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 第131章 优势在我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第131章 优势在我

簡繁轉換
作者:青衣江月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33 来源:源1

第131章优势在我(第1/2页)

民国十九年,九月三十日。

南京,黄埔路官邸。

华美厚重的丝绒窗帘并未完全拉拢,一束惨白僵硬的秋阳斜斜刺入,恰好照亮了地毯上那一摊新溅的、如同泼墨血泪般的碎瓷片,与周遭奢华的紫檀木家具、古玩字画形成一种无比刺眼的荒诞对照。

空气凝滞得如同墓穴,浓烈的雪茄烟气和一种无声的恐惧交织在一起,压在每个人的胸口。

何应钦、陈诚、杨永泰、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戴笠……

南京政权的核心要员们悉数在列,却无人出声,如同泥塑木雕,目光或低垂、或游移,小心翼翼地窥视着那个背对众人、立于巨幅军事地图前的消瘦身影。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常委员长猛地转过身,他的声音因极致的愤怒和一种被背叛的刺痛而扭曲、尖利,打破了死寂。

“于右任、林森、邵力子…他们怎敢?!

党国的元老,总理的信徒!

竟敢如此背弃主义,附逆叛变?!

他们对我…对中央的忠诚何在?!”

无人应声。

回答他的,只有窗外树上乌鸦凄厉的啼叫。

“娘希匹!”

他猛地一挥手臂,又将茶几上一只乾隆年间的青花盏扫落在地,碎裂声惊得众人一颤。

“亏我还一直给他送钱!

稳定东北,维系统一!

张汉钦!黄口小儿!欺我太甚!

他这是鸠占鹊巢,是要把我…把中央往死路上逼!”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仿佛想从这群沉默的部下脸上找到答案,找到一丝同仇敌忾的底气,但看到的更多是躲闪和惶惑。

“完了…全完了…”

他的声音忽然低沉下去,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和绝望,

“他们这不是割据,这是要另立中央,是要从根本上…要我的命啊!”

“乱臣贼子!”

他猛地抬头,眼中布满血丝,声音再次拔高,却更像是一种虚张声势的嘶吼,

“人人得而诛之!”

长时间的、令人窒息的沉默。

最终,军政部长何应钦硬着头皮,上前一步,声音干涩地开始汇报,仿佛在念一份悼词:

“主席,当前形势…甚为严峻。

根据最新确报,除我中央直接掌控的苏、浙、沪、皖、鄂、闽、赣七省市,及何键的湘省态度尚算明确外,其余各省…均已通电,表示拥护奉天那边的《振华大纲》。”

常委员长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涌的气血,试图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嗯!东南富庶之地,江浙根本之区,还是拥护中央的嘛!我们还有…还有…”

他突然想起什么,急声问道:“韩复榘呢?他的鲁省,兵精粮足,态度如何?”

何应钦的脸色更加难看,迟疑了一下,低声道:“韩主席…他…他顶不住部下的压力,也已宣布拥护《振华大纲》。

不过,其部尚未接受奉天方面的整编指令,似仍在观望。”

“娘希匹!这个首鼠两端的软骨头!墙头草!”

常委员长又是一阵怒骂,胸口剧烈起伏,

“你接着说!有哪些部队已经接受了整编?!”

何应钦拿出一份文件,语速加快,仿佛要尽快读完这痛苦的清单:

“目前已确认接受整编的:

有李、白、陈济棠的桂粤联军,正规军约十余万;

刘自乾、邓晋康、潘仲三的川康联军,约二十万;

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十万;

龙云的滇军,约四万;

另有一些零星势力,加起来也有几万人。”

他顿了顿,补充了唯一的一点“好消息”:

“至于阎百川、冯焕章、刘湘等部,仅是派了首席文官作为代表与会,表态拥护《振华大纲》,同意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但均未接受整编,显然意在保存实力。”

常委员长听完,在原地踱了几步,脸上的暴怒忽然奇异地收敛了一些,露出一丝冰冷的、属于政客的算计笑容:

“娘希匹…我就知道!

阎百川、冯焕章,还是这么精于算计!

既不想违背民意,背负骂名,又舍不得那点家当。

好啊,好!

这说明他们并非铁板一块!

我们可以从中运作,拉一派打一派,分化他们,与我们结成联盟……”

他的话音未落,一旁的陈诚忍不住低声提醒道:

“主席…但…但他们也都联署了那份《否认南京国民政府通电》…这…”

这句话如同最后一根针,彻底刺破了常委员长勉强维持的镇定。

“娘希匹!反了!都反了!”

他又狠狠打碎了一个手边的景德镇瓷瓶,碎片四溅,咆哮声震得屋顶似乎都在颤抖,

“通电!又是通电!

他们是要把我彻底搞臭!

要把中央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然而,暴怒之后,一种诡异的冷静又迅速笼罩了他。

他再次走到地图前,目光死死盯着那巨大的华夏版图,手指无意识地在上面划动。

但他喘了几口粗气,强行将怒火压下,脸上挤出一丝扭曲的、试图抓住救命稻草般的表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1章优势在我(第2/2页)

“不过,这么看来,我们的兵力还是占优势的嘛!”

何应钦立刻领会了他的意图,连忙顺着话头汇报,语气刻意显得乐观:

“对的主席,除了接受整编的军队,像阎老西他们肯定以保存实力为主,这么看来,真正完成整编纳入奉天体系的,不过40余万。

而东北军近期虽收到了大量海内外汇款和自身财政收入。

但根据情报,其大部分似乎都用于扩充空军和海军,陆军方面则主要是将原有部队升级装备,并新扩充了约5个甲种师,其陆军总兵力目前达到约40万。”

陈诚在一旁补充道,试图进一步“论证”这个虚妄的优势:

“主席,这么看来,如今东北方面仍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鸭绿江防线需重兵布防,漫长的海岸线需防范日军登陆,旅大方向仍需准备总攻,北面还要时刻防范赤熊的威胁。

综合判断,张汉钦至少要留30万精锐在东北,能够抽身南下用于中原战事的兵力,不过10万之数。”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一些:

“而我方,拥有中央军绝对忠诚之精锐约40万,湘、赣、闽等省地方军20余万,加上中原大战后收编整顿的部队十余万,总兵力可达80万!”

常委员长听着这些“分析”,仿佛真的抓住了什么实质的东西,发出一阵干涩而突兀的大笑:

“哈哈哈!娘希匹!

这么看来,张汉钦能够动用的军队,满打满算不过50多万(10万东北军 40余万整编联军),即便往多了算,再加上些乌合之众,也不过60万!”

他猛地转过身,面对着地图,仿佛那冰冷的数字给了他无穷的勇气,用一种混合着自我催眠与历史虚妄感的语调,开始了独白:

“我不明白…”

他的声音变得飘忽而沉重,

“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着霸王被困垓下,仿佛这中原古战场,对我们注定了凶途末路?”

“两年前,我从徐州踏上征途,誓师二次北伐,中华秋海棠叶遂归于一统。本党本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他猛地转身,目光扫过众人,充满了质问:

“怎么,短短两年之后,这里竟至于一变…而成为我们的葬身之地了么?”

最后,他的语气陡然变得斩钉截铁,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自信,手指重重敲在地图上:

“不论怎么讲,兵力对比,是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这番言论,在此情此景下说出,却充满了令人窒息的讽刺与悲凉。

他试图用数字安慰自己,却选择性忽视了那六十万是凝聚了民族意志、经过整编淬炼的钢铁洪流,而他的八十万,已是人心离散、派系林立、摇摇欲坠的泥足巨人。

场面再次尴尬沉默。

这时,“首席智囊”杨永泰轻轻咳嗽一声,上前一步,语气委婉如催眠:

“主席息怒。

依卑职看,事态至此,林、于、邵三位元老,固然有行为失检、受奸人蛊惑之过…”

陈果夫立刻接口,将责任巧妙转移:

“主席您当初也只是想让他们暂离中枢,好好反省醒悟。

可叹他们不解主席苦心,竟负气出走,铸此大错!”

孔祥熙扶了扶眼镜,语气“沉痛”:

“是他们曲解了主席的宗旨,自绝于党国。

如今更是被小人利用,反倒坏了中央的名声!”

戴笠阴恻恻地补充:“

正是他们的行为,给了张逆可乘之机,蛊惑了人心。”

你一言我一语,将惊天动地的失败轻巧地归结为几个元老的“负气出走”和“被利用”,为主席、也为在座所有人搭建了一个下台的阶梯。

杨永泰见常委员长脸色稍霁,趁热打铁,声音压得更低,说出了真正的目的:

“主席,当务之急,是挽回人心,重塑中央形象。

示天下以宽仁…或可…或可酌情释放一批在押的政治犯,尤其是那些学界有名望之人。

同时,稍稍放松些新闻管制,让民间舆论有所宣泄…以示我中央与时俱进、开明包容之姿态。

如此,或可缓和舆情,争取时间。”

常委员长沉默着,目光阴鸷地扫过眼前这群替他找好了借口和台阶的部下。

他知道这是饮鸩止渴,是在动摇他统治的根基。

但他更知道,若不如此,眼前这个依靠谎言和暴力维持的政权,可能顷刻间就要土崩瓦解。

良久,他极其艰难地、几乎微不可察地点了一下头,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

“可。”

这一个字,抽掉了他全身的力气。他颓然坐回沙发,挥了挥手。

众人如蒙大赦,恭敬地鞠躬,悄无声息地退出了这间令人窒息的书房。

书房内,只留下他一人,对着满地狼藉和那张巨大的、却已处处标注着“沦陷”的地图。

窗外,暮色四合,乌鸦的叫声愈发凄厉了。

他的目光扫过地上那份散落的、写着《振华大纲》的电文纸,最终颓然闭上双眼。

他知道,那座由奉天发出的新鼎,已然铸成,正带着无可抗拒的历史重力,向着金陵古城,轰然压来。

而他,和他的旧世界,正坐在那阴影之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