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摄政大明 > 第1037章.除夕夜(完)

摄政大明 第1037章.除夕夜(完)

簡繁轉換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3 23:21: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摄政大明 !

……

……

肖温阮的答案是“上行下效”。

按照肖温阮的看法,下层官员的品性作风是由上层官员所决定的,上层官员的品性作风则是由皇帝本人所决定的!所以,只要是帝王本人英明坚毅、重用贤臣,被贤明帝王所重用的贤臣也就会随之重用那些清廉实干的下层官员,最终就可以由上而下的改变朝廷风气。

肖温阮担任太子太师之位多年,朱和堉的性格与观念皆是深受影响,从前也一直都是按照肖温阮的教导而行动的。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处处碰壁、事事不成。

赵山才的答案,则是“用之有方”。

按照赵山才的说法,朝廷里既有贪官也有贤臣,乃是帝王的权衡之术,一味重用贤臣不可取,一味重用贪官也不可行,有些事情还必须要那些不折手段、没有底线的贪官才能办成,一个英明的帝王就应该放大臣子们的长处、压制臣子们的害处,这样才能造就王朝盛世,于国于民都有好处!

肖温阮过世之后,朱和堉就陷入了迷茫期,赵山才的出现就好似让他寻到了指路明灯,他的想法观念也逐渐被赵山才所改变,这种改变略显缓慢,却一直都在持续着。

但这般改变的最终结果,却是众叛亲离、权势大损。

与赵俊臣达成结盟之后,朱和堉也忍不住向赵俊臣询问了同样的问题。

而赵俊臣的回答,却是与肖温阮、赵山才二人截然不同。

赵俊臣的答案很悲观,他认为官场上贪官污吏的出现是不可能改变的,这不仅是吏治问题,更还是人性问题,甚至是世人所共同造就的社会环境问题,无关于制度与国情,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但赵俊臣随后又表示,明朝在思想教化、选拔渠道、官纪监督等方面都做得很差,吏治之弊虽然是不可能彻底根除,但还是有机会改善的。

就以教化为例,明朝的读书人一向是只读四书五经,史书工笔也只是记载着历朝历代的帝王功过,这种教育模式下的读书人有没有学到忠孝廉耻尚且不知,但肯定是没有学到爱护百姓的道理,当他们担任了朝廷官员之后,指望他们爱民如子自然是绝无可能,即使是偶尔出现几位怜惜百姓的好官,也只是因为他们的良心尚存,而不是缘于他们的自幼养成的观念,但“良心”二字往往是最难以承受考验的。

说根到底,就算是那些出身于寻常百姓人家的读书人,他们通过科举迈入官场的目标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造福百姓,而是为了彻底摆脱自己寻常老百姓的身份、迫不及待的走向寻常百姓的对立面。

接下来,赵俊臣又稍稍向朱和堉讲解了明朝在官员晋升渠道与监督制度方面的种种缺陷,但并不详尽,表示这些事情还不是朱和堉目前应该考虑的。

朱和堉与赵俊臣见面结盟的那一天,两人有近半时间都在探讨这个问题。

听到赵俊臣的这些解释,朱和堉既是茫然、又是震惊、更还有些警惕。

茫然是因为赵俊臣的说法与赵山才、肖温阮二人相差太远,赵山才与肖温阮二人的说法即使是有许多不同,但皆是很重视帝王的作用,而赵俊臣却是从头到尾都不认为帝王能够在吏治方面发挥出关键作用,即使是偶有成效,也必然是时间短暂。

震惊是因为赵俊臣讲诉这些事情的时候可谓是洋洋洒洒、条理清晰,见解颇是独到与深刻,必然是相当长时间的认真考虑过相关问题……朱和堉完全没有想到,赵俊臣作为满朝上下最为著名的大贪官,竟然也会详细思考这样的事情。

至于警惕,却是因为朱和堉敏锐的察觉到——赵俊臣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并不是站在自己身为臣子的立场,甚至也不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赵俊臣思考问题的立场还要更加高远,但究竟是何种立场还要更高于一国之君?朱和堉一直都想不明白。

不过,经历了肖温阮与赵山才的教导之后,朱和堉已经不再盲信于任何人的观点了,哪怕是赵俊臣的许多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朱和堉也不会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

更何况,赵俊臣也有许多说法听起来很是荒诞——比如说,赵俊臣认为数百年之后,某些国家为了杜绝官员贪污受贿的违法行为,甚至还会让贪污受贿的行为合法化,只需要换上某个好听一点的名义,譬如说“政治献金”之类,官员们的贪污受贿行为就不算是违法了,这个问题当然也就不复存在。

这种说法自然是让朱和堉瞠目结舌、完全无法接受。

朱和堉已经不似从前那般固执己见、非黑即白,但他依然还坚守着某些底线与理想。

于是,朱和堉就决定要自己思考,他认为自己应该拥有自己的施政理念。

除夕之夜,独孤一人,也正是朱和堉独立思考的好环境。

就这样,朱和堉孤零零的一个人坐在洛阳府为他所安排的府邸大堂,冷眼遥望着洛阳城的万家灯火、诸般热闹,手持一壶温酒,脑子里却是思考着一些形而上学的事情。

但现实是残酷的,朱和堉足足思考了大半个时辰,却发现自己一无所得,反倒是思维愈发混乱了,诸般念头就好似遭到禁锢了一般,所思所想无论如何也绕不过肖温阮、赵山才、赵俊臣三人所划下的圈子。

朱和堉很是沮丧,也有些自我怀疑,不由是想到:“难道说,我当真不是当皇帝的料?我一向都不认同父皇的施政之术,但必须要承认父皇的施政理念从来都是完整且又清晰,也不会轻易受到他人影响,而我只有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罢了,却又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实现,就好似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诸般想法也全是缘于他人的影响……这样一来,我就算是真的登基为帝,对于朱家的江山社稷又岂能算是好事?”

但短暂的自我怀疑之后,朱和堉很快就摇了摇头、立刻抛开了这个念头,再次想道:“我只是暂时没有头绪罢了,又岂能自暴自弃?七弟他更不可能会是一个继承大统的适合人选,更何况……我不甘心!”

思及此处,朱和堉的表情可谓是阴晴不定、变化不断。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名锦衣卫百户进入了房间,低声向朱和堉禀报道:“太子殿下,福王府的王长子秘密求见。”

听到禀报之后,朱和堉先是长长松了一口气,然后又是面现惊喜,接着则是换成了一副沉稳神情,点头道:“快把他请进来说话!”

说完,朱和堉就站起身来整理衣冠,不敢再去思考刚才的问题。

其实,朱和堉也明白自己的储君之位早已是摇摇欲坠,但也正因为这般情况,他才会思考这些忧国恤民的问题,让自己可以坚定立场,暗示自己的所有坚持都是正当合理的、也都是有价值的。

但说根到底,诸般念头都是自欺欺人,朱和堉就是不甘心放弃一切罢了。

所以,当他发现这般思索无法让自己坚定立场、反倒是让自己立场动摇之后,内心就很是惶恐,只觉得福王的王长子来得正是时候,让自己不必再想下去。

*

在明朝,藩王们的长子若是嫡子,就会被称为“王世子”,也是王位的天然继承者;若是藩王们的长子乃是庶子,就会被称为“王长子”,却是很难有机会继承王位,就算是想要拥有高一点的爵位,也要看父亲的偏爱与出力、以及皇帝册封之际的心情。

而目前的福王长子,名叫朱和增,与朱和堉同辈,却是庶子出身,当然是没有继承王位的权利。

朱和堉抵达洛阳城开始调查福王的乱政违纪的事情之后,就发现自己颇有些寸步难行之感,似乎有一股势力正在暗中拖延自己的查案进展,不仅是福王的态度极为强硬、拒不配合,地方官府也是百般拖延、行事敷衍。

若是依着朱和堉从前的性子,这般情况下必然是要强行查案、撞破南墙,但如今的朱和堉却是成长了许多,手段也圆滑了许多,当他发现自己遇到了莫大阻力之后,并没有强行突破阻碍,反倒是不动神色、暗中调查准备。

然后,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目前处境,朱和堉很快就寻到了一个突破口,那就是福王府的王长子朱和增!

身为福王长子,朱和增必然是极为了解福王的诸多机密,据传此人颇是精明干练,向来是深受福王的器重,福王府有许多事情都会交由他来负责,朱和增这些年也没有辜负福王的重视,可谓是多有建树,让福王府增添了不少收入。

但问题是,他只是王长子,而不是王世子,并没有王位继承权,他的所作所为都是给福王次子、也就是福王世子朱和均做嫁衣罢了!

这般情况下,朱和增能甘心吗?

朱和堉推己及人,认为朱和增必然是不甘心的!

所以,朱和堉就暗中联络了朱和增,开出了自己的条件,表示只要是朱和增愿意“大义灭亲”、出面举证福王的乱整违法之事,那他就会全力保举朱和增继承福王之位!

然而,朱和增却是迟迟没有回应,朱和堉原本还以为自己的计划失算了,却没想到朱和增竟然是选在了除夕深夜秘密拜访自己。

这样看来,朱和增果然也是不甘心。

等到朱和堉整理好了衣冠仪容,就见到朱和增被人领进了房间。

朱和增的年纪较之朱和堉要稍小几岁,但两人容貌有三五分相似,性格也有些相近,平日里都是不拘言笑的模样。

见到朱和堉之后,朱和增首先是规规矩矩的行礼问安,朱和堉则是态度亲切的亲手搀扶,问道:“得知增弟的深夜到访,我当真是好生高兴!增弟你可是想明白了?是否是愿意出面举报福王的诸般恶迹?

增弟你切不要有任何压力与负担,你的所作所为,绝不是背叛父亲与家族,而是为了朝廷大义、也是为了保住你们这一脉的王位与富贵,而且福王他毕竟是姓朱,就算是被揭发了罪行,也绝不会危及性命!”

见到朱和堉的迫切询问,朱和增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问道:“听说……太子殿下您离开京城之前,已经与赵俊臣赵阁老化敌为友、结为同盟,这个消息可是真的?”

听到朱和增的这般询问,朱和堉顿时是恍然了。

原来,朱和增这几天没有及时答复朱和堉的联络,并不是他心有犹豫、不愿意背叛父亲福王、毫无觊觎王位之心,而是因为朱和增认为朱和堉的储君之位已是摇摇欲坠、遭到了德庆皇帝的厌恶与疏远,自然是没有能力担保他继承福王之位!

说到底,就是不相信朱和堉有能力实现承诺。

但等到朱和增收到了京城的消息,发现朱和堉拥有了赵俊臣这样的权臣强援,说不定就可以保住储君之位,自然也就有能力保举自己继承福王之位,所以他才会赶在除夕之夜与朱和堉秘密相见。

明白了朱和增的想法变化之后,朱和堉心中有些不快,但表面上则是笑容不变,点头道:“正是如此!增弟你所收到的消息皆是不假,我与赵阁臣如今已是尽弃前嫌、携手合作了。”

朱和增又问道:“那么,赵阁老他到时候可愿意为我今后继承王位之事出一份力?”

相较于朱和堉这种正人君子的信守承诺,朱和增还是更为信任赵俊臣这般权臣的利益交换。

这种情况,让朱和堉颇感无奈,对于自己刚才所思索的问题,也突然间有了更多的感悟。

但表面上,朱和堉依然是不动神色,点头道:“赵阁臣与我已是同进同退,到时候必然会鼎力支持的!”

朱和增面现犹豫,又问道:“这件事情,究竟有多大的成功把握?千万别让我到时候一无所获,只是变成了一个不忠不孝之辈……”

朱和堉明白成败就是在此一举,连忙是肃容保证道:“这件事情的把握极大!父皇他早就有心整顿各地藩王的乱纪行为,福王这一次必然是罪责难逃!但父皇整顿了各地藩王之后,也必然还要怀柔一番,你只要是积极配合,就会成为父皇怀柔安抚的最佳人选,再加上我与赵阁老的全力保举,父皇他册封你为下任福王的可能性自然是极大!”

朱和增的表情变幻良久之后,终于是咬牙道:“若是如此的话,只要是太子殿下能够信守承诺,我就愿意站出来揭露藩王们的违纪乱政之事……不仅是关于我的父亲福王,我一向是负责各处王府的联络之事,手里还掌握着一部分鲁王、肃王、代王的罪证!”

听到朱和增的说法,朱和堉顿时是大喜过望!

他原本只想着首先对付福王,然后再逐步调查余下的各地藩王,这般做法看似是稳妥之选,但后续所面临的压力与阻力也必然会越来越大,迟早都会迫使这件事情无疾而终。

但若是可以从福王这里寻到其余几位藩王的确切罪证,说不定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朱和堉与赵俊臣结盟之后,赵俊臣认为朱和堉今后必须要置之死地而后生,否则就绝无可能继承大统,朱和堉表面上是认同了赵俊臣的说法,但心中一直都有些迟疑。

现如今,朱和堉若是可以漂漂亮亮的完成这一次涉及了诸多藩王的棘手案件,不仅是功绩显赫,还可以向朝野各方证明自己的能力与成长,说不定就能让德庆皇帝回心转意,也不必再犯险采用赵俊臣的孤注一掷之计,岂不是更好的选择?

想到这里,朱和堉心中颇是火热,此前的茫然与动摇,也顿时就消散不见了!

他决定要大干一场!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