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八十六章 裴迪:寒门士子的诗路启程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八十六章 裴迪:寒门士子的诗路启程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八十六章裴迪:寒门士子的诗路启程(第1/2页)

公元716年,关中平原的风裹着黄土味儿,刮过渭水岸边的一个小村落。土坯墙的茅屋里,一声婴儿的啼哭混着灶膛里柴火的噼啪声,裴迪就这么来了世上——家里祖上没出过半个当官的,老爹是个靠天吃饭的佃农,老娘缝补浆洗补贴家用,“寒微”两个字,打小就刻在他的骨血里。

那会儿的关中不像长安城里那般光鲜,村落稀稀拉拉散在田埂边,春天刮黄沙,夏天遭蝗灾,冬天冻得人缩成一团。裴迪长到五六岁,就跟着老爹下地拾麦穗,光着脚踩在滚烫的田垄上,听风吹过麦浪的声音,看夕阳把远处的秦岭染成金红色。他不识字,却爱跟着村里的老秀才后面听背书,老秀才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他就盯着河边的芦苇荡发呆,觉得那些鸟叫、水流声,比任何话都好听。

十岁那年,老爹在地里中暑,躺了半个月就走了。老娘牵着他的手,眼泪抹了一把又一把:“娃啊,咱没本事,你要是想活命,要么跟着邻村的木匠学手艺,要么……去山里找个寺庙当杂役。”裴迪攥着老娘粗糙的手,看着自家漏雨的屋顶,想起之前跟着货郎去过一次嵩山脚下,那山里的树比村里的房子还高,泉水甜得能解饿——他咬了咬牙:“娘,我去嵩山,我不想一辈子刨土,我想认字,想把看到的那些山山水水,说给人听。”

老娘凑了半袋小米,连夜给他缝了件粗布衣裳,裴迪背着包袱,揣着老秀才送的半本《楚辞》,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村子。那会儿的嵩山不像后来那么多道观寺庙,大多是隐者搭的草庐,或是樵夫住的山棚。

他沿着崎岖的山路往上走,走累了就靠在树干上歇脚,渴了就喝山泉水,饿了就嚼几口小米。走了三天,终于在一片密林中找到一间废弃的草庐,屋顶漏着天,四壁透着风,可他看着周围“林薄蒙翳”的景象——枝叶缠缠绕绕,把天空遮得只剩零星光斑,鸟儿在枝头跳着叫,松鼠抱着松果从脚边溜过——觉得心里踏实了,“就这儿了”。

往后的日子,裴迪过得像个山野村夫。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山涧挑水,劈柴补草庐,中午趁太阳足,就把老秀才给的《楚辞》摊在石头上读,不认识的字就记在树干上,碰到下山的樵夫就问。

傍晚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庐前的石头上,看夕阳把山林染成橘红色,听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有时候兴起,就学着村里的民歌调子,把看到的景色随口唱出来:

“青山衔落日,清泉绕柴门,鸟归林深处,风送野花香”

——没人听他唱,可他自己觉得痛快,好像那些憋在心里的话,都顺着歌声融进了山水里。

嵩山的日子苦,冬天冷得睡不着,他就把所有破衣裳都裹在身上,抱着柴火盆发抖;夏天蚊虫多,咬得浑身是包,他就坐在月光下,看着萤火虫飞,把那些小虫子当成天上的星星。可他不觉得苦,因为这山里的一切都在“教”他写诗。

春天,他看着竹笋从土里冒出来,就写“新笋破春泥,节节向云齐”;夏天,暴雨过后山涧涨水,他就写“骤雨打林叶,飞泉落石矶”;秋天,野果熟了,他就摘几颗揣在怀里,写“秋实挂枝头,酸甜入客愁”;冬天,大雪封山,他就趴在窗边,写“千山覆白雪,万径人踪灭”——那些诗没有纸笔记录,都刻在他的脑子里,刻在他对山水的执念里。

在山里待了近十年,裴迪从一个瘦弱的少年长成了挺拔的青年,脸上带着山野的风霜,眼神却清亮得像山泉水。他的诗越写越熟,心里渐渐有了个疙瘩:“我写这些山水,难道就只能让松鼠、鸟儿听吗?”他想起老娘临走时的眼神,想起村里那些一辈子没走出过田埂的人,突然觉得,不能一直躲在山里——他想出去看看,想让更多人知道,山水里藏着这么多好句子,想试试,像那些读书人一样,靠笔杆子谋一条出路。

开元末年的长安,正是最热闹的时候。朱雀大街上马车辚辚,酒肆茶坊里人声鼎沸,穿着绫罗绸缎的公子哥儿骑着高头大马,腰间的玉佩叮当作响。裴迪背着包袱,站在长安城门口,看着眼前的繁华,心里又慌又怯——他身上的粗布衣裳洗得发白,鞋子上还沾着嵩山的泥土,和这城里的一切都格格不入。

他在长安城的东南角找了个小客栈住下,客栈老板看他老实,收的房钱很便宜。每天天不亮,他就揣着自己写的诗稿,去各个官员的府邸递“刺”(名片)——可寒门士子没人脉,那些官员要么不见,要么接过诗稿随手就扔。有一次,他去一个姓王的侍郎府上,门房看他穿得寒酸,直接把他推搡到地上,诗稿撒了一地,还骂道:“哪来的穷酸小子,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滚远点!”

裴迪蹲在地上,捡着被踩脏的诗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没哭——他想起嵩山的风雪,想起那些在草庐里冻得发抖的夜晚,“这点苦算什么”。他拍了拍诗稿上的土,坐在街边的石阶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觉得长安城像个巨大的“名利场”,每个人都在追名逐利,可自己只想找个懂诗的人,好好聊聊山水,聊聊心里的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八十六章裴迪:寒门士子的诗路启程(第2/2页)

转机发生在一个初夏的午后。那天他去曲江池边散心,曲江池边柳丝依依,荷花开得正艳,不少文人墨客在池边的亭子里喝酒赋诗。裴迪找了个僻静的角落,拿出纸笔,想写几句关于荷花的诗,就听见身后有人说:“这位兄台,看你写诗的神情,倒像是个懂山水的人。”

裴迪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穿着青色官服的男子站在身后,面容清俊,眼神温和,手里拿着一把折扇,扇面上画着山水。那男子笑着说:“我叫王维,刚才看你盯着荷花发呆,想必是有了诗句?”

“王维?”裴迪心里一动——他在嵩山时,曾听下山的商人说起过这个名字,说他是当朝有名的诗人,写的山水诗比画还美,而且为人和善,不嫌弃寒门士子。裴迪赶紧站起身,拱手道:“晚辈裴迪,见过王大人,晚辈只是胡乱写写,让大人见笑了。”

王维摆摆手,拉着他坐在亭子里,接过他的诗稿,轻声读了起来:“新笋破春泥,节节向云齐……骤雨打林叶,飞泉落石矶……”读完,王维眼睛一亮,看着裴迪说:“好!好一个‘节节向云齐’,好一个‘飞泉落石矶’——这诗里有嵩山的风骨,有山水的灵气,你定是在山里待过很久吧?”

裴迪没想到王维居然能读懂自己的诗,心里又激动又委屈,把在嵩山隐居十年、来长安求仕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王维听着,频频点头,偶尔还插一两句,说早年也在终南山隐居过,最懂山水里的寂寞与畅快。两人越聊越投机,从嵩山的树聊到终南山的云,从写诗的技巧聊到禅理的玄妙,不知不觉就聊到了夕阳西下。

临走时,王维拉着裴迪的手说:“裴兄,你我虽初见,却像认识了多年的知己。我在辋川有个别业,那里有山有水,和你说的嵩山很像,改日你随我去住几日,咱们好好聊聊诗。”

裴迪看着王维真诚的眼神,心里暖烘烘的——在长安受了这么多委屈,终于有人懂他的诗,懂他心里的山水了。

后来,裴迪真的跟着王维去了辋川别业。那地方果然像王维说的那样,青山环绕,溪水潺潺,有竹里馆、鹿柴、辛夷坞,每一处都透着清幽。

王维带着他走遍了辋川的山山水水,两人一起在竹里馆弹琴,在鹿柴听空山鸟鸣,在辛夷坞看辛夷花绽放。喝酒的时候,王维看着裴迪狂放的样子,笑着说:“裴兄,你这性子,真像当年的五柳先生陶渊明,敢在人前狂歌,不为名利所困——真是‘狂歌五柳前’啊!”

裴迪听了,端着酒碗,仰头喝了一大口,大声说:“王兄过奖了!我这人,向来‘动息自适性,不妄与燕雀群’——想动的时候就去山里跑一圈,想静的时候就坐在溪边写诗,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就像燕雀一样,我才不跟他们扎堆儿呢!”

王维听了,哈哈大笑:“好一个‘不妄与燕雀群’!裴兄,你这诗心,比我纯粹多了——长安这地方太嘈杂,你要是愿意,以后常来辋川住,咱们一起写山水,一起悟禅理,岂不快哉?”

裴迪看着王维,又看了看眼前的辋川山水,心里突然明白了——自己来长安求仕,不是为了当官发财,而是为了找个懂自己的人,找个能安放诗心的地方。现在,他找到了。

从那以后,裴迪常常往返于长安和辋川之间。在长安,他依旧会递诗稿求仕,但不再像以前那样执着于结果;在辋川,他和王维一起写诗,把辋川的二十处景色都写成了诗,合称《辋川集》——那些诗里,没有长安的浮躁,没有寒门的委屈,只有山水的清幽,只有知己的默契。

有人问裴迪:“你一个寒门士子,不去好好求仕,天天往山里跑,不怕一辈子没出息吗?”

裴迪笑着说:“什么是出息?在我看来,能把山水写进诗里,能有个懂诗的知己,就是最大的出息——我这一辈子,不求当官,只求诗心不丢,山水不忘。”

公元797年,裴迪走完了他的一生,活了八十一岁。他一辈子没当过大官,没留下太多名气,他的诗,却像嵩山的泉水、辋川的清风,流传了下来。

人们读他的诗,能想起那个在嵩山草庐里冻得发抖却依旧写诗的少年,能想起那个在长安街头被人推搡却不放弃的青年,更能想起他和王维在辋川山水间,把酒言诗的模样——那是一个寒门士子,用一生的隐逸与求索,写就的诗路传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