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75章 教育事业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75章 教育事业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75章教育事业(第1/2页)

杜悰还有些顾忌:“晚辈也听说岐阳公主很好,但是以前有很多公主跋扈任性,驸马形同奴仆,所以还想听听李相的意见。”

李吉甫说:“以前确实有些公主搞得比较过分,但是岐阳公主不一样,待人谦和,绝对不会乱摆架子。”

杜悰听了有些动心,又问:“晚辈各方面都很普通,也没见过岐阳公主,就怕某些方面会不合适”

李吉甫微笑着说:“我介绍过那么多婚姻,有一个不合适的吗?别的不说,就是皇上的杜妃,都是我撮合的,别人不敢说,庄淑公主我见过,人品样貌都不错,其他人对他评价也很好,你就放心吧。”

杜悰答道:“果如李相所说,晚辈就没啥意见了,但是婚姻大事,还需父母做主,晚辈要回去跟父母报告一下。”

李吉甫继续鼓励:“你父亲杜式方,我也很熟,回头我也跟他说一下,这么好的机会,可不要错过。”

凭着李吉甫的三寸不烂之舌,加上中间的穿针引线,最后双方都很满意,开始走婚姻的一些程序,决定在四月下旬办婚礼。

李纯很欣赏李吉甫的办事能力,挑的这个女婿不错,家世人品都很好,与女儿很般配,虽说杜悰比庄淑大了五岁,但这在当时很正常,而且杜悰本是宰相之后,又有官位在身,女儿嫁过去也有个依靠。干脆,就让李吉甫好人做到底,这个主婚人也让他干。

李吉甫接到李纯给的新任务,当仁不让,在朝政之余,就做起了媒人兼主婚人的角色。按照惯例,公主正式出嫁之前,朝廷要册封未来的驸马,可以让公主嫁的风光一些。

四月中旬,李纯封杜悰为民政部员外郎、驸马都尉,杜悰一下子就从八品官窜升为六品官,开始享受作为皇帝女婿的荣耀。

四月下旬,正式举办婚礼,在李纯的同意下,李吉甫把婚礼办的比较盛大,把朝中重臣都邀请过来参加岐阳庄淑公主的婚礼,李纯还派御林军三百人沿途清道,迎亲过程热闹非凡,成为长安百姓们争相议论的热点话题。

公主出嫁后,小两口关系很好,庄淑从来不摆公主的架子,杜悰跟他非常恩爱,成为当时夫妻关系的典范。

郭贵妃看到李纯对自己女儿的婚事这么操心,庄淑嫁的很好,暂时放下被分权的郁闷,对李纯也比以前热情多了。

李纯让白居易认真准备新科举取士的事情,计划五月中旬正式按照新的模式进行科举考试。由于一直是白居易和王建一直在负责此事,李纯正式下旨,任命白居易为主考,王建为副主考,全面负责此次科举考试。

白居易和王建根据李纯的要求,确定了新的科举考试的五门内容,分别为:诗赋,考察文学水平;策论,考察政治方面的能力;经济,考察基本的数学和财经知识;司法,考察对法律的熟悉情况;科学,考察基本的科学常识。

两个考官根据实际情况,对五门考试内容的难度设计的也有不同,诗赋和策论已经搞了很多年,大家都轻车熟路,所以维持较高的难度;司法大家也懂一些,但是以前没那么重视,考试难度中等;科学和经济,以前大家都没怎么搞过,虽然补习了一些知识,但是考试内容仍偏普通常识。

各地的举子们为了这次科举考试准备了好几年,恶补很多新知识,都想利用这次机会大显身手,扬名立万。

五月初,在长安汇聚了好几百名举子,有的继续埋头学习,有的则出去拉拉关系,希望得到照顾。面对几年一次的大考,百姓们也是议论纷纷,科举考试迅速取代公主结婚的事,成为新的热点。

5月25日,科举考试在国子监正式开始,每门内容考半天,总共要考两天半。为了预防作弊,每个考生入场前都会被搜身,防止有夹带,中午就在考场内吃午饭,由国子监统一供应伙食。

考试期间,各个考生是拼尽平生所学,或苦思冥想,或奋笔疾书,根据所给的考题书写答题的内容。五个考试内容中,考生们各有所长,都想发挥出最好水平,但考试毕竟是综合能力的比拼,要想脱颖而出难度不小。

虽然大家都擅长诗赋和策论,但是高手之间比拼,就会有个高下,强中自有强中手。经济和科学,大家基本都是从零学起,虽然考的都是常识,但是要想在短时间内把这些常识都能熟练掌握,难度也不小。

整个考场就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比的就是大家的综合知识和发挥水平。

为了让考试更加客观公正,白居易采取“分科评分,交叉复核”的方式来评定考生的成绩,在每个科目安排两个评审官,先是各对其中一半的卷子评分,然后互相再将另外一半的卷子复核,确保初步评选出来的分数是相对客观的。

各科的分数出来后,再由专门的统计人员汇总排名,从这些考生中选取前50名。最后由白居易和王建分别带人对其中的一半进行复核评定,然后再交叉审核一次,两组人合议确定前25名,作为新科进士的初步人选。

新科进士的预选名单及试卷,最后还会交到皇帝手里,由李纯再次审核一下。

李纯对白居易的这种多次审核、综合评议的方式非常认可,觉得这可以最大程度的限制考官的个人主观看法,可以更加客观公正的选拔人才。

李纯本人也非常认真的对送来的名单和试卷进行阅看,为了对比其他考生的情况,他还让白居易调来一些其他考生的卷子。经过对比,李纯觉得,进入预选名单的考生综合成绩确实优于他人,批准白居易呈报上来的进士人选。

新科进士名单张榜公布之时,涌来了很多人看榜,那些中榜的人员不仅有排名,有总分,还有各科的分数,一目了然。凡是看到自己中榜的举子自然是喜不自禁,总算是学有所成,后面就可以当官了,其他人也向他们纷纷道贺。

更多的人则是与金榜无缘,只能是找出自己的差距,争取早点适应新的考试模式,在下次科举考试中进入榜单。

经过新式科举,大家都明白了朝廷的决心,光靠苦读以前的四书五经不行了,必须全面的学习各科知识,只有综合分数高才能名列前茅。朝廷的科举内容变了,地方上秀才、举人的考试内容也跟着朝廷的标准变化,学子们积极学习新科目的知识。

李纯认为,新的初中要从下半年才开始举办,经过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总共需要11年才能大规模的培养出新式人才。

在这么长的时间内,通过新式科举,可以适当的培养出一批具有综合知识的人才,实现顺利过渡,为国家的富强发挥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75章教育事业(第2/2页)

科举的事情结束,白居易等人又开始忙起筹备初中的事,李纯则关心起夏原新都的营建情况。

夏原新都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皇宫官衙都已经建起来了,甚至有不少洛阳的百姓也过来买地建房,夏原到处是施工的场景。

夏原地处淮河岸边,水路交通非常便利,各种建筑材料、货物运输极为方便,保障了建筑工程的进行。

夏原周边人口众多,招工非常容易,顺便也带动了附近农民的就业。朝廷的经济收入有保障,财税部完全按照预算拨付资金,建设部开足马力推进各个项目,力争在元和十年9月份完成新都建设。

按照李纯的打算,元和十年七八月份就可以完成对外战事,待战事结束以后,基本奠定了唐朝新的版图,朝廷就迁都到夏原,管理这个新的强大国家。

到了元和九年七月份,教育部全面推进新办初中的开学准备工作,各县的校舍、教师已经准备完毕,开始招生录取工作。经过各地的前期宣传,大家都知道上新式学校好,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学生报名总体比较积极。

由于以前私塾先生教的都是一些儒家经典,基本不教其他学科的内容,导致入学考试基本以语文知识为主,数学就只考最基本的个位数加减法,算是矮子里面挑大个。

经过考试选拔,各个学校录取完生员后,各县基本在7月15日公布招生名单,在7月20日正式开学。

为了支持各地的办学,白居易让教育部各司的郎中、员外郎到长安周边各县,参加他们的开学典礼,白居易和两个侍郎、两个少卿也到长安城内的几个初中,参加他们的开学典礼。

李纯作为皇帝,不方便参加,就让纪奎让察访司派出五个人,跟着教育部五个官员到几个初中捧场。

新式初中的举办,进一步夯实了新知识的教育普及,对开启民智,富国强兵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李纯想着,现在先开个好头,以后逐步再更新知识,充实内容,学校教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人才的质量也会逐步提高。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培养出更多的新式人才,建立起唐朝先进的工业体系,促进经济繁荣,生产出更加先进的武器,让大唐对世界其他各国拥有绝对优势。

各个初中都开学后,李纯抽空到长安的几所初中去微服私访了两次,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学校里都是男童,没有女童,明显是重男轻女的表现。

李纯又回想起儿子李宥14岁就结婚生子的事情,觉得早婚早恋和重男轻女,是普及教育的两个重要阻碍。

按照教育规划,学生六、七岁入学,经过五年小学、四年初中,三年高中或中专,至少也是18岁,这才算掌握了相对足够的知识,既可以可以谋一个职业,也为国家做贡献。

唐朝存在普遍的早婚早育现象,很多人十四、五岁就结婚生子,这些少年身体还没发育齐全,也没有一技之长,长此以往,社会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李纯认为,重男轻女是千年以来的思想,不是骤然就能解决的,即便是明年要求初中招收女生,女童的文盲率很高,也很难招到。

虽然初中生免除学费,但是其他杂费免不了,从小学到初中花费也不少,家境较差的肯定会集中财力供养家中的男童。

强制初中招生女童很难落实,只能是在四年后举办小学时,鼓励女童入学,从头抓起,逐步提高女童的入学率。

李纯还发现,很多有志向的年轻人也并不愿意过早结婚,不少男人为了考上功名二十多岁才结婚的大有人在。

那些年龄很小就早婚早育的人家,形成了大孩带小孩的情况,造成了很重的家庭负担,必须要得到遏制。

李纯认为,是要考虑到唐朝的社会现实,制定一个合适的结婚年龄,不能引发较大的社会阻力。

综合考虑,李纯决定将男性的结婚年龄定在18岁,女性的结婚年龄定在16岁,这样可以保证男性可以上到高中、中专毕业,女性至少可以上到初中毕业。

李纯考虑成熟后,就召来李吉甫、白居易、崔右甫过来商议此事。

李纯道:“目前新式的初中都办起来了,以后还要办小学、高中、中专,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人才,目前很多人早婚早育,既产生了一些问题,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要适当纠正一下。”

李吉甫说:“其实在社会上,早婚早育并非共识,凡是家庭思想端正的,都是想让孩子先学点本领,然后再谈婚论嫁,有些孩子连自己都没法养,生了孩子也是给上一辈养,只能加重家庭负担。”

白居易说:“目前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是以前各朝也没人管这事,放任自流,有些老百姓就随性而为,孩子刚懂男女之事,就给操办婚事,久而久之形成恶习。”

李纯说:“不管是从教育上,还是孩子的身体发育上,婚育过早都是有很大弊端,朕决定管管这事,初定以后男子18岁、女子16岁才能结婚,你们意下如何?”

崔右甫说:“目前民间主流的结婚年龄是男子16、女子15,陛下略微提高一些,估计大部分人应该能接受。”

白居易说:“就是让他们晚一两年结婚,又不是不让他们结婚,臣也觉得不是什么大问题。”

李纯道:“既如此,那就定这个年龄以后才能结婚,这个年龄之前禁止结婚。”

李吉甫说:“这个最低结婚年龄规定的比较合理,但是有个难点是,目前结婚都是民间行为,私自办个婚礼就行,朝廷不好管控。”

崔右甫说:“朝廷下个诏书,规定好结婚年龄,谁敢违反就抓起来问罪,这样就会起到警示作用。”

李纯道:“不能光靠强硬手段,诏书肯定是要下,但是也要讲清道理,前期以宣传劝导为主。以后民间结婚办婚礼前,首先要到县里登记,县民政部门确认年龄予以登记后,才认可是正式结婚。如果不到县里办理登记的,一律认定为非法结婚,官府不予承认。”

白居易说:“这个办法好,以后结婚必须要经过官府审核,但是如果有人偷摸的结婚怎么办?”

李纯道:“结婚可以偷摸,婚后总要一起过日子,总会被邻里知道,设立举报制度,对非法结婚的进行处罚,一半罚金奖励给举报者,看谁敢偷着结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