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摄政大明 > 第1130章.见面

摄政大明 第1130章.见面

簡繁轉換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3 23:21: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摄政大明 !

……

……

这一天,因为杨洵所送来的这份名帖,赵府之中的幕僚们一个个皆是兴奋莫名,牛辅德、苏西卿、李伦等人纷纷表态想要与赵俊臣见面详谈此事。

对于幕僚们的这般表现,赵俊臣刚开始心中颇是有些疑惑。

要知道,就算是德庆皇帝前几次来访赵府的时候,赵俊臣的幕僚们也没有像是今日这般重视。

这是因为,赵俊臣对于这个时代的儒家学说、以及那些所谓的“大儒”,一直都是下意识的心存轻视,所以也完全不觉得一位大儒究竟有何重要。

作为一名穿越者,赵俊臣拥有超越时代的眼光见识,这自然是他的优势,但也让他在许多时候显得有些不接地气。

但很快,赵俊臣就反应了过来,也想明白了各位幕僚的兴奋原因。

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杨洵的大儒身份!

何为大儒?就是名满天下、誉满天下、桃李满天下!

所以,大儒们哪怕只是一介白身、无权无势,但他们态度立场也依然很有分量,天下间的读书人与百姓,也都愿意相信他们。

赵俊臣如今虽然已是庙堂之中仅次于周尚景的权臣,还趁着半年前那场“文祸”的机会向各地大儒刻意示好,但至今也没有任何一位大儒与赵俊臣主动接触过!

而杨洵,却还是第一位与赵俊臣主动接触的大儒,而且他的态度还很客气!

这就代表着——部分儒家势力对于赵俊臣的初步认可!

所以,这件事情看似寻常,但其中意义则是极为重大与深远!

从某方面而言,对于杨洵的主动拜访,赵俊臣甚至还应该感到受宠若惊才对!

不得不说,因为赵俊臣在陕甘三边的赫赫军功,世人对于赵俊臣的看法,已是发生了微妙变化,也引发了许多看似不起眼、却又影响深远的连锁反应,譬如说前阁老黄有容的诚心合作,又譬如说大儒杨洵的主动接触。

想明白了这些事情之后,赵俊臣也当即是心生重视——赵俊臣虽然轻视这个时代的儒家学说,但他却从来都不敢轻视儒家在这个时代的影响力。

所以,赵俊臣也迅速离开了小书房、赶去了大书房、与众位幕僚相见议事。

在赵府之中,赵俊臣拥有一大一小两个书房。

大书房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接见重要客人,又或是与幕僚们商议一些庙堂之上的对策。

而小书房则是赵府之中的机要重地,除了赵俊臣之外也只有方茹、张玉儿、许庆彦三人有资格出入,不仅是暗藏着大量的核心机密情报,赵俊臣的那几项绝对不能见光的计划,也大多是在小书房内制定的。

当赵俊臣迈步进入大书房之后,却发现自己留在京城之中的几位主要幕僚,不论是牛辅德、苏西卿、李伦,此时皆已是聚在大书房内等候。

见到赵俊臣的出现之后,不待赵俊臣开口说话,几位幕僚就迅速围了上来。

“赵阁臣,这位杨洵杨大儒,乃是一位真正的当世大儒,绝不是儒林内部相互吹捧起来的徒有虚名之辈可比,还望您务必要重视于他!”

“而且这位杨大儒在云贵境内威望极高,一旦是您赢得了杨大儒的认可,绝大多数云贵出身的官员与读书人也都会随之改变态度、认可于您……云贵等地虽然文化不昌,但出身于云贵的官员与读书人加起来,也绝不是一个小数目,足以让您今后如虎添翼!”

“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要仔细想一想办法,如何才能让您与杨大儒见面之后可以顺利赢得他的好感……学生建议,您可以表明诚意、拜他为师,以杨大儒的声望资历,您的拜师绝不丢人,反而会传为一段佳话……”

见到牛辅德、苏西卿、李伦等人这般急切的纷纷建议,赵俊臣也能大概猜出他们的此刻心情。

毕竟,他们不仅是赵俊臣的幕僚,也皆是读书人的身份,因为赵俊臣的声誉形象一直是存有争议的缘故,他们作为读书人一直以来也皆是立场尴尬,所以就迫切希望赵俊臣能够获得儒家的认可;

更何况,这几位幕僚的科举成就皆是不高,见到杨洵这般名满天下的大儒之后,自然就会下意识的顶礼膜拜、自惭形秽。

于是,赵俊臣也没有见怪,只是抬手轻压,示意几位幕僚稍稍冷静,然后说道:“我对于儒林文坛的目前状况,并不是特别了解,虽然从前也听说过杨洵大儒的名气,也知道他在云贵等地极有威望,但并不了解详细,也不知晓他与别的大儒有何区别,所以在与杨大儒见面之前,还望几位先生能为我稍稍介绍一下这位杨大儒的情况。”

听到赵俊臣的这般说法之后,几位幕僚也就七嘴八舌的向赵俊臣介绍起了杨洵的生平与成就。

得知杨洵此人专精于律学之后,赵俊臣不由是有些惊讶,律学虽然是以儒家视角来阐述与解析朝廷法令,依然是属于儒家分支,但毕竟是熟悉朝廷法令,却要比寻常的儒家学问实用多了。

再得知杨洵当年舍弃了大好前程、主动返回家乡拿出一生积蓄开办学院、专注于教化云贵百姓十年之久以后,赵俊臣更是不由心生敬佩,因为赵俊臣本人就做不到这一点,更认为杨洵与那些只懂得沽名钓誉、埋首于故纸堆的寻常大儒完全不同。

等到几位幕僚介绍完了杨洵的生平成就之后,牛辅德稍稍犹豫了一下之后,又继续补充道:“不过,近几年以来,杨洵大儒在儒家之中受到了许多争议,很多读书人认为杨洵大儒的某些观念已是偏离了儒家正途,更接近于纯粹的法家……但即使是如此,也没有任何人敢否认他的当世大儒身份。”

另一边,李伦则是感叹道:“当世的多数大儒,皆是集中于京城、江南、以及西安三地,就是因为这三地的文化昌盛,读书人极多,相互吹捧之下自然是很容易出名气,也就很容易出现大儒,而杨洵大儒久居云贵之地,并没有那么多的相互吹捧,却依然是公认的当世大儒,仅看这一点就极为不易了。”

最终,苏西卿开口总结道:“这两点情况,反而是证明了杨洵大儒的学问高深、成就极高,否则他早就被别的大儒们斥为异端了。”

听到这些介绍之后,赵俊臣若有所思,喃喃道:“某些观念更接近于纯粹的法家吗……”

在赵俊臣的理解之中,所谓的纯粹法家,就是牧民之术,就是势、术、法的三者结合,乃是帝王统御臣民的手段,从某方面而言已经很接近于帝王心术了。

“难道说,这位杨洵大儒就像是前任太子太师、赵山才的恩师何明一般,乃是一位精擅于帝王心术的大儒?而且他的帝王心术还是由律学延伸而出,所以他不仅是善于权谋之道,更还熟悉朝廷法令?若是这样的话,此人堪称是一位真正的大才……我若是能够拥有此人的支持与协助,今后许多事情必然是可以事半功倍。”

想到这里,赵俊臣对于这位杨洵大儒也就更为重视了,然后就与几位幕僚详细商议了自己与杨洵相见的流程与细节。

最终,赵俊臣则是做出决定,见面之后只要机会合适,他完全可以当场向杨洵拜师,也彻底把杨洵此人拉到自己船上。

商议结束之后,几位幕僚就兴奋离去了,而赵俊臣则是命人寻来了杨洵的近期著作仔细研读,认为自己熟悉了杨洵的著作与观念之后,就可以更好的投其所好。

然而,当赵俊臣开始翻阅杨洵的几篇著作之后,表情却是连连发生变化。

首先是震惊、然后是钦佩、最后则是鄙夷!

赵俊臣的震惊,是因为他从杨洵的几篇著作之中,发现了此人对于律法一事的看法已经完全超越了这个时代。

根据杨洵的这几篇著作,赵俊臣可以大概总结出五点概念。

其一,朝廷的目前法令太过于粗陋简单,应该制定全面且又详细的法律条文,用以规范所有人的行为;

其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子犯法与民同罪;

其三,不仅是官民行为要受到法律约束,官府与朝廷的行为也应该受到法律约束;

其四,法令制定之后,朝廷与官府的行政力量绝不可干涉司法的正常执行;

其五,于民而言,法无禁止皆可行,于官而言,法无允许皆不准;

这些观念结合在一起,竟已是很接近于后世的法学观念了!

也正因为发现了这一点,赵俊臣对于杨洵此人不仅是愈发钦佩,也同样是愈发重视了。

这样一位眼光超越时代的大儒,价值还要远远高于一名同时精擅于帝王心术与朝廷法令的大儒!

后者就算是能力手段再强,也只是拘泥于这个时代的条条框框,拥有太多的局限性。

至于赵俊臣的不屑,则是针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

“幸好是我刻意抽出时间、认真钻研了杨洵的著作,否则就要险些被他们给误导了,杨洵的这些观念,哪里是什么‘法家’观念?完全已是后世的‘法学’观念了!

呵,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早已是被八股文章毁掉了脑子,而且也完全不了解后世的法学观念,只看到杨洵的论点之中含有依法办事、刑无等级、重视法律稳定这几点,就想当然的认为杨洵的观念乃是接近于法家,却不知古时法家与后世法学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古时法家观念的核心,乃是统治者利用朝廷法令来加强自身集权,司法大权必须要集中于统治者的手中;而后世法学观念的核心,却是要求统治者剥离手里的司法大权,然后再利用司法手段来限制统治者的权力……可谓是天差地远!而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竟是连这一点都看不明白,当真是可笑至极!”

想到这里,赵俊臣则是不由陷入深思,继续想道:“但这样一来,我若是想要把杨洵收为己用,刚才与几位幕僚所制定的那些手段,无论是拜师送礼,还是投其所好,只怕是就皆不管用了,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让杨洵心生轻视。

看杨洵此人的生平与观念,应该是一位专注学问的理想主义学者,想要赢得这样一位人物的认可与支持,最佳手段就是……与他进行一场学术探讨,趁机向他展现自己的学问与观念!

而且在学术探讨之际,还不能完全迎合于他,必须是整体观念大致相同,但细微之处却有迥异,让他在这场探讨之后也觉得受益匪浅……然后才能得到他真正的尊重与认可!”

想到这里,赵俊臣眼中闪过了一丝笑意,隐隐间还有些许兴奋。

实际上,赵俊臣在前世的时候,自然是更为认同法学观念,认为应该用法律手段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对于法家观念也并不认可,认为法家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

但这一世,或许是因为赵俊臣本人已是顺利跻身于统治阶层的缘故,随着见闻与经验的愈发增涨,他对于‘法家’与‘法学’这两种理念,反而是不偏不倚了。

然而,赵俊臣却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想法转变,究竟是对是错,又究竟是不是被屁股决定了脑袋。

所以,赵俊臣很期待他与杨洵的这场见面。

*

在这个时代,像是赵俊臣与杨洵这种有身份的人,正式见面之际也需要一系列流程。

首先是杨洵派人送来名帖,表达想要见面之意;然后则是赵俊臣向杨洵回复自己的名帖,表示同意见面,随后才是约定时间、探明来意、正式见面。

因为杨洵想要与赵俊臣尽快见面,所以流程也就简化了许多,第二天的下午申时,杨洵已是领着两名弟子来到了赵俊臣的府中,而赵俊臣自然是亲自出门隆重相迎。

接下来,赵俊臣就把杨洵迎入赵府正堂,双方分为宾主落座。

相互客套与打量之后,赵俊臣并没有绕圈子,甚至没有打探杨洵的拜访原因,而是直接让人拿来了杨洵的那几篇著作,缓缓开口道:“杨大儒,自从收到您的名帖之后,晚辈一直是感到荣幸之至,昨天晚上也是连夜拜读了您的著作,只觉得受益匪浅,甚至还有醍醐灌顶之感……”

听到赵俊臣的这般说法,陪在赵俊臣身边的几位幕僚皆是面现期待,还以为赵俊臣接下来就要趁机拜师了。

谁曾想,赵俊臣说到这里,却是话锋一转,又道:“但对于杨大儒的部分观点,晚辈心中却有一些疑问之处,希望能与杨大儒探讨一番。”

杨洵微微一愣,没想到赵俊臣见到自己之后,竟是完全没有打探来意,反而是摆出一副要探讨学问的架势,自然是深感意外。

但随后,杨洵似乎想到了什么,却是追问道:“哦?只是疑问?还是质疑?”

赵俊臣想了一瞬,也修改了自己的说法,道:“既有疑问,也有质疑!”

随着赵俊臣的话声落下,几位幕僚皆是面色大变。

但杨洵并不感到意外,只是点头道:“既如此,赵阁臣请讲就是。”

事实上,自从杨洵近年来转变了某些观念之后,许多读书人见到他之后都会与他争辩一番,但大多是斥责杨洵违背了儒家纲常之类的老掉牙说词。

杨洵还以为赵俊臣也是相同情况,也是见怪不怪,只是心中隐约有些失望。

但接下来,赵俊臣的诸般见解,却是远远超乎了杨洵的意料!

……

第一更!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