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04章 襄人部队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104章 襄人部队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104章襄人部队(第1/2页)

经过一个多月的集训,这些襄人军官基本熟悉了自己的职责和以后的战斗任务,跟汉人团营军官也熟悉了,一个团级军官队伍算是搭建成功。

一个月后,再由这些襄人军官出面招收襄人士兵,对于士兵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主要是身体好能打仗就行,当然汉语较好的襄人优先。

具体操作过程中,就是这些连排军官从自己熟悉的亲友、宗族中选人,毕竟自己人更好用、更放心。

汉人团营军官对招兵过程不作干预,但是在最后环节会把关,由带来的汉人老兵进行测试,只有符合征兵要求的人,才会招收。

从四月份开始,各襄人团进入严格而密集的训练。

第一阶段四个月实行官兵分训,汉人军官指导襄人军官重点练指挥、练战术,汉人老兵充当班长、副班长,对襄人士兵进行武器操作和体能训练。

第二阶段三个月是协同训练,官兵合在一起,模拟战斗场景进行训练。

到了十一月份,襄人团完成了基本的训练,有了初步的战斗力,有点像一个部队的样子。

在训练过程中,襄人军官的汉语水平比较好,磨合的比较顺利,有些襄人士兵汉语水平差,听不懂汉人老兵的口令,好在都是些简单的动作,多比划几下就会了。

朝廷对这些襄人团的要求也不高,军官能够顺利指挥下级,士兵可以用火绳枪射击敌人就可以。经过大半年的训练,这些部队基本掌握了协同作战,当个辅助部队没问题。

元和十五年底,朝廷在三个族群总共练成了30个襄人团,但是每个襄人团只有一半的规模,主要是方便训练。元和十六年初,各团进一步扩编,招收新的兵员,组建成完整的团级部队,继续进行训练。

由于有了前面一批训练的军官和士兵作为基础,扩充起来比较顺利,副连长提升为连长,排长提升为副连长,新兵成了老兵,可以再带新兵。

三个族群的民兵营的组建和训练,开始时间比襄人团晚半个月,而且模式与襄人团有所不同。

由道一级的地方部队抽调军官和老兵到各县去指导训练,军官由县里直接推荐,派去的汉人军官进行测试选拔,过关以后,具体的营、连、排军官岗位,由县五人政务会讨论决定,汉人军官不进行干预。

军官训练一个月以后,再由这些军官招募士兵,仍然由汉人老兵进行测试,人员选拔确定以后,再由襄人军官对士兵进行编组。

训练模式与襄人团相似,前面也是官兵分训,后面进行合训,经过一年形成战斗力,一年以后,同样是进行扩编。原则上,每个襄人县根据人数多少,组建一到两个民兵营。

基本每个民兵营的人事都是以各县为主,所以这些民兵营的军官基本都是当地襄人官员推荐担任,这些民兵营基本上完全听命于各县的官员。

襄人团和民兵营有很多地方不同,首先是襄人团作为辅助作战部队,还是有战斗任务的,对军官和兵员素质要求更高一些,官兵的待遇也更好一些。

其次襄人团由汉人军官担任团营领导,后续将跟随各个军团作战,属于朝廷的部队,而民兵营属于地方维稳部队,完全由地方掌握。

再次,襄人团属于正规军,士兵服役三年,服满后可以选拔为军士,也可以直接退役,而民兵营则宽松的多,对服役年限没有特别要求,只要地方上雇佣,可以服役到老。

在李纯的规划中,朝廷的十个军团,武器先进,久经沙场,战斗力较强,可以在一线攻坚。但是消灭敌人主力后,可以由这些襄人团清扫残敌,或者消灭小股敌人。待征服新的区域后,每个郡可以配一个襄人团,每个领配一个民兵营。

由于朝廷是分段对外扩张,没必要一下子训练太多的襄人部队,光是第一批三个族群就有30个襄人团,200多个民兵营,总兵力接近二十万,需要不少饷银不说,他们也是有一定战斗力的武装。

所以必须打出去一波,派出去一批襄人部队,然后再训练其他族群的部队,不能窝着太多的襄人部队在国内,否则一旦生变,弹压都是问题。

对于华襄分权和组建襄人部队的事,各襄人地区的县级官员是最早的知情人,也是具体的执行者或参与者,所以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

辽桓道赤州所属的翁牛县令耶律孟源,忙完衙门的事务,下班回到家里,老婆芳肃梨花赶忙给他做晚饭。芳肃梨花把饭菜做好以后,端到桌上,两人边吃饭边聊了起来。

芳肃梨花说:“汉人朝廷太能折腾了,先是华襄分治,又是襄人改名,现在又搞华襄分权、组建襄人部队,真是大动作不断。”

耶律孟源说:“这话你就在屋里说,可不要给我出去乱说,以前突厥和回鹘强大时,我们契丹人臣服他们,现在汉人政权强大,我们自然就要臣服于朝廷,上面让干啥咱就干啥,汉人朝廷对襄人总体还算不错,咱们契丹人的生活没受啥影响。”

芳肃梨花说:“咋叫没影响,我们以前姓萧,也是契丹人的大姓,非要被改成芳肃,难听死了。”

耶律孟源笑道:“谁让你们是单姓,还跟汉人的萧氏重合,改姓的时候,把萧拆成草和肃,你们觉得草肃难听,集体主张改为芳肃,现在觉得难听,当初咋不选个好姓呢?”

芳肃梨花说:“改成别的就跟萧没关系了,芳肃就芳肃吧,谁让契丹男人不争气,打不过汉人,让族人吃亏。”

耶律孟源说:“别说这些意气话,当年我们契丹人打的算是勇敢的,但是不打还好,一打还死了不少人,连可汗都被斩首了,还是老实过日子吧。”

芳肃梨花说:“你看这又是华襄分权,又是组建襄人团、民兵营的,老百姓们都是议论纷纷,有说好的,有说差的,你是官府的人,你看是啥情况?”

耶律孟源说:“说句实在话,我比你更操心,打听的更仔细,通过从各个渠道打听到的消息来看,我觉得是利大于弊,不然怎么会连儿子都送去了襄人部队?”

芳肃梨花说:“你说你也够狠的,把咱儿子送到了襄人团任连长,又把我弟搞到民兵营任副营长,万一以后打仗怎么办,能不危险?”

耶律孟源说:“妇人之见,朝廷的皇帝心大的很,酝酿了好几年准备打出去,我们襄人肯定也是要跟着出去的,早点占个位置还可以吃点肉,晚了连汤都喝不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4章襄人部队(第2/2页)

芳肃梨花说:“你说的轻巧,到时候要来个大搬家,听说我们契丹人要跟着打西域,百姓以后也要搬到那里,太远了吧。”

耶律孟源说:“我们契丹人本就是游牧民族,到哪里都一样,到了夷人地区,可以享受特权,可以统治不少夷人,比在这边强。”

芳肃梨花说:“有人说,朝廷组建襄人部队,是为了给汉人部队当炮灰,说汉人让我们跟夷人对拼,他们坐收渔人之利。”

耶律孟源说:“都是瞎说,朝廷养了十个军团,装备精良、战力强大,这次是他们打头阵,我们的襄人团作为辅助部队,民兵营不参战,只在地方负责维护治安,要说打也是汉襄一起打,汉人都跑在前头打,襄人不参战也说不过去。”

芳肃梨花说:“你这一说,我的心里才安稳一点,我是真怕咱儿子有啥三长两短。”

耶律孟源说:“几百年来,我们契丹人都是以武立足,就是不在汉人朝廷治下,也要跟外族人争斗,咱儿子只要挺过这一波,我就想办法给他谋个好前程,总不能啥也不干就想当官,那不现实。”

芳肃梨花说:“大势如此,也是没办法的事,希望以后的日子能过得更好一些。”

元和十五年四月下旬,朝廷的反腐行动还在进行,组建训练襄人部队的事情也铺开了,李纯正在密切关注两件大事的进展情况,元稹向他报告,说土浑王尚比尼和康巴王扎日勒请求觐见。

原来,外事部负责管理四个羁縻地区,关于确定这四个地区居民的身份问题,元稹也比较着急,李纯让他派人察访几个地区的情况,他就连忙让四个宣慰使去征求各个国王的意见。

各个国王的态度不一,一部分赞成加入襄人,另一部分态度暧昧,表示等朝廷出台具体政策再说。

元稹认为,境内的八大襄族,朝廷已经明确分权和组建部队的事,对于四个羁縻地区目前尚无明确政策,也难怪有些国王会犹疑观望。

土浑王尚比尼得知朝廷已经开始组建襄人部队,开始有些着急了,认为如果再不去争取,万一四个羁縻地区被朝廷划为夷人,一切就来不及了。

尚比尼召来和他关系比较好的扎日勒,两个人好好商议了一番,一致认为要尽快争取羁縻地区的襄人地位,绝对是利大于弊,一旦被朝廷认定为夷人,后果不堪设想。

尚比尼和扎日勒议定以后,决定向外事部请求觐见李纯,向他争取将四个羁縻地区的居民划为襄人。

这个请求送到外事部后,元稹也比较支持,觉得直接来谈最好,早点有个定论,外事部也好制定政策,于是同意他们先进京。

两人在外事部人员的陪同下,从湟源入境,经鄯州、兰州到长安,在长安乘坐火车一路赶到夏原。

两人原本就是李纯扶持起来的,一直倾向于大唐,这次入境以后,看到唐朝建设的这么好,比吐蕃发达多了,特别是火车的快捷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加坚定了他们要加入襄人的想法。

两人进京后,向元稹报告了他们的想法,两人都比较仰慕汉文化,所以汉语说的还不错,元稹完全能听得懂,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就向李纯报告两人请求觐见的事。

李纯认为,四个羁縻地区地位未定,确实是一个隐患,既然来了两个吐蕃小王,跟他们谈一谈也好,看他们有啥能打动自己的说辞。

两个小王,由元稹带着,到思政殿觐见李纯,见面后,自然是三人先向李纯叩头行礼,然后李纯赐座,三人才能坐下。

元稹首先说:“陛下,臣以为四个羁縻地区的地位应当早日确定,这样有利于朝廷以后的行动,尚比尼和扎日勒有心带着族人进一步归顺大唐,想争取加入襄人,还请陛下给他们一个机会。”

李纯道:“既然你们两个来了,朕也就有话直说,朕也想过将你们四个羁縻地区划为襄人,但是四个羁縻地区环境较差,适合汉人居住的地方很少,特别是你们吐蕃地区,都是高原,汉人去了就有高原反应,朕如果给予你们襄人身份,就要赐予你们一定的权益,对于朝廷来说是得不偿失。”

尚比尼说:“我们四个羁縻地区的环境虽是比不上八大襄族,但是也都是忠于朝廷的,我们吐蕃人勇猛善战,我们愿意出兵协助朝廷对夷人进行征服。”

李纯道:“出兵是可以,但是目前朝廷的十个军团加上后面组建的襄人部队出征已经足够,你们一出兵就要再分权益给你们,朝廷还能给你们什么权益呢?”

扎日勒说:“陛下,我们吐蕃跟内地的襄族不同,完全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我们无偿出兵,只求有个襄人身份。”

李纯道:“难得你们一片诚心,但是朕也不是贪占便宜之人,而且大唐目前也不缺兵。另一方面让你们出兵又不给权益,你们的子民未也会有意见,此议不妥。”

尚比尼说:“陛下,小王有句肺腑之言,扶桑与大唐远隔重洋,都可以被纳入襄族,我们吐蕃与大唐紧密相邻,交往更加频繁,为何就不能纳入襄族呢?”

这句话倒是把李纯给说动了,李纯停顿思考了一下。

此时元稹觉得李纯有点心动了,趁机进言:“陛下,臣有个建议,那就是可以不让四个羁縻地区出兵,也不额外给他们权益,直接纳入朝廷的统治,不再实行羁縻政策。”

李纯听了以后说道:“你们说的都有些道理,你们四个羁縻地区与大唐紧密相连,与华夏来往了上千年,不给予你们襄人身份似乎也说不过去。这样吧,就按照元稹所言,将你们纳入朝廷的直接统治,全部给予襄人身份,所有权益与目前内地的八大襄族相同。不同的是,你们不必出兵,你们也不用参与新征服地区的治理,也不能享受相应的权益。”

尚比尼说:“小王替吐蕃人感谢陛下的恩德,我们愿意交出手中权力,可以由朝廷直接派官员来管理。”

扎日勒也说:“小王也愿意交出手中权力,接受朝廷的直接管理。”

李纯道:“你们两人的忠心,朕是一直欣赏的,但是其他人未必都像你们这样知大局、识大体,朕听说吐蕃和象雄两个小国都不来朝贡了,具有明显的离心倾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