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103章 笔落盛唐 王之涣诗歌里的时代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103章 笔落盛唐 王之涣诗歌里的时代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22 05:02:03 来源:源1

第103章笔落盛唐王之涣诗歌里的时代风骨(第1/2页)

开元二十五年的长安,朱雀大街旁的“醉仙楼”里,歌女红桃抬手拨了下琵琶弦,清越的乐声刚起,满座的文人墨客就静了下来——谁都知道,红桃最擅唱当朝名士的诗,尤其是那首传遍长安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刚出口,靠窗坐着的老御史就忍不住拍了下桌子:“这调子,这句子,活脱脱就是咱们盛唐的样子!”

彼时的王之涣,在河西走廊的戈壁上赶路,还不知道自己的诗成为长安酒肆的“招牌曲目”。他一辈子没做过大官,足迹却从河东的绛州,到河北的衡水、文安,再到塞北的凉州、敦煌,走过盛唐最辽阔的土地。而他的诗歌,就像一把刻刀,把盛唐的山河壮阔、文人风骨,都刻进了短短四句二十八字里——那些宏大的意象、质朴的语言、流转的音律,不是刻意的艺术雕琢,而是盛唐气象自然而然的流露,是一个时代精神在诗歌里的完美投射。

宏大意象:把盛唐山河裁进诗行

开元二十三年,王之涣三十九岁,第一次站在玉门关的城楼上。关外是茫茫戈壁,风卷着沙粒打在城墙上,发出“呜呜”的声响;关内,戍边的士兵正扛着长矛换岗,铠甲上的铜钉在阳光下闪着冷光。他顺着士兵的目光往东边望,远处的黄河像一条黄色的绸带,从天际线处蜿蜒而来,一直飘到白云深处——就是这一眼,成了《凉州词》里“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雏形。

王之涣爱用“大意象”,不是凭空臆想,而是盛唐的山河给了他最直接的灵感。那是个疆域空前辽阔的时代,从长安出发,往西能到安西都护府,往北可达单于都护府,文人学子要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么投笔从戎,去边塞建功立业。

王之涣虽没参军,却用十五年漫游,把盛唐的“大”装进了心里:他在鹳雀楼见过“黄河入海流”的奔涌,在凉州城外见过“一片孤城万仞山”的险峻,在华山之巅见过“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辽阔——这些不是书本里的文字,是他用脚丈量过的土地,是他亲眼见过的盛唐模样。

他的意象里,藏着盛唐的“自信”。《凉州词》里的“孤城”,不是凄凉的代名词,而是万仞群山中的坚守——那座城,是大唐的屏障,是将士们的阵地,哪怕孤立无援,也透着一股“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硬气。

就像他在河西走廊遇到的老兵说的:“咱们守的不是一座城,是长安城里的太平。”这种底气,让“孤城”这个意象跳出了传统边塞诗的哀怨,多了盛唐独有的雄浑。后来有人评这句诗:“‘一片’二字,看似写城之小,实则衬山之壮、国之强——一座小城,就能挡住千军万马,这不是盛唐,是什么?”

他的意象里,还有盛唐的“包容”。“黄河”是中原的象征,“白云”“万仞山”是边塞的风光,“羌笛”是胡人的乐器——在王之涣的诗里,这些元素没有对立,反而融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黄河连着白云,孤城立在山间,羌笛的调子飘在风里。这就像盛唐的社会,胡商、胡乐、胡服随处可见,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碰撞融合,没有隔阂,只有共生。他在敦煌见过胡商与汉商并肩喝酒,听过胡姬唱汉诗,这些经历都化作诗里的意象,让“黄河远上白云间”不仅是风景,更是盛唐“海纳百川”的生动写照。

比起同时代其他诗人,王之涣的意象更“纯粹”。李白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多了份浪漫的夸张;杜甫写边塞“大漠孤烟直”,带着些沉郁的观察;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没有多余的修饰,就像用相机拍下的盛唐实景——你站在玉门关下,抬头就能看见那样的黄河,那样的白云,那样的山。这种“纯粹”,恰恰是盛唐最本真的样子:不需要刻意炫耀,不需要过度渲染,山河本身的壮阔,就是最好的诗。

质朴语言:用直白文字写尽盛唐风骨

天宝元年,王之涣在文安县衙的院子里种了棵柳树。有天傍晚,他看着夕阳照在柳树上,想起年轻时在长安见过的御道杨柳,随手写了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身边的小吏凑过来看,笑着说:“先生,您这诗跟大白话似的,连个典故都没有。”王之涣摸了摸胡子:“诗要让人懂,要是满篇典故,老百姓都读不明白,写它做什么?”

这就是王之涣的语言风格——质朴得像盛唐的风,直白得像黄河的水,却藏着最动人的力量。盛唐不是只有“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华丽,更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坦荡,文人不喜欢矫揉造作,更爱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心声。王之涣的诗,就契合了这种“盛唐风骨”:没有生僻字,没有复杂的修辞,却能把大道理、深情感,说得明明白白。

《登鹳雀楼》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两句诗,连刚识字的孩童都能读懂,可里面藏着的,是盛唐文人最核心的精神——进取。

那时候的读书人,不管是科举应试,还是漫游四方,都抱着“向上走”的信念:科举落第了,就再考一次;做不了大官,就去边塞建功;就算像王之涣那样辞官漫游,也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他在鹳雀楼写下这两句时,刚辞掉衡水主簿的官职,心里不是没有失落,可看着黄河奔流入海,他忽然想通了:人生就像登楼,这一层走不通,就往上再走一层,总能看见更辽阔的风景。

这种质朴,还藏着盛唐的“务实”。王之涣写《凉州词》的“春风不度玉门关”,没有说“将士们好辛苦”,也没有喊“朝廷要体恤士兵”,就用“春风”这个简单的意象,把边塞的艰苦、将士的孤独,轻轻道了出来。

可这不是抱怨,是体谅——他知道,朝廷不是忘了边塞,只是玉门关太远,“春风”实在吹不到;将士们也不是不懂思乡,他们更清楚,自己的坚守,能让家乡的“春风”吹得更暖。这种“不说教、不指责”的直白,恰恰是盛唐文人的通透:他们懂家国大义,也懂人情冷暖,不把大道理挂在嘴边,只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出最真实的感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3章笔落盛唐王之涣诗歌里的时代风骨(第2/2页)

他的质朴,还拉近了诗歌与普通人的距离。盛唐的诗歌,不只是文人的“专利”,更是老百姓的“消遣”——歌女传唱,酒肆吟咏,甚至田间地头的老农,都能哼两句“白日依山尽”。王之涣在文安做县尉时,有回下乡收税,听见老农在地里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问他:“你懂这诗的意思吗?”老农笑着说:“咋不懂?就是说种地要多下力气,日子才能越过越好呗!”王之涣听了,哈哈大笑——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诗不是写在纸上的死文字,是能走进老百姓心里,给人力量的活语言。

后来有人说,王之涣的诗“字字如白话,句句有千斤”。这千斤重量,不是来自辞藻的堆砌,而是来自盛唐文人的坦荡与真诚,来自对生活、对家国最朴素的热爱。就像黄河水,没有华丽的颜色,却能滋养千里沃土;王之涣的诗,没有复杂的语言,却能穿越千年,依然让我们感受到盛唐的温度。

音乐性:让盛唐声律流转千年

开元年间的洛阳,“旗亭”是文人最爱去的地方——这里不仅能喝酒,还能听歌女唱最新的诗作。有一回,王之涣、高适、王昌龄三个诗人凑到一起,约定“谁的诗被歌女唱得最多,谁就赢酒喝”。第一个歌女开口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王之涣不急不躁,指着最漂亮的那个歌女说:“她要是不唱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跟你们比了!”话音刚落,歌女的琵琶就响了,一开口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这个“旗亭画壁”的故事,被记载在《集异记》里,成了盛唐诗歌与音乐交融的生动写照。王之涣的诗之所以被歌女偏爱,核心在于它的“音乐性”——字句长短适中,韵律和谐自然,就像为歌声量身定做的。而这种音乐性,不是刻意追求的技巧,是盛唐“诗乐一体”文化氛围的自然产物。

盛唐是诗歌与音乐的“黄金时代”。那时候,科举考试要考“律诗”,讲究平仄、押韵;宫廷里有专门的乐师,会把诗人的作品谱成曲子;民间的歌女,更是以唱名家诗为荣——诗歌不是“默读”的文字,是“传唱”的旋律。

王之涣常年和文人、歌女、乐师打交道,摸透了诗歌的“声律密码”:他的诗,四句二十八字,平仄相间,押韵自然,比如《凉州词》的“间(jiān)”“山(shān)”“关(guān)”,押“an”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更是悠扬婉转;《登鹳雀楼》的“流(liú)”“楼(lóu)”,押“ou”韵,简洁有力,自带节奏感。

他的诗里,还藏着“画面与声音的共鸣”。《凉州词》里的“羌笛何须怨杨柳”,不只是写羌笛的声音,更把笛声里的“怨”,和杨柳的“柔”、黄河的“壮”融在一起——你听着歌女唱这句,眼前会浮现出边塞的风光,耳边会响起羌笛的调子,心里会泛起对将士的心疼。

这种“视听结合”,让诗歌的音乐性更丰富,也更能打动人心。当时的乐师说,王之涣的诗“不用改一个字,谱上曲就能唱,唱起来还能让人哭、让人笑,这是真本事”。

这种音乐性,还让王之涣的诗跨越了“阶层”。宫里的杨贵妃爱听《凉州词》,让乐师反复演奏;边塞的士兵爱唱《凉州词》,站岗时哼着调子就能缓解思乡之苦;老百姓也爱唱,田间地头、酒肆茶馆,到处都能听见“欲穷千里目”的句子。

就像盛唐的文化,没有严格的“雅俗之分”,文人的诗能走进宫廷,也能融入民间;胡人的乐能传入长安,也能流行边塞。王之涣的诗,就像一条纽带,用流转的音律,把宫廷与民间、文人与百姓、中原与边塞,都连在了一起。

天宝二年冬天,王之涣在文安病逝前,还听见窗外的小吏在哼《登鹳雀楼》。他虚弱地笑了笑,对身边的人说:“我这诗,能让人记着,能让人唱着,就够了。”他没说错——千百年后,我们依然会唱“黄河远上白云间”,依然会用“更上一层楼”鼓励自己。那些流转的音律,早已不是简单的“歌声”,而是盛唐的声律,是一个时代最鲜活的记忆。

诗里的盛唐,永远活着

我们读王之涣的诗,读的不只是“意象”“语言”“音乐性”,更是一个活生生的盛唐——是黄河奔涌的壮阔,是将士坚守的赤诚,是文人进取的坦荡,是百姓生活的鲜活。他的艺术特色,不是孤立的技巧,而是盛唐气象的“诗化表达”:因为盛唐足够辽阔,所以他的意象才宏大;因为盛唐足够坦荡,所以他的语言才质朴;因为盛唐足够鲜活,所以他的诗才具有传唱千年的音乐性。

就像鹳雀楼虽毁于战火,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画面,依然能让我们想象出盛唐的山河;玉门关虽已风化,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调子,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边塞将士的温度。

王之涣用他的笔,把盛唐最珍贵的东西——自信、包容、进取、真诚,都装进了诗里,让那个时代,永远活在每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里,活在每一个读诗的人心里。

或许,这就是王之涣诗歌最动人的地方:它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是能穿越千年的“时光机”,我们轻轻念出那些句子,就能瞬间回到那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盛唐,看见那个骑着瘦驴、走遍山河的诗人,听见那首在长安酒肆里,被歌女反复吟唱的《凉州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