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汉厅笔记:Excel卷穿大汉 > 第3章 数据打架:黄册与Excel的对决

汉厅笔记:Excel卷穿大汉 第3章 数据打架:黄册与Excel的对决

簡繁轉換
作者:风渡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04 17:18:40 来源:源1

第3章数据打架:黄册与Excel的对决(第1/2页)

《汉厅笔记:Excel卷穿大汉》第一卷·县廷初试003章数据打架:黄册与Excel的对决

上一章咱们说到,风渡墨靠着“网格标桩法”,不仅摆平了张家庄的田亩纠纷,还意外收获了老书吏杨维诚的认可,连野猪都成了他“GPS定位”的神助攻。可这边刚把田间地头的活儿理顺,县衙里的麻烦就找上门了——快马传信的衙役喊得急,说是县丞赵彦澄在署衙等着,要他立刻回去对账。

风渡墨心里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汉朝县衙里的“账”,最金贵也最麻烦的就是“黄册”——这本用黄麻纸装订的册子,记录着全县的田亩、人口、赋税,是朝廷考核地方官的核心依据,相当于现在的“官方统计年报”。按说他实测的田亩数据,该和黄册对得上才对,可看衙役那焦急的神色,八成是出了大岔子。

【作者插话:别小看这本黄册,在汉朝,它可是“命根子”级别的文件。县丞、县令的升迁贬谪,全看黄册上的数据好不好看。但问题是,这黄册十年才更新一次,中间田地买卖、边界变更全靠吏员手写增补,时间一长,错漏百出是常态——就像你手机里十年没更新的通讯录,能打通一半就算运气好!】

赶回平县署衙时,天色已经擦黑,可司田署的房间里却灯火通明。县丞赵彦澄端坐主位,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旁边站着几个负责掌管黄册的老吏,脸色一个比一个难看。杨维诚站在角落,见风渡墨进来,悄悄递了个眼神,意思是“情况不妙,小心点”。

“风主事,你可算回来了。”赵彦澄的声音透着股压抑的火气,指了指桌上摊开的黄册和一叠竹简,“你在张家庄实测的田亩数据,我让人核对了,和黄册上的记录差了整整二十亩!你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

二十亩?!

风渡墨心里咯噔一下,他虽然知道黄册可能有误差,但也没想到差这么多。他快步走过去,拿起竹简上的实测记录,又对照着黄册仔细看——黄册上记载,张家庄总田亩是三百二十五亩,而他实测的结果是三百四十五亩,整整多了二十亩。

“赵县丞,这不可能!”风渡墨下意识地反驳,“我用‘网格标桩法’丈量,每一步都有衙役和村民见证,误差最多不过一分地,怎么可能差出二十亩?”

“不可能?”赵彦澄冷笑一声,把黄册往桌上一拍,“黄册是十年前朝廷派专员核定的,盖着郡府的官印,难道还能有错?倒是你那什么‘网格法’,花里胡哨的,我看就是瞎胡闹!”

旁边一个白胡子老吏立刻附和:“就是!风大人,黄册乃国之重器,岂能容你随意质疑?依我看,肯定是你丈量时动了手脚,想虚报田亩邀功!”

这话可就严重了,虚报田亩在汉朝是重罪,轻则罢官,重则流放。杨维诚赶紧上前一步,拱手道:“赵县丞,风大人不是那样的人,或许是……或许是黄册上的记录有疏漏?”

“疏漏?”赵彦澄瞪了杨维诚一眼,“你在县衙当差三十年,什么时候见过黄册有疏漏?杨书吏,我看你是被这小子的花架子迷惑了!”

杨维诚被怼得哑口无言,只能无奈地看向风渡墨。房间里的气氛瞬间降到冰点,几个老吏看风渡墨的眼神,就像看一个犯了错的犯人。

风渡墨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现在争辩没用,赵彦澄认黄册,不认他的实测数据,说到底是不信任他的“新方法”。要想翻盘,必须用黄册自己的逻辑,找出它的漏洞。

“赵县丞,诸位同僚,”风渡墨放下竹简,语气平静地说,“我不敢说黄册一定有错,但实测数据也绝非虚言。不如这样,咱们把张家庄每家每户的田亩记录从黄册里抽出来,和我的实测记录一一比对,到底是哪里差了二十亩,一查便知。”

赵彦澄迟疑了一下,他原本以为风渡墨会狡辩,没想到他主动提出对账。犹豫片刻,他点了点头:“好!我就给你这个机会,要是查不出问题,你可别怪我公事公办!”

【作者插话:风渡墨这招太聪明了!他没直接否定黄册,而是用“比对对账”的方式,把矛盾从“谁对谁错”变成了“哪里出错”——这就像你跟老板汇报工作,老板质疑你的数据,你别跟他吵,直接把原始凭证拿出来一条条对,事实胜于雄辩!】

接下来的两个时辰,司田署里灯火通明。风渡墨让人把黄册中张家庄的记录抄录在竹简上,按“户主姓名、田亩位置、面积”分类整理,这其实就是Excel里的“筛选分类”;然后再把自己的实测记录按同样的格式整理出来,放在旁边一一比对。

一开始,赵彦澄和老吏们还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可越比对,脸色越难看。

“王老三,黄册记录三亩,实测三亩二分,差二分。”

“李老四,黄册记录三亩,实测二亩八分,差二分。”

“张老实,黄册记录五亩,实测五亩,无误。”

“刘寡妇,黄册记录……等等,黄册上怎么没有刘寡妇的田亩记录?”

风渡墨突然停了下来,指着竹简上的空白处。众人凑过去一看,果然,黄册上记录了张家庄三十九户人家的田亩,唯独少了刘寡妇的名字。

“这不可能!”掌管黄册的老吏急了,抢过黄册翻来翻去,可翻了好几遍,确实没有刘寡妇的记录。“这……这怎么会?刘寡妇的田是十年前从她丈夫手里继承的,怎么会没记录?”

风渡墨没说话,继续往下比对。没过多久,他又发现了问题:“赵县丞,你看这里,周老栓的田亩,黄册上记录是‘东庄地块四亩’,可实测时我们发现,东庄地块根本没有周老栓的田,他的田在西庄,面积是三亩五分。”

“还有这里,”风渡墨又指了一处,“黄册上记录‘张家庄共有荒地十亩’,可我们实测时,这些荒地早就被村民开垦成良田了,面积是十二亩,而且已经分配给了五户人家,黄册上根本没更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章数据打架:黄册与Excel的对决(第2/2页)

一条条漏洞被找出来,房间里的空气越来越凝重。赵彦澄的脸色从最初的愤怒,变成了惊讶,再到后来的凝重。他自己也拿起黄册,对照着风渡墨整理的竹简反复查看,越看越沉默。

杨维诚在一旁看得真切,忍不住开口:“赵县丞,看来这二十亩的差额,并非风大人实测有误。而是黄册漏登了刘寡妇的两亩田、周老栓的田亩位置和面积记错了、还有开垦的荒地多了二亩,再加上其他几户的小误差,加起来正好是二十亩!”

那个白胡子老吏脸色惨白,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赵县丞,是小人失职!这些年田亩变更,小人只顾着口头记录,忘了更新黄册,求县丞饶命!”

赵彦澄没理会跪地的老吏,他看着风渡墨整理的那两排竹简——左边是混乱的黄册记录,右边是清晰的实测数据,每一条差异都标注得明明白白,一目了然。他突然想起风渡墨上一章画的那个“Excel表格”,原来这就是“数据比对”的威力。

【作者插话:看到没?这就是风渡墨的核心优势——他不光会“测量”,更会“分析”。老吏们只知道埋头记账,却不懂“筛选比对”,就像你手里有一堆发票,不分类不核对,永远不知道哪里错了。而风渡墨用的,正是Excel最基础也最核心的思维:数据结构化,对比找差异!】

风渡墨看着沉默的赵彦澄,缓缓开口:“赵县丞,黄册是国之重器,没错。但再重要的文件,也难免有疏漏。十年时间,田亩易主、荒地开垦、边界变更,这些变化如果不及时更新,黄册就会变成一本‘死账’。”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一字一句地说:

“数据不会说谎,说谎的是懒得核对的人;体制不会进步,进步的是敢修正漏洞的人。”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在每个人的心上。赵彦澄猛地站起身,走到风渡墨面前,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突然拱了拱手:“风主事,是我错怪你了。你这‘数据比对’的方法,确实高明!黄册的漏洞,必须立刻修正!”

跪在地上的老吏也松了一口气,连连向风渡墨道谢。杨维诚更是面露喜色,看向风渡墨的眼神里充满了敬佩。

风渡墨连忙拱手还礼:“赵县丞言重了,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修正黄册是小事,更重要的是,以后咱们平县的田籍管理,得有一套‘动态更新’的办法,不能再让‘死账’误了正事。”

赵彦澄点了点头,若有所思:“你说得对,动态更新……只是这办法,还得劳烦风主事多费心。”

就在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衙役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手里捧着一块牌匾,高声喊道:“风大人!张家庄的村民来了,说要给您送牌匾!”

众人都是一愣,赵彦澄更是惊讶:“送牌匾?送什么牌匾?”

衙役把牌匾递上来,只见上面用隶书刻着四个大字——“数据清明”,字体遒劲有力,落款是“张家庄全体村民敬赠”。

风渡墨看着这块牌匾,心里泛起一股暖流。他没想到,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实事,竟然能得到村民如此认可。

赵彦澄看着牌匾,又看了看风渡墨,眼神复杂,最终叹了口气:“风主事,你这才来平县多久,就深得民心,不容易啊。不过,我得提醒你一句……”

他凑近风渡墨,压低声音,语气凝重地说:“官场做事,不光要做得对,更要说得清。你这‘数据改革’,虽然能解决问题,但太出风头,容易招人嫉恨。这块牌匾,是荣誉,也是麻烦。”

风渡墨心里一凛,他知道赵彦澄说的是实话。在官场,枪打出头鸟,他一个九品主事,刚入职就搞出这么多动静,难免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

赵彦澄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我知道你是个有本事的人,但记住,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说完,赵彦澄转身离开了司田署,留下风渡墨一个人站在原地,看着那块“数据清明”的牌匾,思绪万千。

【作者插话:赵彦澄这话说得太实在了!这就是官场的“潜规则”,你能力强是好事,但不能太张扬。风渡墨现在就像一个刚进公司的新人,一口气搞定了几个老大难问题,虽然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但也必然会得罪那些混日子的老员工——接下来,麻烦恐怕才刚刚开始!】

就在风渡墨沉思之际,杨维诚走了过来,犹豫了一下,开口道:“风大人,赵县丞说得有道理。不过,您也别担心,只要咱们把事情做得扎实,别人想挑错也挑不出来。对了,您之前说的‘折银纳税’,还打算推进吗?”

折银纳税!

风渡墨猛地回过神来,田籍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税收的难题。他之前提出的“折银纳税”,遭到了杨维诚的反对,现在杨维诚主动提起,难道是……

风渡墨看着杨维诚,试探着问:“杨书吏,你的意思是,支持我推进税改?”

杨维诚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我还是觉得‘折银’风险太大,不过……我相信你的本事。如果你真要推进,我可以帮你收集这些年的税收损耗数据,只是……”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县尉那边,恐怕不会轻易同意。他管着赋税收缴,折银纳税一旦推行,他手里的权力可就小多了。”

县尉?

风渡墨心里咯噔一下,他刚搞定县丞,又要面对县尉的阻力?

(本章完·下章预告)

村民赠匾引来官场暗流,县尉暗藏不满伺机发难!风渡墨力推“折银纳税”,却遭县尉联合粮商暗中抵制,老书吏杨维诚态度反转,竟是暗藏私心?汉朝版“一条鞭法”刚露苗头,就陷入两难境地,风渡墨该如何破局?且看下章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