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惩治倭人(第1/2页)
王树坤负责宗教改革的事项,就派人到各地认真走访了一番,发现这里的佛教虽然开始衰落,但是帕迦路一带毕竟是佛教的起源地,佛教仍然占据相对的优势,闻名于世的那烂陀寺依然健在。
王树坤认为,宗教事务不宜采取过于强硬的手段,也无需往里面投入太多的资金,官府做好鼓励引导就好。
王树坤在华襄两族聚居的城市新建、改造了一批佛寺、道观,在夷人地区则没有采取大动作,唯一的就是只允许佛道两教新建、扩大寺庙,其他的宗教不得新建、扩大寺院,通过一种慢功夫来促进佛道两教的发展。
当然,道教除了华襄两族信一些,在天竺夷人里面根本推不开,只有佛教的效果明显一些。但是天竺的佛教和东土的佛教教义又有所不同,王树坤也懒得较真,各个族群按照自己的教义去信仰吧。
张广孝亲自抓起各行政单位划界和管控的事,北界和东界还好,都是大山,卡住几个重要路口就好,西部、西南部与瞿印路、朱达路的边界有好几段是大片农田,如果把隔离带搞得太宽就会征用大片农田,成本太高。
张广孝最终决定在农田较多的路界定为三丈宽,郡界定为一丈宽,有山林河流的地方适当放宽。路、郡为了设置这些边界,征地安置花了不少钱,还好朝廷有专项资金补贴,而且又是一次性工作,花几个月就搞定了。
路、郡边界设置以后,张广孝就开始让人严格控制出入口,特别是严控夷人出郡,不让他们走出郡界。东天竺本来大都是帕拉王国及属国的地面,天竺人可以随意走动,最多就是交一些过路费,现在突然不让出郡,很多夷人意见大的很。
张广孝不管夷人有多少意见,严格执行朝廷的政策,采取坚决限制的措施。有些地方的夷人不服,跟边界管控的人员发生了冲突,张广孝立即将帕迦师、襄人团、民兵营全部动员起来。谁敢闯关,就抓谁,谁敢发起群体反抗事件,就坚决镇压。
前后折腾了好几个月,帕迦路的夷人发现反对毫无意义,影响比较大的就是一些商人,人数最多的农民群体影响不大,也就逐步接受了现实。
张广孝认为,帕迦路的夷人众多,人数达两千万之多,如果允许他们随意走动串联,一旦发生大规模的起义,仅凭目前的兵力将左支右绌。只有将他们分割起来才行,一个郡也就一百多万人口,即使大规模起事,集中一个师完全可以对付。
学政谭江春发现帕迦路的文化底蕴深厚,语言文字都很成熟,只要再加入汉语就行,扶桑人的文化基础也不错,自信满满的开始筹办襄夷学校,准备在元和20年7月份就开学。
都统吕鸿基的工作则相对轻松,严秦已经将境内扫荡一遍,境内基本都太平了,后面就是跟着张广孝管控边界投入了一些精力,后面就逐步恢复平静,各族都集中精力搞生产、忙赚钱去了。
扶桑人当初被唐军强势击败以后,几乎快要认命,准备一直在扶桑道当顺民。后面,唐朝再次发动对外战争,并将扶桑人编入襄人团参战,扶桑人的征服欲再次被激发出来。
12个参战的扶桑团作战勇猛,各自都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其他扶桑人又开始膨胀起来,觉得自己又行了。当然,他们知道目前唐朝是华人主政,自然不敢造次,但是在天竺夷人面前开始摆起谱来。
这些扶桑人以征服者自居,在帕迦夷人面前耀武扬威,但凡遇到的夷人没有及时礼让,就是一顿呵斥。
有的扶桑人好色,碰到漂亮的帕迦女性,还跑过去调戏几下,吓得帕迦妇女赶快跑。
有些夷人气不过,还跟扶桑人争执几句,就被扶桑人一顿胖揍,后面招来维持治安的扶桑人,自然也是偏向自己人。如果夷人吃亏,也就白吃了,如果扶桑人吃亏,惹事的夷人就要被抓起来问罪。
张广孝在华氏城听到、看到这些情况后,非常生气,心想这到底是谁的地面,怎么轮到扶桑人充大头起来,帕迦夷人搞不清楚,还以为扶桑人是老大!
张广孝让帕迦师抽调一些人,带着证件,身着便装,组成一些巡查小分队。这些小分队一旦发现扶桑人瞎摆谱、乱惹事,随意欺辱帕迦夷人,上去就是几耳光,再用汉语大骂一顿。
那些扶桑人一看对方这么横,说的又是汉语,自知惹不起,赶紧灰溜溜的离开,搞了一段时间后,那些喜欢显摆乱来的扶桑人吃了不少亏,再也不敢张狂了。
张广孝后面又给各郡、领发出通知,让他们严格约束扶桑人,不得随意惹事,否则就抓起来严惩。经过整治,郡一级因为有汉人官员监督,扶桑人收敛很多,领一级都是扶桑人主政,有些扶桑人依然喜欢摆点小谱。
后面扶桑人发现,张广孝严抓边界管理,给他们带来一个福利,那就是夷人不得出郡,来的汉人又少,所有跨郡的贸易只能扶桑人来做。由于襄人享受赋税减半的政策,对扶桑人经商很有利,这些扶桑人开始顾不上摆谱,忙着做生意赚钱。
王之孝在第二波征服行动中,虽然遇到一些坎坷,总体来说还算顺当,没吃大亏。张广孝率领第三路军去了黑衣大食以后,朝廷就让他暂时统管南天竺一带,王之孝于是率军离开贾尔纳,转移到靠海的阿瓦迪(钦奈附近)。
王之孝到了阿瓦迪不久,朝廷就正式任命他为朱达路总督,而定的首府正是阿瓦迪。王之孝也省的换地方了,就在阿瓦迪接待分配来朱达路的官员,虽忙却颇为得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83章惩治倭人(第2/2页)
相应地,镇南军也被拆分为两个师,由姜赢山带着朱达师留在阿瓦迪,张舟则带着安桂师回到海防大营。
王之孝对自己的老部下自然照顾,推荐姜赢山担任朱达路都统,提拔佐军吴焕成为朱达师长。朱达师的退役老兵,只要有意愿,王之孝全部招入路一级的公职队伍中。
路一级设立好以后,各郡也要进行设置,王之孝与凤岐山、厉广荣商议后,计划在全路设置14个郡。
将锡兰岛单独设为锡兰郡,以科伦坡为郡城,将科伦坡改为科伦城。
在高韦里河下游设置朱罗郡,郡城设在坦贾武尔,将坦贾武尔改为坦贾城。
在高韦里河上游设置高达郡,郡城设在埃罗德,将埃罗德改为埃罗城。
在朱罗王国西南部,包括马尔代夫群岛,设置喀拉郡,郡城设在科钦城。
在朱罗王国中部设置塔克郡,郡城设在班加罗尔,将班加罗尔改为班加城。
在塔克郡以北设置古蒂郡,以阿布达尔为郡城,将阿布达尔改为阿布城。
在朱罗王国西北部设置卡纳郡,郡城设在洪贡德,将洪贡德改为贡德城。
在海得拉巴西部设置特伦郡,以海得拉巴为郡城,将海得拉巴改为海得城。
在海得拉巴东部沿海地区设置甘迪郡,郡城设在维杰亚瓦,将维杰亚瓦改为维杰城。
在安得拉东部一带设置安得郡,郡城设在本内尔河入海口附近的内洛尔,将内洛尔改为内洛城。
在马拉哈特西部沿海地区设置马拉郡,以塔那城为郡城。
在马拉哈特东部内陆地区设置哈特郡,以贾尔纳为郡城,将贾尔纳改为贾纳城。
在讷尔黙达河下游以南设置黙达郡,以焦布达为郡城,将焦布达改为焦达城。
讷尔黙达河上游以南设置彭达郡,以那格浦尔为郡城,将那格浦尔改为格浦城。
朱达路1府14郡设置好以后,王之孝让人送到朝廷,最终得到批准。
王之孝认为,自己能熬到正三品的总督,已经属于祖坟冒青烟,没必要再奋斗了,在军旅辛苦那么多年,也该放松一下了。
王之孝将宗教的事务委托给按察使凤岐山,将经济的事务委托给布政使厉广荣,将文化教育委托给学政欧正嵘,将边界和治安委托给姜赢山,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柜。
王之孝长期在军旅,对政务上的事不太懂,也不愿去研究,遇到大事就召集几个人开个会,按照多数人的意思通过一下,美名其曰发扬民主。
王之孝觉得首府肯定不能叫做阿瓦迪,名字不好听,有人提出东晋的高僧法显曾经来过南天竺,华夏又以德服人,建议将阿瓦迪改为显德府。王之孝觉得这个名称不错,在五人政务会上提了一下,一致通过后就正式改名。
既然有了首府,肯定也要建设新城,招徕牂牁人过来,王之孝将此事也委托给布政使厉广荣。
凤岐山觉得朱达路除了锡兰岛,都是婆罗门教的天下,认为大规模搞宗教改革难度太大,只是修了几个寺庙、道观,从国内引来一些僧人、道士,在华襄两族传播一下。
没想到,从国内来的牂牁族大都信仰巫教,对佛道两教兴趣不大,汉人数量又少,所谓宗教改革只剩下噱头。
厉广荣倒是想在经济上大展拳脚,但是没有发现朱达路有什么优势,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产业,也就没了动力,只是派人从国内引进了为数不多的华人企业,然后就集中精力去修筑显德府去了。
姜赢山认为划清边界,又要征地又要安置,还要派出大量人员看守维持,觉得完全超出都统的职权,索性就让各郡自己设置各郡的边界,自己也不愿过多卷入。
路一级的边界还好办,朱达路东北与帕迦路的边界由张广孝主动搞起来了,西北方向与瞿印路的边界就是讷尔默达河,加上两个路管控比较严,朱达路倒是省事了。
在内部郡的边界方面,各郡同样也不愿砸钱耗力,只是沿着各郡的边界挖条沟、种一排树,就算有了边界。从路到郡都存在一种麻痹大意、图省事的心态,各郡只是在形式上有了边界。
朱达路的夷人利用官府管控不严的情况,私下在边界开了不少隐蔽的通道,人员和货物的往来基本不受影响。路、郡的官员多少也知道一些情况,但是觉得烧钱耗力在这个上面意义不大,不愿过多介入,为后面的变故埋下了隐患。
按照朝廷的划分,朱达路作为牂牁族的势力范围,朱达路自然就要大规模招徕牂牁人过来。
牂牁族主要生活在黔滇道的山区中,是西南各个蛮族的统称,虽然名称上将蛮字去掉了,但是牂牁族相对于其他襄族,在经济和文化上都较为落后。
历朝以来,对黔滇一带统治比较薄弱,基本处于羁縻治理的模式。元和十年,柳宗元去了黔滇道以后,开始加强对牂牁族的教化,但是仅仅依靠几年的时间,也很难让一个民族有大幅度的变化。
来到朱达路的牂牁族,原来主要靠农业和狩猎为生,不善于经商,思想上还存在一些蛮性。在朱达路,牂牁族的税负只有夷人的一半,在经济上本有优势,但结果却超出了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