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74章 剿灭扶桑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74章 剿灭扶桑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74章剿灭扶桑(第1/2页)

田弘正知道,如果十几万的扶桑军全部涌过来,自己未必能全部拦住,赶忙派人发射响箭,通知其他各军发动总攻。

接到信号后,兴中军、平海军迅速向东包抄出击,新罗军没有火器,战斗力较弱,跟在平海军后侧,继续发挥二线部队的角色。

平东军在伊贺一带设置一道防线,对于冲过来的扶桑军格杀勿论,扶桑军缺乏远程攻击武器,还没近前就被平东军打的一片伤亡,连续几个冲锋,除了留下一堆尸体,毫无进展,最后只能撤退。

奈良以东的扶桑军在平海军和兴中军的压迫下,只能向东退却,东面又被平东军给堵住了,犹如一群困兽,拼死突围。唐军全部发了狠,只要看见扶桑军就是枪炮伺候,大杀一通。

在经历了多次冲杀后,扶桑军发现西部有三个军团,推进严密,往西根本没有活路。东面的平东军堵住了主要路口,正面冲过去也是不可能,但是在伊贺的左右两侧还有一些山地,山中有些小道,可以通向本州东部。

扶桑军的几个头领商议一番,决定分兵从小路向**围,发现扶桑军从小路突围,唐军也分头进行追击。唐军一路追着扶桑军打,只要遇到扶桑军,不问青红皂白,举枪就射,省掉了看押俘虏的麻烦。

看到这种情况,扶桑军更加玩命的往东跑,扶桑军为了逃命毕竟比唐军跑的更快一些,最终还是有很多扶桑军从伊贺两侧山路逃向名古屋。

唐军在伊贺会师以后,暂停进行休整,对战场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击毙的扶桑军有四万左右,奈良到伊贺之间的区域到处是扶桑军的尸体,如果任由不管,肯定腐烂形成瘟疫。

所以,唐军暂停攻击,留下来打扫战场,掩埋尸体,停了两天以后,唐军从伊贺出发,继续向东挺进,朝名古屋进发。

经过伊贺战役,扶桑军彻底胆寒,一路上扶桑军不是投降就是逃跑,唐军顺利进抵名古屋。向东溃逃的扶桑军有一部分逃进了名古屋,加上原来的守军,一共拥有三万多军队。

山冈正成还幻想着以前的投降条件,派人跟唐军接洽,要求保留人员,保留官位才能投降。

唐军现在的心境跟原来完全不同,恨死了扶桑军,不可能再答应优厚的投降条件,要求所有人无条件投降,山冈正成等叛乱的头目,按照扶桑的传统自杀谢罪。

山冈正成等人当然不想死,被迫抵抗,唐军也不客气,留下打援的部队,主力全力进攻名古屋,各种火炮朝着城内玩命的轰击。

唐军连续轰了三天,名古屋城内的军民死伤惨重,炸死了一万多军民,伤者达三四万,再熬下去,只会增加更多的伤亡。在居民的苦苦哀求下,山冈正成被迫含泪答应投降,派几名扶桑军在城墙上摇起白旗。

看到扶桑军摇起白旗后,唐军暂停攻击。只见山冈正成带着几个扶桑军头领,灰头土脸的走出城门,而后在一片空地跪下,按照扶桑人的自杀仪式,全部进行破腹自杀。然后其余扶桑军也陆续走出城外,扔掉武器抱头向唐军投降。

杀人不过头点地,已经死了不少人,唐军也不想做的太绝,接受他们的投降,然后留下部分人员守城,主力继续往东攻击。

一路上,扶桑军是彻底服了,不敢有任何反抗,完全按照唐军的要求投降,凡是加入叛乱的扶桑军将领主动自杀谢罪,搞得唐军都没有动手的理由了。

离开名古屋一周左右,唐军抵达江户城,准备拿下这个扶桑最后的大城。北条政康仓皇逃到江户后,就命人拼命加固城池,还想作最后的抵抗,后面听说名古屋的遭遇后,觉得城墙也挡不住唐军的炮火,不由地纠结起来。

战吧,就要面临大量的伤亡,最后可能还是城破人亡,投降吧,自己必死无疑,就这么窝囊的死去,自己也不甘心。思前想后,北条政康决定召集部属,商议战降,大部分人愿意投降,但也有少部分顽固分子要求和唐军死磕到底。

北条政康决定各依本心,愿意投降的留在城中等待投降,决心顽抗的就跟唐军干一场。北条政康挑了一万坚决抵抗的扶桑军,决定趁唐军立足未稳,发动夜袭,来个玉碎。

唐军一路进展顺利,也没想到扶桑军还有殊死一搏的想法,就是按部就班的做好攻城准备。当夜,北条政康避开唐军看守严密的西门,带领一万敢死队从北门出发,人衔枚、马裹踢,悄悄的向兴中军大营摸去。

唐军以前毕竟有被夜袭的教训,晚上还是会派一些哨兵在营地外围巡逻,发现来袭的扶桑军以后,立即鸣枪示警。

被唐军发现后,扶桑军索性骑兵在前、步兵在后,拼命朝唐军大营袭来。唐军虽反应较快,拿起武器朝扶桑军反击,但还是让一部分扶桑军冲进营内,两军就此开始进行激烈的对战。

平东军、平海军、新罗军,听闻兴中军被袭,全部朝兴中军大营靠拢,将一万扶桑军团团围住。

扶桑军就是靠着前面的突然袭击,杀伤了一些唐军,后面兴中军组织起来以后,抵住了其攻势,这时其他唐军也掩杀过来,扶桑军腹背受敌。

这些扶桑军都是亡命之徒,来了就是不准备活下去的,面对优势唐军也不退缩,就是向唐军猛冲猛杀。唐军不仅有火力优势,还有人数优势,尽管是夜间,也是打的扶桑军死伤惨重。

两军一直打到大半夜,除了少数扶桑军突围逃跑之外,包括北条政康在内的大部分扶桑军战斗至死,唐军也死了近一千人,两千人受伤。

唐军几个将领大怒,也不给扶桑军解释的机会,天亮以后,直接架起大炮朝城中猛轰。江户城内主降的首领平利家,对北条政康这种鲁莽的做法极为不满,本来死几个人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样又要让江户生灵涂炭,他是痛心疾首。

看到唐军发起炮击后,平利家不再犹豫,下令抓捕夜袭唐军突围逃回的扶桑军,总共抓了一千多人,全部绑起来,派一队人打着白旗,押送这些人从西门出来。

看到扶桑人打着白旗出来,唐军暂停了炮火。先是有一个懂汉语的扶桑官员,跑到唐军这边说明情况,说昨晚的夜袭都是北条政康等人所为,江户城绝大多数军民愿意无条件投降,为了表示诚意,他们愿意当场斩杀这些敢于夜袭唐军的残余扶桑军,然后无条件投降。

唐军几个统领觉得,如果再逼下去,也没有多少意义,把这些敢于袭击唐军的扶桑军杀掉,也算不辱唐军的威名,当场同意扶桑人的条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74章剿灭扶桑(第2/2页)

扶桑的使者回去以后,对着押队的扶桑首领耳语了几句,那个首领先是对着唐军鞠躬示意,然后对其余人下达命令。

只见,扶桑人首先押出约两百多人的叛军,让其面对唐军方向跪下,然后进行集体砍头,第一批砍完,押上第二批,继续砍,先后砍了五批,将所有夜袭逃回的叛军全部处决。

看着这种血淋淋的场景,唐军也是有些震撼,觉得内心的愤怒得到平息,也不愿再报复扶桑人了。唐军命令其余的扶桑军全部出城,放下武器投降,并责令江户城提供钱财物资,一方面补充唐军的军需,一方面也要对唐军和新罗军进行犒赏。

那些有击杀扶桑军的新罗人雀跃不已,有的领了好几贯钱,那些没有杀到扶桑人的则颇为惋惜。

江户城是扶桑最后一座大城,剩下的都是些小地方,不足为惧,唐军在江户一带进行了充分的休整,然后决定由兴中军押着俘虏向西撤退,回到奈良驻守,防止后方生乱,由吴元济带领新罗军守卫江户城。

平东军沿着本州西侧海岸线扫荡,平海军沿着本州东侧海岸线扫荡,清除残存的扶桑势力。

剩下的扶桑军,早已被唐军吓破了胆,哪还敢反抗,一路上都是望风而降。有一部分扶桑军不甘接受唐军的统治,坐船向北逃到北海道,准备在那里躲避唐军。

田弘正这次决心要除恶务尽,带领船队追到北海道,平海军也追了过来,联手在北海道消灭了残存的扶桑势力。

田弘正听说北海道以北还有一个库页岛,上面也有人居住,感觉来都来了,肯定要一并收复,就让李元奕领着平海军,押着扶桑俘虏先行返回江户,自己带平东军继续向北行进。

田弘正带兵来到库页岛之后,发现这里生存的都是一些原始的虾夷人,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靠着打猎和饲养牲畜为生。田弘正觉得既然来了,也要宣示一下唐朝的主权,命令这些部族的首领向唐朝宣誓效忠。

在唐军的枪炮威逼下,这些原始部族哪里敢不从,纷纷向唐朝表示效忠,还献上熊皮、鹿皮、牲畜给唐军作为贡品。唐军也回赠了一些食物、陶瓷和布匹作为赏赐,那些虾夷人拿到东西后,高兴的欢天喜地,库页岛就正式纳入了唐朝的版图。

8月下旬,田弘正带领平东军返回江户,此时兴中军早已返回奈良,并派人将情况汇报给武元衡和李纯。

李纯下旨让平海军先期返回泉州,并在沿途拿下扶桑与流求之间的东流群岛(今琉球群岛);暂由兴中军驻守奈良,吴元济驻守江户,扶桑暂由严秦管理。

田弘正负责将扶桑的俘虏,还有那些曾经跟随叛军抗击唐军的扶桑人,全部抓捕集中起来,用船队分批送到扬州。

自开战以来,李纯一直在密切关注战争的进展情况,前线不断有战报送过来,其实已经了解基本情况。

李纯对扶桑人的反复无常,早就有预感,对这次扶桑人掀起的大规模叛乱非常愤怒,决定采取比较严厉的措施,把俘虏和参加叛乱之人全部运回唐朝,分配到江淮一带为奴,把扶桑的反抗势力连根拔起。

李纯认为,扶桑人历来欺软怕硬,崇尚强者,你对他们越狠,他越怕越服从,对他们越软,他们反而会桀骜不驯,所以必须要下狠手。

元和九年初,唐朝的对外战争打响后,李纯派武元衡在登州坐镇指挥战事,自己在长安接收前方发来的信息,只处理一些重要情况,并就关键问题下达旨意,普通的战事,李纯就让武元衡和前方将领去处理。

李纯认为,唐军今非昔比,拥有绝对的战力优势,打下预定的几个地方不成问题,即使哪里遇到一些阻碍,朝廷还掌握着五个军团作为后备力量,随时可以支援。

前方的战事在进行,李纯则带着李吉甫等人处理国内的其他事情,力争对内对外两方面都有进展。

李纯和李吉甫商议认为,有必要搞一次大规模的人口统计,特别是把那些逃亡、藏匿的人口清理出来,以便朝廷掌握人口底数。

元和九年二月,朝廷正式下旨,要求在唐朝正式控制的区域内进行全面的人口统计,各级均不得虚报、漏报、瞒报,如发现有藏匿人口、虚报数据的情况,一律予以严惩,所有人口数据务必于当年9月份前汇总到民政部。

由于第三波对外战事正在进行,此次人口统计的区域,仅限于元和九年初唐朝控制的地方。

三月份,李纯开始考虑一件家庭的私事,那就是女儿岐阳公主庄淑的婚事。此时,庄淑已经十五岁,是他和郭贵妃所生,李纯非常喜欢这个女儿,庄淑知书达理,温婉贤淑,谦恭有礼,是他心中的好闺女。

按照唐朝的习惯,十五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最佳年龄,如果女孩超过十八岁,年龄就偏大了。前面三个儿子的婚事,都是他们的母亲做主,自己没有过多参与,这次女儿的婚事,李纯决定亲自挑选驸马,给女儿一个如意的婚姻。

李纯整天忙于政务和战事,对适龄青年的情况不太掌握,问了郭贵妃,她也没有合适的人选。李纯思来想去,觉得李吉甫喜欢做月下老,就让他来帮自己挑选驸马,了却自己的心事。

李吉甫欣然接受李纯交待的任务,开始在各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中留意合适的青年才俊,李吉甫放出岐阳公主要选驸马的消息后,没想到反应平平,很多有地位的官宦人家并不积极。

在唐朝,公主作为皇帝的女儿,非常强势,主宰着家庭的一切,驸马看似风光,其实相当于皇家的赘婿,在家中地位较低,而且由于外戚身份,仕途也会受影响,发展空间有限。

皇帝交待的事情,李吉甫自然想办好,既然别人不积极,那就只能自己积极。李吉甫把朝中官宦人家的子弟好好筛选一番,最后确定了三个有意向的人选,然后一个个找他们谈话。

找前面两个人谈话时,李吉甫刚说完情况,两人先后以不同理由委婉拒绝,李吉甫硬着头皮又找第三个人谈话。

第三个人是前宰相杜佑之孙杜悰,年方二十,已经入仕,为民政部八品官,风华正茂,前途无量。李吉甫跟他介绍了一下情况,征询杜悰的意见,没想到杜悰倒是有些意向,向李吉甫打听庄淑的情况。

李吉甫说:“小杜,不瞒你说,皇帝好几个女儿,为何最喜欢岐阳公主庄淑,因为她是皇帝的几个女儿中最优秀的,知书达理,温柔贤惠,你可要把握住机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