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52章 化解难题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52章 化解难题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52章化解难题(第1/2页)

鸿胪寺正卿赖正文说:“本官在鸿胪寺卿干了十几年,外交工作难道还不如那个元稹,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懂个啥?让我干的他的副职,我真是气不过。”

光禄寺正卿张西原说:“我也有意见,我们光禄寺原来是准备皇帝饮食的,突然去搞什么贸易和情报工作,这怎么干呀。”

李吉甫连忙说:“两位臣工消消气,皇上非常重视外事工作,让元稹去负责,也是想给年轻人压压担子,让两位臣工不用那么辛苦。至于专业问题吗,皇上说了,可以先学习调整一段时间,慢慢适应。”

军器监正监林文礼说:“皇上让我们军器监和匠作监合并成科工部,可是中层官员全部用的别人,我们的官员怎么安置?你让我们怎么跟下属交代?”

将作监正监肖时新说:“我们本来是给皇家做一些器件和赏赐用品的,这次改去做火车和混凝土,专业跨度大,又被降职使用,被两个工部来的人管理,一个个都气死了。”

裴垍说:“由于科工部是新设立的单位,有些职能和两个监原来的职能变化比较大,所以皇上调了几个懂行的人去做,还请两位臣工多多理解。关于人员级别和职责变化问题,我一定向皇上反映。”

太府寺正卿崔右甫接着说:“我们太府寺原来是给皇上管钱管物的,突然去搞什么市场管理和商业,有点风马牛不相及,这让我们怎么干?皇家的钱粮物资谁来管?”

少府监正监江志平说:“我们少府监原来是管百工的,虽然和工业沾边,但是还让干统计司的活,实在是没法干呀。”

不光是六个正卿、正监在中书省内激烈反映情况,中书省外也有一群中低级官员闹哄哄的,纷纷上书意见。

李吉甫、裴垍和中书省的其他官员搞得焦头烂额,忙的是团团转,他们又去找来李绛、程异、元稹商议。

程异属于财务类官员,在朝廷中地位不高,不敢出来吭气。元稹倒是有几分胆识,想去跟那些人理论理论,李吉甫又怕他年轻气盛闹出乱子,没让去。

李绛态度暧昧,他本是和李吉甫、裴垍先后考中进士入朝,也是有些能力,但是李吉甫、裴垍更被李纯赏识,当上了左右丞,自己这次却只能平调尚书,心里不太服气,加上他和李吉甫不太和,干脆冷眼旁观看不说话。

李吉甫、裴垍没办法,只能入宫,把这些情况汇报给李纯。

李纯本来预计可能会有一些异议,但是听到反映意见这么大时,也是出乎意料。

李纯心里那个气呀,自己要办那么多事,需要新的部门和大量人员来做,自己不想辞去旧人,重招新人,本来是想给原来的那些人留个饭碗。没想到这些人根本不领情,还想赖在闲职上过舒服日子,简直是岂有此理。

李纯真想像明朝皇帝那样,把闹事的大臣集中起来打板子,让他们受点磨难,但是转念一想,自己确实也有一些考虑不周的地方,应该想个综合解决的办法。

于是,李纯和李吉甫、裴垍一起,对大臣们提出的意见逐个分析,拿出几个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首先,太府寺正卿崔右甫等人反映的意见也有其合理性,太府寺、光禄寺、将作监均有很多服务皇家的职能,虽然自己生活节俭,但是皇家的财物也要有专人管理,皇家膳食和赏赐事务也要有个明确的去处,应进一步厘清各部门的职能。

李纯决定把太府寺的职能进行拆分,设立太府司,归入枢密院,负责皇家的钱财物资的管理,属于国家的物资管理职能全部划入户部,光禄寺关于皇家膳食部分归入内侍监尚膳处,取消匠作监、少府监为皇家制作赏赐用品的职能,由内侍监负责采买。

其次,在各部全面推行五人政务会制度,既可以安置一部分人员,也可以限制官员权力。

各部除设正三品的尚书为主官外,设正四品的左右侍郎两人,其中左侍郎分管监察和人事工作,监督政务会的运行,右侍郎作为尚书的业务副手开展工作,再添从四品的少卿两人,协助尚书做一些比较重要的工作,相当于尚书助理。

各部设立政务会后,要坚决贯彻朝廷的各项旨意、完成朝廷下达的各项工作,对于日常内部事务和其他重要事项,均要经过政务会研究,落实集体领导制度。各部由于是朝廷的办事部门,政务会在设置上与各道略有不同,每个部增设了两个少卿,也让多余的官员有了安置的岗位。

再次,开展竞争上岗,三个新组建的部门除了已经确定的尚书,其他所有岗位开展竞争上岗,由中书省按照空缺岗位由高到低,分批选人。

由中书省和吏部拟出一个各个岗位的意向人选,从侍郎开始,首先让一些官职较高的参加选岗,愿意干能干就先定岗,不愿干不能干的就轮空,然后再是少卿,再次进行选岗,再推到郎中、员外郎还有其他低阶小官。

在竞争上岗中,朝臣优先,地方上有意愿有能力的官员也可以参与,反正就是给你机会,你不干别人上,朝中没人干,地方官员可以参与竞争。

李吉甫、裴垍不得不佩服李纯的魄力,发出三个大招,有力回应了官员的意见。

第一条,把那些需要给皇家服务的职能剥离了,让他们有了出路,没了借口。

第二条既完善了政务会,加强集体领导,又增加了一些岗位,可以安置一些官员,属于软招。

第三条,给各个官员机会去选岗,干不了就轮空,你不干别人抢着干,看你还能不能顶到最后,属于硬招。

李纯说:“有些人不是说年龄大、能力弱吗?那就让他们退居二线,让其他人上。当然了这次也不要局限于这三个部,其他各部官员对岗位不满意的,都可以参与重新竞争上岗。”

李吉甫说:“这次又增加了一些岗位,相信大部分人只要想干,都有合适的岗位去做。”

裴垍说:“是该搞一次大规模的竞争上岗,不然有人还老觉得就他该当官,别人还要求着他去干,这次好了,不想干就挪窝。”

中书省拿着新的政策,再去征求官员的意见,形势就大不一样了。大部分官员唯恐自己再折腾,会饭碗不保,而且还多了一些少卿的位置,很多有些资历的郎中,都想挤破头去干。

还有些地方官员,听说朝廷多出一些岗位,要搞竞争上岗,也是跃跃欲试,纷纷向吏部报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2章化解难题(第2/2页)

两位宰相李吉甫、裴垍和吏部尚书韩愈商议了一下,还是尽量采取一些柔和的措施,尽量让大家都满意。

所以还是根据各个官员原来的级别,先拟制名单征求意见,首先解决侍郎、少卿的位置,再去确定郎中、员外郎,最后是其他属官。

平职调动的,只要本人愿干能干就可以,如果是升职,就要根据资历和能力竞争上岗,对于不愿到新职的大臣,中书省和吏部尽量采取劝说和照顾的方式予以协调。

最后确实解决不了的,中书省就只能报给李纯做决定。

这样一来,除了那六个卿监,其他中低层的都不敢有意见了,几个少卿、少监选择合适的岗位平调,有资历的郎中积极竞争余下的少卿位置,空缺的又有员外郎竞争,还有地方的官员参与竞争,想着入朝为官。

整个朝中的三省六部都动起来了,有进取想法的人,都想借机争取到自己心仪的岗位。

中书省和吏部前后折腾了半个多月,总算是把朝中各部的岗位调剂到位。原来的六部加新增的三部,共九个部,全部按照要求设置五人政务会,各增加两个少卿的位置,并对根据工作能力和个人意愿调剂岗位。

剩余的五寺两监一台,即司农寺、太常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国子监、都水监、御史台仍保持原来的人员和架构不变,防止人员一次性变动太大。

李纯觉得,司农寺管农业,大理寺管审案,都水监管水利,都是干实事的单位,卫尉寺前面已经提扩充了,目前没必要改。

太常寺、太仆寺、国子监、御史台,目前也各有职能,目前没有改的迫切性,计划等后续时机成熟了再改不迟。

机构改革还是要循序渐进,一下子增加太多职责,也没有那么多人才,新的部门熟悉岗位、培养人才也需要时间。

六个要动的卿监,鸿胪寺正卿赖正文最终还是不愿在元稹手下干侍郎,跑去礼部任左侍郎,原礼部左侍郎葛元礼愿意去外事部任左侍郎,太府寺正卿崔右甫到户部任右侍郎,接程异的缺,光禄寺正卿张西原没找到其他合适他的岗位,就去了门下省任门下侍郎。

其他三人均服从安排,匠作监正监肖时新任科工部左侍郎,军器监正监林文礼任科工部右侍郎,少府监正监江志平任工商部左侍郎。

元稹很高兴,他正看不上那两个老家伙,葛元礼跟自己关系还可以,又把原来的鸿胪寺少卿卢弘进推荐提拔起来任外事部右侍郎,卢弘进对他感恩戴德。

程异也乘机提拔心腹,推荐原户部郎中蔡江平担任工商部右侍郎。李绛看形势不对,也就不敢再作梗,老实去任科工部尚书,趁机推荐提拔了水军将领颜玮做战船司郎中。

新组建的外事部,原来主要由鸿胪寺、光禄寺的人员组成。鸿胪寺的人原来还算是搞外交的,用起来还行,光禄寺基本都是搞膳食的,什么情报、测绘、外贸简直是一窍不通,把元稹搞得是头大。

元稹思前想后,决定还是来个大调整。情报工作自然是基层人员更好用,从军队和州县抓了一帮人,搭起了架子,测绘就是更专业的事,元稹跑去李吉甫那里要人才,又从户部、工部那边搜刮了一下,抓了几个骨干过来。

至于外贸,就是监督、管理、统计一下,在鸿胪寺、光禄寺原有的班底选了一帮人,先干起来再说。好歹除了一些专业性的人才,还需要一些人事、礼仪、后勤之类的人员,这些事情通用性强,可以从其他岗位转过来。

至于剩下的光禄寺中只会做菜的,元稹干脆都打发去了内侍监,让李承闽去安置到尚膳处。

不管怎么调剂,毕竟这些人员原来的基础比较差,元稹赶紧让外事部的人员熟悉岗位、抓紧学习,尽量早日开展工作。

元稹知道,李纯第一个要用兵的是吐蕃,所以赶紧把培养的第一批骨干派到吐蕃一带,收集情报,争取早日作出一些成绩。

程异自从做了工商部尚书以后,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在户部的时候,总想着多收税,对李纯发展工商业的想法还理解不深。现在成了工商部的主事人,心里就是想着赶快振兴工商业,出点成绩。

税收跟程异无关了,所以他主动查找、撤销仍然存在的税卡,积极要求各地修整道路,方便商旅,促进商品流通。

对于长安城内人流较多、相对热闹的场所,程异也与京兆尹协调放开商业管控,允许开店、摆摊,扩大工商业营业范围。

科工部尚书李绛和两个侍郎,这次机构改革中都属于平职调动,没捞到什么便宜,干劲一般。

但是下面的四个司的郎中:郭云、颜玮、艾笛声、潘兴法,都是新官上任,干劲十足。

科工部主要由军器监、将作监人员组成,对于制造器物本来就比较熟悉,四个司八个员外郎都是两个监的官员担任,各个工匠手艺娴熟,用起来得心应手。

郭云利用新搞来的钨金冶炼技术,积极投入到研制枪炮的工作中,立志要搞出一些威力强大的枪炮。

颜玮从水军中来,知道战船的重要性,主导在平东军所在的润州,搞了一个造船厂,准备在以前战船的基础上改造一下,蒙上铁皮,设置火器,成为海上战舰。

艾笛声把织布机的全套技术都给了工商部,集中精力研究蒸汽机和火车,虽然难度巨大,但是逐步攻克难关,取得一些进展。

潘兴法以前知道如何烧砖瓦和石灰,对于如何烧制水泥不甚清楚,于是进宫向李纯请教,李纯也只告诉他,水泥是石灰石、铁矿石、粘土、石膏等东西粉碎以后烧制的,但是具体比例和烧制办法也是拿不准,潘兴法索性找了好几个师傅,按照不同比例和烧制办法,逐个去试验。

这次机构改革,枢密院增加了一个太府司,内侍监的职能也有所扩充。李承闽正愁原来的冗杂组不好安置,乘机扩充了尚膳处,新建了赏务处,普通的东西就自己制作,难搞的就指定给专门的店铺制作,算是安置了不少宫女太监。

看到机构改革总算顺利推进下去,新成立的三个部干劲十足,李纯也感觉松了一口气,期待他们在这三个领域打开局面,早点出成绩。李纯平时经常思考问题、看书读文、批改奏折,经常感觉头晕颈酸,就经常让太监给他按一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