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44章 三项谋划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44章 三项谋划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44章三项谋划(第1/2页)

韩愈说:“这些没问题,臣觉得还要树立一种正面导向,就是做官不能为了发财,我等读圣贤书,做官就是要秉承清廉为民的宗旨。当然,对于家中有困难的官员,我们吏部也会进行摸底,调查核实后,申请朝廷进行补助和慰问。”

李纯道:“为朝廷做官,心怀正念,廉洁奉公是首要条件,吏部在选拔官员时,要坚持这一原则。我们打击贪腐,压缩权力寻租空间,也要给官员予以适当照顾,生活上要留有体面,对于经济有困难的,当然要给予适当救济。朕自即位以来,崇尚简朴,也是在和诸位臣僚共度时艰,只有臣僚和百姓过上好日子,朕才有心情过好日子。”

裴度说:“陛下即位以来,志向远大,做成了好几件大事,我们都坚信跟着陛下会有好日子,大唐会迎来新的盛世。”

李纯道:“我朝在太宗年间,何曾辉煌,四方来朝,号称“天可汗”,安史之乱后,外族趁机入侵,安西、北庭都丢了,河西、陇右的大部分也被吐蕃占领了,朕每每想起此事,就夜不能寐,时刻想着重振我大唐雄风。朕即位的前几年,我朝是千疮百孔,为了解决藩镇问题,我对其他方面是一再隐忍,但心里也是很着急,现在天下稳定了,就想把很多事做起来,进一步增强国力。”

韩愈说:“皇上的苦心,我们都能感觉得到,只是振兴大唐也非一日之功,陛下也不能一个人担太多,我们做臣子的更要尽心竭力,帮陛下分担一些。”

李纯道:“反腐倡廉是个大工程,需要持续努力,今天讨论的这些办法都很好,你们回去和两位宰相再议一下,确定以后就下旨实行,后面有好的办法、措施再进一步补充。”

韩愈等人走后,把和李纯商讨的办法,又和中书省讨论了一番,进一步细化,最后形成措施,由李纯审定后下旨实行。

朝廷实施的几个措施深得官心、民心,人们觉得确实从制度上比以前更加完善一些,堵住了不少漏洞。

特别是增加官员俸禄一条,让很多官员很感动,认为朝廷在整治官员贪污**的同时,也在增加官员的合法收入,还关心他们的困难,减少了后顾之忧。

反腐工作取得成效以后,李纯认真思考一番,感觉还是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做,重点的有三项。

首先是教育的问题,以前的科举取士,比起魏晋的门阀制度虽有进步,但是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选取的人才严重偏科,重文史,轻其他,经济、司法相对薄弱,数理基本是空白,这对于发展经济和科技是非常不利的,社会难有大的进步,远征欧洲就是在做梦。

其次,李纯想搞一次发明大会,发动群众智慧,搞出一些创新,通过一些实用的发明创造,扭转人们对科学认识的偏差,形成一种导向,调动人们学习和应用科学的积极性,这和教育改革也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富国强兵的必要手段。

再次,李纯考虑迁都,长安地处西北,关山阻隔,南边是秦岭,西边、北边是黄土高原,东边是黄河和潼关,交通不便,朝廷这么多人在这里,从东南运送物资的物流成本很高。长安偏居一隅,周边的人口太少,难以形成大的辐射作用,不利于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吐蕃占领陇右以后,时常威胁西部边境,也不利于朝廷稳定。

教育改革的事,李纯自然首先和新的礼部尚书权德舆商议,没想到权德舆不赞同。权德舆认为,千年的儒家经典,岂能轻易改去,官员一直是读圣人来学习治国之道的,数理之类都是雕虫小计,怎能登大雅之堂?

李纯又找李吉甫、裴垍商议,他们还算能理解李纯的一些意思,但是也只是支持进行适当的局部改制,不赞成全面的改革。

为了推进科举制度改革,李纯决定搞一次大规模的征求意见,看人们是否支持在科举中增加数理和经济的内容。

少数大臣看到新的火器在作战中具有很大的威力,觉得增加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科学认识,因而赞成科举改革。

但是大部分官员和权德舆一样,认为圣人之道不能轻易改弦易辙,那些雕虫小技上不了台面,反对科举改革。

在士子当中,更是强烈反对科举改革,他们认为自己多年努力学习儒家经典,突然改弦易辙,自己的付出都白费了,强烈反对科举的全面改革。

普通百姓的思想更是普遍比较落后,无法理解科技的重要性,也没人支持科举的全面改革,李纯都有点无语了。

为了稳妥起见,李纯决定结合现状进行局部改革,他对当时的科举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唐朝除了进士科以外,还有明法科、明算科、明经科、明字科等考试,分别考的是法律、数学、经书、文字的内容,只是这四科规模小,只是个别部门选拔人才时才用。

经过分析后,李纯认为经书和文字就算了,法律和数学可以适当合并到进士科。

经过考虑后,李纯要求礼部对科举取士进行了优化,保留原来的诗赋、策论部分,增加司法、经济和数学三个内容。

权德舆看到李纯的方案只是局部改革,也不好反对,但是要求三年后再按新法进行科举考试。李纯觉得,权德舆这个要求还算合理,总要让人学习一段再考试才行。

李纯在下旨时,干脆趁热打铁,在国子监办一个补习班,还要求每个道办一个补习班,聘请专门人员教授举子们司法、经济和数学知识,帮他们补一下短板。

当然开始学的都是一些基础知识,易学易懂的先教,以后再逐年增加难度。

当时,懂法律的人还有些,但是懂数学和经济的人才奇缺,这些人成了香饽饽,稍微有点知识的人,就被各道的官学请去当老师。

很多想通过科举出人头地的学子觉得,虽然考试的内容变了,但是科举取士的制度没变,依然可以通过科举做官,急忙恶补司法、经济和数学知识,忙的不亦乐乎。

看到教育改革有了进展,李纯在宣政殿召见工部尚书柳晟,商讨迁都和发明大会的事宜。

李纯首先问道:“你知道为什么在上次的吏治整顿中,朕没有深究你和李巽的责任吗?”

柳晟连忙说:“微臣有愧,未能严格遵守律法,犯了错误,一直以来都感恩陛下从轻发落。”

李纯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们都是能做事的人,为朝廷做出不少贡献,所犯错误不算很大,以后决不能再犯。在我的视野里,工部很重要,未来要做的事很多,不愿换一个不懂的人来做尚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4章三项谋划(第2/2页)

柳晟说:“工部在六部中一直地位相对较低,不知陛下有何需要工部出力的地方?”

李纯道:“我有两件大事,需要你们工部来做,一是考虑迁都的事宜,二是想办一个发明大会,也就是让全国的能工巧匠,集中展示一下自己的好物件。”

柳晟说:“迁都是件大事,陛下选好新都的地点了吗?”

李纯道:“初步选了几个地方,还没定,朕要跟朝臣们商议一下,你要做的是先做好预算,看要花多少钱,需要多少人力,还有一些工程技术的准备。”

柳晟说:“这个没问题,臣回去跟工部的属员认真研究计算一下,三天后就可以禀告陛下。关于发明大会,前朝都没搞过,不知陛下有什么要求?”

李纯道:“你看,朕和郭云、清虚子研究搞出火药以后,生产了很多火器,部队的战力提高了很多,你就沿着这个思路,发动民间的能工巧匠,搞出一些新奇实用的物件,你们工部选一些有推广价值的发明创造,对发明人予以奖励,并在全国推广使用这样的物件。”

柳晟说:“这个要在全国广发布告,让各道州发动一下,让人全部知晓,再等全国各地的人来到长安,起码也要三个月。”

李纯道:“这个不急,就定在五个月以后,中秋前后举行,到时朕也要准备一件器物,朕提供想法,你们工部派人帮我制作出来。”

柳晟说:“我们的虞部司郎中艾笛声,喜欢研究物件,我让他专门负责陛下物品的制作。”

艾笛声?李纯觉得耳熟,原来和发明大王爱迪生同音呀,李纯笑了笑说:

“后面可以让这个艾笛声入宫觐见我,我会跟他说怎么做这个器物,这次发明大会要多给点彩头,奖金丰厚些,发明具有推广价值的,发明者可以进入工部做官或者工匠,第一次要办出声势。”

看到李纯期望值很高,柳晟连忙回到工部组织人员测算迁都的费用,筹办发明大会事宜。

迁都的风声放出不久,就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有的想迁都洛阳,有的想迁扬州,还有汴州、襄州、成都也想争取,搞得莫衷一是。

李纯当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愿过早表态,让朝野都先辩一辩,各说各的理,自己也好有个准备,后面再驳去不合适的意见。

看到众说纷纭,阻力比较大,李纯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讨论要不要迁都,第二步再讨论迁到哪里,先集中应对反对迁都的意见。

与唐朝初期关陇贵族占据朝臣的绝大多数不同,此时的官员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是来自全国各地。

其中以潼关以东的华北地区最多,其次是江淮、江南地区,再次是关内、川蜀、湖北等地,都想把都城往自己老家那边迁,所以很多人支持迁都。

刑部尚书高郢等老臣久居长安,反对迁都,两派争论的很激烈。

期间,李纯好几次找大臣谈话,讲述长安的局限性,肯定支持迁都的人,对反对迁都的意见进行批驳,官员们一方面觉得李纯说的有道理,另一方面也觉得在哪里都是当官,皇帝让去哪里就去哪里,所以支持迁都的成了多数派。

反对迁都的高郢等人使出一个杀手锏,那就是迁都耗费巨大,国家财政承受不了。

迁都的费用问题也是李纯所考虑的,迁都必须在国家财力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所以连忙召见柳晟和李巽,询问相关费用问题。

柳晟说:“陛下,营建新都要看建设多大规模,简单还是豪华,费用相差很大。当年隋文帝营建大兴城,崇尚简朴,三千万贯钱就可以,后面隋炀帝营建洛阳,讲究奢华,前后花费上亿贯。”

李纯问李巽:“目前全国赋税一年有多少钱,是否可以支撑迁都?”

李巽答道:“目前全国赋税加起来约两千万贯,挤一挤,挤出五百万贯是可以的,多了也是吃不消。”

李纯道:“朕当然想效仿隋文帝,崇尚节俭,但是当时隋文帝建设的大兴城原来有一定的基础,如果全部重新建设,估计三千万贯肯定不够,如果迁都在洛阳以外的地方,是否可以用一下洛阳的建筑材料?”

柳晟说:“如果全部重新建设,估计需要五千万贯,洛阳当年建设的基础好,如果拆掉材料重新用,起码可以节省一千万贯。”

李纯又问:“还有没有其他节省的办法?比如不修城墙,或者减少拆迁的居民,还有招徕一些富户自建街市、道路。”

柳晟说:“都城不建城墙似乎不妥,但是规模可以小一点,减少拆迁的户数也可以做到,除了城中央的皇宫和官衙以外,其他的村庄尽量予以保留,只在空地上建房,两者相加可以再省个八百万。但是至于让富户建街市、道路,谁愿意往里投呢?总不能强迫吧。”

李纯道:“新的都城,主要分三个区域,一个是宫殿和官衙,这笔钱必须是朝廷出;第二个是居民的房屋,这自然是百姓自己买地建房,不用朝廷出;第三个是工商业区域,以前是官府集中建设一片市场,然后分配给商人承租,由官府集中管理,这一块朝廷可以让出来,跟房屋一样,让他们自己建。道路方面主干道由朝廷统一建,街区中的小的道路可以让居民自己建,建不起可以先用土路”

柳晟说:“按照陛下的法子,又可以省下几百万贯,朝廷只负责建设宫殿、官衙、城墙、主干道,比隋文帝建造的费用还低。按照这个算法,也就两千五百万贯左右。”

李巽说:“陛下,这样建是不是有点将就了些,是否有损陛下的威名?”

李纯道:“建设一个城市,哪里是几年就能建成的,我们先搭一个框架,后面慢慢去填充,只要位置选得好,国家保持安定,全国的人民都会源源不断涌向京城,自然会越来越壮丽。这样吧,我们依然采取两京制,先迁东都洛阳,新的都城依然叫东都,长安还是京城,这样就不会有损朝廷的颜面。”

李巽又说:“以前的商业区,都是朝廷集中建,集中管理,如果让商人自己建,不是会很分散,不好管理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