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85章 发现石油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185章 发现石油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185章发现石油(第1/2页)

在边界设置方面,韦处厚也很重视,由于北、西都是高山,南边是大河,东面帕迦路比较主动,路界倒是不用太费心。韦处厚将精力重点用在郡界的设置,各郡的边界确定以后,严格采取隔离措施,控制人员的流动,严格贯彻夷人不得出郡的措施。

刚开始,韦处厚也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是瞿印师来了以后,又有镇罗军坐镇,韦处厚的底气很足,采取强硬措施,又建立举报制度,硬生生的把郡界建起来、严管控、隔来往,建立了瞿印路的权威。

瞿印路招徕的主要是新罗道南部的百姓,韦处厚为了能够多招徕一些人,专门派船去新罗南部的一些港口免费接人,还承诺给予很多优惠措施。

那些新罗官兵和公职人员的家属,率先过来,后面又陆陆续续来了不少人,有效巩固了朝廷在瞿印路的统治基础。

新罗人从事士、农、工、商、教等职业都没有问题,不管是在公职,还是搞经济,都是一把好手。他们认真做事,努力赚钱,踏实生活,在稳定地方、发展经济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韦处厚总体对新罗人印象不错,觉得他们能够摆正心态,安心地发挥辅助角色,服从华夏族的管理,对待夷人也不会倨傲。

但是新罗人有个毛病很不好,说话喜欢咋咋呼呼,有时候还喜欢吹牛皮说大话,后面还因此闹出了风波。

韦处厚重点抓了恒纳府和拉贾运河两个大型工程,其他的没有采取大的动作。韦处厚的观点是,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步步把瞿印路发展起来。

虽然瞿印路从国内招引的华人企业有限,但是新罗人也善于经商,他们在瞿印路办了一些小型工厂,开展商业贸易,也很好的活跃了当地的经济。

总之,瞿印路虽然总体平淡,但是发展稳健,没有明显的矛盾,各族相处融洽,处于良性发展的路径上。

李愬率军从大不里士回到巴格达后,认为黑衣大食已经基本荡平,就派人去康城,将瀚海路的官员都接过来,一起到原定的首府巴士拉。

不久朝廷就派人来传达圣旨,送来的圣旨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张广孝和镇海军的,张广孝升任帕迦路总督,部队拆成两个师,由于张广孝在亚美尼亚还没回来,使者就将圣旨交给李愬代为传达。

另一个圣旨是关于镇西军和瀚海路的,镇西军也拆成两个师,一个为瀚海师,由副将孔文侃率领,留在瀚海路;一个为豫兖师,由副将陈弘岭率领,回国到开封府驻扎。

关于瀚海路,主要是明确其最终的范围,瀚海路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波斯、伊拉克和阿拉伯半岛,圣旨里还专门强调,要在波斯湾南北各设一个郡,全路共14个郡,就此固定。

李愬的部队已经占领了伊拉克和波斯,阿拉伯半岛目前被吴元济派的两个羌戎团守着。正好,当时李愬派了两个契胡团送战俘,留在了苏伊士运河,干脆对调过来,自己的两个契胡团分别驻守吉萨和亚丁,并将两地设置为汉志郡和萨巴郡。

剩下的地方,在拉伊城设置波斯郡、在大不里士设置拜疆郡、在巴格达设置两河郡。

波斯湾北面要设一个郡,就只能将伊斯法罕的那个团调走,波斯湾南岸都是沙漠,也搞不清为什么要设一个郡。李愬当然不知道波斯湾一带富含石油的事,无法猜到李纯的用意,只好执行。

李愬命人找了一番,在设拉子正南方向找到一个沿海小城坎甘,此处位于波斯湾北岸的中部,也有港口优势,此处曾是古米底王国的地域,就设为米底郡。

波斯湾南岸到处都是沙漠,不好找,最终在阿曼的北部找到一个小城凯勒巴,此处有些降雨,可满足用水需求,而且离波斯湾出口不远,也有港口优势,李愬联想到先前的巴林岛,与阿曼的名字结合,就将此处命名为巴曼郡。

吴元济那边也收到了圣旨,圣意难违,吴元济爽快的将两个羌戎团召回,让两个契胡团返回,分别驻守吉萨、亚丁。

处理好几件事以后,李愬又开始回忆起第一次巴格达之战的惨景,为那些死去的将士们难过。朝廷虽然后面给他们发了丰厚的抚恤金,还给时宏远追封爵位,但是斯人已逝,又怎是名利所能挽回的。

不久,吕元膺等人也抵达巴格达,吕元膺建议,巴士拉目前城市规模比较小,修建新城也需要时间,暂时将瀚海路总督府设在巴格达,待巴士拉新城建好以后,再搬过去。

布政使杨文广主动请缨,要去巴士拉修建新城,并建议将巴士拉改为宏威府,意为宏大而有威势。李愬觉得这个名字不错,又含着时宏远中的一个宏字,当即赞成。

瀚海师以后驻守巴士拉,自然要有些战船,正好吴元济在开罗带人改造战船,在苏伊士一带的战船无法转移到地中海。最后由军事部协调,将镇东军一部分战船拨给瀚海师,使瀚海师成为水陆两栖的部队。

瀚海师回到巴格达以后,满三年的老兵退役,有的回国,有的进入了瀚海路公职,补充了一批新的兵员,全师齐装满员以后,第一个任务就是去剿灭麦地那一带的大食残军。

原来,当初麦加总督被邹元标率军连续击败以后,元气大伤,不敢再呆在麦加附近,转移到麦地那一带。在叙利亚、伊拉克一带的大食溃兵也先后汇聚到此,当时各个部队都在大战,就没人来收拾他们,经过半年竟然聚集了近一万叛军。

孔文侃得令后,带领部队乘船在吉萨登陆,一路向北扫荡过去。这些大食残军早已成为惊弓之鸟,一触即溃,经过瀚海师的连续打击,最终覆灭,俘虏全部送到苏伊士修运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85章发现石油(第2/2页)

孔文侃率军回到巴士拉后,朝廷又来了第二道旨意,升孔文侃为瀚海路都统,升副师长洪运筹为瀚海师师长。

杨文广在巴士拉带人筑城时,发现周围盛产石油,想起国内可以用石油蒸馏出轻油、重油,皆有妙用,觉得总算找到一个给瀚海路带来财路的资源。

李愬得到杨文广的报告后,想起当初巴格达之战,黑衣大食就是用石油作为武器,这里盛产的石油确实可以作为一项资源。李愬赶紧命人到国内招商,并聘请一些勘探专家,来瀚海路找石油。

国内的石油大亨罗飞来听说巴士拉一带有石油,赶忙带着一帮人员来这里勘探,发现附近石油蕴藏量很大。勘探人员听说波斯湾南岸一带有不少地方冒石油,赶忙跑去现场查看,发现波斯湾南岸一带石油储量更大,是国内的几十倍。

罗飞来想,以前国内油少,石油提炼的轻油只能用来做灯油,既然波斯湾这边的石油这么多,何不搞出一些轻油炉灶,居民可以用轻油烧火做饭,比烧煤更好。

罗飞来说干就干,在海州建了一个大型的炼油厂,把波斯湾采出来的石油用大船源源不断运回国内,在海州的炼油厂进行提炼。罗飞来还在夏原建了一个轻油炉灶厂,专门生产轻油炉,还到处打广告,说轻油炉烟少,煮饭方便。

由于波斯湾一带储油量大,开采成本低,海州炼油厂提炼的轻油价格下降了不少。夏原、扬州一带的富户,觉得轻油炉煮饭确实更方便,轻油虽然比煤炭、木材贵一点,但是烟少,用起来方便,就有很多家庭使用轻油炉。

人与人都有攀比之心,觉得家里使用轻油炉,就是有钱有地位的象征,但凡家庭富裕一些的,都开始换用轻油炉,使用轻油炉煮饭成为大城市的一种时尚。

李愬等人发现,发展采油业真好,啥都不用干,就可以坐着收税。李愬和杨文广前些年为了发展经济愁的半死,现在总算找到一个财路,路的财政也改善了不少,修建宏威府也舍得砸钱了。

至于宗教方面,李愬和吕元膺主打一个去中心化,把哈里发长期囚禁在巴士拉,不再让其接触其他人。各地的大食教只能在本地发展,不允许有权力很大的宗教领袖,各寺相互独立,统一服从各郡、领民政部门的管理。

李愬也严格贯彻朝廷划界管理的政策,给各郡划出边界,瀚海路的夷人只得在本郡活动。很多夷人反应要去一些宗教圣地朝觐之类的,李愬正想去中心化,哪里肯允许,让各地的夷人在本郡找个重要的寺庙叩拜一下就行。

为了这个事,官民之间也是交涉了很多次,李愬认为,这些人一旦借着朝觐之名相互串联,在一些宗教领袖的鼓动下,非常容易形成大规模的暴乱。

当初,那个腐朽的哈里发,一句要求巴格达人参加圣战,就有好几万无脑百姓与唐军死拼。李愬决不允许这些人,借着宗教之名,再搞出什么幺蛾子。

李愬最后下了狠心,对外宣称,但凡有夷人闯关出郡的,不管是什么理由,全部抓起来送到苏伊士修运河。夷人信教自由,官府不干涉,但是官府的规定,瀚海路的夷人必须遵守,否则就采取强硬措施。

人就是这样,你硬他就软,你软他就硬,最后夷人们被迫接受现实,只能在本郡活动,远程朝觐之事也就中断了。

吴元济率军返回开罗时,朝廷的圣旨早已到了,交给了留守开罗的副将郁景斌手里。

圣旨里明确,吴元济提升为从三品的穆庭路代总督,镇东军其他将领不动,全军驻扎在开罗一带,作为第三波进攻的兵力。穆庭路目前辖区范围为埃及、叙利亚、亚美尼亚三地,划为6个郡,待第三波征服行动以后,再进一步扩大。

圣旨里还要求,吴元济要兼管开罗造船和修建苏伊士运河事宜,统筹调配穆庭路的力量,确保两个项目顺利开展,开罗造出来的战船,全部供镇东军后续在地中海作战使用。

既然是在开罗改造新造的战船都归镇东军使用,吴元济顿时来了精神,派人在埃及、叙利亚的沿海一带搜集了不少体型较大的战船、商船,集中在亚历山大港,在尼罗河搜集的船只则直接弄到开罗。

每年的夏季前后四五个月,是尼罗河水泛滥的时候,这时候,是尼罗河三角洲一带可以通行大船的时候。吴元济就利用这个时候,将新建、改造好的战船开到亚历山大,将其他地方弄来的船只开到开罗造船厂。

这样来回倒腾,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一个苏伊士地峡就隔开了两个大洋,这边的船只过不去,只能采取折衷的办法倒腾新船。颜玮带着一帮造船专家和工人,虽然紧锣密鼓的赶工,但是镇东军起码要上百艘战船,造出来谈何容易。

一部分战船,在当地寻找木料拉过来,按照标准打造,然后再包上铁皮,装上蒸汽动力和火炮,但是这样造船速度慢,大部分战船是将已有的船体直接改造,装上蒸汽动力和火炮。

第一种自然更加坚固,抗打击能力强,但是数量少,第二种也有蒸汽动力和火力,但是抗打击能力差点,占大多数。

这些战船造好以后,先集中停放,待到尼罗河上游到了雨季,河水上涨,再开到亚历山大,镇东军的水兵再上船熟悉一番,就可以使用。

另一个工程更加浩大,在訾臻韬的指挥下,十多万战俘开始大规模开挖苏伊士运河,刚开始有两个羌戎团担任监工,后面吴元济干脆将开罗那个团也调过去,共三个团监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