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19章 大学招生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119章 大学招生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119章大学招生(第1/2页)

白居易奏道:“禀陛下,目前第一批高中生和中专生已经毕业,朝廷和各道的大学已经建成,其中朝廷开办了7所专科大学,各道分别建了一所综合性大学,均已启动招生工作。我们教育部计划在本月10日,开展朝廷7所大学的联合招生考试,所以特来向陛下汇报。”

李纯道:“全国各个大学的招生考试的模式是怎么样,可以同时报考多个大学吗?”

白居易说:“目前各道的高中生只能考两个方向,一是报考本道的大学,二是来夏原报考朝廷的7所大学,不能报考其他大学。”

李纯道:“你这么一说,高中生只能考一次,报考一个大学,如果考不上就没机会了。”

白居易说:“各道是这样的情况,因为他们只有一所大学,参加朝廷7所大学联考的学生,可以报两个大学,一个主志愿,一个备选志愿。”

李纯问:“今年朝廷的7所大学一共招生多少人?有多少学生报考?”

白居易说:“7所大学刚开始招生,规模都不大,每个大学招生200人,一共招生1400人,目前已经有一万多人报名”

李纯道:“按照这个数据,竞争很激烈,七八个人才有一个名额。”

白居易说:“目前有的地方交通不便,夏原周边的道来的比较多,否则还会有更多考生。”

李纯问:“那些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固然好,考不上大学的高中生怎么办?”

白居易说:“他们的出路倒不是问题,目前中专生们已经都毕业,各个行业都缺人才,工作非常好找,有些高中生自感考不上大学,也去找工作了,从事基层的公职或教师都没问题。”

李纯道:“目前全社会都处于缺人才的状态,第一批中专生、高中生肯定抢手,华夏工业大学的新校址建起来以后,原来在夏原城内的临时校址怎么处理?”

白居易说:“医药部尚书江志平,已经跟臣对接了,他们要举办的中央医院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准备在工业大学搬到新校区后,直接在其旧址上举办中央医院。”

李纯道:“目前夏原城内找个合适的地方办医院确实很难,医院就是要方便百姓,不能像大学一样搬到远郊区。”

白居易说:“北郊丁圩乡一带相对空旷,土地面积较大,位于道路旁边,办学还算方便,远离城区也能让学子们可以静下心来学习。”

李纯道:“以后丁圩一带就是夏原的科教城,目前七所大学招生人数还是太少了,以后还要扩建,增加招生人数。目前采矿业发展很快,培养探矿、采矿的人才也很重要,可以再办一所矿业大学,目前朝廷的部队军官学历不高,可以再办一所军事大学,这两所大学在高考结束以后就可以筹备建设,争取两年后就举办。”

白居易说:“目前在华夏工业大学已经设置了一个采矿专业,未来可以扩充为一所单独的大学,前面七所大学都是采取单层建筑,建设速度比较快,臣建议两个新大学可以采取多层建筑,这样比较节约土地,估计建成办学大概需要三年。”

李纯道:“目前夏原的土地越来越金贵了,新建的校区原则上按照目前夏原的主流方式,建成三层的建筑,未来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采矿专业前景可观,明年就打仗了,军官培养也没那么快,就按三年来建设。”

按照朝廷的规划,等大学生毕业后,就改变原有的科举模式,从大学毕业生中考核选拔官员,大学毕业生就相当于以前的举人。

整个六、七月份,全国的焦点都在大学的招生上,那些参与高考的学生,都希望能够考上心仪的大学,享受金榜题名的荣耀。

七月上旬,各个大学的录取工作结束,公示录取学生名单,考中大学的学生欢欣雀跃、奔走相告,甚至还摆起升学宴。落榜的考生只能黯然返乡,有的选择复读,有的选择直接找工作。

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七月下旬各个大学正式开学。

为了给各个大学壮声势,教育部尚书白居易参加华夏师范大学的开学典礼,建设部尚书柳晟去了工程大学,农水部尚书汪广会去了农水大学,财税部尚书颜庆明去了财经大学,人事部尚书韩愈去了政法大学,医药部尚书江志平去了医药大学,工商部尚书程异去了工业大学。

几个尚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学致辞,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学成本领,朝廷各部未来欢迎他们的加入,大量的公职岗位在等着他们,说的学生们激情澎湃。

进入八月份,教育工作告一段落,李纯暂时放松一段,这时杜秋妃那边传来喜讯。原来,杜秋妃在给李纯生下一儿一女后,又怀上第三胎,终于在八月初诞下一名男婴。

李纯对自己又多了一个儿子非常高兴,因为朝廷正在筹划征讨夷人地区,就给这个儿子起名为李征,李纯专门抽了几天空,陪伴杜秋妃母子,享受一段难得的天伦之乐。

当然,李纯的的主要精力很快转移到了征服夷人地区的事务上,按照军事部的规划,各个襄人团在十月份完成所有的训练,在十一月份前全部到达预先集结地域。

各个方向的主战军团,带领这些襄人团进一步细化作战方案,分配各个部队的任务,经过两三个月的磨合后,计划在元和十七年初,全面开展对外军事行动。

军事准备工作,由范希朝带着军事部按照节奏进行推进,李纯不用太操心,李纯开始考虑第一波征服地区的人事安排。

按照李纯的预想,在第一波征服的夷人地区设置三个路,其中瀚海路设置7个郡,符真路和巽他路各11个郡,共29郡,各郡下面再设8-10个领,共约260个领。各郡的官员由人事部来调配,各领的官员由襄人所在的道调配,三个路的官员自然要由李纯来定。

八月中旬,元稹进宫觐见李纯,先是汇报了一些外事部的工作,讲了外事部收集到的关于夷人地区的重要情报。

汇报完工作后,元稹说:“皇帝要远征夷人地区,这是朝廷的一件大事,打仗臣不行,但是臣自认还算有些行政能力,后面可以去治理夷人地区,为陛下分忧解难。”

李纯拿不准他说的是否真心,试探问道:“元爱卿是否还有其他隐情,夷人地区荒蛮,不比京师繁华,去了那里可能要吃不少苦。”

元稹说:“臣所说,皆发自肺腑,没有其他隐情,陛下一贯看重臣,臣也想利用机会作出一些贡献,回报陛下的抬爱。”

李纯觉得他也没必要作假,像他这样熟悉夷人地区情况的官员,到夷人地区任职,也会比其他官员更有优势,就问道:“你想到哪个夷人地区任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19章大学招生(第2/2页)

元稹说:“恕臣冒昧,臣想出任未来的符真路总督一职。”

李纯这下释怀了,原来是瞄着最重要的一个路,李纯觉得符真路是他在夷人地区最看重的一个路,正想着派哪个重要大臣过去呢,没想到已经被元稹盯上了。积极要求去夷人地区的官员不多,而且还只是平调,于情于理都应该满足他的要求。

李纯道:“你这些年来一直在朝廷任职,到地方上历练一下也好,符真路是个重要的地方,朕本来还想着让冯庆业或者其他官员去,你确实更合适,更让朕放心。”

元稹庆幸自己早点汇报,不然还真有可能被其他人占了窝,元稹又趁热打铁说道:“琼州刺史李德裕有些能力,也想去夷人地区发展,臣想后面把他要到符真路任职。”

李纯说:“你倒是会抓人,李德裕是个人才,既然你后面要去符真路,其他属员你可以先考虑,后面跟韩愈对接一下,朕也会选拔一些能干的大臣到各路。”

元稹走后,李纯对三个路的主官也有了一个基本的意见。

西征主将李愬有能力、有思想,也有转行政的想法,这次对外出征的各军团主将也要有个安置,到时可以让他任瀚海路总督。

自从南巡回来以后,李纯就觉得元稹有去夷人地区的意向,这次算是正式说出来了,元稹在外事部任职近十年,平调出任符真路总督,也算是给朝臣们带个头,肯定要满足他这个想法。

冯庆业久在南方,对南洋地区比较熟悉,对治理夷人很有思路,比较合适出任巽他路总督。

军事部忙着军事准备,人事部也开始在做人事方案,尤其是各郡、领的官员需要提前选拔,前方部队每攻占一地,后方的官员就要跟进到位,如果不提前做方案,到时到哪里抓那么多人?

韩愈提前就放出风来,鼓励朝臣和各地的官员报名去夷人地区,但是应者寥寥,毕竟夷人地区比襄人地区更远更艰苦,甚至还有动乱的风险,很多官员感觉没必要受那个罪。

按照李纯的预想,要在第一波夷人地区配置29个郡,但是截至8月底,只有七八个官员向人事部报名愿意去夷人地区,把韩愈愁的够呛。

韩愈想,如果都像元稹、李德裕这样主动就好了,虽然去夷人地区的官员原则上都会升一级,但很多人还是放不下国内的安逸,不愿去夷人地区受苦。韩愈自感无法解决这个难题,只能向李纯汇报。

李纯道:“朝廷各路大军预计明年二月就会开始行动,最快两三个月就会打出一些地盘,也就是五月份就要开始逐步派一些郡、领的官员过去,不然就会出现空档。”

韩愈说:“臣也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很多官员怕夷人地区艰苦、难以治理,虽然官升一级,但是报名的人还是很少。”

李纯道:“当年在襄人地区选拔官员也遇到这个难题,夷人地区面积广大,如果第一波就这么难,以后征服的地区更远,估计更没人愿意去,所以还是要想一些激励措施,调动官员的积极性。”

韩愈说:“臣能做的,无非是在升官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艰苦地区补贴,别的只能由陛下来定。”

李纯道:“凡是为官者,都是有上进心的,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有些官员虽然品级不高,但是任职时间较久,有丰富的行政经验,对于这些人可以略微放宽条件,提拔的幅度大一些;二是以后国内的官员提拔,优先选用有夷人地区任职经历的官员,也就是说国内有官职空缺,优先提拔选用在夷人地区任职三年以上的官员。”

韩愈说:“按照陛下的措施,如果官员不去夷人地区任职,以后就没了提拔的机会,如果去了,以后还有机会提拔回到国内,这样估计会有明显的激励效果。”

李纯道:“官员们是怕一旦去了夷人地区没法回来,所以宁愿不升官也不去,想留在国内发展。这样吧,那些去夷人地区任职满三年的官员,只要国内有空位,即使不能提升也可以平调回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韩愈说:“这样就更合理了,让一部分官员长期待在夷人地区也不好,只要干三年就可以回来,即使不能获得提拔,也能互相轮替一下。”

李纯道:“按照华襄分权模式,郡、领的很多权益都让给襄人了,路及其首府的用人还是要以华人为主,不仅是官员,普通公职,尽量招华人,华人不够再招襄人,目前国内举办了一批大学,培养的毕业生不光是用在国内,也可以用在夷人地区。”

韩愈说:“路、府的公职也有不少数量,能够满足想出去发展的华人,这些人也是需要提前配备。”

李纯道:“到时主要官员先配备齐,搭起框架,至于普通公职人员,可以分批招人,不需要一次性配齐。”

处理完官员的配备问题,李纯又考虑起未来夷人地区的教育,李纯将白居易召来,商谈夷人地区的教育规划。

李纯道:“未来征服夷人地区以后,那里的教育问题也很重要,需要提前考虑好,教育部是否作了规划?”

白居易说:“目前襄人的教育模式是全面的汉化教育,但是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语言和习俗,后面对待夷人是否也采取这种教育模式?”

李纯道:“襄人各族与华族接近,全面推行汉化教育可以拉近两族的距离,夷人们的语言文字和汉语、汉字差别较大,不宜废除他们的文字,可以采取双语教育,同时学习和他们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也学汉语、汉字。”

白居易说:“双语教育比较麻烦,直接采取汉语教育应该更简单有效,以后可以让汉语成为各民族的通用语言。”

李纯道:“以后汉语自然是要作为通用语言,但是夷人跟襄人毕竟不同,还是让他们保留更多的民族特性,能够培养少数精英,配合华襄两族对夷人的治理就好。”

白居易说:“陛下的意思是跟夷族保持一定的距离,让他们保留自己的特色,只对少数人进行精英教育?”

李纯道:“各个族群之间确实要保留一些边界,华襄两族更亲近一些,接触的更多,对襄人的汉化程度深一些,要会用汉字、会说汉语。夷人主要由襄人直接治理,培养出一些夷人精英,能配合官府治理夷人就可以,夷人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都能用,不必投入太多的教育资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