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 第153章 生命之光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第153章 生命之光

簡繁轉換
作者:青衣江月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26 17:46:58 来源:源1

第153章生命之光(第1/2页)

民国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奉天,东北边防军总医院。

“司令?”

李博明的声音将张汉钦从沉重的回忆中拉回现实。

实验室里,那青绿色的霉菌在培养皿中静静生长,仿佛蕴藏着无声的惊雷。

张汉钦深吸一口气,将王卓然年轻的面容和那份彻骨的遗憾深深埋入心底,目光恢复了一位统帅的锐利与冷静。

他指着培养皿,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现在,它的效果和产量,究竟到了哪一步?”

项目核心研究员陈宜瑜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科学家特有的严谨与压抑不住的兴奋:

“司令,经过近两年不懈的菌种选育、培养基优化,我们发现玉米浸出液培养基效果极佳。

及借鉴国外文献、结合我们自身摸索,改进了提取纯化工艺,采用溶剂萃取和低温乙醇沉淀法。

我们已经能够稳定地制备出具有一定纯度的青霉素钠盐结晶。”

他引着张汉钦走到旁边的无菌操作台,台上几个经过严格消毒的密封小玻璃瓶内,装着少量白色至淡黄色的粉末状物质,在灯光下微微反光。

“这就是我们目前能得到的最高纯度产品,我们内部暂称它为‘炎黄一号’。

大量动物感染模型实验证明,它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多种战场常见致命病菌,都有极其显著的抑制和杀灭效果!其效力…远超磺胺类药物!”

李博明紧接着补充,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他递上一份详细的统计报告:

“旅大战役期间,在您的特许和严密监控下,我们组建了专家小组,对共计527名常规磺胺治疗无效、持续高烧、已被多位医生判定濒临死亡的重伤员(均为严重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大面积烧伤继发败血症或术后严重腹腔感染),试用了不同批次的‘炎黄一号’。结果……”

他深吸一口气,报出了足以震撼任何医者的数据:

“其中485人!感染得到完全控制,体温恢复正常,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确定已脱离生命危险!占比高达92.0%!

另有32人情况大幅好转,但仍需继续用药观察。

仅有10人…或因受伤过重、多器官衰竭,或因感染时间太长、合并其他复杂情况,最终未能挽回。

总体死亡率从我们预估的70%以上,被硬生生压到了1.9%!”

他指着报告上的曲线图:

“而且,由于感染被快速、强力地遏制,绝大部分伤员的伤口愈合速度远超预期,二次清创和截肢手术的需求也显著下降。

司令,外科病房里的气氛都不一样了!

医护人员们看到了以前不敢想的结果,士气空前高涨!”

“不良反应呢?”

张汉钦追问,语气冷静。

他深知任何强效药物都可能是双刃剑。

“我们严格遵循您批示通过的《高危药品临床试用暂行规范》,在使用前为每位伤员都进行了皮肤敏感试验。”

陈宜瑜接过话,语气转为谨慎,

“确实有19名伤员出现皮试阳性或用药后出现皮疹、发热等轻度过敏反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处理后都已无恙。

期间出现一例疑似急性过敏性休克,因抢救及时,也已转危为安。

总体而言,相较于它从死神手里夺回的生命,目前观察到的不良反应风险完全在可控和可接受的范围内。”

张汉钦拿起一个小玻璃瓶,对着灯光仔细审视着里面那看似不起眼的粉末。

这细微的结晶,其价值远胜等重的黄金!

它凝聚着近两年的心血、无数次失败、巨额的资金投入,以及王卓然和无数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沉痛教训。

“当前的纯度、产量,还能再提升吗?

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估算如何?”

他问道,语气恢复了统帅的务实。

陈宜瑜迅速回答:

“目前我们主要采用表面培养和初步的深罐发酵结合的方式,月产量大约能制备出相当于12,000至15,000支(按每支5万单位效价估算)的剂量。

纯度大约在70%-80%之间。

新建的五个深层发酵罐已投产,采用您提示的玉米浆培养基和持续通气搅拌技术。

若一切顺利,预计到明年三月,月产量有望突破40,000支,纯度也能稳定在85%以上。

成本…目前依然极高,主要是无菌控制和提纯损耗大,但随着产量扩大和工艺优化,正在快速下降。”

张汉钦沉默片刻,目光扫过实验室里每一位科研人员充满期待的脸庞,最终落在那小小的玻璃瓶上。

他脑海中飞速权衡,不仅仅是医学数据,更是全局战略。

片刻后,他猛地抬起头,目光灼灼,对身旁的委员会秘书长王树瀚沉声道:

“王秘书长,记录,我做如下部署!”

王树瀚立刻拿出笔记本和钢笔,屏息凝神。

“基于‘炎黄一号’项目的重大突破及其对国家战略无以伦比的价值:”

“第一,军事保障与优先供给。

立即将《‘炎黄一号’临床应用与后勤保障条例》提升为最高密级作战条令下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53章生命之光(第2/2页)

1.由总后勤部牵头,卫生部、军需部配合,成立‘特种药品管理总局’,直接对委员会负责。

局长由李博明同志兼任,陈宜瑜同志任总工程师。

2.优先保障前线,立即从现有库存中调拨60%的‘炎黄一号’,以最高保密等级配发给各前线野战医院、各主力甲种师师属医疗队,并紧急培训一支200人的军医突击队,携带药品和皮试设备,加强到一线部队。重伤员用药,需由师级以上军医主管和政委联合签字确认。

3.建立战略储备:剩余40%库存,立即转入奉天、锦州、长春三处地下战略药品仓库封存,作为应对大规模战役的紧急储备,动用需我本人签字批准。”

“第二,政治与外交运用。此药乃国之重器,须善加运用以争取最大战略主动。

1.对内凝聚人心:宣传部要制定周密计划,适时、适度、有选择地公开部分疗效数据,重点宣传我军在战地医疗救护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委员会如何不惜代价拯救每一位伤员的生命。要将‘不惜一切代价挽救将士生命’塑造为我军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核心标志,极大增强部队凝聚力、荣誉感和民众的向心力。

2.对外彰显实力与争取外援:外交部牵头,选择最可靠的国际渠道,以极其谨慎的方式,透露我们拥有一种‘极其高效的广谱抗菌剂’,其效果远超磺胺。

可允许对方派顶尖医学专家(必须背景干净、签署严格保密协议)在绝对控制下参观部分临床效果,但核心技术严格保密。

目的有二:一是震慑潜在对手,展示我科技实力;二是以此为筹码,换取我们急需的高精度机床、特种钢材、石化设备甚至战略物资!顾维钧先生,此事由你亲自拟定方案。”

顾维钧闻言,眼中精光一闪,立刻领会了其中的深意:

“明白!司令,此乃‘医药外交’,操作得当,其价值不亚于一场战役的胜利。”

“第三,经济与产业突围。立即以‘第七实验室’为班底,设立‘东北制药总厂’,按最高保密等级建设和警卫。

1.资金保障:从‘白山黑水基金’中划拨专款300万银元,作为未来一年的专项研发和扩产经费,不受年度预算限制,实报实销。必要时,可以委员会名义发行一期‘国防医药建设特种公债’。

2.资源倾斜:杨宇霆总参议负责协调,命令东北大学化学系、生物系整体并入该项目,成立‘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奉天兵工厂、精密仪器厂抽调最好的工程师,攻关发酵罐、离心机、分装设备的自产化!我们要能自己造出生产它的机器!

3.人才战略:以委员会名义,向全球华人学者、尤其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发出秘密招募令,许以最优厚待遇和国家级科研平台。同时,选派最优秀的本土青年技术人员,赴德国、美国相关企业学习深造。”

“第四,科技持续创新与绝对保密。

1.成立‘青霉素后续研发委员会’,由陈宜瑜总工负责。立即着手研究两个方向:一是提高菌种效价和发酵产量的生物学途径;二是探索半合成改性,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耐药性。还要着手研究其他类型的抗生素,如对抗结核病的药物。

2.保密条例升级:此项目所有技术资料定为‘绝密’,参与核心工艺人员实行终身负责制和隔离管理。泄密者,以叛国罪论处,最高可判处死刑!菌种库实行三重物理隔离加武装守卫,没有我、杨总参议和李博明三人联合签署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调用原株!”

张汉钦一口气说完,目光如炬,扫视全场:

“这就是我对‘炎黄一号’项目的全部部署。

诸位,我们手上握着的,不仅仅是能拯救万千生命的良药,更是一把能撬动战略格局的钥匙!

它关乎前线将士的生死,关乎国家的外交博弈,关乎民族工业的升级!

我们要用好它,一步都不能错!”

“是!司令!保证完成任务!”

李博明、陈宜瑜以及实验室所有人齐声应道,声音因激动和责任而微微颤抖。

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手中的工作,已经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离开第七实验室时,已近正午。

深秋的阳光终于彻底驱散晨雾,明亮而清冷地洒在奉天城的大街上,为这座日益繁忙的城市镀上了一层金光。

张汉钦坐回吉普车,望着窗外掠过的街景、新开的工厂、背着书包的学生,心中波澜起伏。

从王卓然的牺牲到今日“炎黄一号”的曙光,不到两年时间,这份凝聚了无数智慧、汗水、牺牲与期望的成果,其意义远超一种特效药本身。

它将成为最锐利的军事盾牌,最巧妙的政治筹码,最强劲的经济引擎,以及…点燃民族科技自信的火种。

这缕从霉菌中诞生、经由无数人努力而点燃的生命之光,必将如同车窗外这穿透雾霭的阳光,逐渐驱散死亡的阴霾,照亮华夏前行的道路。

而这一切,还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车轮滚滚,载着这位年轻的统帅和他的强国梦想,驶向更波澜壮阔的未来!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