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凤凰展翅 > 94. 李嵩回朝述实情

凤凰展翅 94. 李嵩回朝述实情

簡繁轉換
作者:苦恋文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3 17:30:16 来源:源1

94.李嵩回朝述实情(第1/2页)

宣和四年十一月廿二,临安城外的钱塘江面上,一艘挂着“钦差回朝”旗号的官船正劈波而行。船舷边,李嵩凭栏而立,望着远处渐渐清晰的临安城轮廓,手中紧攥着那份写满宣城见闻的密报——纸上的字迹被反复摩挲得有些发皱,每一笔都记录着他在宣城的所见所感,也藏着他心中反复斟酌的决定。

三日前离开宣城时,赵玥在码头的送别场景仍历历在目。她身着红色都统制官袍,站在寒风中,身后是整齐列阵的士兵与熙攘的百姓,递来的奏折上不仅有政务简报,还附着一幅宣城周边防务图,图上用红笔标注的烽火台与水师布防,虽简洁却处处透着严谨。“李大人,”当时赵玥的声音沉稳有力,“宣城抗金之心,从未动摇。若朝廷需要,宣城随时可出兵支援,只求朝廷莫要辜负百姓的期望。”

那时李嵩便知,此次宣城之行,已彻底改变了他最初的想法。他原是带着秦桧“探查虚实、寻找把柄”的指令而去,却最终被宣城的民生安稳、军心凝聚与赵玥的谋略胆识所震撼——那些在农田里欢笑收割的百姓、在工坊中专注打铁的工匠、在练兵场上勇猛冲锋的士兵,还有赵玥那句“抗金不是为了个人权势,而是为了守护家园”,都让他明白,将赵玥视为“威胁”,实则是朝廷的短视。

官船靠岸时,临安城的暮色已浓。秦桧派来的亲信早已在码头等候,见李嵩下船,立刻上前躬身道:“李大人,相爷已在府中等候,让您即刻过去回话。”

李嵩点头,却没有立刻登上去往秦府的马车,反而对亲信说:“烦请告知相爷,本官刚回朝,需先整理宣城的奏报,明日再去拜访。”他知道,若此刻去见秦桧,必然会被要求先汇报“不利于赵玥”的信息,而他需要时间,先将真实情况禀报给宋高宗——这不仅是对宣城军民的负责,更是对大宋抗金大业的负责。

次日清晨,李嵩早早来到皇宫外等候。辰时许,宫门开启,他手持奏折,跟随太监走进大庆殿。宋高宗正坐在龙椅上,翻阅着各地送来的奏报,见李嵩进来,放下奏折,语气平淡:“李嵩,此次去宣城安抚,情况如何?赵玥那边,可有异动?”

李嵩躬身行礼,声音洪亮:“启禀陛下,臣此次前往宣城,所见所闻,与传闻大不相同。宣城不仅无任何异动,反而已成为江南抗金的坚固据点,赵玥更是忠君爱国、深得民心,实为我大宋抗金之栋梁!”

此言一出,大庆殿内顿时安静下来。宋高宗显然有些意外,皱起眉头:“哦?你详细说说,宣城如今究竟是何情况?”

李嵩挺直身子,将在宣城的见闻一一禀报:“陛下,宣城自击退金军后,民生恢复迅速。城东开垦荒地三千亩,今年秋粮收成达五万石,除去百姓自用,可储备军粮三万石;城西工坊区每日能打造长枪五十杆、箭头两百支,还能自主修缮战船,军工能力已能满足地方防务需求。”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更难得的是,宣城民心稳固。臣在农田视察时,百姓们提及赵玥,无不感激涕零,说她不仅带领士兵守住了家园,还减免赋税、安置流民,让大家能安心耕作;臣去练兵场时,见三千士兵训练有素,箭术精湛,骑兵冲锋更是气势如虹,他们皆愿为抗金战死,绝无半分懈怠。”

宋高宗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你说的这些,可有凭据?赵玥会不会是故意做给你看,实则暗藏私心?”

“陛下,臣有证据。”李嵩从怀中掏出那份早已准备好的密报,双手呈上,“这是臣在宣城期间,每日记录的见闻,还有宣城的粮草账目、工坊产出清单与士兵训练记录,皆有当地官员与百姓的签字画押,绝无半分虚假。臣敢以项上人头担保,赵玥确无私心,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抗金,为了守护宣城百姓。”

太监将密报呈给宋高宗,宋高宗翻开细看,只见上面不仅记录着每日的行程与见闻,还附着不少细节:比如某户流民因赵玥的安置政策得以安家,某名工匠因工坊的待遇自愿留下打造兵器,某队士兵在训练中表现突出……字迹工整,细节详实,不似编造。

“如此说来,赵玥倒是个难得的人才。”宋高宗放下密报,语气中多了几分赞许,“只是,她手握兵权,深得民心,若日后势力壮大,恐难控制啊。”

“陛下多虑了。”李嵩连忙说道,“臣在宣城期间,曾多次试探赵玥,提及朝廷议和之事,她虽坚持抗金,却始终表示‘一切听从朝廷安排’;臣还发现,宣城的兵力虽有三千,却多驻守在边境哨卡与水师码头,城内仅留五百士兵维持秩序,并无‘拥兵自重’之态。更重要的是,赵玥多次向臣提及,希望朝廷能拨付铁矿与粮草,支援宣城抗金,可见她心中始终有朝廷,绝非目无君上之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94.李嵩回朝述实情(第2/2页)

宋高宗沉默片刻,缓缓说道:“你说的有道理。如今金国频频南侵,江南若能有宣城这样的抗金据点,也是朝廷之幸。这样吧,你将密报留下,朕再仔细看看,至于如何处置,容朕与大臣们商议后再定。”

李嵩躬身应道:“谢陛下!臣还有一事启奏——赵玥请求朝廷派遣文官协助宣城治理民生,还希望能与周边州府结成抗金联盟,共享军情与粮草,臣以为,此举有利于江南抗金大局,还望陛下恩准。”

宋高宗点头:“此事朕已知晓,待商议后,会给宣城答复。你一路辛苦,先下去歇息吧。”

李嵩退出大庆殿时,心中终于松了一口气——他虽未能立刻让朝廷给予宣城实质性的支持,却至少将真实情况禀报给了宋高宗,打破了秦桧此前对赵玥的不实诋毁。

然而,他刚走出皇宫,便被秦桧的亲信拦住:“李大人,相爷在府中等您许久了,请您即刻过去。”

李嵩心中清楚,秦桧必然已得知他先面圣的消息,此次去秦府,免不了一场质问。他整理了一下官袍,跟着亲信前往秦府。

秦府书房内,秦桧坐在太师椅上,脸色阴沉,见李嵩进来,冷冷道:“李嵩,你刚回朝,不先来见我,反而先去面圣,好大的架子!”

李嵩躬身行礼,语气平静:“相爷息怒,臣刚回朝,需先将宣城的情况禀报给陛下,这是臣的职责所在。”

“哦?那你在陛下面前,是如何说赵玥的?”秦桧眯起眼睛,目光锐利地盯着李嵩。

李嵩挺直身子,坦然道:“回相爷,臣在陛下面前,如实禀报了宣城的情况——赵玥忠君爱国,深得民心,宣城已成为江南抗金的重要据点,臣以为,朝廷应支持赵玥抗金,而非猜忌打压。”

“你!”秦桧猛地拍了一下桌案,茶水溅出,“我临行前是如何叮嘱你的?让你探查赵玥拥兵自重的证据,你却反而为她说话!你可知,赵玥若势力壮大,必然会阻碍议和大业,你这是在与我作对!”

“相爷,”李嵩语气坚定,“臣以为,议和并非长久之计,金军屡次背约南侵,若我们一味妥协,只会让他们更加嚣张。宣城军民一心,愿为抗金效力,这是大宋的希望,臣不能为了迎合相爷,而隐瞒实情,耽误抗金大业!”

秦桧没想到李嵩竟会公然反驳他,气得脸色铁青:“好!好一个‘耽误抗金大业’!你以为你这样说,陛下就会信你吗?赵玥拥兵自重,早晚必成祸患,你等着瞧!”

李嵩不再争辩,躬身行了一礼,转身退出书房。他知道,此举必然会得罪秦桧,未来在朝中的仕途恐怕会步履维艰,可他并不后悔——在宣城看到的那些百姓的笑容、士兵的决心,让他明白,有些事情,比个人仕途更重要。

几日后,宋高宗召集大臣商议宣城之事。秦桧在朝堂上极力诋毁赵玥,称其“拥兵自重,恐有不臣之心”,建议朝廷收回赵玥的兵权,派遣官员接管宣城。然而,李嵩却在朝堂上据理力争,不仅详细陈述了宣城的民生、军工与军力情况,还拿出了百姓与士兵的联名信,信中恳请朝廷保留赵玥的兵权,支持宣城抗金。

同时,江南制置使也上奏朝廷,称宣城在抗金中起到了“屏障作用”,若更换将领,恐动摇军心与民心,建议朝廷“信任赵玥,给予支持”。

宋高宗看着双方的奏折,又想起李嵩呈递的密报,最终做出决定:任命赵玥为“江南东路抗金都统制”,管辖宣城及周边三县军务,允许其与周边州府结成抗金联盟;朝廷每月拨付铁矿五百斤、粮草两千石,支援宣城抗金;派遣两名文官前往宣城,协助赵玥治理民生,无需接管兵权。

消息传到宣城时,赵玥正在水师码头视察新造的战船。听到朝廷的任命与支持决定,她心中激动不已——这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认可,更是对宣城军民抗金决心的肯定。她转身对身边的墨与李山说道:“朝廷已给予我们支持,我们更要守住宣城,不辜负陛下的信任,不辜负百姓的期望!”

李山与墨齐声应道:“愿随郡主,抗金到底!”

码头上的士兵与百姓得知消息后,也纷纷欢呼雀跃,呐喊着“抗金必胜”的口号。阳光洒在江面上,战船的风帆在风中展开,仿佛预示着宣城抗金大业的光明未来。

而在临安,李嵩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皇宫方向,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虽然秦桧的打压仍在,未来的抗金之路依旧艰难,但至少此刻,朝廷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赵玥与宣城,终于能获得应有的支持,为大宋的抗金大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