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汉厅笔记:Excel卷穿大汉 > 第15章 祖坟拆迁:用技术化解人情难题

汉厅笔记:Excel卷穿大汉 第15章 祖坟拆迁:用技术化解人情难题

簡繁轉換
作者:风渡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04 17:18:40 来源:源1

第15章祖坟拆迁:用技术化解人情难题(第1/2页)

陡坡下的对峙僵持了整整一个时辰,太阳渐渐西斜,把村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白发老人依旧拄着拐杖挡在祖坟前,浑浊的眼睛里满是倔强,身后的村民们握着农具,气势丝毫不减,工匠们则停下手头的活计,面面相觑。

风渡墨没有硬劝,只是蹲在路边,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宣纸和半截毛笔。这是他早上刚画好的官道规划草图,上面用墨线清晰地标着道路走向、坡度和预计工期。他盯着草图上那段穿过祖坟的路线,眉头拧成了疙瘩。

【作者插话:家人们,这可是古代版“拆迁钉子户”名场面!只不过拆的是祖坟,难度直接飙升到满级!换别人可能早就派兵强推了,但风渡墨这波明显要走“技术 人情”路线,毕竟在古人眼里,祖坟动不得,硬来只会把事情搞砸!】

“李大爷,”风渡墨站起身,走到白发老人面前,语气诚恳,“我知道这祖坟对您和乡亲们意味着什么,要是换了我,我也不愿意动。可这官道是全县人的活路,绕开这里,要么得爬更陡的坡,马车根本上不去;要么得往山下绕三里地,不仅多花银子,工期还得拖一个月,您看这……”

他把草图递过去,李大爷却连看都不看,把头扭到一边:“风先生,您别跟我说这些大道理。我活了七十岁,就认一个理:祖坟不能动,动了就断了子孙后代的福气!”

“就是!我们宁愿多走点路,也不能让祖坟受委屈!”有村民附和道,“大不了我们以后交粮绕远路,不麻烦官府修这条路了!”

这话虽然带着气话,但也戳中了要害——官道修缮的初衷是为了民生,要是违背了村民的意愿,就算修好了,也失去了意义。王大眼急得直转圈:“那怎么办?总不能让工程就这么停着吧?”

风渡墨没说话,又蹲回路边,目光在祖坟和周围的地形上来回扫视。他想起现代城市规划遇到类似问题时,常用的“避让 缓冲”方案,能不能把这个思路搬到这里来?

他让工匠头领拿来丈量土地的绳索和木尺,沿着祖坟周围仔细测量,把地形、坡度、距离都记在纸上。回到临时搭建的工棚,他铺开一张更大的宣纸,一边回忆着现代CAD绘图的思路,一边用毛笔勾勒地形。

【作者插话:这波操作绝了!风渡墨直接把Excel的“表格绘图”思路升级成了“古代CAD”!没有电脑就用宣纸,没有鼠标就用毛笔,核心逻辑不变,就是通过精准数据规划最优方案,这波跨时空技术迁移我给满分!】

他先在宣纸上画了一个简易的坐标系,把祖坟的位置标在中心,然后根据测量的数据,画出了三条备选路线:

第一条:原路线,穿过祖坟,优点是距离最短、坡度最缓,缺点是触碰村民底线;

第二条:往山上绕,坡度增加三成,马车无法通行,直接pass;

第三条:往山下绕,距离增加三里,成本和工期翻倍,也不划算。

“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王大眼凑过来看了半天,也没看出名堂。

风渡墨盯着坐标系,突然眼前一亮:“有了!咱们不直着穿,也不绕远路,就沿着祖坟边缘修一条曲线,再在祖坟和道路之间留一条五尺宽的缓冲带,种上松柏,既不碰祖坟的土,又能保证道路畅通!”

他拿起毛笔,在祖坟旁边画了一条平滑的曲线,又在曲线和祖坟之间画了一道虚线,标注上“缓冲带”三个字。这样一来,道路既避开了祖坟的核心区域,又没有增加太多距离,坡度也在可接受范围内。

“这能行吗?”工匠头领凑过来,指着曲线部分,“这段路是弧形的,施工难度比直线大,而且马车走弯道会不会不安全?”

“放心,我算过了。”风渡墨指着图纸上的标注,“这段曲线的半径是三丈,马车转弯完全没问题,而且我会把弯道外侧垫高,内侧降低,防止马车侧翻。至于施工难度,多花点心思就行,总比得罪乡亲们强。”

为了让方案更有说服力,他又在图纸上补充了详细的数据:曲线长度、预计用料、增加的工期和成本,还特意标注了“缓冲带种植松柏,既护风水又挡尘土”。这张图纸,虽然是手工绘制,却有着Excel表格般的清晰和严谨,每个数据都有据可查。

【作者插话:看到没!这就是技术的力量!别人还在纠结“拆不拆”,风渡墨已经用数据画出了“两全其美”的方案!这波操作像极了现代职场里,同事们为了一个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你直接甩出一份带数据、带方案的PPT,瞬间终结争论!】

第二天一早,风渡墨带着这张“曲线绕路 缓冲带”方案图,再次来到陡坡下的祖坟前。这次,他没有直接劝说,而是让衙役把图纸铺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又找来几个石子,按照图纸上的比例,在地上摆出了祖坟、道路和缓冲带的模型。

“李大爷,乡亲们,大家过来看看,我给大家画了个新方案。”风渡墨招呼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5章祖坟拆迁:用技术化解人情难题(第2/2页)

村民们半信半疑地围过来,李大爷也拄着拐杖,慢慢凑到图纸前。风渡墨拿着一根树枝,指着图纸上的曲线:“大家看,这条新路沿着祖坟的边缘走,完全不碰祖坟的土,而且我特意留了五尺宽的缓冲带,种上松柏树,既不影响风水,又能挡住路上的尘土,不会打扰祖宗安息。”

他又指着地上的石子模型:“你们看,马车从这里过来,沿着弯道走,一点都不费劲,比原路线也就多走了十几步路,成本和工期几乎没增加多少。”

村民们看着图纸上清晰的标注和地上直观的模型,议论声渐渐小了。有懂点木工活的村民,拿起树枝量了量曲线的弧度,点点头:“这弯道设计得确实合理,马车走起来没问题。”

李大爷盯着图纸上的缓冲带,沉默了半天,终于开口:“风先生,你说的是真的?这条路真的不碰祖坟的土?缓冲带种上松柏,真的能护风水?”

“我以官府的名义担保!”风渡墨郑重地说,“施工的时候,我会亲自盯着,要是有半点损坏祖坟的地方,你们随时可以停工!而且松柏树四季常青,象征着子孙绵延,种在祖坟旁边,也是一件好事。”

他又补充道:“另外,修缓冲带和种树的钱,由官府承担,不用乡亲们出一分钱。等路修好了,我还会在缓冲带旁边立一块石碑,刻上‘护陵修路,两全其美’八个字,让后人都知道乡亲们为了全县民生,做出的让步。”

这番话彻底打动了村民们。李大爷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又看了看风渡墨诚恳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风先生,我们信你!只要不碰祖坟,我们就不阻拦修路了!”

“太好了!”王大眼兴奋地跳了起来,村民们也纷纷放下了农具,脸上露出了笑容。

风渡墨松了口气,他知道,这次能化解危机,不仅仅是因为方案合理,更重要的是他站在了村民的角度,理解了他们对祖坟的感情。

【作者插话:划重点!这波不是技术打赢了人情,而是技术帮人情找到了出口!风渡墨最聪明的地方,不是画出了多完美的图纸,而是先共情村民的感受,再用技术方案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施工重新开始,工匠们按照风渡墨的方案,小心翼翼地沿着祖坟边缘开挖、铺路。风渡墨每天都守在施工现场,亲自监督每一个环节,确保没有触碰祖坟的一寸土地。村民们也放下了戒备,有的还主动过来帮忙,给工匠们送水送吃的。

缓冲带的松柏树种下后,长势喜人,翠绿的枝叶给祖坟增添了几分肃穆,也给新修的道路增添了一道风景。路过的村民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赞叹:“风先生真是有心人,既修好了路,又保住了祖坟,这才是真正为百姓办事的好官!”

这天下午,李大爷带着几个村民,提着一篮刚蒸好的馒头,来到施工现场。他把馒头递给风渡墨,感慨道:“风先生,之前是我们太固执,误会您了。您用这么好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我们都记在心里。”

风渡墨接过馒头,笑着说:“李大爷,您客气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既要按规矩办事,也要体谅百姓的难处。体制做事,既要讲规矩,也要讲人情;技术能解决工程问题,共情能解决人心问题。这条路,不仅是修给马车走的,更是修给乡亲们走的,只有大家都满意,这条路才算真正修好了。”

李大爷连连点头:“风先生说得对!以后您要是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尽管开口,我们绝不推辞!”

解决了祖坟的难题,官道修缮工程进展神速。三段道路陆续合拢,崭新的三合土路面向前延伸,像一条黑色的绸带,连接着县城和各乡镇。看着越来越成型的官道,风渡墨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条路上不仅铺着三合土,更铺着百姓的信任。

可就在他以为一切都顺风顺水,再过半个月就能通车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

这天晚上,户房吏员匆匆跑到工棚,脸色凝重:“风先生,不好了!府衙传来急信,说朝廷派了一位锦衣卫百户来咱们县巡查,明天一早就到,点名要见您!”

“锦衣卫?”风渡墨心里咯噔一下,锦衣卫在民间的名声可不太好,动不动就抓人办案,他们怎么会突然来县里,还点名要见自己?

“听说……听说这位百户是冲着您修路的政绩来的,想让您去京师帮忙做些事情。”吏员压低声音,“但也有人说,锦衣卫向来无事不登三宝殿,说不定是冲着之前‘妖术断案’的谣言来的,您可得小心啊!”

风渡墨皱起了眉头,京师?锦衣卫?这突如其来的邀约,到底是机遇还是陷阱?他在县里的日子刚安稳下来,要是去了京师,面对的将是更加复杂的官场和未知的挑战。

那么,这位锦衣卫百户到底是来干什么的?风渡墨会答应去京师吗?他的“技术断案”和“基建思路”,在京城又会引发怎样的风波?咱们下一章接着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