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摄政大明 > 第1253章.大乱斗(十三)

摄政大明 第1253章.大乱斗(十三)

簡繁轉換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9 23:40:23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摄政大明 !

……

……

对于周尚景而言,若是可以顺利活捉蒋枭及其麾下死士,成功寻到七皇子朱和坚暗中豢养死士的确凿罪证,无疑是他达成自身意图的最佳途径,不仅是效果最佳,而且见效也最快。

但也仅仅就是最佳途径罢了,并不是周尚景对付七皇子朱和坚的唯一指望。

就正如霍正源的判断一般,周尚景还准备了更多后手,并不会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所以,与霍正源单独谈话之际,周尚景反而是专注于说服霍正源接受自己的“善意”,并没有只顾着考虑抓捕蒋枭之事的成败。

当然,周尚景的这般淡定态度,也是因为他非常信任宋承仁的缘故。

在南京境内,若是一直没有寻到蒋枭的具体行迹也就罢了,一旦是寻到了蒋枭的行迹,以宋家在南京境内的庞大势力、以及宋承仁的手段与经验,抓捕之事自然是成功机会极大,周尚景也完全不必患得患失。

*

而就在周尚景与霍正源交谈之际,宋承仁也没有辜负周尚景的信任,当他离开东园书房之后,立刻就调动了宋家在南京城内的各种力量,对抓捕蒋枭之事进行了极为周密的布置。

当宋承仁决定出手之后,作为江南境内风头最盛的第一缙绅世家,宋家的强大实力立刻就展现了出现。

粮帮河工、城内巡捕、南京守军、缙绅家仆、精锐护院……原本位于南京城内不同位置、身份也各不相同、数量多达千余人的壮丁,在宋承仁的布置之下,纷纷向着南京城的东南方向位置汇聚,隐隐包围了青溪河道与南京城墙的交汇之处,也就是宋承仁所推测的蒋枭藏身落脚之地。

其实,无论是粮帮河工与缙绅家仆,还是城内巡捕与南京守军,若论悍勇、武艺、以及训练有素,皆是远远不及蒋枭精心训练的“嘲风”死士,也许只有那些被各大缙绅家族重金供奉的少数精锐护院,才能与这些“嘲风”死士相抗衡。

所以从某方面而言,宋承仁就是集结了一批乌合之众,想要利用这批乌合之众围剿“嘲风”死士。

但宋承仁并不担心,正所谓“蚁多咬死象”,在绝对的人力优势之下,在重金悬赏让所有乌合之众皆是勇于拼命的情况下,“嘲风”死士即便再是如何精锐,也仅有不到两百人的规模,必然是毫无抵抗之力。

而就在各方壮丁展开秘密包围行动之际,宋承仁本人则是秘密抵达了南京城的最高军事指挥之地——南京守备府,也很快就得到了南京守备徐盛英的召见。

见到徐盛英之后,宋承仁的态度可谓是格外客气,报以极大敬意。

这不仅是因为徐盛英乃是南京境内的最高军事将领,也不仅是因为宋承仁接下来有求于他,更是因为徐盛英的姓氏——“徐”。

宋家虽说是江南境内最为强盛的缙绅世家,连续三代皆是涌现了杰出族人、成为封疆大吏或者中枢阁臣,但宋家却不能算是江南境内的第一世家,因为江南境内并不是只有缙绅世家,更还有勋贵世家,而勋贵世家之中则是有中山王徐达的后代分支。

至于徐家之地位显赫,自然是不必多提,除了徐达本人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结拜兄弟、明朝开国元勋的领袖人物、甚至还在朱元璋晚年的屡次清洗之中保全家族之外,徐家后代也是英才辈出,徐达的两个儿子徐辉祖、徐增寿皆是凭着自身本事挣得了世袭国公的地位,两百多年来更是与老朱家代代联姻,就算德庆皇帝也能与徐家攀上亲戚。

相较于徐家,宋家引以为豪的连续三代涌现封疆大吏与中枢阁臣的辉煌资本,根本不值一提。

可以说,徐家之人就算是在京城中枢也完全可以横着走,哪怕是德庆皇帝也要给面子,若是徐家愿意站队,选择支持周尚景与朱和坚之一,这场南京乱局也早就尘埃落定了。

只不过,徐家一向是家教极严,后代子孙皆是行事低调,极少是利用自身地位到处伸手攫取利益,更不会结党朝野、干涉庙堂政务,向来是只在勋贵圈子厮混,所以在这些年来,徐家在江南境内的风头反而是不及宋家,至于这段时间以来的南京乱局,徐家之人更是冷眼旁观,完全不打算参与。

而徐盛英,就是出身于徐家,虽然不是嫡系长房,但在徐家族谱之中也有名字。

自宣德皇帝之后,历任的南京守备皆是由公、侯、伯等勋贵担任,同时南京守备还要兼领中军都督府,而现任的南京守备就是徐盛英。

所以,宋承仁与徐盛英碰面之后,自然是不敢怠慢,哪怕是自己的辈分更高、资历更老,也依然对徐盛英极为客气,待徐盛英现身相见之后,甚至还主动起身相迎、拱手致敬。

*

“却不知,宋老前辈这般隐蔽的前来拜访守备府,究竟是为了何事?若是为了南京戒严之事,那宋老前辈大可不必征询晚辈的意见,晚辈是武将,只管听令做事,这场戒严究竟需要持续多久,终究是要由文臣们说了算,若是戒严期间引发民变,晚辈也会全力弹压,力保南京局势之平稳……”

徐盛英已是不惑年纪,只是面相有些老气,须发也是早白,看起来就像是五十多岁,但他身材高大、不拘言笑,举手抬足之间所展现的威严之气却是令人不由心惊。

说话之际,徐盛英也是目光炯炯,直接表明了武将不可干政的态度。

随后,也不等宋承仁发挥,徐盛英似乎是担心自己所展现的立场还不够明确,又补充道:“若是宋老前辈此次前来拜访晚辈,乃是为了周首辅与七皇子殿下的这场较量,那就更加不必多提,一旦前辈开口,晚辈就一定会立刻送客!宋老前辈您应该知道我徐家的祖训,不可轻易干政,尤其是周首辅与七皇子的这场较量关系着储君废立之事,我徐家更是绝对不愿碰触丝毫。”

见徐盛英这般不客气的直接表明了态度,宋承仁却是丝毫不恼,笑眯眯道:“储君废立之事,徐家绝对不愿意碰触丝毫?未必吧?有些事情,即便是徐家也难以独善其身,而依老夫猜测,徐家实际上已经步入局中,因为徐守备早就收到了陛下的一封密旨,要求徐守备在关键时刻全力支持七皇子殿下,对不对?”

闻言之后,徐盛英顿时是面色微变,显然是被宋承仁拆穿了心中秘密。

实际上,徐家既然是明朝的顶尖勋贵世家,正所谓“与国同戚”,天然就是德庆皇帝的铁杆盟友,只要德庆皇帝没有严重触犯家族利益,徐家就一定会对德庆皇帝唯命是从。

实际上,“帝党”势力的绝大多数成员,就是明朝勋贵族人。

而如今,德庆皇帝支持七皇子朱和坚接任储君之位,所以包括徐盛英在内的全体徐家族人,必然也是秉持着相同态度。

宋承仁也早就猜到,德庆皇帝在安排七皇子朱和坚前来南京办事之际,也一定会同时给徐盛英这位南京守备传达一封密旨,要求徐盛英在权责范围之内为朱和坚保驾护航,若是朱和坚做事之际出了乱子,徐盛英关键时刻更是可以便宜行事,给朱和坚兜底。

待看到徐盛英的表情变化之后,宋承仁也就确定了心中推测。

然后,不等徐盛英说话,宋承仁就自顾自的开始了长篇大论,把周尚景对七皇子朱和坚的推测与评价、以及朱和坚本人所展现的各种可疑之处,向徐盛英详细讲诉了一遍。

而徐盛英听到这些推测之后,首先是面色大变,随后是陷入沉思、暗暗印证,目光之中闪过了一丝惊恐。

如果周尚景的推测不假,七皇子朱和坚就是一个偏激狠毒、做事不留余地之辈,更还犯下了暗中豢养死士的罪行,太子朱和堉的失宠也完全是因为朱和坚的暗中作祟,那即便是与国同戚的徐家,也不愿意看到这种人接任储君之位,甚至是成为未来的九五之尊。

但最终,不待宋承仁把话说完,徐盛英就已是直接挥手打断了宋承仁,面无表情的冷声道:“宋老前辈不必再说下去了,你刚才的那些话,晚辈就权当是自己耳聋,完全没听到!”

眼见宋承仁不顾自己打断,还想要继续把话说完,徐盛英则是厉声警告道:“宋老前辈,切不要再让晚辈难做,更不要恶了徐、宋两家的交情!”

宋承仁依然是丝毫不恼,也不再坚持把话说完,微笑点头道:“好!老夫不会再多说下去了!毕竟,以徐家的显赫地位,即便是立下大功、为陛下与朝廷铲除了某项巨大隐患,也不可能更进一步了,所以最好是无功无过、毫无作为,就依然可以保证家族兴盛不衰,某些机密若是知晓了更多,反而不是一件好事……

更何况,目前终究只是一些无凭无据的推测,徐守备虽然是对陛下忠心耿耿,却也不可能把这些尚无确凿证据的推测禀报于陛下,否则只会让自己与徐家卷入风波之中……老夫完全明白徐守备的苦衷。”

听宋承仁的这般说法,徐盛英的表情稍稍缓和。

正如宋承仁所言,对于徐家而言有些事情还是知晓越少越好,一旦是知晓了这些机密,就只会让徐家陷入两难,也难以取舍利弊,不知道是否应该把这些机密禀报于德庆皇帝,任何结果都不会让徐家获利更多。

所以,徐盛英现在就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尽快送走宋承仁这个瘟神,然后忘掉今天所听到的一切事情。

然而,还不等徐盛英寻到送客借口,宋承仁却又话锋一转,道:“不过,徐守备刚刚提到了徐、宋两家的交情,倒是让老夫想到……这些年来,徐家应该是欠下了宋家几次人情的,譬如是八年前,徐家与宋家皆是想买扬州的那个庄子,宋家就主动退让了;再譬如说,三年前朝廷整顿军需,南京守军却有大量军库物资不知所踪,也是宋家出手相助补上了这个窟窿……类似人情还有许多,却不知徐守备你要不要还?”

徐盛英再次面色微变。

这些年来,宋家确实是寻机会让徐家欠下了不少人情。

徐盛英原本还以为,这些人情只是宋家的正常讨好举动,却没想到宋承仁如今竟然要拿出人情、逼迫自己就范。

“放心,徐守备接下来只需是做几件很简单的事情,完全不会违背徐守备的原则与底线!”

就在徐盛英想要直接拒绝归还人情之际,宋承仁又笑眯眯的补充道。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