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 第127章 万流归奉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第127章 万流归奉

簡繁轉換
作者:青衣江月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33 来源:源1

第127章万流归奉(第1/2页)

民国十九年九月十九日,奉天城。

秋日的晨光穿透薄雾,洒在奉天火车站哥特式钟楼的尖顶上。

七点整,当沉重的铜钟敲响第一声,一列来自天津方向的专车喷吐着浓烟,缓缓驶入站台。

这列挂着八节专用车厢的火车,载着首批受邀参加“国民救国会议“的华北教育界、工商界代表,历经十六小时的颠簸,终于抵达了这座正在书写历史的城市。

平津著名报人陈敬轩提着沉重的皮箱,随着人流走下火车。

他扶了扶金丝眼镜,镜片后的双眼因长途旅行而布满血丝,却难掩其中的好奇与审视。

"此次国民救国会议,大会定于28日正式召开,而相关活动自20日起,便已陆续展开,包括专题座谈会、主题展览、实地参观调研等一系列配套安排。"

"虽然行程紧凑,但还好将将赶上了,我一定要好好观察一番,看看这个‘新东北’到底是什么气象!"

作为一名在《大公报》笔耕十余年的资深记者,他见证过直奉战争的硝烟,记录过易帜的复杂博弈,也目睹过南京政府的日渐腐化。

此次北上,他带着三分期待、三分疑虑,还有四分知识分子特有的审慎。

“先生,请往这边走。“

一个清朗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陈敬轩抬头,看见一个身着蓝色学生装、臂戴“救国会议服务团“标识的年轻男子正微笑着向他示意。

年轻人约莫二十岁年纪,胸前的校徽显示他来自东北大学,举止得体,语气恭敬却不卑微。

“接待处设在前方五十米处,我们会协助您办理登记和住宿安排。“

学生边说边自然地接过陈敬轩手中的行李箱,

“旅途劳顿,我们已经备好了茶点。“

陈敬轩微微颔首,随着引导向前走去。月台上的景象让他这个见多识广的老报人也不禁暗自惊叹。

巨幅标语从月台顶棚垂落,红底白字格外醒目:

“热烈欢迎各界代表共商国是“

“统一救国,复兴华夏“

引导牌设计得清晰明了,分别指向“平津代表团“、“西北代表团“、“华南代表团“等不同区域。

每个区域都设有接待桌,后面坐着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核验证件、发放材料。

最让陈敬轩印象深刻的是维持秩序的士兵。

这些东北边防军的宪兵,身着笔挺的灰蓝色军装,武装带上配着毛瑟手枪,站立如松,目光警惕却不凶悍。

当有代表询问路线时,他们礼貌地指路,甚至还会帮忙提一下行李,与陈敬轩在南京、北平时所见军警的跋扈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当兵的,倒是训练有素。“

陈敬轩暗自思忖。

在接待处,工作人员高效地核验了他的邀请函和身份证明,递给他一个牛皮纸文件袋:

“陈先生,这是您的会议材料,包括住宿安排、近期日程和奉天城市地图。您的行李我们会直接送到宾馆。“

陈敬轩打开文件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装帧精美的《会议期间日程指南(初稿)》。

翻开扉页,居然是附有张汉钦亲笔签名的欢迎辞。

指南内容详尽得超乎想象:

从每日的会议、座谈安排,到餐饮、交通信息,甚至还包括奉天近期的天气预测和穿衣建议。

“真是周到啊。“

陈先生不禁感叹。

他被引导至一辆黑色的福特轿车前,司机身着整洁的制服,恭敬地为他打开车门。

车内,小几上已经备好了热茶和当日的《东北日报》。

头版头条正是关于会议筹备的报道,配着一张奉天全市张灯结彩的照片。

轿车驶出车站,陈敬轩透过车窗观察着这座陌生的城市。

街道宽阔整洁,两旁商铺林立,行人衣着体面,面色红润,与关内城市常见的灰败景象截然不同。

最让他惊讶的是交通秩序:车辆和行人都严格遵守交通指示,有轨电车按时到站,看不到常见的拥堵和混乱。

“奉天的交通管理,似乎比北平好上不少。“

陈敬轩对司机说。

司机自豪地回答:

“先生,这是少帅特批的交通整顿计划,请了德国的专家来指导。现在违反交规的要罚款还得义务执勤三天呢。“

抵达下榻的“光复宾馆“(原大和旅馆),陈敬轩再次被东北方面的周到安排所折柔。

宾馆大堂悬挂着中英双语的欢迎横幅,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地办理入住手续。

他的房间安排在三楼,朝南,宽敞明亮,卫生间配有罕见的抽水马桶和淋浴设备。

书桌上,除了一份更加详细的活动日程表外,还有一本厚厚的《奉天城市指南》,从历史沿革到风土人情,从商业区分布到紧急联系方式,一应俱全。

甚至还有一盒奉天特产——老边饺子馆的代金券。

“这等细致周到,远超我来时的预期。“

陈敬轩喃喃自语,对东北政权的治理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黄海海面上,一艘名为“海亨“号的客轮正破浪前行。

甲板上,南洋侨领李文澜老先生扶着栏杆,眺望着远方逐渐清晰的海岸线。

李老先生年近七旬,须发皆白,但身板硬朗,目光如炬。

作为南洋华侨筹赈总会的副主席,他这次代表东南亚三百万华侨北上,肩负着考察东北政权、决定投资方向的重任。

“李先生,预计一小时后抵达营口港。“秘书恭敬地报告。

李文澜点点头,思绪万千。

他十六岁下南洋,从橡胶园苦力做到如今拥有多家工厂的侨领,历经沧桑,对祖国的感情复杂而深沉。

去年他曾在南京受到常委员长接见,但对那个政府的效率和廉洁程度深感失望。

这次北上,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想看看这个能全歼日寇的东北政权,究竟有何不同。

“呜——“

汽笛长鸣,“海亨“号缓缓驶入营口港。

李文澜惊讶地发现,这个东北的港口与他想象的完全不同。

码头上起重机林立,货轮云集,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正在有条不紊地装卸货物。

他甚至还看到一艘美孚石油公司的油轮正在卸货。

更让他惊讶的是接待流程。船刚靠岸,一队身着白色制服的检疫人员就登船进行健康检查,效率之高令他咋舌:

“在南洋,这等检查至少要半天时间。“

通关手续更是简便快捷,工作人员礼貌专业,完全没有索要“好处费“的暗示。

出口处,明显的“会议代表接待处“指示牌下,工作人员核验身份后,立即安排他们登上专列火车。

“这就是东北的效率吗?“

李文澜暗自惊叹。

列车沿着南满铁路北上,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化。

广袤的辽河平原上,庄稼长势喜人,远处可见正在兴建的工厂厂房,高耸的烟囱冒着白烟。

铁路沿线,每隔一段就有士兵站岗执勤,见到专列纷纷立正敬礼。

“看来张汉钦司令对这条交通线十分重视。“

李文澜对随行秘书说。

秘书点头称是:

“听说少帅下了死命令,必须确保会议代表往返安全万无一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27章万流归奉(第2/2页)

当列车终于抵达奉天站时,李文澜看到月台上迎接的人群中,竟然有外交名流顾维钧的身影。

这位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著名外交家,如今是东北政务委员会的外交顾问。

“李先生,一路辛苦。“

顾维钧快步上前,与李文澜亲切握手,

“少帅本欲亲来迎接,因筹备会议抽不开身,特派我前来,望您海涵。“

李文澜连称不敢当。

在前往宾馆的车上,顾维钧向他简要介绍了奉天近期的建设成就,言谈间充满信心:

“少帅常说,建设新东北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在实处。李先生这几日可随处看看。“

————————————

与此同时,在奉天城西的公路检查站,另一幕正在上演。

粤军代表李中坚乘坐的汽车队在接受例行检查。

他们到达营口港后,并未乘坐专列,而是提出转乘汽车,想要更仔细地观察这个‘新东北’。

“长官,请出示通行证。“

一个年轻的宪兵礼貌但坚定地要求。

李中坚的副官递上证件,忍不住打趣道:

“还是你们东北好啊,这一路过来,关卡林立,安保严密,却秩序井然。“

宪兵微微一笑,仔细核验证件后立正敬礼:

“手续齐全,欢迎来到奉天!前方有引导车为您带路,祝您在奉天愉快!“

检查站旁设有补给点,士兵们为远道而来的车队补充了燃油和食物,甚至还提供了简单的车辆检修服务。

这种周到体贴,让历经跋涉的粤军代表们倍感温暖。

“这张汉钦司令,确实有一套。“

李明灏对同车的桂系代表说。

桂系代表点头称是:

“这一路看来,东北治理确实远胜南京。路上无土匪,关卡无勒索,沿途百姓面色红润,可见治理之效。“

从营口港转乘汽车抵达的粤桂代表,在路上就有了意外收获。

两人同时在"华南代表团"区域提出要求,初时有些尴尬,但很快就破冰了,提出同乘一辆车,代表团其余人等也要混乘。

漫长的旅途成了非正式的交流场合,双方虽各有立场,但在“联合抗日、共御外侮”的大方向上却出奇一致。

列车抵达奉天站时,两人已相谈甚欢,这无疑为后续的正式沟通提前消弭了不少隔阂。

————————————

在代表们陆续安顿下来的同时,帅府内的“会议筹备总指挥部“正是一片繁忙景象。

总指挥杨宇霆站在巨幅奉天城区图前,手持教鞭,听取各小组汇报。

墙面地图上,各代表团下榻宾馆、会议地点、安保哨位、交通路线都用不同颜色标注得清清楚楚。

穿着各色制服的工作人员穿梭往来,电话铃声、电报机的嘀嗒声、人员的汇报声交织在一起,却忙而不乱,秩序井然。

“接待组报告:“

刘尚清站在汇报席前,

“华侨代表团158人已全部入住光复宾馆,华北代表团203人入住东北饭店,华南代表团97人入住奉天宾馆……

所有房间、膳食、交通车辆均已分配妥当。“

杨宇霆点头:

“重点是饮食要照顾各地口味,粤省代表多备汤品,川湘代表要加辣。细节见真章。“

“安保组报告:“

高纪毅接着汇报,

“城内分区戒严布控已完成,所有代表驻地及路线已加密监控。

昨日破获两起南京方面特务的渗透企图,已秘密处理,未惊扰代表。“

“继续加强警戒,特别是夜间巡逻。“

杨宇霆指示,

“但要外松内紧,不要搞得风声鹤唳,影响代表情绪。“

“会务组报告:“

袁金凯说,

“主会场东北大学礼堂布置完毕,扩音设备已调试成功。会议议程草案、代表名册、席位安排已印制完毕。“

“联络组报告:“

一个年轻军官起身,

“滇军龙云将军代表、川军刘自乾将军代表请求拜会少帅,希望安排在明日午后。“

杨宇霆一一做出指示,条理清晰,决策果断。

张汉钦偶尔会来到指挥部,但并不干涉具体事务,只是在关键节点听取汇报,或做出简要指示:

“安保是根基,万不可失。“

“对待各方代表,礼数务必周全。“

他的从容,源于对这套成熟行政体系的绝对信任,也源于其两年多来严格要求下,所锤炼出的严谨作风。

在张汉钦看来,一个现代化的政府,就应该这样运转:专业、高效、各司其职。

————————————

傍晚时分,陈敬轩被邀请参加一个小型的欢迎晚宴。

宴设宾馆餐厅,菜肴精致而不奢华,以东北特色为主,兼顾各地口味。

席间,他遇到了几位老朋友,大家纷纷交流沿途见闻。

“我从山西来,坐汽车走的公路。“

一个满头白发的学者说,

“沿途每个补给点都有热水热饭,还有医生值班。我这把老骨头,居然没觉得累。“

“我从上海来,坐船到营口。“

一个银行家接话,

“那港口繁忙得很,洋人的商船不少,但管理井井有条。通关速度比上海快多了!"

陈敬轩静静地听着,心中的天平逐渐倾斜。

作为报人,他深知细节往往最能反映真相。

东北方面的接待工作,从宏观规划到微观执行,无不显示出一种现代化、专业化的治理能力,这与南京政府的官僚作风形成鲜明对比。

————————————

与此同时,在奉天城内的兵营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预演“正在进行。

一队士兵正在模拟代表车队遭遇袭击的应急处置演练。

从警戒疏散到医疗救护,从交通疏导到追击堵截,各个环节配合默契,反应迅速。

“少帅有令,会议期间绝不能出任何纰漏。“

指挥官对士兵们说,

“我们要让全国代表看到,什么叫做真正的专业!"

————————————

夜幕降临,奉天城灯火通明。

站在宾馆窗前的陈敬轩,望着这座井然有序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心中原有的几分疑虑与观望,已大半化为期待与信心。

他铺开稿纸,准备为后天的第一场座谈会起草发言稿,标题他已想好:《从奉天之治看国家统一之希望》。

————————————

而在帅府内,张汉钦与杨宇霆、张作相正在进行最后的每日小结。

“各地代表均已安然抵达,“

张作相欣慰地说,

“观其神色,多是振奋期待之意。"

杨宇霆自信地补充:“一切皆在掌控,只待会议开启。"

张汉钦望向窗外璀璨的城市,目光深邃:

“明日开始,一定要办好各项活动,让各方代表好好感受,何为东北之气象,何为复兴之基石。"

奉天城,已然准备好向全国精英,全面展示其足以领导未来的力量与气象。

万流归奉,只待潮涌之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