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99章 周边形势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99章 周边形势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99章周边形势(第1/2页)

崔群说:“臣建议,在财税部方案的基础上,对于社会上没有依靠的孤寡老残人员,每月给予30文的最低保障。”

李纯道:“这个完全可行,30文可以买60斤米,基本解决吃的问题,目前朝廷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还要为后面的远征提前准备资金,全国的穷人太多,只能先采取一些保底措施,后面等经济发展再上一个台阶,国家收入更多,再适当加大对穷人的帮扶力度。”

朝廷的政策出来以后,实际影响的是效益较好的工商业户和较高收入人群,这些人赚得多,适当多缴税,都觉得理应如此,那些有钱人也清楚是朝廷的政策好才能多赚钱,多缴税换取朝廷的认可和保护,也是值得的。

对于穷人来说,则是覆盖面很大,那些被雇主压榨的工人可以到官府告状,争取合法权益,无地少地农民税负压力减少很多,官府少收一些,他们就能多得一些。

一多一少,其实朝廷的收入没有怎么增加,但是百姓的心理上平衡了不少,觉得朝廷多少还是照顾了穷人。

朝廷采取措施缓解了贫富差距的问题,眼看就到了十一月份,监察院正使裴度进宫,又向李纯汇报官员**的问题。

李纯考虑到,按照目前的形势,元和十七年就可以派兵远征,需要提前考虑相关准备事宜,制定大政方针,就让裴度先收集线索、掌握证据,待时机成熟后,在元和十五年春,再开展反腐行动。

按照李纯的设想,元和十七年将开展第二波对外远征,这次远征将由采取以华带襄的方式进行,征服成功后,将境内的部分襄人分批迁移到新征服地区,把国内的土地全部腾出来给华人。

李纯觉得,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华襄两族人口增加很快,再过些年生存空间就会饱和,通过征服活动,以后可以让襄族到国外发展,国内就可以变成纯华人的世界,省的再出现华襄摩擦。

李纯认为,对外征服耗人耗力,必须要让襄族参加,当然这也需要一个合理的口号,那就是对境外的夷人实行华襄共治。

要实行以华带襄的远征策略,就要提前做好两件事,一是必须要提前制定政策,华襄如何分配权益,纯靠忽悠肯定不行;二是提前训练襄人部队,作为十大军团的辅助部队,这个需要两年。

李纯决定花上一段时间,对境内、境外的整体形势进一步梳理,制定一个大的规划,统筹考虑对外征服治理和华襄两族权益分配的问题。

唐朝实施锁国令后,元稹按照李纯的要求,从外事部派出了不少暗探跟随出境的商队、船队,在沿途各国搜集有价值的情报,绘制沿线的地图,记录山川地形、行军路线和各国的人口、经济、军事情况。

这些情报源源不断的汇总到外事部,而后由外事部的进行梳理,汇编成情报图册,分别交给皇帝、中书省、军事部,作为制定对外方案的参考。

经过对各种情报图册近一个月的阅读研究,并对一些外事部的官员询问情况,加上以前自己关于唐朝时期世界历史知识的记忆,李纯对此时大唐以外各地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掌握。

在唐朝附近地区,前几年唐军对周边发动了一**规模的军事打击,几个对唐朝有一定威胁的较大政权,全部肢解成小国。

唐朝分方向派了四个宣慰使,对这些小国每年收取一定的贡赋,使用羁縻政策统治,回鹘、西域、吐蕃、南诏一带的各小国对唐朝总体上还算恭顺,各自老实过自己的日子,实际上是唐朝的属国。

自从建立边境隔离带以后,外国人无法进入唐朝境内,周边政权难以经常与唐朝往来,六个边城仅维持一些必要的商业往来,唐朝与外界的交往越来越少。

李纯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境内的发展上,对于四个羁縻统治的地区的管控并不严格,各小国只是有部分部落首领经外事部批准后,才得以进入唐朝境内朝拜,经济往来都在几个边城完成,与唐朝的关系逐渐淡化了。

按照李纯的想法,境内的八大襄族,跟汉族联系更紧密一些,以后让他们出去到境外夷人地区发展,可以给汉人腾出更多的生存空间。

境外的四个羁縻地区,主要都是一些草原、荒漠、高原、山区,不太适合汉人生存,有点鸡肋的感觉,朝廷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在这些地区。

元和十二年,唐朝将境内的夷人改为八个族群的襄人,但是对境外的四个羁縻地区,却始终没有动作,这些地区的人们似夷非夷,似襄非襄,始终还没有定论。

境外的四个羁縻地区感觉朝廷对待他们不如对境内八个襄族,而且没有沾到唐朝经济发展的光,心里有那么一些隔阂,如黠戛斯、吐蕃、象雄甚至与唐朝开始疏远,不再向唐朝派的宣慰使朝贡。

梳理了四个羁縻地区的情况后,李纯把眼光盯在地图上,查看和分析四方的国家和地域分布情况。

在东方,扶桑和流求的东面是茫茫的大海,也就是西太平洋海域,构成了唐朝在东边的天然边界,无需考虑这个方向。

在北方,是已经臣服的回鹘各小国,再往北是极寒之地,存在着通古斯、雅库特等几个部族,属于前世所称的西伯利亚,都是一些弱小边远民族,未来征服的意义不大。

在南方,南诏已经臣服,安桂道往南是林邑国(今越南中南部),此国相对较小,征服难度不大;南诏往南是文单国(今老挝及泰国东北部一带)国家较小,但是位于山区,不便征讨;林邑往南,是吴哥王国(今越南南部、泰国东部和柬埔寨一带),属于中南半岛一个较大的国家,军队数量相对较多,有一定的战力。

吴哥往西,在湄南河(今泰国中西部)流域有几个较弱的小国,其中两个较大,一个在湄南河下游,称作堕罗钵底,一个在上游,称作哈利奔猜。湄南河往西,在伊洛瓦底江中上游是骠国(今缅甸中北部),属于中等的国家,但是军队有一定的战斗力,其南部为直通国(今缅甸中南部),国力较弱。

真腊往南,在马来半岛和南洋群岛一带,有一个较大的国家叫室利佛逝(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苏里曼丹岛南部、爪哇岛西部和苏威拉西岛一带),此国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海军具有一定的实力。

南洋群岛还有三个较小的国家,分别是吕宋、渤泥、马达兰,吕宋国在菲律宾群岛北部的吕宋岛上,渤泥国在苏里曼丹岛北部,马达兰占有爪哇岛东部及附近的一些岛屿。

南洋群岛还有一些岛屿,如菲律宾群岛南部和马鲁古群岛一带,依然未形成国家,处于原始部落状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99章周边形势(第2/2页)

西南,是吐蕃诸小国,吐蕃往南就是天竺一带,玄奘取经时称雄天竺的戒日帝国已经解体,此时天竺新兴了三个大国:

东北部的帕拉王朝(今孟加拉及印度东北部一带)、西北部瞿折罗王朝(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一带)、南部的朱罗王朝(今印度半岛一带),其中帕拉王朝最强,瞿折罗、朱罗次之,中间还存在其他一些依附这三个国家的小国。

天竺一带,曾经是古印度文明兴起的地方,经济较为发达,人口众多,原来曾经崇信佛教,后来婆罗门教复兴,两教相互争夺信众,各国之间经常发生宗教战争。天竺人适合经商、务农,但是不善于作战,多次被其西北的游牧民族入侵。

从沙州往西,是西域诸小国,西域的车师国西北是葛逻禄(今哈萨克斯坦东南伊犁河、楚河一带),此国曾经假意臣服大唐,在怛罗斯战役中突然反叛,联合阿拉伯军队反杀唐军,导致唐军溃败,唐朝也从此失去了对中亚一带的控制。

西域往西南是黑衣大食(今中亚、波斯高原、两河流域、埃及、阿拉伯半岛一带),也就是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此国曾经盛极一时,夺取了唐朝在中亚的领地。

黑衣大食后期因为权力内斗而实力下滑,虽然有好几个外围地区独立出来,但在其核心区域仍维持较强的实力。

黑衣大食往西是拜占庭帝国(今土耳其、东南欧一带),也就是传说中的东罗马帝国,此国国力较强,有一定实力,但是在跟大食的争霸中消耗了不少国力。

黑衣大食西南是其所属的埃及,埃及往西,在非洲西北一带是从大食国分裂出来的阿格拉布和伊德利斯两个国家,两国属于中等国家。

拜占庭往西,就是所谓的欧洲之地,欧洲西部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叫做法兰克王朝,为欧洲最强国,但是当年武功赫赫的查理曼大帝已经去世,目前当政的是他的儿子路易,国势开始下降。

法兰克的西南是白衣大食(今伊比利亚半岛一带),也是原大食国中分裂出来的一部分,属于中等国家。

在欧洲中部形成了一个国家,叫做摩拉维亚(今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一带),在东南欧新兴了一个国家,叫做保加利亚(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一带),欧洲其他地方还有英格兰、丹麦、瑞典等小国。

在东欧一带,斯拉夫人尚未形成典型的封建国家,但是存在几个大的部落联盟,文化和经济比较落后。

以上这些地区,就是唐朝以外亚洲、欧洲、北非一带相对文明的区域,基本上处于封建社会,大都已经建立了国家,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经济和文化基础好,是下一阶段重点要征服的地区。

更远的地方,就超越了唐朝商队所能到达和搜集情报的范围,只能搜集到零星的信息,凭借着前世的历史知识,李纯知道还有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澳洲、美洲。

这些地区相对原始落后,在黑非洲出现了阿克苏姆(今埃塞俄比亚一带)、加纳(今西非一带)、库施(今苏丹一带)三个雏形的国家,在美洲出现了玛雅、托尔特克、莫切等文明区域,其他大部分地区处于原始部族部落状态,澳洲一带甚至还处于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

黑非洲、澳洲、美洲地区过于落后,距离又非常遥远,征服和治理的难度很大,短期内不予考虑,可以列为第三波次征服范围。

按照李纯的设想,将全球范围内的区域划分为三个区域。

核心区域为唐朝目前的疆域,作为华人的聚居地,发挥华人的勤劳智慧,集中力量持续建设,最终成为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可以称为第一世界。

第二个区域包括除唐朝以外的亚洲、欧洲、北非地区,这些地区总体发展相对较好,具有一定的文明基础,基本处于封建社会,可以由华襄两族共同出兵分批征服,然后推行华襄共治,经过治理逐步进入工业化社会,成为次于核心区域的中间区域,可以称为第二世界。

黑非洲、澳洲、美洲,这些地区相对落后,大部分仍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可以在征服中间区域后,派出襄人部队去征服,经过治理逐步进入封建社会,作为全球的外围区域,可以称为第三世界。

为了便于区分,李纯觉得后面有必要对世界的人群进行总的划分,唐朝区域内的居民已经区分为华人和襄人。亚洲、欧洲、北非地区第二世界的居民,按照以前的称呼,仍称为夷人。黑非洲、澳洲、美洲第三世界的居民,仍处于野蛮落后的状态,称为蛮人。

李纯认为,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都想拥有充分的资源是不可能的,通过划分族群,各个族群享受不同的政策和资源。

从数量上来说,目前华人在世界上毕竟只占有两成的比例,如果大规模对外扩张,单靠华夏一个民族去征服和统治,太消耗力量,难度非常大。把襄人拉到自己的阵营,则相当于少了一个对手,多了一个盟友,扩大了华人的统治力量。

本来,也可以划分成为华人、襄人、夷人三个族群,之所以划分四个族群,有三个原因。

一是在唐朝境内的襄人数量不是很多,想依靠他们全面对唐朝以外的世界各民族进行统治,力不从心,只能先重点征服治理夷人地区。

二是蛮人地区目前极为落后,治理起来非常耗时耗力,夷人数量多,也够用,可以引入夷人对蛮人的进行基层治理。

三是人与人都有比较之心,如果是华人和襄人联合统治夷人,夷人就觉得自己是最底层的民族,而有了蛮人,夷人觉得下面还有别的族群,甚至可以参与治理蛮人,心里会好受很多。

当然,谈对蛮人的治理还很遥远,后面光是亚欧北非夷人所在的中间区域就很广大,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征服治理,当前重点考虑第二阶段对夷人的征服问题。

征服活动需要华襄两族共同出兵,朝廷已经有了十个军团作为华人部队,但是光靠这30万部队征服夷人肯定不够,那就必须再从襄人中征兵组建新的部队。

目前国内华襄人口比例约为4:1,但是华族只出十个野战军团,作为核心战力,襄人要出辅助作战部队和地方维持治安的人员,最后所出的兵员估计要超过华人。

训练部队需要两年的时间,所以元和十五年就要启动襄人部队的组建和训练工作,在元和17年才能出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