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 第150章 铁流南指(上)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第150章 铁流南指(上)

簡繁轉換
作者:青衣江月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26 17:46:58 来源:源1

第150章铁流南指(上)(第1/2页)

民国十九年,十一月十二日,晨光熹微。

山海关城楼下的钢铁洪流仍在滚滚南下,履带铿锵,引擎轰鸣,仿佛永无止境。

先头部队的坦克和卡车纵队已消失在南方地平线的尘烟中,但后续部队依旧如长龙般蜿蜒不绝。

上午十一时整,一支由二十辆雷诺FT-17坦克和一百辆“奉天造”军用卡车组成的机械化先遣支队,准时抵达唐山城外。

坦克履带上沾满沿途的泥土,炮塔上猎猎飘扬的旗帜却一尘不染。

卡车篷布下,全副武装的东北军士兵目光炯炯,警惕却不失从容地扫视着这座即将接管的城市。

唐山城东门外,原驻防的晋绥军一个团已列队等候。

士兵们穿着灰布军装,绑腿打得整齐,但脸上多少带着些忐忑与好奇。

团长是个中年汉子,面庞黝黑,见到东北军的机械化集群驶近,快步上前。

“晋绥军独立第三旅二团团长赵德柱,奉命向贵部移交防务!”

从领头卡车跳下来的东北军年轻少校利落地还礼,声音清朗:

“东北边防军整编第一集团军先遣支队队长,少校李振华!奉命接管唐山城防,请配合交接!”

没有多余的寒暄,双方军官迅速核对文书,签署交接文件。

晋绥军士兵开始收拾行装,准备开拔前往指定集结地。

东北军士兵则迅速接管城门岗哨、检查站和制高点,动作麻利,秩序井然。

城门内外,渐渐聚拢起一些唐山市民。

起初只是远远观望,见东北军纪律严明,并无扰民之举,便渐渐围拢过来。

黄包车夫老赵拉了半天车,正靠在墙根歇脚,眯着眼打量这支新来的军队:

“啧啧,这装备,这精气神!跟以往见过的大头兵真不一样嘿!”

旁边卖烤红薯的王大妈挎着篮子,小声附和:

“是哩是哩,你看他们帮那个老太太提包袱呢……当兵的还这么客气?”

她话音未落,就见一个年轻东北军士兵正搀着个裹小脚的老太太慢慢走过坑洼的路面,嘴里还说着生硬的北方话:

“大娘,您慢点儿,俺扶您过去。”

老太太笑得满脸褶子都舒展开:

“哎呦,谢谢总爷,谢谢总爷……”

李振华少校恰好巡视至此,对王大妈和蔼地点点头:

“大娘,我们是救**,是老百姓的队伍,不叫‘总爷’,叫同志就行。”

王大妈愣了下,随即眉开眼笑:

“同……同志?这称呼新鲜!”

她忙从篮子里掏出几个热乎的烤红薯就往士兵手里塞,

“同志,尝尝,刚烤的!”

士兵连忙推辞,李振华笑道:

“大娘,我们有纪律,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您留着卖钱。”

看着士兵真诚而坚定的眼神,王大妈和老赵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几分惊讶和欣慰。

——————

同日,午后三时。北平前门火车站。

这里已是人的海洋。

月台上,以北洋元老、前国务总理颜骏人为首,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何克之,清大学、北大学、师范大学等校校长及教授代表,北平商会会长,各界联合会领袖等数百名北平头面人物肃立等候。

男士们多是长衫马褂或西装革履,女士们则穿着素雅的旗袍,人人面色肃穆,目光中却难掩期待与审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50章铁流南指(上)(第2/2页)

更外围,北平警备司令部的警察们手拉手组成人墙,勉强维持着秩序。

人墙之外,站前广场和邻近的街道早已被数以万计的市民和学生挤得水泄不通。

学生们举着临时用彩纸糊成的标语牌,上面写着“欢迎救**”、“抗日救国”、“还我河山”等墨迹未干的大字。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期待、兴奋和不确定的躁动。

“来了!来了!”

不知谁喊了一声。

远处,一声悠长的汽笛划破天际。

紧接着,大地传来轻微的震动,越来越清晰。

一列装饰着旗帜的专列,喷吐着浓重的白烟,如同钢铁巨龙般缓缓驶入站台。

车头悬挂着巨大的横幅:“国民救**联军”。

专列尚未停稳,月台上的军乐队立刻奏响了激昂的《救国进行曲》。

车厢门打开,首先下车的是整编第一集团军司令王以哲中将。

他身着笔挺的救**将官服,身姿挺拔,目光锐利如鹰,身后跟着参谋长和警卫人员。

紧接着,于右任、顾维钧等委员会大员也相继下车。

颜骏人、何克之等立刻迎上前去。

“王司令,于先生,顾先生,一路辛苦!

北平各界同胞,期盼已久矣!”

颜骏人声音洪亮,带着老派政治家的沉稳。

王以哲立正敬礼,声音铿锵:

“有劳颜总理、何委员长及诸位先生亲迎!

我军奉命入关,旨在整合力量,共御外侮,保境安民!

日后还望各界鼎力支持!”

于右任虬髯微动,朗声道:

“华北父老之苦衷,我等深知。

今日我军至此,非为争权夺利,实为凝聚全国之力,抱抗战之志,复神州之光!”

顾维钧则用流利的英语与几位外国使馆人员简短寒暄,彰显着新政权对外交惯例的尊重。

他们的讲话通过临时架设的扩音器传出,立刻引来站外民众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欢迎救**!”

“抗日救国!”

“中华民族万岁!”

北大学生代表陈念华挤在人群最前面,激动得满脸通红,奋力挥舞着手中的旗帜,嗓子都快喊哑了。

他身旁的同学们也群情激昂,歌声、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

简单的欢迎仪式后,东北军先头部队开始下车集结。

士兵们军容整肃,装备精良,自动步枪、轻机枪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幽光。

他们以整齐的队列穿过月台,走向站外,准备举行入城式。

市民们争先恐后地涌上前,将准备好的热水、鸡蛋、面饼等食物塞给士兵。

士兵们面带微笑,感激却坚定地婉拒着贵重物品,只接受了一些热水解渴。

这一幕幕,被各大报馆的记者们疯狂地用相机记录下來。

王以哲、于右任等在各界名流簇拥下,走出车站,登上等候的汽车。

车队在士兵护卫和市民夹道欢迎下,缓缓驶向城内下榻的饭店。

北平,这座千年古都,以一种复杂而热烈的心情,迎来了它的新守护者。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