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93章 革新汉语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93章 革新汉语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93章革新汉语(第1/2页)

李纯道:“看来你的文化水平确实提高了,居然能够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说来听听。”

纪奎说:“朝廷对襄人地区实行汉化教育,懂汉语、能和汉人打交道的襄人,在做官、经商方面都有优势,所以襄人中条件好一些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朝廷兴办的学校。但是他们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朝廷派过去的汉人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各地的方言不同,教的汉语也差别很大,导致不同的老师对同样的汉字,教的发音完全不同,表达起来千差万别,搞得襄人不知哪个人教的是标准的,增加了襄人的学习难度。”

李纯道:“你说的这个情况确实很重要,我们抓襄人的汉化,但是我们汉人自己都没统一,怎么去教导襄人,汉语必须要进行统一规范,不光方便对襄人的教学,也有利于汉人之间的交流,朕有时听外地官员汇报情况时,操着一口浓重的方言,听起来都非常费力。”

纪奎说:“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有些襄人反映,有些汉字难写难认,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希望简化一下。”

李纯道:“这个要求算是合理,汉字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历朝历代都在演化,到了今天算是比较成熟了。但是汉字重在表达意思,意思表达清楚就好,有些汉字的笔画太多,确实需要简化。”

纪奎又说:“臣还有一个疑惑,既然襄人地区都被我们打下来了,干嘛还让襄人当官,很多襄人较多的县都是夷人做县令、县丞之类的,为啥不换成汉人去当县官,最多让襄人做个乡长就不错了。”

李纯道:“这个事情朕也考虑过,最初的想法也是全部让汉人当县官,让襄人去做乡长,但是考虑到两个情况,最终还是按照现在的政策执行。

一是这些襄人长期习惯了羁縻政策的管理,以前都是委任他们的部落首领担任州的刺史,把他们州一级的官员撸掉后,县一级也需要一些当地有威望的首领坐镇,如果换的太快,汉人官员不熟悉地方情况,很容易生出变乱,而且很多襄人占多数的地区位置偏远,内地的汉人官员也不愿去。

二是从更远的角度来说,以后我们将会征服新的大片夷人地区,基层也需要一批有治理能力的官员,可以采取以襄治夷的方针,到时候把这些襄人官员平移过去即可,直接用来帮朝廷治理新地区的夷人,实行华襄共治夷人。”

纪奎说:“陛下思虑深远,以襄治夷的办法确实好,臣也期望着大唐以后能新征服大片疆土。”

李纯觉得,关于语言文字的问题,必须得到尽快解决,这在前世都有成功的经验。

前世的首都在北京,以北京地区的语言为基础制定普通话的标准,在全国进行推广,并对以前的繁体字进行简化,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借鉴。

既然唐朝新的首都在夏原,而且此处会长期作为首都,那就以夏原周边的淮北话发音为基础,制定出规范的汉语发言标准。

在简化字方面,李纯有不同的想法,不必所有字都动,重点简化的是那些常用且难写的汉字,其他的也可以酌情动一下,一些笔画本来就不算多的,就不必动了,一些偏僻字代表一个地名或特殊含义,用的很少,也不必动。

想好以后,李纯就召来教育部尚书白居易前来商议。李纯说出了大概想法以后,白居易沉思了一阵,表示支持规范汉语的思路,但是反对简化汉字。

白居易说:“汉字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用了上千年,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没必要大改一番。”

李纯道:“我华夏最早流传的是甲骨文、后面又是金文,再后面是大篆、小篆、隶书,都一直在变,怎么到了唐朝就不能变?你说要用老祖宗的东西,老祖宗的甲骨文,你会读会用吗?”

这么一问,倒把白居易给问住了,不再言语。

李纯又说:“朕规范汉语、简化汉字,是为了发扬汉族文化,让华襄各族都能更快更好的掌握汉语、汉字,便捷各地人们沟通交流,这些正是老祖宗所期望的。”

白居易被李纯的一番话说动了,赶忙说:“恕臣愚钝,刚才没有完全理解陛下的一番苦心,现在觉得陛下的想法很有意义,愿意回去带人研究规范汉语、简化汉字的事宜。”

李纯道:“以后我们还要打下很多地方,好的语言文字会提高朝廷统治地方的效率,你们把汉语的发音分解成几个具体的音节,用字母表示,这样才能方便人们学习。你们还要抓一件事,那就是还有少量襄人私用他们的文字,教育部要要彻底废除襄人的文字,否则会影响我们汉语教学的效果。他们原来的古籍可以保存,但是不得再使用以前文字传递信息,只能用汉字书写传达,规范汉语和简化字以后,必须要让各地的学校全面推广学习。”

白居易说:“既然废除襄人的文字,干脆也限期废除夷人的语言,让襄人以后逐步都写汉字、说汉语,甚至风俗习惯也转变过来。”

李纯道:“不可,朝廷搞华襄分治,华人和襄人还是要有些区别,唐朝境内的襄人和汉人样貌差不多,如果语言和风俗再一样,那就完全一样了。对于境内的襄人,只废文字,不改他们的语言和风俗文化,让他们学汉语、汉字是方便和汉人的交流,不是改变他们的民族特性。”

白居易说:“废除襄人文字事,教育部会去严抓,彻底禁绝掉此事,朝廷以后对襄人的汉语教育用精英教育还是普遍教育?”

李纯道:“朝廷对襄人的汉化教育很重要,汉语是汉人和襄人相互沟通的重要渠道,只有在强大的汉文化影响下,襄人才会更加心向朝廷。朝廷不用废除各个襄族的民族特性,有一部分襄人能够用好汉语、汉字就好,他们内部可以使用自己原来的语言。目前汉人采取免费的精英教育,对夷人也采取免费精英教育,不然经费上吃不消。”

白居易说:“陛下的意思是,对襄人只是作适当的汉化,其他的都不变。”

李纯道:“对,保留他们的民族特性,只要他们的精英阶层掌握汉语、汉字能够熟练跟汉人沟通交流就行。朕打算以后对外进行更大规模的扩张,让他们作为辅助民族,襄助朝廷治理那些新征服的夷人。”

白居易说:“陛下以前说过这个道理,是臣理解的不深刻,既然让他们参与对夷人的治理,必然要让出一些权益给他们。”

李纯道:“是这样的,境外的夷人数量很多,如果华人既要治理境内的襄人,又要征服治理境外的夷人,两面的压力很大,容易顾此失彼。朕打算让出一些权益给襄人,做实华襄共治,只有他们也同步获得一些权益,才会认真的参与征服和治理夷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93章革新汉语(第2/2页)

白居易说:“原来陛下有此深意,臣是彻底服了,这就回去抓规范汉语和简化汉字的事情。”

白居易回去后,找来一批语言文字专家,研究了三个多月,按照李纯所给的原则,把普通话和简化字初步搞了出来。李纯带领中书省的官员,认真审议了一下,对白居易的方案觉得颇为满意。

白居易受到了李纯的启发,自创了一些字母,表示音节,组合起来作为文字的拼音,又把很多笔画繁多的汉字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简化,书写辨认起来方便多了。

普通话和简化字的推广也需要一个时间,李纯要求教育部先制定一个方案,颁布发给各地,让官员百姓们熟知这件事情。

教育部用简化字编写新的教材,各地的学校从元和十四年下半年新学期,统一更换新教材,尽量用普通话教学。

在书籍方面,旧的书籍保持不变,一年以后新出的书籍全部要用新的简化字发行。

在使用普通话方面,官府和学校首先作出表率,全面学习掌握普通话,以后各地录取公职人员,必须进行普通话和简化字的考试。

由于普通话是以夏原附近的淮北方言为基础规范的汉语,比较靠近夏原的豫兖道、鲁青道、淮扬道、荆汉道,居民使用的语言和夏原话比较接近,推广起来难度较小。

其他北方的道还好些,长江以南几个道的方言俚语和夏原话差别很大,推广起来难度就大很多。

有些道的居民认为,各地应该保持地方的语言特色,保持地方文化的传承,这些意见甚至说动了地方大员,纷纷以奏折的方式,反映到朝廷。

李纯收到这些意见后,认真思索了一番后,认为推广普通话和简化字,是提高汉人沟通效率、强化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必须要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

地方上提出的意见也不是全无道理,也不能采取过于激进的手段,综合衡量后李纯决定采取激励化的手段,由朝廷下旨,颁布实行。

旨意要求,在官府和学校强制性推广普通话和简化汉字,不接受和不能通过考核的学生,不予发放毕业证,不承认其学历。

所有新招入官府的公职人员,必须进行普通话和简化字考核,考核不过关的不予录用。

所有到官府办事的百姓尽量用普通话和简化字表达其办事意愿,如因拒绝或不会使用普通话、简化字无法在官府办事的,责任由该人自己承担。

商人交易时,应尽量采用普通话,清楚表达要交易的物品、价格等重要信息,避免因表达不清造成损失。

百姓有使用自己方言的权利,可以在非正式场合用方言俚语进行沟通,朝廷不作强制规定。

旨意的中心思想就是,刚柔并济、堵疏解合,凡是和利益相关的,必须要使用普通话和简化字,和利益无关的,可以有自己的空间,让居民自己选择。

李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人会跟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作出选择,上学、公职、经商和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普通话和简化字最终会被绝大多数人接受。

按照朝廷的旨意,学校和官府成为推广普通话和简化字的主阵地。教育部要求,从元和十四年起,凡是新任教师,必须通过普通话和简化字的考试,才能颁发证书,被各个学校聘用。

人事部发布政策,全国的官员和其他公职人员要带头学习和掌握普通话、简化字,对于普通话和简化字掌握较好的,优先予以提拔使用。各地官府也先后发出布告,凡是到官府办事涉及文书的,以后一律采用简化字,否则不予受理。

襄人地区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虽然新罗、扶桑、骆瓯等大部分襄族都在使用汉字,但是也有些少数襄族还在私下使用着一些古老文字,这次全部被禁用了,引起了一些小的反弹,所幸影响不大。

从此,那些有机会上学的襄人精英分子,学习普通话、简化字,利用掌握汉语、汉字的优势,华襄两面都吃得开,在做官、经商方面获得了较大的优势。

普通襄人,继续沿用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倒是相安无事,需要到官府办事时,就花钱请那些懂汉语、汉字的襄人代写文书,帮着跟官府沟通,也算顺畅。

李纯整天忙于各种政事,转眼就到了元和十四年春。有天,李纯有点空闲,就到杜秋妃那里走动一下,看到杜秋妃正陪着儿子李凑学习文化。

李凑已经七岁了,当年年7月下旬就要入读一年级,杜秋妃要给他提前补一点基础文化课,省的入学测试时露丑。

李纯跟白居易交代过,皇族和朝官的子女入小学不受名额限制,但是也是要进行基础的语数文化测试,那些狗屁不通的学生,学校有权拒收。小学到初中,按照二比一的比例淘汰,经常玩乐、学习不好的官宦子弟也会被淘汰掉。

作为皇帝的子女,学校自然不敢拒收,但是李纯不想让孩子从小就享受特权思想,要求学校不问学生身份,一律要进行测试。

虽然对皇族和官员子女入学比例放的比较开,但是同样也是有竞争和淘汰,每往上一个阶段都要淘汰一半的人员,各个皇族和官宦人家也有压力,对孩子的学习也是非常操心。

杜秋妃一儿一女,女儿才三岁,儿子李凑正要入学的年龄,杜秋妃自己也有些文化,平时空闲时间多,就花一些时间教李凑基本的个位加法和一些简单的汉字。

杜秋妃看到李纯来了,就让宫女带着李凑先去玩会,自己过来服侍李纯。

李纯道:“孩子的学习从小就要抓,不管是什么身份,都要学点文化知识,男人还是要有些能力,以后李凑的学习,你要多操心。”

杜秋妃说:“以前皇家和官宦人家的孩子,都是请人在自己家里教,好差没有个比较,现在都聚集到一个学校里读书,经常进行考试排名,小学学习差了就读不了初中,初中不行就读不了高中,不努力学习的学生,一考试排名全露馅了,家长不操心不行。”

李纯道:“古人说选贤任能,就是要有竞争机制,把肯学习、有能力的人选拔出来,放到重要的岗位上。朕想好了,以后皇家的子女如果有能力,可以从政从商,也可以从事科学文化事业,不能继续靠着皇家的爵位吃老本。朕即位前就分封的诸王,朕不好改变,但是朕的儿女们不能再享受那样的待遇,以后要逐步削减皇家人员的爵禄待遇,让他们找一个合适的职业去干。”

杜秋妃说:“陛下这个主意好,逼着皇家的孩子学点知识,不然都游手好闲不是办法,但是哪有那么多合适的职业来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