君赏其歌”,既安抚了朋友,也守住了自己;对白居易,沈子明容他的“放肆”,把醉题的调侃刻成木板,既保留了朋友的真性情,也留住了彼此的轻松。

而杜牧的“克制”、白居易的“爽朗”,也都在这份交往里有了落点——杜牧没因私人遗憾丢了友情,白居易没因官位高低失了分寸。

他们的诗里,有风月,有闲愁,却从没有勾心斗角;他们的酒里,有遗憾,有调侃,却始终装着对彼此的尊重。

就像沈子明院里的菊与竹,菊有菊的艳,竹有竹的淡,却能在同一方庭院里共生;他们三人,杜牧有杜牧的狂,白居易有白居易的放,沈子明有沈子明的温,却能在中唐的文人圈里,用诗酒唱和,把“雅趣”写成了最动人的友情注脚。

多年后,有人问沈子明:“你与杜牧、白居易相交,最难忘的是什么?”他想了想,笑着说:“是杜牧递来的半首残诗,是白居易醉后题的墙,是我们都懂——诗要真,人要诚,友情要守分寸。”

这,大概就是中唐文人最难得的“雅”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